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國
(湖北文理學院 文學院, 湖北 襄陽 441053)
任金亭是襄陽著名詩人,襄陽市詩歌研究會主席,《浩然詩刊》雜志社主編。
他從1970年代末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30多年來,在繁雜的行政工作之余他筆耕不輟,先后在《布谷鳥》《長江文藝》《星星詩刊》《文學報》《詩歌報》《湖北日報》等全國知名報刊雜志上發(fā)表詩歌、散文等作品200多篇(首),出版了《愛,是不能忘卻的》《母親樹》《愛我所愛》等多部詩集。其中,詩集《愛我所愛》榮獲襄陽市文藝創(chuàng)作最高獎——第五屆“孟浩然文藝創(chuàng)作獎”。
任金亭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一位詩人,也寫過不少鄉(xiāng)土詩。盡管從是否專注于描寫鄉(xiāng)土習俗、反映農村現實、塑造農民形象、展示農民命運、傳達農民訴求等方面考量,他也許還不能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鄉(xiāng)土詩人。然而揮之不去的鄉(xiāng)土情結、濃郁醇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親切淳樸的鄉(xiāng)土風格,卻是讀者能從他的詩歌中明顯感受得到的。他出生于農民家庭,盡管后來他通過上大學走出了農村,變成了城里人,并在宦海沉浮多年,但他始終保持著農民的純樸本色。他的詩如同他本人一樣樸實,“連情感也是泥土的顏色”。[1]當讀者閱讀他詩歌的時候,無不被他那些熱情樸實的詩句所感動。更為可貴的是,在他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間,當中國詩壇各種前衛(wèi)的、時髦的詩歌流派、詩歌群體紛至沓來、此起彼伏,“墻頭變幻大王旗”、“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時,當“一些人總是想方設法要把‘現代派’的帽子弄來戴在自己的頭上而炫耀、追求‘自我’、沉溺‘內心’、津津樂道于‘朦朧’”[1]之時,他始終保持著定力?!盁o論在何種境況下,都絲毫沒有迷失過自己的方向,好像在堅守一個諾言,始終把握住了詩的本質,揭示了永恒不變的主旋律——愛。這是一種泛意的愛,深沉的愛,大寫的愛?!盵2]始終如一地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為時代而歌的創(chuàng)作理念,保持著用純樸的詩句去呈現真、表現美、謳歌愛的淳樸詩人的本色。
《愛我所愛》是任金亭的代表詩集,共收錄詩人精選詩作63首,[3]其主題意蘊豐富,如果將其視為一首交響曲,那么它的主旋律就是愛。正如學者所論:“這愛,無疑含有情愛,但遠遠不止情愛。他的愛域是廣闊而自由的,是博大而有力感的。”[1]而其中,最動人心魄的是三個樂章,即描寫母親,感恩母愛;歌詠農民工,表達關愛;塑造襄陽城市形象,表達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其奧秘就在于一個“情”字。書寫母愛,是文學的一個永恒主題。母愛之所以偉大,不僅僅因為母親身上所體現的自然淳樸、對兒女不計任何回報的無私奉獻情懷,更在于“母愛,是一種特殊的、原始的、血統(tǒng)的愛。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這種愛會演繹得更深刻,更動人,更完美,更富有生命力”。[4]
詩人曾動情地說:“我很感恩我的母親。是她給了我生命,并在艱難中把我撫養(yǎng)長大。小的時候,包括我工作以后,家境都非常不好。父親早逝,兄妹七個,怎么活呀!所以我的母親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一生的艱難和清苦,但她無怨無悔。每當工作之余,夜深人靜的時候,母親的形象總是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揮之不去的童年之夢,揮之不去的故鄉(xiāng)之情,每寫一首詩,我的心里都非常沉重,非常內疚和痛苦。我寫我的母親,為的是一種紀念,更多的是一種解脫——精神和感情上的解脫。”[5]正是源于這種樸素而不無內疚的情感,任金亭寫下了《讓兒子輕輕一吻吧》《塑像》《母親樹》《跟著母親》《寄給母親的第一縷情絲》等謳歌母親、感恩母愛的詩篇。當以相似的體驗閱讀這些詩篇的時候,讀者的內心就會情不自禁地深受觸動。在詩中描寫的艱難歲月的淚水中,在青春年少的心潮澎湃中,在寒冬臘月雪花飄飄的苦澀記憶中,我們看到了質樸而深沉的母愛,也看到世間最珍貴無私的感情。
