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美好生活的內涵及其生成邏輯

2018-02-22 10:23馬俊峰王斌
關鍵詞:生成邏輯美好生活馬克思

馬俊峰 王斌

摘要:將美好生活置于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視域中來考察,是深入探討美好生活意蘊的前提性根據。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fā),深刻闡釋了人的勞動能力的解放、人的社會關系的解放、人的個性的解放三種解放樣態(tài)?;诖耍篮蒙顒t是人在從事對象化實踐活動中所呈現出的一種完美和諧的發(fā)展狀態(tài),本質上是人的全面解放在現實生活中的極致展現。相應地,這也從根本上規(guī)定了美好生活生成的三重邏輯指向,即人民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生成性邏輯、確立綠色發(fā)展價值觀的思想性邏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同構性邏輯。明確美好生活的豐富內涵與生成邏輯,有利于人們?yōu)檫_成美好生活的理想圖景選定理論坐標和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729(2018)06-0001-09

關鍵詞:馬克思;人的解放;美好生活;生成邏輯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盵1]11美好生活理念的出場是對新時代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回應,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的價值取向。但美好生活究竟是什么樣、美好生活何以成為人通達意義世界的棲息之地,仍然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鑒于此,本文擬從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視角切入,闡釋美好生活的內涵和生成邏輯,以期為達成人民美好生活愿景提供理論坐標和路徑參考。

一、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探源

眾所周知,馬克思畢生致力于人的解放問題。在馬克思看來,“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于人自身”[2]46。人的解放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歷史過程,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為人的解放提供了根本指導,彰顯出巨大的理論魅力。深入研究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精神實質,辯證地把握其理論內涵,才能認清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真理意蘊。

1.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基于對“現實的人”的思考,通過對“現實的人”的本質的揭示,確立了關于人的解放的理論?!艾F實的人”是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邏輯起點。我們只有通過厘清“現實的人”的科學內涵,才能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

馬克思視野中的人,既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自我意識的人,而是通過自己從事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彰顯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的人”。馬克思曾強調:“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盵3]1這就是說,我們要充分地理解人,就必須把人置于人與社會、現實與歷史、共性與個性、抽象與具體等關系中來考察,如果脫離社會關系去理解人,只能把人理解為一種抽象的人,既生物學上的人,而這種人在社會中是不存在的。唯其如此,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fā),認為“現實的人”要維持生存、延續(xù)生命,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即從事勞動,從而形成人的生產基礎、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交往關系。人在從事勞動生產實踐過程中,一方面使自然界成為人的實踐活動對象,為人的現實生產活動提供物質前提;另一方面還生成了以語言為表征的人所獨有的精神屬性,而人的精神屬性來源于人同社會和他人間的交往關系。由此可以說,“現實的人”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統一,是人的現實性的本質規(guī)定,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也是從根本上把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的關鍵所在。馬克思關于“現實的人”之本質的深刻闡釋,超越了以往哲學家的認知范式,實現了西方哲學史上關于人的本質認知的革命性變革,也為深刻把握人的解放問題提供了唯物辯證的方法論指引。

2.馬克思人的解放的多維內涵

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人”是處于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中的人,深受物質生產與社會結構的影響,因為“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3]147。馬克思對“現實的人”之本質的深刻剖析,賦予了人的解放理論以博大精深的魅力,指明了人的解放是以人全面占有和享受人的本質為歸宿的解放,并由此規(guī)定了人的解放的多維內涵。

(1)勞動能力的解放。人所從事的物質生產實踐即勞動,是把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展現人之為人的根本所在,“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4]988,勞動在現實性上規(guī)塑著人的本質,可以說,勞動是人的自我價值生成、本質力量確證的根本途徑,也是人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的有力表征。馬克思指出,人的勞動能力主要包括體力和智力,“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5]。人的體力和智力與人的解放密切關聯,二者結合的方式和向度與人的解放本質相關,為人的解放提供了可能性依據。在私有制條件下,由于受資本邏輯的控制,人的勞動成了異化的勞動,“勞動始終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始終表現為外在的強制勞動”[6],這就遮蔽了勞動的本真意義,使人完全享受不到勞動所帶來的幸福和快樂。造成勞動異化的根源是私有制和基于私有制的強制性的舊式分工,因此只有消滅私有制和舊式分工,將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完美結合,才能使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隨著人從異化勞動中徹底解放出來,人的發(fā)展及其本質就會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歷史性躍遷,人的勞動能力和人類社會才會得到解放。

