饒水根
[文章摘要]: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氣氛,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一所學校的文化積淀和底蘊,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而且對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huán)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職責,有著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 注重 發(fā)揮 滲透 建構 積淀 創(chuàng)新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氣氛,它是以學生為主體,并涵蓋校領導、教職工,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huán)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
濃郁的文化氛圍、優(yōu)美的育人環(huán)境,體現一所學校的文化積淀和底蘊,它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而且對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對我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究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 注重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凝聚功能
我們東城小學始建于2010年,是一所僅有短短7年辦學歷史的新學校。校區(qū)面對鐘靈毓秀的武安山,與碧波蕩漾的冰溪河畔相依,以歷史悠久的明城墻、清考棚為鄰。學校環(huán)境優(yōu)雅,人文氣息濃郁。作為校長,筆者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打造學校的文化特色,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
面對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在深刻挖掘與不斷創(chuàng)新學校文化的實踐中,我們秉承武安山厚重的文化特性,確立了以“山”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并以“山”之神、 “山”之韻、“山”之魂、“山”之靈、山之骨、“山”之美等六方面為校園文化的骨架,廣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逐步彰顯了以“山文化”為主題的特色辦學品牌。現已形成了“博大 仁愛 堅韌 執(zhí)著”的特色文化積淀和“團結合作”的校園文明風尚,學校真正成為師生自主合作、快樂成長的精神家園。
在主打“山”文化的同時,學校著力創(chuàng)建書香校園,進一步明確了“創(chuàng)建書香校園,追尋幸福教育”的辦學理念,形成了篤思、篤行、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確定了學校的“一訓三風”,即校訓:博大仁愛,堅韌執(zhí)著;校風:行高如山,厚德載物;教風:道學若山,春風化雨;學風:執(zhí)著似山,勇攀高峰。
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激發(fā)了全體師生對學校辦學理念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學校富有鮮明特色的校風和學風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全校師生都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自主發(fā)展。
二、 加強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
近年來,我校在加強基礎建設的同時,注重提升校園文化內涵。我校在環(huán)境建設中提出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讓校園成為立體教科書”,創(chuàng)設了樹木繁蔭、四季飄香、優(yōu)美清新又富有現代氣息的育人環(huán)境;開展教學樓專題文化布置工作,讓每座教學樓體現不同主題的育人文化,讓每層樓道都能展現不同年級的個性和特點;加強校園的綠化和美化,建好校園標志性建筑物和體現學校文化底蘊的校園景點;加強專用教室建設,新建了“舞蹈房”“校史館”“科學館”“監(jiān)控室”“室內體育館”、開放式閱覽室(讀書吧)等20個專用教室。通過環(huán)境改造,我們讓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一訓三風等處處外顯于校園的各個角落,讓我們的辦學思想、校園精神深入每位師生的心中。
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如詩如畫的校園風光,布局合理的校園建筑,鳥語花香的校園景致,整齊光潔的道路,美觀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設施……無不給學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學生在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觸景生情,因美生愛,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學校,進而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高尚品德。學生在幽靜的環(huán)境中學習,感到舒心怡神,從而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豐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三、加強校園文化管理,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要使學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積極灌輸外,還必須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雖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卻是循序漸進的。為此筆者從建立健全學校管理制度為抓手來加強校園文化管理并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加強對學生學習、紀律等管理,健全學校德育工作制度、學生常規(guī)管理制度、班級管理制度,完善衛(wèi)生管理制度等,從嚴治校,維護校園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秩序。
除強化行政管理職能外,我們還通過成立學生會、建立紅領巾文明監(jiān)督崗等形式,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能力,從而養(yǎng)成自覺遵規(guī)守紀的良好行為。
再次是抓好系列主題活動。我校為使校園文化建設有重點、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常常結合重大事件、節(jié)假日,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主題系列活動。如以“校園拒絕邪教,爭做文明學生”為主題的大型簽名活動、六·一文藝匯演、慶國慶普通話演講比賽主題活動、爭做合格公民系列活動、環(huán)保主題教育活動、安全教育月活動、學雷鋒文明行主題教育月活動等。系列主題活動的開展,使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與德育教育相輔相成并落到實處。
多姿多彩的活動啟迪著師生的智慧,它們像一道道精神大餐,催人奮進,不僅推進了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還激發(fā)了學生無窮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四、 建構多元課程文化體系,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載體,是學校一切活動的中心,它體現著學校的辦學思想,反映了學校的價值觀。學校對課程文化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詮釋,要將課程文化理念轉化為教師群體共同的訴求,讓師生對課程達到自覺選擇。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以“創(chuàng)建書香校園,追尋幸福教育”為核心,在主打“山”文化的同時,以學生的興趣或需求為教學主題,以學生的特長發(fā)展為著眼點,合理配置教育教學資源,突出校本課程特色。學校自主開發(fā)的“山谷誦韻”“快樂活動日”兩大校本課程被評為上饒市優(yōu)秀校本課程。我們還構建了包括四個主題模塊(快樂探究,快樂運動,快樂拓展,快樂閱讀)的課程體系。實現對“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的有效整合,努力達到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特色課程精品化。以較為完備的課程體系為教育建構廣闊的平臺,用課程體現我們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特色,并逐步建立健全了校本課程實施、評價的管理制度。課堂上傳統(tǒng)文化熏陶與現代教育思想相互融合,盡顯開放、包容、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的“教、學”得以融匯、個性得以張揚。我們發(fā)現,課程文化的改變已經悄然改變著教師的行走方式和學生的生活方式,師生對認知的選擇也成為一種文化上的自覺和自信。
總之,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一所學校的校風和精神面貌。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既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職責,也承擔著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huán)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學校只有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不斷積淀、不斷創(chuàng)新,營造適合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才能使每個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風格,領導的工作作風都出現良性循環(huán),學校才能切實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