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武
摘要:運動式治理在社會治理中廣泛存在,它是在常規(guī)治理機制失效的背景下為應對治理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和棘手問題而開展的突擊性治理活動。動員技術是運動式治理有效開展的必備要素。通過對浙江省X縣“五水共治”案例的分析可知,地方政府實施運動式治理的動員技術主要包括:(1)以政治掛帥克服運動式治理的阻力;(2)以文山會海突顯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治理運動的順利推進;(3)以項目化運作獲取各方的支持;(4)以運動式宣傳樹立典型、營造氛圍。運動式治理雖然有效,但并非社會治理的常態(tài),從長遠來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才是社會治理機制的發(fā)展目標。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729(2018)06-0054-08
關鍵詞:地方政府;合法性;運動式治理;動員技術;常規(guī)機制
2004年6月3日,《中國青年報》發(fā)表了一篇署名劉效仁的報道短文——《淮河治污:運動式治理的敗筆》。這篇報道文章針對淮河治污的現(xiàn)狀,指出淮河10年來治污的成效甚微,有的地方污染依然嚴重,甚至比以前更甚,并借水文工程師的話對運動式治理的效果提出了質疑,同時對運動式治理淮河失效的原因進行了剖析,認為僅靠運動式治理、行政命令式的單方推動,要根治淮河污染之痼弊,顯然勉為其難;僅靠高壓態(tài)勢下的暫時的關閉停工,甚至靠不惜血本的用自來水沖洗河道,一旦“零點行動”過后,污染必然故態(tài)復萌,甚至變本加厲[1]。該報道反映了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讓政府面臨著重大的治理困境,表明運動式治理在實行過程中已異化為應付式治理,強調運動式治理是失效的,既不能治標也不能治本。
學術界對運動式治理早有關注,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馮志峰[2]較早地從宏觀上論述了運動式治理的定義、特征和缺陷;葉敏[3]比較了政治運動與運動式治理的內部結構和異同,分析了從政治運動到運動式治理的演變機制,考察了運動式治理出現(xiàn)的原因;唐皇鳳[4]以治安治理中的嚴打政策作為研究對象,具體考察了三次嚴打政策的發(fā)動背景、打擊對象、主要做法和治理成效,認為運動式嚴打是社會治理面臨資源瓶頸情況下作出的理性選擇;馮仕政[5]將1978年以后的運動式治理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從合法性的角度對其形成、形態(tài)和歷史演變進行了探討;周雪光[6-7]則從社會治理的有效性角度,以權威體制與有效治理之間的矛盾為主線,分析了當代中國社會治理的制度邏輯,認為運動式治理機制是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為應對常規(guī)治理失效而出現(xiàn)的,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這一機制的合法性受到質疑,需要創(chuàng)造出新的組織治理模式。
綜上所述,學者們對運動式治理已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不少成果。但既有研究鮮有對運動式治理動員技術進行研究的,而動員技術是運動式治理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鑒于此,本文擬以X縣開展的“五水共治”作為案例,以合法性與有效性的關系為主線,對運動式治理中的動員技術進行分類總結,并對其運行機制作深入分析,以進一步提高政府治理的成效。
一、X縣開展“五水共治”的概況
1.X縣簡況
X縣地處浙江省T市西部,屬于欠發(fā)達地區(qū),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50萬,下轄20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418個行政村(社區(qū))。該縣水資源總量達2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達5644立方米,是T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3倍、全省人均水資源的2倍。永安溪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是X縣的母親河、椒江流域的源頭,流域面積2310平方公里,有大小支流38條,兩岸分布著X縣的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村莊,是該縣經濟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生命線。該縣森林覆蓋率達80%,是T市的生態(tài)屏障。
