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全國卷Ⅰ文言文閱讀,延續(xù)了選文注重史傳類、弘揚真善美的高考傳統(tǒng),重視對考生進行價值觀、人生觀教育。設題難易適中,落實基礎,注重測試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等多種能力,有效地彰顯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的高考招生考試的核心功能。
在高考改革方興未艾、不斷向縱深發(fā)展的關鍵時刻,作為語文高考改革風向標的全國卷,其文言文測試材料有怎樣的特點呢?
今年全國卷Ⅰ文言文閱讀選自《晉書·魯芝傳》,其選材范圍雖然打破了《元史》、《明史》的魔咒,但還是與去年一樣循規(guī)蹈矩地出自正史,體現(xiàn)了全國卷一貫的選材特點。原文篇幅較長,824字,考題根據(jù)需要做了少量刪節(jié),僅保留589字,與去年全國卷Ⅰ的《宋書·謝弘微傳》刪節(jié)后596字基本持平。就整體而言,選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篇不甚長、淺而不薄,較為雅正典范。從文章內容來看,刪節(jié)后的文字主要體現(xiàn)魯芝耽思墳籍、治政有成、審時度勢、清忠勸諫等精神品質;從表達方式來看,以敘述為主,偶有議論;從詞語運用來看,選文較少生僻難解的詞語,也較少涉及典物、典章等方面的術語,敘事流暢、用語平易,屬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大體適合高中畢業(yè)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符合《課程標準》的“淺易”特點。
今年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結構采用 “測試材料+試題”的模式,題型有:斷句題、文化常識題、歸納題和翻譯題。從題型設計到題目的編排,都沿襲了去年風格,甚至連分值安排與分布也保持了穩(wěn)定和連續(xù),是高考試題中最具信度的板塊。
第10題是斷句選擇題。文言斷句題,自2014年全國卷Ⅰ由主觀題變作客觀題重新回歸以來,至今已連續(xù)考了五年,足以看出命題人對斷句題的重視。今年的考題,仍以客觀型題呈現(xiàn),兩個設題點為:“芝坐爽下獄”、“芝坐爽/下獄”該不該斷開,“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兩種停頓哪一種更合適。與去年一樣,先預設整段文字中的兩處斷句錯誤,然后在兩個選項各安排一處錯誤,一個選項安排兩處錯誤,另一個選項無錯誤。該題看似簡單實則有一定的難度,考生首先要讀懂、讀通文段,明曉“文中波浪線部分”的意思,找出所給選項中斷句不同的“斷”點,其次抓住“遂、俄而”在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芝、宣帝”等名詞在句中充當?shù)某煞?,理清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結合文意對選項逐一比較分析,只要如此,做出正確選擇也不是很難。
第11題,考查“文化常識”。這是2015年出現(xiàn)的新題型,即在閱讀材料中選取四個具有古代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詞語,對相關內容進行解釋,反映其中的文化意義,要求考生選擇出不正確的一項。今年該題四個選擇項,分別涉及“墳籍(墳典)”“闕(赴闕)”“踐阼”“遜位”等古代生活中文書典籍、宗法禮儀方面,雖然都是古代文化常識的基本內容,但相對較為生僻。好在考生對“三墳五典”這并不陌生,加之“闕(赴闕)”“遜位”在中學文言文里頭都曾出現(xiàn)過,如果考生能夠熟讀課文,了解其含義,并結合語境比較分析,還是不難做出判斷的。
這一題型由于能有效拓展積累的內涵和外延,引導考生重視與回歸傳統(tǒng)文化,形成良好的歷史文化素養(yǎng),實現(xiàn)對考生的人文精神浸潤,因此在未來的兩三年內,“文化常識”還應該是考查的熱點。
第12題是 “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作為傳統(tǒng)題,這道題規(guī)律性極強:考查內容側重于對相關內容的概括和人物、事件之間聯(lián)系程度的分析;設題方式是客觀題,選項是綜述式和分述式兩種。從近幾年全國卷看來,該題設置的干擾因素是:曲譯詞語、夸大事實、偷換概念、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移花接木、強加因果等等。今年該題考查難度不大,只要考生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就不難發(fā)現(xiàn)B項“蜀地飽受侵擾”說法的錯誤。根據(jù)文本“郡鄰于蜀,數(shù)被侵掠,戶口減削,寇盜充斥,芝傾心鎮(zhèn)衛(wèi),更造城市,數(shù)年間舊境悉復”的敘述,可知“郡鄰于蜀,數(shù)被侵掠”原文意思應該是“天水接鄰蜀地,多被蜀國侵擾”。