在刻骨銘心的童年記憶中,出生于棗陽農村家庭的任金亭家境貧寒,兄妹眾多,父親早逝,因而整個家的生活重擔都落在母親一個人身上。要維持一大家人的生計,把孩子們一個個拉扯成人,不難想象對一個嬌小瘦弱的女性來說該有多難:“艱難,/連串的艱難,/灶房空空,/連燒柴也是問題?!?《跟著母親》)在這種嚴酷的現實下,“母親肩負重載,/拉扯著七個孩子在人生旅途上緩緩邁進”,用“干癟的奶頭”、用“怎么也供不上我小嘴吮吸的苦澀的乳汁”(《讓兒子輕輕一吻吧》)養(yǎng)活著她的孩子們。母親一生節(jié)儉,“連一個好看的發(fā)夾也沒戴過,/而那把延用了四十多年的老豁牙的梳子說換也沒換”;母親勤勞持家,她常常因為“趕不急棉衣”、“顧不上鞋襪”,而連夜為孩子們縫補破舊的衣物;母親寬容大度,她總是理解和包容偶爾犯錯的孩子,當詩人把那雙母親“用心血用情絲密密制作的”、“淺藍色土布鞋”弄丟后,母親并沒有責罵,而是“一把將我摟著”、“抹著我的淚”、“給我一個溫暖的吻?!保ā陡赣H》)這一溫暖的吻,體現了母親對兒子的寬容和深摯的愛。
在任金亭的詩歌中,母親的藝術形象是十分鮮明的:勤勞、善良;樸實、堅毅;寬厚、慈祥。但是,這個母親形象,我們不能把她僅僅看成是詩人的母親,事實上,她也是我們身邊那些正在含辛茹苦養(yǎng)育兒女的平凡而又偉大母親的群體形象。在《跟著母親》中有這樣的詩句:“彎彎曲曲的路上,/走著一位老人,/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一位佝僂著身子的老人,/她把母愛和父愛,/一齊給了她的兒女們。/一條清晰的腳印,/在她腳下延伸,/多像一條五線譜,/是的,那是母親譜出的,/一曲人生的歌呀!”由此可見,詩中的母親,正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母親的縮影。老人走過的彎彎曲曲的路,正是中國母親所經歷的苦難歷程。
于是,在《母親樹》中,詩人情不自禁要代表天下千萬兒女對母親進行深情的歌唱:“我的用勇氣和信心,/高舉著兒女,/高舉著自己的希望之旗的母親之樹呀!/我們是您頭頂上,/一片片黃黃的而一直歡動的葉子,/日日夜夜為您而歌唱,/為您而歌唱,為—您—而—歌—唱。”
由此可見,詩人對母親的塑造和歌頌,并沒有僅僅停留在狹隘的“小我”層面,而是擴大到“大我”層面。而這體現的正是詩歌的本質——超越小我,升華到大我境界,使得詩歌具有普世價值。同時,這也說明,任金亭是一個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的詩人,把家庭經歷和時代情懷融合在一起,他的詩歌才能從微小的層面之中呈現出一種廣博的魅力。
在中國,農民工是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2016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億8 171萬人。他們原本是在農村靠種地為生的農民,隨著國家的城市化發(fā)展進程,為了改善家庭生活狀況,為了撫育和培養(yǎng)自己的子女,他們不得不拋家別子、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陌生的城市,從事各種臟、累、苦卻收入菲薄的工作,這就是人們眼中的農民工。在文學領域,農民工的生活和命運更多地在諸多小說作品中得到了表現和關注,被稱為“打工文學”。然而,在詩歌領域卻鮮有表現。而任金亭卻較早、較多地關注和思考農民工的問題,創(chuàng)作出了《走好,我的農民工兄弟》《漂泊人生》《那一碗水》《在一個工地》《感嘆》等諸多反映農民工生活命運的詩歌。這是對詩歌表現題材的拓展和對中國詩歌發(fā)展的貢獻,也體現了詩人對社會底層人群的深切關懷。
在詩歌《走好,我的農民工兄弟》中,詩人以憂傷的筆調對農民工的生活狀態(tài)、離家心理作了全景式的系統(tǒng)性的描述:農民工是“二十一世紀,/一個弱小的群體,/一個燥動的群體,/為了抗爭命運,/為了尋求生活的美麗,/向著南方,/向前都市,聚集,聚集……”他們以群體外出打工為生,不分男女,不論老壯?!傲髅ぁ薄ⅰ按蚬ぷ小?、“農民工”……他們甚至沒有一個準確的稱謂。他們每年都“在這新春過后,/在這年味依然濃烈的正月初七”便 “背著行囊,/踏著積雪,/一群一群地,/開始了他們人生中,/年復一年的,/聚集與遷徙?!薄八麄冎械拇蠖鄶?,/是年前臘月二十八前后,/從打工的城市,/候鳥一樣,/匆匆飛回的。/短暫的親情,/短暫的相聚,/短暫的甜蜜……/他們多想再住些日子,/再去親親孩子,/再去理理家務,/再去陪陪愛妻……可是——不能!/要趕在乘車的高峰之前,/要避開途中要命的擁擠,/要及早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必須——離去!”