2.X縣開展“五水共治”的背景
2013年底召開的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jié)水為突破口,倒逼轉型升級”的要求,即 “五水共治”?!拔逅仓巍钡闹苯悠鹨蚴?,2013年初,浙江多地環(huán)保局長被網友懸賞邀請下河游泳,引起了媒體對浙江乃至全國各地水污染的高度關注。網友、媒體的高度關注引起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重視,進而轉化為政府的治理行為。而其深層原因則在于“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鳥的舉措,既擴投資又促轉型,既優(yōu)環(huán)境更惠民生[8]。對于X縣來說,醫(yī)藥化工是其支柱產業(yè),但又對該縣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巨大壓力。與此同時,X縣又堅持生態(tài)立縣,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和旅游業(yè),這對環(huán)境尤其是水環(huán)境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兩者之間的矛盾無形中倒逼X縣進行產業(yè)的升級和轉型,而“五水共治”恰好給其產業(yè)轉型提供了重要契機。
3.X縣“五水共治”工作進度
2013年底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后,“五水共治”作為2014年全省的重點工作被明確下來,X縣迅速行動,截至2014年8月初,其主要工作進度具體見表1。該工作進度主要是依據(jù)官方發(fā)布的有關“五水共治”的正式文件而制定。
二、X縣“五水共治”運動式治理的動員技術分析
所謂運動式治理,簡單說就是以開展運動的方式進行治理,它是指由各級政府、政府部門或領導干部發(fā)動的,以干部為主要的動員和參與對象,針對政府治理中遇到的重大和棘手問題而開展的一種突擊性運動[3]。那么,政府開展運動式治理的合法性基礎又在哪里呢?按照馬克斯·韋伯對權力合法性來源的分析:第一種權威來自傳統(tǒng)和習俗;第二種權威來自領袖個人的超凡稟賦和魅力;第三種權威來自法理,即法律上賦予的權威。據(jù)此我們可以說1978年之前的中國即是一個典型的魅力型權威體制,領袖個人的超凡魅力賦予了領袖行使權力的合法性基礎。1978年之后,魅力型權威逐漸開始讓位于法理型權威,政治運動逐漸被各類以社會治理為目的的運動所取代,運動式治理開始成為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處理各類在原有常規(guī)行政系統(tǒng)中難以解決的治理困境的有力武器。政治運動與運動式治理的區(qū)別見表2。
雖然1978年以后我國社會治理體制開始從魅力型權威體制向法理型權威體制轉變,我們黨從習慣于發(fā)動政治運動到開始啟用運動式治理與常規(guī)治理相結合,但是我國的魅力型權威體制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正因為如此,運動式治理在動員技術上必然對政治運動有所繼承和延續(xù)。X縣“五水共治”即具有此特征。該縣在實施運動式治理過程中所采用的動員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掛帥:一切運動都是政治運動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以揭發(fā)和批斗為特征的大規(guī)模的政治運動實際上在1978年后就逐漸消失了。但是,1978年之后的各類運動,即使如招商引資等明顯沒有太強政治性的運動,也無不被政府部門打上濃厚的政治色彩。政治性既是運動式治理的一大特征,也是運動式治理的一大策略。這主要是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政策的合法性需求;二是追求運動結果的有效性需求。合法性越強的政策,越需要由更高級別的領導所強調、由更高規(guī)格的會議所通過?!拔逅仓巍北闶巧嫌墒∥瘯洜款^、由高規(guī)格的省委全會討論通過,下由X縣縣委書記和縣長親自擔任領導小組組長負責實施和落實的。在當前我國法理型權威尚未正式確立之前,我國社會治理的人治色彩依然很濃,領導的高度重視一般會被認為是工作取得成功的關鍵。