(2)社會關系的解放。人在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中必然會與社會、自然和他人結成各式各樣的社會關系,“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135。也就是說,人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其本質力量才能得以確證,才不會成為與自身發(fā)展相對立的異己力量。人的社會關系的生成主要來源于普遍而廣泛的交往實踐活動。在交往實踐活動中,人與社會、與他人不斷進行交往和聯系,結成廣泛持久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倫理關系、宗教關系、文化關系等,從而使人的社會關系不斷得到拓展和延伸,使人逐漸超越狹隘的民族、地域、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這時,人類將結成自由自覺的聯合體,世界歷史的圖景也將因人的社會關系的廣泛發(fā)展而發(fā)生深刻改變。當然,在參與構建社會關系的過程中,人還必須擺脫外在性、異己性社會關系的束縛,因為人的解放“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fā)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等等”[7],才會自由自覺地控制社會關系,全面占有和支配社會關系,由此為自身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和徹底解放奠定基礎。

(3)個性的解放。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個性是其處于一定社會歷史語境中所表現出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既包括人的自主性、自為性,又包括人的自覺選擇性和自我創(chuàng)造性。在人的解放的問題上,人的個性的解放最終指向人本身,人的解放的程度如何主要取決于作為主體的人的個性的發(fā)展程度。所以,人的個性的解放對于人的解放至關重要。而人的個性是在社會關系中孕育并生成的,深受社會關系的規(guī)約,這就決定了人的個性是一個歷史范疇。馬克思曾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3]415。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完全受資本邏輯的控制、支配和裹挾,人對資本具有依賴性。在資本的奴役下,由于受各種各樣物欲的驅使,人變得麻木不仁并逐漸迷失自我,人剛擺脫人身依附,卻又深受物的依賴關系的囚禁,人的發(fā)展因而就偏離了應有的方向和目標,長此以往,人的獨立性和個性將被消磨殆盡,并逐漸陷入資本的控制中。總之,人的個性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本質邏輯的延展,這一解放根本上是要致力于打破資本對人普遍控制的桎梏,使人超越資本控制的窠臼,恢復人的獨立性和個性,用“有個性的個人”逐步替代“偶然的個人”,以覓尋人的自由自覺活動的價值,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二、美好生活的內涵

如前所述,基于“現實的人”的考量,馬克思深刻論述了人的解放的三種樣態(tài),完整地勾勒了人的解放理論的本真內涵。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的理論,不僅為人的解放指明了方向,而且蘊含著關于美好生活的豐富思想。

1.美好生活是凸顯人的主體性的生活

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價值旨趣表明,無產階級是實現人的解放的主體性力量。馬克思曾強調:“完成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yè),是現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4]817也就是說,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擔負起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因為無產階級是最先進、最有前途的階級。無產階級的這一先進本性決定了無產階級在實現自身解放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當然,無產階級自身的解放與整個人類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自身解放,首先必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以徹底消滅私有制和一切階級壓迫,從而為人類自身的解放提供前提性基礎,因為“社會從私有財產等等解放出來、從奴役制解放出來,是通過工人解放這種政治形式來表現的,這并不是因為這里涉及的僅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為工人的解放還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8]。這就意味著無產階級只有實現了自身的解放,人類的徹底解放才有實現的可能性,或是說,無產階級自身的解放本身就蘊含著人類的解放。同時,人類的解放又會加速無產階級自身的解放,使得無產階級對經濟、政治等領域的訴求更廣泛、更強烈。當然,這些訴求的滿足,一定程度上是無產階級實現自身解放的有力表征。可見,無產階級只有意識到自身的主體性地位,積極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力量,無產階級自身的解放和人類的解放才有實現的可能。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中內含的無產階級主體性思想,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9]214,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滿足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凸顯人民在新時代的主體性地位。由此可以說,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達成就是對人民主體性的最好詮釋。

