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銀,車 霞
(1.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2.重慶市大足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重慶 401331)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學位糾紛已經成為了學生起訴高校的主要案由。本文試圖對不具備申請學士學位的認定條件與認定程序進行分析,以期既能最大程度保護學生的合法利益,又能幫助學校嚴格學位管理,確保所授學位質量。
當前,幾乎每所本科院校都專門制定了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的認定條件。哪些情況下高校學生才不具備學士學位的申請資格呢?我們收集分析了全國50所高校制定的學位授予工作細則,發(fā)現(xiàn)主要有學生受紀律處分、學業(yè)不合格或論文不通過、考試作弊、學術不端以及觸犯法律等方面。
一是紀律處分。教育部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提出,學校對學生的紀律處分有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和開除學籍五個等級。目前,多數學校都將不能申請學位的標準級定在受到記過及其以上處分(如中國藥科大學、復旦大學、太原師范學院等),或者受記過處分且經師生評議無明顯悔改表現(xiàn)的學生,如重慶工商大學規(guī)定,在修業(yè)期間有一次記過及以上處分者將不能申請學士學位。當然,不同學校將處分等級與學位申請掛鉤有差異,如遼寧大學定在兩次以上的警告處分,廈門大學定在留校查看處分?;蛘邿o論什么等級處分,只要在畢業(yè)前沒有取消,就不能申請學士學位。
二是學業(yè)成績。在學分制背景下,很多學校都規(guī)定了四年學習的課程學分績點條件,如果績點低于1.5或2.0、2.3、2.5,學生將不能申請學位。有的學校還提出了外語、計算機水平或體育測試要求。如南京財經大學規(guī)定,“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未通過江蘇省普通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二級或三級考試者”,不具有學士學位申請資格;重慶工商大學規(guī)定,“經統(tǒng)一測試未達到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者”,也不能申請學位。此外,還有學校從學生課程補考科目的數量上提出要求,如長江師范學院規(guī)定超過5門補考者、鄭州大學規(guī)定曾不及格的課程達4門及以上(不含任選課)、揚州大學規(guī)定累計有14學分或以上的課程(不含體育課)經補考及格取得學分者,均不具備學位申請資格;也有學校在畢業(yè)論文及教育實習等實踐環(huán)節(jié)方面提出要求??傊?,在學業(yè)要求方面,學生如果沒有完成人才培養(yǎng)方案規(guī)定的課程,或者成績低于一定水平,從而導致不能畢業(yè)或只能獲得結業(yè)、肄業(yè)證書的,將不具備學士學位的申請資格。
三是考試作弊或學術不端??荚囎鞅谆驅W術不端本是學生受紀律處分的情形之一,所以有學校把這一點與受記過以上處分結合起來認定。但是,鑒于其重要性,也有學校將其單列,實行一票否決。如重慶師范大學規(guī)定,在校學習期間有考試作弊、畢業(yè)論文(設計)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者,不能申請學士學位。
四是觸犯法律。學生觸犯法律受到行政或刑事處罰,也將不能申請學位。但是,不同學校在違法受罰的責任類型或程度認定上有所差異。如有學校規(guī)定,受到行政拘留處罰者不能申請學士學位,也有學校規(guī)定只有犯罪記錄或受刑事處罰者才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
除以上四點外,絕大多數學校最后還有兜底條款,即經校學位委員會審查認定不具備資格者,也不能申請學位。
盡管高校對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的認定條件做了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由于學位涉及四年學習成果的鑒定,影響學生工作乃至發(fā)展前途,因而常常導致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爭訟。如李智訴昆明理工大學(2004)、白紫山等5人訴武漢理工大學(2005)、楊永智訴濟南大學(2006)、廖丹訴東華理工大學(2015)、任偉軍訴大同大學(2017)等糾紛中,雙方的爭議就主要指向這些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的實質條件。