所謂運動式治理的政治掛帥,就是說運動式治理往往既是一項政治要求,同時也被當作一項政治任務。所謂政治要求,就是上級領導或上級領導部門的要求,領導的堅定意志必須得到執(zhí)行,下級必須服從上級。對于政治任務,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理解。其一,體現(xiàn)領導意志。因為領導意志的最終實現(xiàn)必須借助于常規(guī)行政管理系統(tǒng),領導的意志常常通過相應的程序轉化為官方正式的集體的意志,有的甚至可以轉化為政策、法律。其二,政治組織機構是落實政治任務的保障?!拔逅仓巍北闶菑氖〉娇h市(甚至到鄉(xiāng)鎮(zhèn))都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辦公室。例如,X縣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縣“五水共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抽調了專職人員17人,X縣水利、農辦、環(huán)保、建設規(guī)劃、農業(yè)等部門和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均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9]。其三,政治紀律是落實政治任務的“紅線”。所謂“紅線”就是誰也不能碰。X縣在召開本縣“五水共治”動員會不久即由縣委常委會討論公布了“五水共治”工作禁令。該工作禁令的出臺,一方面反映了執(zhí)法和守法的機會主義傾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府管理部門需要借助這一運動來推動常態(tài)機制下難以推進的工作。
2.文山會海:一種工作實施的主要方法
運動式治理的第二種動員技術是會議和文件。盡管中央八項規(guī)定對于會議和文件都作了簡化要求,但這只是原則性規(guī)定,針對的是一般性的會議和文件。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面對特殊情況、政治任務,會議和文件不但不能減少,反而要增加。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地方政府對該項治理運動的高度重視和扎實推進。
會議和文件向來是行政領域的常規(guī)性治理工具。只不過法理型權威越是充分有效的國家,其會議和文件出現(xiàn)的頻率就越低。因為法理型權威強大的國家常常是法治高度健全的國家,社會治理的手段主要是常規(guī)的行政規(guī)則和法律體系。而在非法理型權威的國家,由于規(guī)則和法律的權威尚未真正樹立起來,社會治理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領導的意志。
會議作為一種工作方法或動員技術,其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在會議現(xiàn)場可構建領導與下級的權力關系。話語權是權力的重要體現(xiàn)。會議現(xiàn)場的臺上與臺下的布局、發(fā)言者的滔滔不絕與聽眾的沉默不語的強烈對比、領導意志觀念的鼓動和傳遞與聽眾默默記錄和領會的區(qū)別,無不凸顯出政治領域中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格局。二是會議具有統(tǒng)一思想、下達任務、明確獎懲的重要功能。會議的現(xiàn)場感和權力秩序感,會讓參會者具有更強烈的參與感和緊迫感,使得會議所要達成的一系列目的、任務更加容易實現(xiàn)。例如,針對“五水共治”,就召開過從省級到村級干部的視頻動員大會。這種直接借助會議落實工作的方法,尤其適合運動式治理,可以更好地凸顯領導和上級部門的高度重視。三是會議形式多樣,可以應對不同階段的不同工作重點。比如,在運動開始階段,會有動員大會、誓師大會、部署會等;在中間階段,會有討論會、座談會、推進會、研討會等;在最后階段,會有反饋會、考核會等。
在中國政治的運作中,文件是一個重要的構成[10]。文件是黨政部門決策的載體和領導意志的外化,也是行政系統(tǒng)執(zhí)行人員的行動依據(jù)。文件往往與會議相伴隨,因為文件的內容往往需要靠會議去傳達。開展運動式治理,更離不開大量有針對性的文件,如重要會議通過的決議文件、主要領導講話文件、各類規(guī)定規(guī)則文件、各種實施方案文件、計劃規(guī)劃文件、總結匯報文件、考核要求文件等。
3.項目化運作:“打包”與“抓包”
運動式治理的第三種動員技術是以“打包”和“抓包”為主要特征的項目化運作。所謂“項目”,在此是特指中央對地方或地方對基層的財政轉移支付的一種運作和管理方式[11]。所謂“打包”,就是指按照某種發(fā)展規(guī)劃和意圖,把各種項目融合或捆綁成一個大的綜合工程,使之不僅可以利用財政項目政策來動員使用方的資源,而且可以加入地方意圖,借項目之勢,實現(xiàn)目標更加宏大的地方發(fā)展戰(zhàn)略和規(guī)劃。而“抓包”既是地方政府打包過程的延續(xù),又是村鎮(zhèn)主動爭取項目的過程。
具體而言,“五水共治”的“打包”就包括了項目的融合和資金的融合,即地方政府在國家或上級政府部門的轉移支付或專項資金補助下,將原本分散的項目融合包裝成一個大的項目。例如,X縣將原本屬于水利部門的飲用水工程、水庫建設、河道整治、防洪堤壩建設,屬于城建的污水管道鋪設工程,屬于環(huán)保的污水處理工程,以及屬于城建、國土、農辦的農村環(huán)境整治工程等項目,綜合列入“五水共治”項目,并且將各種項目資金統(tǒng)一在新的項目名義下使用。例如,X縣在2014年工作總結中就提到,2014年縣財政安排10億多元用于“五水共治”重點項目建設,制定下發(fā)了《X縣2014年“五水共治”項目投資計劃》,共涉及治水項目59個。其中,治污水項目計劃投資53 422萬元,防洪水、排澇水項目計劃投資34 294萬元,保供水和抓節(jié)水項目計劃投資15 802萬元。為確保治水資金到位,積極向上爭取國家、省級生態(tài)補助和項目補助資金,還整合縣財政、發(fā)改、水利、農辦、環(huán)保、建設規(guī)劃、農業(yè)等資金,以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9]