2.美好生活是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需要的生活

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最終價值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懊總€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3]422,是馬克思畢生追求的崇高理想。馬克思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探索,以實現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發(fā)展自身的本性為旨歸,讓人擺脫一切外在力量的枷鎖,不斷滿足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從而使人逐漸通達美好生活的境界。所以說,只有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人對美好生活的價值期許才能實現。

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異化勞動的社會現實時指出,工人在異化勞動的奴役下從事勞動生產,精神受折磨,肉體被摧殘,完全感受不到人之為人的生命張力和樂趣,體驗不到生活的美好。因此,馬克思提出要在自由人聯合體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終極目標。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打破強制性分工后從事任何一種勞動時,人的體力、智力、個性、品質等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都得到協調發(fā)展的客觀狀態(tài);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人擺脫所有外在束縛,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自由、自覺、自愿地發(fā)展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時所呈現出的人的發(fā)展的主觀狀態(tài)。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自由發(fā)展是互為前提、互為目的的,不能把二者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割裂開來。一方面,人的各方面素質和能力越是全面發(fā)展,其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訴求越能得以滿足;人們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不斷地自由拓展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就會促使其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和向往,激勵其為實現美好生活的價值期許不懈奮斗。另一方面,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深度和廣度得以提升,會進一步促使其素質和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所以,人的全面發(fā)展與自由發(fā)展是一種耦合關系,兩者的有機結合昭示著人的解放的理想狀態(tài):“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189可以說,沒有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人的美好生活就得不到圓滿展現。這就要求我們要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惟其如此,人們才會增強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和信心,激發(fā)自身實現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造力和感知力,美好生活的生成才會具備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精神支撐,從而勾畫出美好生活的燦爛圖景。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好生活就是不斷滿足人們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需要的動態(tài)過程。

3.美好生活是建構人的共同體的生活

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旨歸,而人的共同體則是保障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形式。在馬克思看來,實現人自身的解放只有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被消除、舊式分工被消滅的基礎之上,屆時人與人才能在全面深刻的社會變革的前提下相結合,形成“自由人聯合體”即人的共同體。而人只有生活在共同體中,才能實現自由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3]199,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最高追求才會實現,人才能逐步走向自由自覺的美好生活,最后通達人的解放的終極狀態(tài)。

共同體是人的共同體,人是以共同體的方式存在的人,也就是說,人之于共同體的關系不是一種依附關系,人并非共同體的附屬品,而是能夠在共同體中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意愿,自由自覺地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實現由人的依賴關系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再到人的自由個性發(fā)展階段的歷史躍遷。以宏大的歷史視野來審視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現實意蘊,有助于從根本上引導共同體的全體成員覓尋平等、開放、包容的互動關系。良好互動關系的形成,會使得共同體中的人通過信息的交換、情感的分享,增強其對共同體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一種和諧美好的共同體人際氛圍。當然,這種氛圍也會進一步激勵共同體中的人敢于打破共同體人際互動關系的邊界,嘗試去積極建立新的共同體人際互動關系,從而形成美好的共同體人際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說,和諧美好的共同體人際關系的形成,標志著人與自然、人與物的最優(yōu)整合、人與人的最佳融合,以及人自身的生理與心理的和諧,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真善美統一的最高境界與邏輯歸宿[10]。在共同體中人與人通過搭建平等對話機制,普遍表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理解,誘發(fā)人們思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社會公共問題,促使人們積極投身于公共精神的構建活動,使得共同體中的人體悟公共精神的潛在好處,從而幫助人們樹立共同體意識。人的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又會促發(fā)人探索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與人的解放之間的互動關系、尋找人的豐富的生活樣態(tài),從而進一步打破舊有思想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禁錮,形成與共同體發(fā)展相一致、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相協調的新思想和新視野,進而實現共同體成員的思想大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由于人與人之間思想的對話、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往,人的共同體才會展現出人的精神世界中美好的一面。