在《漂泊人生》中,詩人寫出了農民離家打工的無奈和憂傷:“出走只是無奈,/其實,并不想走,/鄉(xiāng)路連著城市,/城市像個吸盤,/該走的都走了。/心,卻久久不散,//莫回頭、回頭,/會更傷情?!睂λ麄兌?,在城市打拼,最痛苦的并不是繁重體力活的辛勞,而是無處不在的歧視與鄙夷、對親人的牽掛以及因勞無所獲而愧對親人的內心煎熬:“身份變了,/地位就變了,/歧視和鄙夷,/是常有的事,/有幾個活錢花了,/該忍的就忍吧,/有一百種活法,/自己選擇自己。”“最難受的,/是看到城市的孩子,/想起自己的孩子,/最難忍的,/是看到城市的女人,/想起自己的女人。”出門在外的人“傳遞回去的都是喜訊,/因為,已把痛苦咽下。/也有瞞不過的時候,/三年沒回家的二叔,/回來了,/只是少了一只胳膊?!比欢@樣的艱辛也并沒有獲得一份應有的回報,因為“他的老板跑了,/他的工錢沒了”。詩人以極為寫實的敘事手法寫出了農民工生活的無奈與艱辛,語言平實真切,筆調憂傷而充滿著同情。而詩的結尾“這個城市很大很大,/他的聲音很小很小……”更是寫出了當今社會農民工生活狀態(tài)以及工資拖欠等實質性的社會問題,從而引發(fā)讀者們的思考與沉思。
在詩人筆下,農民工是淳樸的,如水一樣:“那年,/正在田地耕作的他,/見我踉蹌走來,/想我一定是中暑了。/他將一碗清涼清涼的井水,/倒進我干裂的口中,/這水,/神奇般使我清醒。 /在城市,/遇到此情,/也許也會有人送水來的,/不過那水,/一定沒有那么涼,/那么泥土味兒,/也沒有那么清而純,/想起那碗水,/心里清澈如鏡?!?《那一碗水》)因而“一碗清清亮亮的水”總是會 “使我想起農民兄弟的純凈”。
在詩人筆下,農民工兄弟是最美的。他們是城市建設的奉獻者,也是城市繁榮背后的無名英雄。他們?yōu)槿藰銓崱①|樸純潔、生活簡單:“他們是農民,/農閑了, 在這拼拼氣力”、“他們真能吃,/每頓都是三海碗呵,/吃完,仰天一躺,/便倒睡在大地?!比欢麄?“黑漬漬的背,/暴曬在三十八度的日光下”、“熱風,和著力的美”卻能“掀起一股股粗獷的旋律”。他們平凡而又偉大:“正午,在工地零亂的青古板上,/他們的胸腔像大海般地起伏著,/以至于使我感到整個地球,/都在抖動、顫栗……”他們是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最偉大的人,他們的身上有一種“和著力的而又健壯的美”。
詩歌是詩人的靈魂,情感是詩歌的精髓。上述詩作的最大的特色是:“將農民工的生活、心理,以及時代潮流相交融。人與社會發(fā)展取得了精微的契合?!盵6]這種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反映時代的變遷、打工者的境遇和感情藝術手法,是任金亭詩歌的一大特點。以上詩作另一特點,則是將寫實與白描融為一體,賦予人的感情和社會現象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tài),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理于自然現象”的抒情方式。詩人簡單樸實的語言,把農民工生活的現狀、出門打工的場景,描摹得活靈活現,耐人尋味之余,又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任金亭之所以如此動情地描寫農民工形象,反映他們的遭遇與命運,源于他自己的農民出身、對農民在整個國家發(fā)展中重要地位的深刻認識、對農民身上所體現的我們民族堅毅、頑強偉大精神的深深敬意,以及對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敬仰與感激。正如詩人所言:“我生在農村,并在農村長大,對農民的純樸與善良,艱難和清苦,有著入微的體驗和感受。農民,這個平凡而凝重的字眼,一提及他們,我的視覺便幻化出他們各種各樣的形象來。農民是中國生存的底蘊,沒有他們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我們的生活就無從談起。那些面朝黃土默默耕作的莊稼漢,那些在艱辛中努力攀援無怨無悔的莊稼漢,面對他們,我感受到人類的偉大與溫情?!盵3]