除涉及“五水共治”項目本身的各類項目被打包整理并加入X縣自身的發(fā)展意圖外,X縣還圍繞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jié)水“五水”工作,將X縣開展的其他工作如新農村規(guī)劃、旅游規(guī)劃、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小城鎮(zhèn)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小河流重點縣建設、森林城市建設等各類建設內容與之結合起來[9]。這種“打包”加綜合的操作方法,其原因之一即在于地方政府要應付各級政府部門的不同指令和不同考核要求,在實用主義的考量下,一個項目有時候既可以用來作為某一個上級指令的成果選項,同時又可以被用來應付另一個與之相關的上級部門考核。比如,農村環(huán)境整治項目,既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項目,也可以作為“五水共治”的工作內容;河道整治既是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或中小河流重點縣建設的一項內容,同時也可以作為“五水共治”的工作項目。
“抓包”一方面是指本級政府抓上級政府或上級部門“發(fā)的包”(國家、省市或部門項目資助或財政轉移支付),另一方面是指基層如村鎮(zhèn)抓縣級政府“打的包”(國家、省市、部門發(fā)包后通過縣級政府整合后到達村莊)。前者主要是地方政府通過營造發(fā)展模式、打造地方特色,以及同上級政府部門甚至是私人搞好關系的方法來爭取上級“發(fā)的包”,使上級的專項補助資金能夠向本地傾斜。對于后者,即村鎮(zhèn)“抓包”問題,其背后也有著相似的邏輯。X縣下面的GQ村村支書在回答“五水共治”過程中“為什么縣里和鎮(zhèn)里會把那么多錢投給你村而不是別的村?道理是什么?”的問題時講道:
首先,項目投入到哪個村,主要看領導對哪個地方關注得比較多。GQ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省級農房改造示范村,以文化旅游開發(fā)為主,上級領導到訪頻繁(2003年習近平曾來參觀過)。這些項目既是各部門需要完成的相關任務,也是GQ村需要的配套設施。其次,項目投到哪個村,與該村的干部是否團結有關,也與主要干部的工作能力關系很大。如SQ村主任工作能力非常強,鄉(xiāng)干部非常器重。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在喜歡“獅子型”干部,會沖,會干,會擺平。另外,鄉(xiāng)鎮(zhèn)干部現(xiàn)在普遍急功近利,熱衷于做能立竿見影的工作,如果項目三五年才會見成效,他們肯定不會感興趣。因為他們往往熱衷于見效快的、可以給他們帶來政績的項目。
通過對項目的“打包”和“抓包”,地方政府既能將多項常規(guī)工作納入到運動式治理的項目框架內,完成上級政府的指令和要求,又能夠從上級部門獲得各種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可以將這些項目和資金投到對自己的政績和形象提升幫助最大的村莊,在投放(實際上是轉發(fā))過程中,能夠通過對投放對象的取舍達成對村莊的控制。
4.運動式宣傳:樹立典型、營造氛圍
運動式治理的第四種動員技術是以宣傳機器全方位開動、樹立典型和營造氛圍為主要特征的運動式宣傳。在運動式治理過程中,為了論證一項運動開展的合理性、必要性,也為了實現(xiàn)該運動治理的有效性,大張旗鼓地開展宣傳活動是必不可少的技術或策略之一。
宣傳是一門觀念的營銷藝術。它通過各種傳媒技術,將宣傳者的理念、追求,經過精心地包裝和加工后,向受眾進行灌輸、宣傳和推廣,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后者了解、認可、支持前者的主張和做法,以此為其特定治理策略提供民意上的合法性基礎。宣傳的性質和主要做法類似于廣告學和市場營銷學中的推廣和營銷:不斷重復地播放、無孔不入地覆蓋、簡單明了的字眼、字面上的暖意和溫情、有意識的方向引導等。盡管有些宣傳本身被不少人指責為“選擇性報道”(只報喜不報憂)、“傾向性引導”,但作為一項被黨政系統(tǒng)熟練操作的技術,其在運動式治理中還是有諸多價值的。
那么在運動式治理過程中,宣傳工具是如何發(fā)揮引導民意、論證運動合理性、體現(xiàn)政府執(zhí)政效能,以及全方位發(fā)揮運動式宣傳的功能的呢?以“五水共治”為例可總結如下。