爭議焦點主要包括:一是認定條件是否合法,即學校是否有權力制定超出上位法要求的申請條件。例如,學位條例及其實施辦法都沒有明確規(guī)定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是獲得學士學位的基本要求,那么,學校是否有權將英語四級與學位掛鉤?從已有案件判決來看,法院普遍認為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授權了學校可以制定實施細則,也就有權細化學士學位申請資格認定條件中關于課程修讀的要求。因此,這類案件中學生幾乎都敗訴。但是,在這些案件的影響下,不少大學取消了英語四級與學位的硬性掛鉤。二是認定條件是否合理。即哪些條件才是學士學位申請資格認定的有效條件,哪些是無效條件。如在紀律處分與學位申請資格關聯(lián)方面,多數判決雖然認可因考試作弊而受到紀律處分者不具備學位申請資格,但在楊永智訴濟南大學一案中,法院認為“導致學生違紀的情況千差萬別,如果導致學生受處分的違紀事實與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授予學士學位的條件無關,則該事實不能成為不授予學士學位的條件”,從而判定楊永智勝訴。總之,應當根據什么標準或原則來設置不可申請學士學位的認定條件,以既能遵從學位的本質,又能保證授予學位的質量和授位行為的嚴肅性,還能保護學生權益做到育人為本,這是司法實踐提出的新課題,值得學位管理部門認真思考。
與認定條件緊密相關的是認定程序問題。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姆·道格拉斯指出:“權利法案的大多數規(guī)定都是程序性條款。這一事實決不是無意義的。正是程序決定了法治與恣意的人治之間的基本區(qū)別?!保?]因此,程序公正有時比實質要件合法合理更加重要。目前,許多高校并沒有專門針對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認定的特別程序,而是將其納入到整個學士學位授予程序之中。
在上位法的統(tǒng)一規(guī)定下,不同高校學士學位的授予具體程序、審核主體、認定主體大致相同,但繁簡不一。我們這里仍以50所高校所頒文件為基礎,對學士學位授予程序進行簡要歸納,并從中分析專門針對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的認定程序問題。這些程序大致為:一是學生提交學位申請。學生首先填寫申請表,向所在院系或所在院系的學位分委員會提出申請。二是資格初審。由院系教務管理人員或學位分委員會授權的機構,按條件對學生資格加以審查,填寫“建議授予學士學位學生名單”和“不具備學士學位資格學生名單”,由學院或學位分委員會送教務處。三是教務處復核。教務處對上報的“建議授予學士學位學生名單”進行復核,制作“授予學士學位學生名冊”報學校學位委員會。四是學校終審。學校召開學位委員會評定會,審定并公布授予學士學位學生名單。五是頒發(fā)證書。經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簽字后,相關證書由教務處印制并交由院系送達學生。六是名單歸檔。授予學士學位學生名冊及相關資料交由學校檔案室歸檔留存。
整體來看,以上程序相對完善,但有些環(huán)節(jié)容易引起爭議。一是院系審查主體及告知程序的合法性問題。在院系一級審查學生的申請資格時,審查主體往往是教務管理人員,相關材料并沒有提交到院系一級學位分委員會加以討論。此外,在向學生告知其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時,往往也是由教學管理人員口頭傳達,沒有經學位分委員會主席簽名的書面告知或正式送達程序。二是教務部門在向學校學位委員會上報名單時,往往上報的是“建議授予學士學位的學生名單”,而不會上報“不具有申請資格或不授予學位的學生名單”。這樣,多數學校只對授予學位做出決定,不對不具備學位申請資格或不授予學位的學生做出決定。完全可以說,不具備學位申請資格學生的認定審查流程到院系教務管理人員審查這一環(huán)節(jié)就終止了。
學校采取以上簡易程序操作的理由是:一是符合國家相關規(guī)定。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第四條規(guī)定:“授予學士學位的高等學校,應當由系逐個審核本科畢業(yè)生的成績和畢業(yè)鑒定等材料,對符合本暫行辦法第三條及有關規(guī)定的,可向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提名,列入學士學位獲得者的名單?!钡谖鍡l規(guī)定:“學士學位獲得者的名單,經授予學士學位的高等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查通過,由授予學士學位的高等學校授予學士學位。”這就是說,院系不需要向教務處或學校提名不具備申請資格的學生名單。二是保護學生利益。不向學生做出不具備申請條件或不授予學位的書面決定,正是給學生機會,使學生可以在彈性學制規(guī)定的時期內努力達到條件。沒有書面文件就不會在學生檔案增添不良記錄。學校的考慮盡管比較周到,但在楊永智訴濟南大學一案中,楊永智就提出其是否具備學位申請資格、是否被授予學位應當由學校學位委員會無記名投票并做出決定,否則就剝奪了其申請學位的權利。盡管一審和二審法院沒有支持楊永智的主張,但由此可以看出,從學位暫行實施辦法到高校學位授予實踐,存在著程序簡易、告知過程不規(guī)范、審查主體偏離學位本質等方面的問題。