無論是歸納、分析還是概括,都是建立在考生讀懂全文、準確判斷“事實”的內涵、性質基礎之上的綜合考查,是中學文言文閱讀教學所倡導的“閱讀能力與素養(yǎng)同步發(fā)展”理念在高考中的實踐,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
第13題是道翻譯題,分值、題量與去年保持一致,并沿襲去年的風格,仍將文言句子的翻譯作單獨設題,重點是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以及疏通語言的能力。從試題看來,今年的文言文閱讀較為簡單,尤其是這道翻譯題,沒有比較難翻譯的字詞。該題的第一分句的“出征、以為、先驅”,第二分句的“以、履、素”都是句中的不可漏譯重要詞語,也是考題設計的幾個關鍵得分點。這些詞語都是來自中學課本中基本篇目,考生并不陌生,只要考生明確其含義,并將“出征:出兵征討,以為:作為,先驅:先鋒”;“以:因為,履:行為,素:向來,一向”翻譯正確,就能得分,否則就徒勞無功,白忙活一場。
高考這種把課內與課外的內容結合起來,測試學生利用有關文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命題思路,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此高三的文言文復習,必須立足課本。
文言文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是中國古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寶,承載著我國先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因而,閱讀和鑒賞文言文,無疑會讓學生潛移默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其無可替代的教化功能,也成就了文言文作為歷年高考必考的重頭戲。如何做好這一板塊的復習備考?我不揣淺見,談點看法。
全國卷文言文閱讀考查的知識點,基本出自我們所學的課文,甚至所考查的古代文學常識,也幾乎源于課文篇章下的注釋。盡管如此,高考文言文閱讀得分仍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乃是學生的閱讀經驗不足,知識積累薄弱,文言語感欠缺。因此,高考文言文復習必須回歸課本,用好教材,夯實課內,輻射課外。一是要把高中三年1-5冊的課本從頭到尾認真梳理一遍,并在此基礎上打破課文編排的分冊、分篇目的限制,將散落在各冊、各篇目的知識集中起來,同點歸類,異點重組,模塊整合,編織出知識網絡,引領學生全面落實具體的知識點;二是要吃透人教版高中教材的17篇經典文言文,尤其是《勸學》、《過秦論》、《師說》、《六國論》幾乎涵蓋了高中所有的文言現(xiàn)象,最好能通篇背下來,即使不能背誦全文,也一定要精讀、熟讀、反復讀,讀出語氣,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感,強化對文中的重點實詞、重點虛詞、特殊句式的識記,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建立文言語感;三是試題編制、題型設計,要有意識地將訓練題中的考查點與學過的課文中的知識有機地聯(lián)系,突出課內知識在新情景材料中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境思辨性理解文意的能力,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在訓練中溫故知新,咀嚼內化,學以致用,形成“對知識進行遷移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全國卷高考文言文閱讀測試,經過近幾年汰劣與優(yōu)化,命題的框架已趨向穩(wěn)定,考點、題型也基本固化,一般由四道題組成一個題群。依次為:標點斷句、文化常識、內容要點概括(或作者觀點評價)和句子翻譯。因而備考時要著眼于常見題型的訓練,分析考題特點,理清解題思路,掌握陷阱突圍技巧。
1.整體感知,通曉文意。近幾年全國課標卷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均是人物傳記,傳主多為廉吏、忠臣、義士、勇將。閱讀時,須要首覽全篇,整體駕馭,標出文中重要句子,圈出句中關鍵詞語,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寫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時代,干了什么事,涉及到什么人,結果如何。弄清這些頭緒,就能準確地把握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觀點、態(tài)度。其次,還可以根據(jù)試題的測試特點,借助題目所提供的選項印證、補充、豐富閱讀時的理解,并將它們還原到材料中的對應之處,亦有助考生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把握方法,巧妙斷句。古人作文常常文不加點、一氣呵成,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都沒有標點符號,以致讀古典書籍需要自己斷句。