其一,突出領導的帶頭和表率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最好的榜樣就是領導。領導的帶頭和表率作用的發(fā)揮,一是通過講話,二是通過行動。講話主要有會議講話、電視訪談等,行動體現(xiàn)為實地考察等活動。在X縣“五水共治”中,縣級主要領導除第一時間組織動員大會、發(fā)表動員講話、號召全縣人民通過治水建設美麗X縣外,還帶領有關人員參與河道撿垃圾等活動。正如由該縣水利局提供的新聞稿件上所提到的,2月8日上午,X縣開展“五水共治”清三河活動,縣四套班子領導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共100多人來到母親河永安溪石壁段清理垃圾,全面拉開該縣節(jié)后“五水共治”行動序幕[12]。突出宣傳報道領導的帶頭和表率作用,主要是為了表達領導對于開展運動式治理的高度重視,以及工作本身的重要性,有助于接下來工作的推進。
其二,突出各部門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積極協(xié)同配合。由于“五水共治”不單單是水利和環(huán)保等部門的工作,而是涉及到鄉(xiāng)鎮(zhèn)街道等基層組織的工作,所以就需要通過宣傳報道營造一種各單位、各部門、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齊心協(xié)力、共同為“五水共治”獻計出力的氛圍。
其三,突出群眾的廣泛參與。隨著“文革”式的政治運動退出歷史舞臺,運動式治理開始逐漸成為我國社會治理活動中的常態(tài)現(xiàn)象。運動式治理的動員對象雖主要是體制內的領導干部,但在宣傳上則必須突出群眾的廣泛參與[9]。因為只有突出群眾的廣泛參與,營造出干部、群眾齊心協(xié)力的景象,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運動的合法性。
其四,突出典型人物、典型事跡和典型工程。創(chuàng)造典型、宣傳典型向來是宣傳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正如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所指出的,“共產黨人無論進行何項工作,有兩個方法是必須采用的,一是一般和個別相結合,二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13]。樹立典型就是宣傳工作中一般與個別相結合工作方法的具體運用,旨在通過突出個別來引領和代表整體?!拔逅仓巍弊鳛橐豁椷\動式治理,也特別突出了對典型的宣傳。例如,在全縣開展“治水先鋒·閃光言行”評選活動,對治水過程中涌現(xiàn)出來的一大批“治水先鋒”進行挖掘評選;開展“治水標兵戶”評選行動,選出“治水標兵戶”2475戶。同時,對評選的先進典型人物、案例,通過媒體進行總結推廣,營造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圍。[9]當然,為了表明治理的嚴肅性,對于一些不良現(xiàn)象也要適當通過“抓典型”進行曝光。
其五,突出宣傳形式的多樣性。電視問政、征文、知識競賽、文藝演出、演講、講座、宣講、捐款等皆是運動式治理的宣傳形式。如X縣圍繞“五水共治”就舉辦過電視問政,邀請大學教授開講座,在鄉(xiāng)鎮(zhèn)開展“草根講師”宣講等活動。這些多樣化的宣傳形式,可以較好地營造出一場領導重視、利國利民的運動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的景象。
其六,突出外界的好評。借他人之口來評價自己、宣傳自己,是宣傳操作的重要技術之一。因為他人評論,會在外觀上給人以更加客觀的印象。
上級領導批示、外界媒體報道、群眾的正面評價等皆是這種宣傳技術的常用方法。例如,X縣“五水共治”工作情況總結中就提到,“全民治水”的工作方法受到了省政府顧問王建滿的批示肯定,同時也得到了省市“五水共治”督導組的好評”[9]。浙江在線、浙江水利網、《TZ日報》等省內媒體頻率較高地轉載X縣關于“五水共治”的新聞,以及全國性的媒體如人民網、《中國建設報》等媒體專題報道,都對該項運動加分不少。在有關“五水共治”的新聞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大量關于群眾高度評價政府終于給了農村一個整潔的環(huán)境這樣的報道。這些來自各方的外界好評,共同營造了運動式治理工作的一種領導高度肯定、群眾非常滿意、工作開展卓有成效的喜人局面。
三、結語
國家常規(guī)治理機制的失效及其所面臨的現(xiàn)實難題,是政府采用運動式治理的根本動因,這一做法具有一定的歷史慣性。運動式治理的首要目標不是治本而是治標,而在治標的過程中,為了快速有效地開展工作,原本常規(guī)的工作往往被泛政治化地解讀與處理。運動式治理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往往被各類頻繁的會議和文件加以反復強調,這種政治任務在實際的落實過程中,往往以項目化操作的形式被包裝處理,政治任務項目化操作反映了不同層級政府部門之間的互相博弈。在整個運動式治理過程中貫穿始終的是宣傳,可以說,運動式治理所達成或呈現(xiàn)出一個什么樣的局面,是同宣傳機構的塑造和打造密切相關的。實際上,在我國社會治理行為中,運動式治理業(yè)已常態(tài)化,也就是說運動式治理一個接一個地發(fā)生,只是它們發(fā)生在不同的領域,持續(xù)的時間長短不一。隨著時間的推移,類似于X縣“五水共治”的運動式治理機制會逐漸轉為常規(guī)機制,直到新的運動式治理機制出現(xiàn),以應付那已經呈現(xiàn)治理失效的機制(如治水機制)。