概而言之,美好生活是人在從事對象化實踐活動中所呈現出的一種完美和諧狀態(tài)。誠如馬克思所說的,“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恰好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2]191。這就意味著人的對象化實踐活動及其對事物的感覺是以人的主體性的存在為價值前提的;相反,如果沒有人的主體性的存在,作為主體的人就很難實現對對象化實踐活動之整體性的把握和理解,人對事物的感受也會是片面的。人只有確立自己的主體性,才能真切感受到生活實踐之美好的一面,才能從情感維度和精神維度上賦予美好生活以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當然,美好生活除是人對對象化實踐活動的一種感受和體驗外,更是“一種超越現實的期望,一種向自主目標邁進、可欲而永遠非自足的狀態(tài)”[11]。就此而言,人是基于自身的價值尺度去審視自己的生活并力求盡善盡美,從而達到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相統一的歷史性目標。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說,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方式呈現出的人的發(fā)展的理想狀態(tài),也是人所追求的一種完美和諧的狀態(tài),本質上是人的全面解放在現實生活中的極致展現。

三、美好生活生成的三重邏輯

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不僅為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美好生活的內涵提供了理論坐標,而且也為我們探尋美好生活的實現路徑提供了根據遵循。依據該理論,我們認為,美好生活的生成蘊含著以下三重邏輯。

1.生成性邏輯: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

馬克思指出,人的價值的生成來自于以創(chuàng)造性勞動為基礎的現實生活過程,因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2]196。也就是說,人只有通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才能獲得豐富的物質生產資料,結成廣泛的社會交往關系,形成多樣化的語言形態(tài),建構人之為人的精神世界,真正達成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使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能得以彰顯。由此可以說,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生成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創(chuàng)造性勞動,人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與超越性將失去對象化的實踐力量,人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也將失去可依靠的強大支撐。需要指出的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能夠“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fā)展和表現自己的全部能力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這樣,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12]。正是如此,創(chuàng)造性勞動中就蘊含著美好生活的一面,生產勞動不再是人宰制人、人壓迫人的手段,而是人追求自由自覺的生活的必要手段,這也就意味著人自覺自愿地選擇從事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是向自己所憧憬的美好生活前進了一大步,在這個意義上講,“美好生活就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本身”[13]。

當然,創(chuàng)造性勞動不僅可以生成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引導人走向美好生活,還關涉著創(chuàng)造性勞動所指向的美好生活是由誰創(chuàng)造、怎樣創(chuàng)造、由誰享受的問題。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美好生活理所當然是屬于人民的,我們要依靠人民來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自然也由人民來共享美好生活,或是說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主體力量,既是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在此需要說明的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由理想到現實的歷史轉變與其從事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有著本質的關聯性,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盵14]4就是說,人民只有從事創(chuàng)造性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而滿足自我提升、自我發(fā)展的需要,真正使勞動成為人民生活當中的第一需要,潛移默化地促進人民精神的生產與再生產,并逐步實現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圖景。因此,我們應充分尊重人民的勞動主體地位,通過發(fā)揮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在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使人民真切體驗創(chuàng)造性勞動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讓人民懂得自己不僅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生產者,更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成果的享受者和評價者,進而引領創(chuàng)造性勞動生成美好生活的社會風尚,讓其成為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必然選擇。一言以蔽之,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生成美好生活的源泉。

2.思想性邏輯:確立綠色發(fā)展價值觀

綠色發(fā)展價值觀是綜合發(fā)展的各種形態(tài)而凝練出的價值觀,它與發(fā)展本身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其自身就蘊含著美好生活的向度。美國著名思想家德尼·古萊曾指出,“雖然在某些方面,發(fā)展本身是追求目的,但在更深層方面,發(fā)展從屬于美好生活”[15]。從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進程來看,發(fā)展是達成人類全部美好生活理想的源動力,這是因為發(fā)展內在地規(guī)定著社會向上的價值意蘊、主體德性提升的倫理旨趣,最終還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整個社會福祉的穩(wěn)步增長。而綠色發(fā)展價值觀作為現代發(fā)展觀的核心要義,不僅是人類對發(fā)展內含的人文的、價值的、實踐理性的價值內蘊的審視與高揚,又引導著人類逐步走向普遍、恒久的美好生活。換言之,美好生活是對綠色發(fā)展價值觀的闡釋和表達,其中處處閃爍著美好生活的要素。相應地,綠色發(fā)展價值觀又會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提供思想性指引,以保證實現美好生活圖景的正確方向。也就是說,美好生活的生成只有遵循綠色發(fā)展價值觀的思想邏輯,才能探索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正確路徑。