除以上問題外,還需要討論學生受紀律處分后所導致的不具備學位申請資格問題,因為紀律處分程序公正往往影響到后續(xù)的學位申請條件能否成立。如果紀律處分程序不正當,紀律處分就可能被撤銷,從而也影響到學位授予?!镀胀ǜ叩葘W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要求,“學校對學生的處分,應當做到證據充分、依據明確、定性準確、程序正當、處分適當”,在程序正當方面,要求應允許學生陳述和申辯、出具格式規(guī)范的決定書并予以送達,告知處分的后果和權利救濟渠道?!俺_除學籍處分以外,給予學生處分一般應當設置6到12個月期限,到期按學校規(guī)定程序予以解除?!蓖瑫r,對“涉及學生重大利益的處理或者處分決定的,應當提交校長辦公會或者校長授權的專門會議研究決定,并應當事先進行合法性審查”。但現(xiàn)實中,仍存在處分程序不完善的問題。例如,在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1998)一案中,田永因考試作弊受開除學籍處分后,處分決定沒有向田永直接送達,導致田永一直不知道自己被開除學籍。在其學生證丟失后,學校繼續(xù)為其補辦,而且允許其繼續(xù)注冊完成后續(xù)學業(yè),包括為其安排指導教師完成畢業(yè)實習和畢業(yè)論文。在楊永智訴濟南大學一案中,楊永智也提出其從入學到被處以留校察看處分,一直不清楚紀律處分與學位授予掛鉤。在周楠訴北華大學(2014)一案中,二審法院認為學?!拔茨芴峁┢湟勒辗ǘǔ绦驅χ荛o予記過處分的證據或者直接證明周楠作弊事實的試卷和涉弊字條”,“未能履行聽取當事人申辯及組織聽證等法定審查程序,僅根據存在缺陷的書證認定事實”,屬于程序違法,故判決北華大學應向周楠頒發(fā)學士學位證書。總之,違紀處分如果出現(xiàn)程序違法,處分決定就很可能會被撤銷,不具備學位申請資格的認定當然也就無效。所以,高校應當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的要求完善相關紀律處分程序,以避免與其關聯(lián)的學位問題出現(xiàn)連鎖反應。
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的認定,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獲得學位,影響學生找工作乃至人生發(fā)展前途,同時也關系到學位管理的嚴肅性。但是,目前我國的學位條例及其暫行實施辦法并沒有對此做出專門規(guī)定,而學位管理和司法糾紛又對完善相關認定條件及程序提出了要求,因此,有必要結合基本法理和司法實踐,進一步細化學士學位申請資格認定的條件和程序。
遵循長期形成的學術自治原則和傳統(tǒng),學位管理自然成為了高校辦學自主權的一部分。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學位授予單位可根據本暫行實施辦法,制定本單位授予學位的工作細則?!币虼?,高校作為學位授予單位,在上位法授權的條件下,有權力結合實際制定學位標準及授予程序細則。但是,任何權力都是有邊界和范圍的,高校學位管理自主權同樣也應受到限制。
按照立法法規(guī)定的法律適用原則,我國法律適用遵循上位法優(yōu)于下位法、后法優(yōu)于前法、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國際法優(yōu)于國內法的基本原則。因此,學校關于學位管理的自主規(guī)定應當注重“合法性”,即不得與上位法相沖突乃至違反上位法規(guī)定。在白紫山訴華東理工大學、何小強訴華中科技大學(2014)、楊永智訴濟南大學等學位糾紛中,其案件爭議的焦點之一是高校制定的學位授予工作細則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是否違反了下位法服從上位法的原則。在全國大學英語四級掛鉤學位申請資格的案件中,法院普遍認為:“高等學校根據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實際情況在法定的基本原則范圍內確定各自學士學位授予的學術水平衡量標準,是學術自治原則在高等學校辦學過程中的具體體現(xiàn)。在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學位授予條件前提下,確定較高的學士學位授予學術標準或適當放寬學士學位授予學術標準,均應由各高等學校根據各自的辦學理念、教學實際情況和對學術水平的理想追求自行決定?!保?]因此,認定“將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與學士學位掛鉤,屬于學術自治的范疇”。但楊永智訴濟南大學一案的二審法院認為,高校制定的工作細則應是對上位法規(guī)定的授予學位條件的細化和具體化,而不能超越學位條例和暫行實施辦法的原則規(guī)定,增加與學業(yè)成績及學術水平無關的限制條件,給高等學校本科畢業(yè)生獲得學士學位增加額外的義務??梢姡鳛楦咝^k學自主權之一的學位管理權是一種“從權力”,必須從屬上位法律法規(guī)。其相應的條件設置,應緊密遵循上位法的基本條件及方向,緊扣獲得學位而必需的學術條件,即便是品行條件也應與學術品行相關,而不能隨意進行擴大化解釋乃至做出加重學生義務的規(guī)定。