事實上,對運動式治理問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根據(jù)周雪光[7]的研究,孔飛力在其《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和黃仁宇在其《萬歷十五年》中就已經對國家為應對常規(guī)官僚制度失效而采取的超常規(guī)行動的邏輯進行了分析,只不過沒有明確使用“運動式治理”這個詞。周雪光[7]認為,中國社會治理的困境由來已久,運動式治理在歷史上就曾反復發(fā)生過,即當常規(guī)機制失效時,天子常常會中斷常規(guī)機制而啟動運動機制。但當運動機制不斷啟動、不斷打破常規(guī)機制后,常規(guī)機制和運動機制的邊界會變得模糊,運動機制本身不斷被常規(guī)化、常態(tài)化甚至同化后而陷入惰性和無效當中。當前中國正在發(fā)生的各種運動式治理,實際上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今天的國家領導人與當時的國君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zhàn):如何統(tǒng)治——或用今天的術語來說,如何治理——一個遼闊龐大的國土以及居住其中的數(shù)以億萬計的民眾?[14]
實際上,政府部門對運動式治理的局限并非一無所知,政府部門在某些運動式治理的實施方案或者工作總結中,也經常提到建立工作長效機制,如在X縣“五水共治”的工作情況匯報材料中就提到要建立并完善“五水共治”長效監(jiān)管機制??梢娬旧硪彩且庾R到運動式治理并非常態(tài),建立長效機制使治理常態(tài)化,才是政府治理的目標之一。
因此,討論運動式治理,不得不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能夠擺脫那種不斷地陷入運動式治理陷阱的深層因素。因為實現(xiàn)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劉效仁.淮河治污:運動式治理的敗筆[EB/OL].(2004-06-03)[2018-07-20].http://www.people.com.cn/BIG5/huanbao/1073/2542993.html.
[2] 馮志峰.中國運動式治理的定義及其特征[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7(2):29.
[3] 葉敏.從政治運動到運動式治理——改革前后的動員政治及其理論解讀[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5.
[4] 唐皇鳳.常態(tài)社會與運動式治理——中國社會治安治理中的“嚴打”政策研究[J].開放時代,2007(3):115.
[5] 馮仕政.中國國家運動的形成與變異:基于政體的整體性解釋[J].開放時代,2011(1):73.
[6] 周雪光.權威體制與有效治理: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J].開放時代,2011(10):67.
[7] 周雪光.運動型治理機制: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再思考[J].開放時代,2012(9):105.
[8] 百度百科.五水共治[EB/OL].(2018-07-02)[2018-07-20].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4%E6%B0%B4%E5%85%B1%E6%B2%BB/13004585?fr=aladdin.
[9] X縣府辦.X縣“五水共治”工作情況總結[R].X縣,2014.
[10]蔣永甫,疏春曉.基層政府的文件治理何以可能?——基于A鄉(xiāng)“清潔鄉(xiāng)村”的實證分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28.
[11]折曉葉,陳嬰嬰.項目制的分級運作機制和治理邏輯——對“項目進村”案例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1(4):126.
[12]X縣開展“五水共治”清三河活動 縣四套班子領導集體撿垃圾[EB/OL].(2014-02-08)[2018-07-20].http://www.zjwater.com/gq60zn/document.aspx?id=109129.
[1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7.
[14]周雪光.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一個組織學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