事實上,以往在評判社會發(fā)展的程度時,人們總是在社會層面經濟指數的增加和物質財富豐盈的維度,以人對發(fā)展成果占有的多少來衡量社會發(fā)展的程度,這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中所形成的一種狹隘的發(fā)展價值觀。狹隘的發(fā)展價值觀是建立在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對自然資源無止境掠取、人與自然相對立的基礎上,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造成生態(tài)失衡,由發(fā)展衍生出的環(huán)境問題日益成為阻礙社會發(fā)展的消極力量。本質上,這種價值觀反映的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即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人們往往將自然視為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手段,而非將自然作為實現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規(guī)定。這就必然割裂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天然聯系,背離發(fā)展內蘊的美好生活的旨趣,從而就喪失了其內在張力對美好生活生成的主體性作用。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綠色發(fā)展價值觀日益成為引領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理念。綠色發(fā)展價值觀旨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發(fā)展,它既是對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出現的環(huán)境問題的回應,又是一種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系統思想與實踐智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從綠色發(fā)展價值觀的思想邏輯來看,它在總體上表現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們在一定社會生產條件的制約和一定價值觀念引導下所形成的關于人的美好生活狀態(tài)的總體性特征。為使綠色發(fā)展價值觀在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中發(fā)揮應有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1]51??梢?,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達成人們美好生活期許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應從簡約適度、綠色低碳兩個維度來促進人民美好生活目標的實現。

具體來說,一方面,應提倡簡單、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減少生產、消費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人為壓力。這里所講的“簡單、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不是一定要讓人們降低生活水準,減少對物質生活產品的消費需要,而是倡導在節(jié)約的基礎上適度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潛移默化中扭轉人們過度消費的行為,形成一種厲行節(jié)儉的社會風尚,提升人們的生活幸福感、滿足感,從而降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壓力,保持社會發(fā)展、人自身的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展三者間的一致性,促成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有效和解。本質上說,這是綠色發(fā)展價值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實現,也是其引導人們實現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另一方面,應以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達成人民美好生活追求。提倡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僅是要求抑制消費數量的無限制增長、不合理增長,也包括消費中要更多地選擇有利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消費對象和消費方式”[16]。因此,我們應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費,確保其能滿足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在;應推進環(huán)保的消費方式,引導人們自覺自愿地減少資源浪費型的消費方式,降低其消費行為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的壓力,實現人們的消費行為與自然的有機融合,從而使人民擁有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huán)境更優(yōu)美的美好生活。

3.同構性邏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解決全球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致力于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命運共同體,它“表征著一種彼此信任、同舟共濟、共享共榮、安穩(wěn)確定、富有情懷的人群交往關系和存在樣態(tài),因而是心向往之的人類存在樣態(tài)”[17]。這里所說的“人群交往關系”呈現的是共同體的關系,即個體與共同體的相互關系。這就意味著只有在共同體中,人的社會性才能自然而然地生成,人才能提升與實現自我價值,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才能達其所愿。這里所說的“心向往之”反映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把人類整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作為檢視的對象,以創(chuàng)造和提升人類整體的幸福為旨歸,追求的是命運共同體參與者都能共享共贏發(fā)展的美好的世界愿景,這也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最美勾畫與設想。也就是說,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美好生活之間具有價值取向上的一致性。由此可見,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美好生活之間具有理論同源、價值同向的同構性邏輯。