在學位案件庭審和學位管理實踐中,高校管理人員常常堅持“法無禁止皆可為”的原則,認為只要上位法沒有禁止,高校就可以在自主權范疇內加以規(guī)定。這種看法,事實上錯誤理解了學生與學校在學位管理上的法律關系性質。學生與學校有兩方面的法律關系:一是民事關系。即學生作為普通公民,學校作為法人單位,學校與學生之間處于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對等地依約享有權利也承擔義務。比如,當學生的受教育權、健康權、肖像權、姓名權等被學校侵犯時,學生可根據民法總則和侵權責任法等規(guī)定提起民事訴訟。如果從民事關系角度去理解,高校和學生都可遵循“法無禁止即自由”“法無禁止皆可為”的原則履行自己的民事權利,從而使其“私”權利(right)有充分的行使自由。二是行政法律關系。盡管高校不是行政機關,但高校作為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在行使學籍管理、學業(yè)成績與檔案管理、實施紀律處分、頒發(fā)畢業(yè)證學位證等行為方面,具有行政意義上的權利和責任,而學生則是這些行政行為的相對人。高校與學生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在法院受理并判決學生訴學校的案件中已經得到確認。從行政法律關系角度看,高校與學生處于命令與服從的不平等地位,而且雙方權利義務是法律規(guī)定的,不能自定義務。與此同時,行政法律要求行政主體必須遵循“法無授權即禁止、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原則,以對行政主體的“公”權力(power)加以必要限制。因此,高校學位管理人員應根據學校的具體法律行為明確其應遵循的法律原則,不能混淆高校與學生在民事與行政之間的法律關系,進而做出武斷、錯誤的理解。
學位是授予個人的一種學術稱號或學術性榮譽稱號,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學科領域里已經達到的水平,或是表彰其在某一領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3]作為一種體現(xiàn)學術水平的稱號,評價其是否符合申請資格,就應當以學術水平為中心。目前,由于學位管理是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學??赡軙严嚓P不相關的條件與學位申請掛鉤,以期對學生構成震懾,但這在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義務。比如在品行方面,學生出現(xiàn)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校規(guī)校紀乃至法律法規(guī)的情形各種各樣,在構建不具備學位申請資格的品行條件時,應當緊緊圍繞學術品行(如考試舞弊、學術作品抄襲剽竊等嚴重學術不端)而展開,而不應隨意拓展。更何況,與學術無關的品行條件或判斷標準,往往會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因此,只有以學位所要求的學術條件為中心,有效關聯(lián)學術特殊要求,學位申請資格認定才能經得起同行、歷史和實踐檢驗。
更進一步,高校應適當將學生管理權和學位授予權相分離。學生管理權和學位授予權都是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我國學位條例、教育法(2015)、高等教育法(2015)、《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中,都沒有授權學校將學生管理權與學位授予權掛鉤。盡管有人認為學位授予具有行政、學術和法律三種屬性[4],但學生管理權屬于行政權力,學位授予權屬于學術權力,二者從權力的來源、權力運行的主體、權力運行的方式、權力運行的結果,都存在本質的不同,不能將二者籠統(tǒng)打通關聯(lián)起來,否則就容易出現(xiàn)簡易、草率的管理??梢哉f,高校適當分離學生管理權和學位管理權,更加符合高校作為知識組織的本質,提升學術權力的地位。