而斷句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對文意的理解,故為古、今人所重視。近幾年來,文言斷句的考查都已成為語文高考的新常態(tài)。文言斷句題考查,有客觀型和主觀型兩種形式,今年,全國卷卷Ⅰ采用的是客觀型題。對于這種客觀型的文言斷句題,我們要指導學生把握好這樣的四個步驟:一是通讀全文,理清情節(jié),了解大意,明確斷句部分在文中的位置,以及與上下文的聯(lián)系;二是審清題目,找出選項中“/”線標注處,并將標注不同的地方圈注出來,作分析比較;三是抓住標志,憑借語感,把容易分辨、確有把握的地方先斷開,然后循序漸進,先易后難,逐步縮小范圍,直至斷開所有的句子;四是還原檢查,將找出的選項放回文本,反復閱讀,顧后瞻前,運用語法分析或憑借文言語感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3.審清題干,辨析差異。歸納內容要點是高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作為傳統(tǒng)題型,全國新課標卷Ⅰ幾乎年年必考,且題型穩(wěn)定,均采用客觀選擇題,選項為分述式和綜合式兩種;考查內容側重于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人物、事件之間聯(lián)系程度的分析。今年,該題是要求選出“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錯誤項設置是正誤相雜,以真擾假,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此,解答此類試題,除了要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材料大意,明曉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外,還必須抓住題干,審清題干中所提的要求,明確答題指向,圈定答題區(qū)域,采用“題文對照”的策略,將每個選項還原到文中找到對應區(qū)域及相關的信息源,尤其要重視細節(jié)之處的對照與推敲,辨析差異,排除命題人設置的干擾因素,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
4.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文言文翻譯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一種綜合性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讀懂了文章的內容,進而測試其文言文閱讀水平。近年來在卷面題目上對文言文翻譯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考生必須要明了文言文翻譯原則,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譯技巧。文言文翻譯固然要恪守 “信”、“達”、“雅”的原則,但作為高考,尤其須要忠實原文,關注采分點,不添、不損、不漏,直譯為主,“信”字當頭,從詞語到結構,都必須落實到位,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最為相近的表達方式;只有在直譯不能準確地傳達原意或難以生動、完美地展現(xiàn)原文語言風格的情況下再酌情“留(保留)、補(增補)、刪(刪除)、調(調整)、換(替換)”,采用意譯。尤其是賦分點的詞語和重要語法現(xiàn)象的文句,須要字字落實、句句交代,惟妙惟肖地完成古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的轉錄,不要出現(xiàn)任何的遺漏。譯文力求句順文從,形神兼?zhèn)洹?/p>
5.評價觀點,披文入情。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是考綱明文規(guī)定的一個重要考點,盡管這幾年淡出了命題者的視線,但作為高考的常態(tài)題型,復習時仍不容忽視。如何解答此類題目?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從作者的情感著手。因為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智慧的產物。而任何情感,無論是熾熱奔放還是溫婉含蓄,無不是透過人物、事件、事理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沉浸其中,“沿波討源”,漫溯于文本的深處,通過心靈與文本對話,審視作者對人與物、事與理的好惡褒貶,體悟傳主獨特而復雜的內心情感,品味、涵泳潛藏在作品的內在旨趣,才能“披文以入情”,觸摸作者的心靈,正確地揣摩、領悟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進而選出符合題干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