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璇
(武漢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在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理念的指導下,中日雙方在各個方面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交流不斷加深。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在中日文化的研究和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載體。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
詩歌,作為重要的文學體裁,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將作者的豐富情感形象具體地表達出來,集中反映當時社會生活風貌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從內(nèi)容的角度,詩歌可以劃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
敘事詩,屬于“詩的三大類”之一,在詩歌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通過各國文獻對敘事詩的定義進行分析可知,各國敘事詩存在共性,但由于社會背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也具備不同的特征。如我國的敘事詩就具有“抒情記事緊密結合”的特點。
現(xiàn)階段,我國學術界對于日本詩歌的研究,更多的關注點都在日本和歌,而對于敘事詩的研究并不多見。相關的研究多局限于英雄敘事詩,幾乎沒有針對日本敘事詩的特征方面的探究。筆者試圖通過對《古事記》這部日本最早的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剖析隱藏其中的日本敘事詩的特征。
在中國的詩歌辭典權威著作《詩歌美學辭典》中,對敘事詩總結出了如下定義。敘事詩,西方詩歌的三大體裁之一,常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主要以神話故事、英雄傳說或歷史事件為題材,大多采用無韻體、皇家詩節(jié)、斯賓塞詩節(jié)、亞歷山大詩體等形式。該體裁亦可再細分為史詩、民謠、故事詩、敘事短詩、詩體小說及其他。最早的敘事詩是古希臘詩人荷馬(約公元前九至八世紀)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公元前70—前19)的《伊尼特》和奧維德(公元前43—18)的《變形記》等。西歐文藝復興時期,敘事詩的題材范圍擴大,用于描述自然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反對宗教偏見和禁欲主義。①[1]
《日本文學事典》指出,敘事詩是詩歌體裁的一種,以詩歌的形式勾畫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并客觀地理性地描述歷史。雖然以敘事為目的,但由于敘事詩具備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以及詩的特性,所以敘事詩也具備抒情詩的一些情趣與特征。敘事詩以敘事為主,但同時它也重于用詩歌的形式勾勒人物形象,描繪故事情節(jié),所以也具備一些抒情詩的情趣與特征。同時,敘事詩不同于歷史傳紀的特點在它要求將人們的行為和事件作為主線來描述??偠灾?,敘事詩是將故事、傳說以詩歌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文學形式。[2]
比較中國、歐洲、日本對于敘事詩的定義和描述,雖然表達上略有差異,但是可以看出“具備一定的詩歌形式”、“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客觀理性的角度”是各國定義敘事詩的基本要素。
《古事記》一共有三卷。根據(jù)其序言,《古事記》是由太安萬侶在天武天皇死后奉元明天皇之命,將天武天皇讓稗田阿禮誦習的天皇系譜《帝紀》、收錄傳說以及歌物語《舊辭》撰錄而成。其上卷是神話時代的物語,包括諸神的出生、從開天辟地時候出現(xiàn)的天御中主神到神武天皇間的神話和傳說。中卷是從初代的神武天王到第十五代應神天皇間的神話和記事。下卷則收錄從仁德天皇到十八代推古天皇間的有關天皇的真實描寫記事。《古事記》被稱為日本現(xiàn)存最古老的史書,編者用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將開天辟地、英雄故事、悲情戀愛故事等等的神話傳說和歌謠傳承給后人,被認為是所有日本文學作品中包含敘事詩數(shù)量最多、痕跡最深的合集。[3]
一般情況下,敘事詩更多地以詩歌的文學手法描述民族英雄、民族歷史,將這些故事世代傳承,所以它是是具有一定韻文②的長篇物語③。現(xiàn)從敘事詩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出發(fā),對《古事記》進行如下分析