除條件認定外,在程序認定方面也應以學術為中心,避免學術與行政管理的模糊交叉。一方面,要讓學位委員會成為學位申請資格審查、學位授予決定做出的唯一機構。尤其是對學生做出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的書面通知或告知書時,應由學位委員會主席簽名或具章。院系教學辦公室、教務處本是學校的行政管理機構,其在審查學生學位申請資格時,除非有院系學位分委員會、學校學位委員會的明確授權,否則不能向學生擅自做出有關學位的告知決定。另一方面,要補充增加專門針對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的認定程序。目前,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的學生,其學位申請流程往往在院系教學管理人員處終止。從理論上看,這類學生也應當享有同等的學位授予資格審查權,相關信息應當與“建議授予學士學位的學生名單”一起,由學位分委員會、學校學位委員會審查討論。從實際來看,院系教學管理人員在畢業(yè)季往往面臨審查的繁重工作量,出錯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如果增加學位委員會后續(xù)兩道審查程序,就會減少出錯的可能性。此外,如果最后審查發(fā)現(xiàn)學生仍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應當由學校學位委員會做出決定,同時要形成完善的送達程序,明確告知學生不具備的依據、事實以及可能獲得的恢復渠道,從而給予學生更好的保障。
從本源上講,沒有學生,學校、教師不可能存在。高校不僅是一個讓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場所,同時擔負著改造人、塑造人的使命,應當允許學生犯錯誤,同時又給予其改正機會。對于違紀違規(guī)的學生應該有寬容的胸懷,耐心教育,給予其改過自新的機會,而不是動輒得咎,甚至以剝奪或喪失某個權利或資格來加重“懲罰”學生[5]。這樣的做法,往往與教育的目的和理念相違背。所以,對學生的處分應當考慮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堅持育人為本,盡量對學生利益造成最小損害。
例如,在設定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認定的條件時,應避免剛性化、唯一性,不讓學生擠獨木橋,而是走立交橋。在某些課程是否合格上,不應與某一次考試或某一種資格考試、等級考試掛鉤,而是給予學生相應的補救機會,實現(xiàn)學位申請資格認證標準的彈性化。比如在英語成績方面,可考慮探索能力認證的方法,學生只要平時英語學習成績合格,或者通過 TOFEL、GRE、IELTS、PETS及研究生英語考試,都可以認定為英語成績達標,而不應僅僅與大學英語四級成績掛鉤。此外,在是否觸犯法律方面,將受到行政拘留處罰的學生認定為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這樣的條件相對比較嚴苛。對學生來說,被處以一日的行政拘留就無法得到學位,這不僅不符合學校育人為本的初衷,而且可能影響其就業(yè)反而對社會穩(wěn)定不利。所以,如果將觸犯法律列入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條件之中,可考慮提升學生觸犯法律法規(guī)行為的嚴重程度(如只把受刑事處罰被開除學籍者才認定為不具備學士學位申請資格)。這樣,通過堅持學生為本和教育為主的思想,在認定條件上適當給學生更多的選擇和改正路徑,可有效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在程序上,要圍繞學生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程序。一要完善事先告知、參與程序。在學生入學時,高校應通過分發(fā)學生手冊或者入學教育的方式,將申請學位的標準和條件告知新生,讓學生明確本校畢業(yè)和申請學位的標準和條件。此外,學校在制定相關學位申請資格條件時,應當選取學生代表參與討論,必要時在全校學生中征求意見,也可達到廣泛宣傳讓學生知曉的目的,避免學生以“不知道”“無人告知”等為由,為自己達不到條件而爭辯。二要事中提供聽證或允許學生申辯。在調查學生是否具備資格時,可借鑒聽證程序。一個公平的聽證應該公開進行,應讓學生本人、師生代表和做出決定者參加,要給學生為自己辯護的機會。聽證要對一些實質問題進行質辯,而不是走過場[6]。如果不能舉行聽證,也應當允許學生陳述和申辯,讓其做出解釋。這樣,有事中聽證或申辯的正當程序,決定作出后的爭訟就會大大減少。三要有事后送達和補救程序。學校學位委員會做出決定后,可通過簽收、公告送達或郵寄等方式告知學生,讓學生知曉結果、其應受到的處分和相對權利的喪失。此外,作為育人為本的學校,還應設立恢復救濟渠道,告知學生可以通過相應方式恢復申請資格??傊?,通過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程序,會有效避免糾紛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