共同體的關系屬性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生成美好生活的理論根基。共同體之所以能成為共同體,在于共同體是由人構成的并由人創(chuàng)造的。人是怎樣的,取決于人生活的共同體的形態(tài)。相應地,人的美好生活目標實現的程度如何,也由人生活的共同體來定義。換句話說,共同體關涉?zhèn)€體與共同體的關系屬性。人只有在共同體中,人的類意識才會生成,人才能在物質生產活動中顧及他人,人才能成為類存在,從而實現個體與共同體的協調發(fā)展,由此人才能真正融入共同體,并在共同體中逐步達成美好生活的愿望。因此,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忽略周邊國家或地區(qū)的發(fā)展而只謀求自身的發(fā)展,相反,中國是將其他國家的發(fā)展融入自身發(fā)展的偉大歷史征程中,積極用中國的發(fā)展成果惠及其他國家,以類思維提升人類的幸福感,將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整個人類的福祉相融合,以兼濟天下的世界情懷促進人類美好生活的達成,從而形成共同體成員間彼此依存、命運與共的整體性關系,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可以說,命運共同體只有面向整個人類,面向人類整體性的發(fā)展需要,人類才能整體進入到美好的生活狀態(tài),達成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同時,人類的整體性發(fā)展當然包含并有助于滿足與提升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助推中國人民邁向美好生活的更深層階段,激勵其進一步探索實現美好生活的新領域、新理路。

價值共識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生成美好生活的共同價值取向。價值共識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各個國家或地區(qū)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打破各種制度的對立、多樣性文化間的偏見而形成的命運共同體參與者普遍認同的價值觀。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發(fā)表的講話中指出,“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9]522,這高度概括了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共識,賦予其全新的時代內涵。當然,價值共識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單個意志的體現,而是統合了命運共同體參與者共有的文化價值、文化精神及其共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形成的,它呈現的是共同體參與者對美好生活世界的價值理想與價值追求,以容納文化間的差異、凝聚全人類的精神力量為旨歸。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美好生活的世界圖景就有了強大的價值依托。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人民理解和把握美好生活的世界意義的外在表征,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發(fā)展圖景寄予的美好期望。因此,我們應在尊重命運共同體參與國文化價值差異性的基礎上,站在人類共建共享共贏發(fā)展的歷史高度,學會相互包容、合理借鑒,堅守命運共同體價值共識的世界性意蘊,由此實現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間的融合,形成你我共生的世界文明樣態(tài),凝聚世界和諧美好發(fā)展的精神力量,進而由精神力量轉化為不同國家或地區(qū)共建共享共贏發(fā)展的現實物質力量。由此觀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與美好生活的生成之間具有內在的價值一致性。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14]4這一重要論斷為我們理解和把握美好生活指明了學思理路。將美好生活置于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視域中來考察,是深入探討美好生活意蘊的前提性根據。由此觀之,美好生活是凸顯人民主體性的生活、是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需要的生活、是構建人的共同體的生活。深入理解美好生活生成的理論與實踐邏輯,不僅有利于彰顯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科學性和價值性,展現其理論穿透力和歷史震懾力,而且有利于人們把握美好生活的豐富內涵,明確達成美好生活的理想圖景的理論坐標與實踐途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0.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4.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8.

[9]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劉同舫.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演進邏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5.

[11]王鑫,袁祖社.綠色發(fā)展與美好生活——基于優(yōu)良制度的實踐—價值邏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33.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1.

[13]張三元.論美好生活的價值邏輯與實踐指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5):91.

[1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古萊.發(fā)展倫理學[M].高铦,溫平,李繼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43.

[16]周中之.美好生活的倫理意蘊及其實現的價值引領[J].中州學刊,2018(10):92.

[17]毛勒堂.“人類命運共同體”何以可能?——基于資本邏輯語境的闡釋[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1):179.

猜你喜歡
生成邏輯美好生活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的邏輯理路
賣套房子半生無憂?誰摧毀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內涵、生成邏輯及其現代境遇
精明夫妻賣北京房子欲半生無憂,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場
論職業(yè)教育的生成邏輯
美國政治極化的層次界定與生成邏輯
別開生面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