首先,《古事記》具有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全書記錄了從建國神話到推古天皇時代的故事。內(nèi)容大略可分成:“本辭”、“帝紀”兩個項目,以及“上卷”、“中卷”、“下卷”三個部分。“本辭”包括序言、神話、傳說,“帝紀”記錄了日本第一代神武天皇到第三十三代的推古天皇的家譜及事跡?!豆攀掠洝返谋巨o部分記載了關于大和民族神世七代④英雄人物開天辟地的傳說,當時的國土是以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漂浮在汪洋中的,于是眾天神就詔示命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去修固國土。二神站在天之浮橋上,將眾神賜予的天沼矛探入海中并攪動海水,再將矛提起。這時從矛尖滴下來的海水凝聚成島。帝紀部分記載的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古事記》中被稱為かむやまといわれひこのみこと)建立了最早的大和王權,成為日本開國之祖與天皇之起源的描述。無論是關于日本英雄人物的傳說故事,還是日本三十三代天皇的事跡描述,都具備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因此,從這一點看《古事記》具備了敘事詩的基本要素之一——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4]
其次,《古事記》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對神話及歷史事跡進行了描述。雖然有部分研究者認為其對于一些典故、神話及英雄事跡的出處說明略顯模糊,而且從作品本身的指向性來看,存在著宣誓皇權和國家政權的傾向,具有一定的主觀政治色彩從而違背了敘事詩的定義。但是大多數(shù)觀點認為,《古事記》還是從相對客觀的角度描寫了神話、傳說、英雄事跡等,而且?guī)в泻苤氐氖窌?。不過與其他的敘事詩稍顯不同的是,《古事記》這部作品當中摻雜了些許政治因素,政府以國家的經(jīng)營方針為基礎,嚴格地去尋求其中的神話、傳說、英雄事跡等典故的出處和歷史根據(jù),從而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其作為敘事詩的文藝性和文學性。盡管如此,《古事記》是具備一定表現(xiàn)形式的文學作品,并且其神話傳說、英雄事跡等典故的歷史依據(jù)和內(nèi)容是具備客觀性。因此,可以說《古事記》基本滿足敘事詩的基本要素之二——客觀理性的角度。
最后,雖然《古事記》沒有中國以及歐美敘事詩對于韻文有著嚴格的詩歌格式,但可以在其中發(fā)現(xiàn)一些有韻律、節(jié)奏的類似于詩歌形式的文學痕跡,這就是敘事詩的基本要素之三——一定的詩歌形式。
通過上文分析歸納《古事記》中敘事詩的痕跡和特征,我們可以得出關于日本敘事詩特征的以下結論
首先,日本的敘事詩和歐洲各國的敘事詩相比,政治和歷史痕跡更加明顯。歐洲的敘事詩主流并不以政治方針、法典般的歷史作為基礎創(chuàng)作和撰寫,更多是以國民的、民眾的文藝文學作品的形式去呈現(xiàn),敘事詩的內(nèi)容并不受政治和歷史的束縛。日本的國家主義思想雖有其獨有的特色和長處,但卻深深束縛著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與歐洲敘事詩相比,顯得略為樸實,缺少文學作品本該具有的華麗性。
其次,與歐洲各國的敘事詩相比,日本的敘事詩中,片段式的傳說較多。歐洲各國的敘事詩,例如古希臘的敘事詩《伊利亞特》通篇圍繞希臘人遠征特洛伊城的主題展開,通過對特洛伊戰(zhàn)爭的描寫,歌頌英勇善戰(zhàn)、維護集體利益、為集體建立功勛的英雄。各個作品間情節(jié)聯(lián)系緊密,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但是以記錄描寫神話時代諸神的出生、到收錄推古天皇相關真實記事的《古事記》,無論是故事情節(jié)還是人物的描寫,都是以片段傳說的形式展現(xiàn)的。這也是日本敘事詩的一大特征。
最后,日本的敘事詩更加融入了抒情和浪漫的元素。歐洲的敘事詩主要圍繞英雄的憤怒、復仇、驍勇善戰(zhàn)等方面,特別是男性、堅強的意志力等重點展開。正如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到的,歐洲的敘事詩大多都同悲劇緊密相連。然而日本的敘事詩中加入了大量的戀歌成分。古代歌謠占據(jù)了《古事記》十分之一的內(nèi)容,這些歌謠大致可以分為戀歌、戰(zhàn)爭歌和事變歌。其中戀歌數(shù)量最多,而且多數(shù)是直抒胸臆,感人至深。
綜上所述,《古事記》作為日本最早的文學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敘事詩痕跡。對這部作品加以分析,可以得出日本的敘事詩與別國尤其是歐洲的敘事詩相比擁有自己的特質:政治和歷史痕跡更加明顯;各個作品之間情節(jié)的整體性不強,片段式的傳說較多;戀歌成分較多,抒情成分更濃的特點。無論從技巧還是審美角度出發(fā),日本敘事詩為日本和歌及其他日本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調、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作用。對于日本敘事詩也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及發(fā)現(xiàn)。
【注 釋】
①朱先樹等編著《詩歌美學辭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303頁
②含韻的文章。例如漢文的詩和賦。有韻律、節(jié)奏的文章。例如詩、和歌、俳句等。
③日本散文文學樣式之一。有寫實物語、歌物語、傳奇物語、軍事物語等。
④包括國立常神、伊邪那岐、伊邪那美神等,是日本神話中開天辟地的七代神祇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