當然,任金亭對農民工的書寫,不僅僅是為了謳歌與感恩,最深刻的動因是想通過自己的詩歌,喚起讀者乃至整個社會對農民工群體的關注,使他們福利有保障,生活有品質、有尊嚴。正如詩人所言:“感恩他們,就去寫他們,寫他們是我的責任。只有寫出他們,喚起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和同情,以致于最后改變他們的命運,這才是文學的真正目的?!盵5]如今,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農民工的工作環(huán)境、經濟收入和生活品質與以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改觀。我們和詩人一樣,期待并相信:未來農民工兄弟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在任金亭諸多同類詩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抒情長詩《襄陽,瀟瀟灑灑的》。
全詩共五節(jié),第一節(jié),從整體上寫襄陽“瀟瀟灑灑”的形象氣質:“襄陽——瀟瀟灑灑的,/瀟瀟灑灑的街道,/瀟瀟灑灑的樓群,/瀟瀟灑灑的林蔭道,/瀟瀟灑灑的雪白的墻。”并將之比擬成一個具有“非凡的風度和靈氣,/蓬勃的生命和活力”的“健康活潑的人”。從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對襄陽是一顆“在漢江邊上閃閃發(fā)亮的珠子”的形象定位。
第二節(jié),通過“夫人城”的故事,“水淹七軍”、“馬躍檀溪”、“突破西門”等典故,以及對諸葛亮、王聰兒、孟浩然、皮日休、米顛子等文化名人的禮贊,呈現了襄陽的悠久歷史與厚重文化,揭示出襄陽地靈人杰的鮮明特點。
第三節(jié),是對瀟瀟灑灑襄陽人的刻畫。勾勒了襄陽人“智慧”、“頑強”、“熱情而爽快”、“豪放而大度”的個性氣質,尤其突出了襄陽人聞名遐邇熱情好客的淳樸性格:“襄陽人廣交四方的朋友,/襄陽人從不怠慢一位客人,/為表達自己的真情與實意,/他們以特有的喝酒方式,/用上等的‘襄江紅’、‘演義酒’,/勸客人喝好,/將自己灌醉。 ”
第四節(jié),寫改革開放后襄陽這座古老的城市舊貌變新顏:“古老狹窄的石板路,消逝了,/悠悠顫晃的木水桶,消逝了,/飄搖擺渡的小舢板,消逝了,/消逝得無聲無息不留痕跡?!睆亩c第一節(jié)中所寫的“瀟瀟灑灑的街道”、樓群、林蔭道和雪白的墻的襄陽的城市新貌形成巧妙的印證。
第五節(jié),從宏觀上狀寫襄陽“瀟瀟灑灑的都市,/瀟瀟灑灑的城廊,/瀟瀟灑灑的車流和人流,/瀟瀟灑灑的色彩和音響”。從詩意上強化襄陽市是一座“散發(fā)著迷人的吸引力”的現代化魅力之城,并用“那個在漢江邊上閃閃發(fā)亮的珠子”與第一節(jié)形成結構上的照應。
全詩分別從活力之城、歷史之城、熱情之城、現代之城、魅力之城等五個維度進行書寫。既各有側重,相對獨立,又詩脈貫通,渾然一體,成功塑造了瀟瀟灑灑、朝氣蓬勃的襄陽城市形象。作為襄陽人的自豪感以及對于襄陽的熱愛之情貫穿全詩,溢于言表。
參考文獻:
[1]鄒建軍.詩與愛的播撒——評詩集《母親樹》[N].世界論壇報,1993-08-01.
[2]冰凜.厚禮——也談著名詩人任金亭先生的《母親樹》[J].乾坤,1996(創(chuàng)刊號):36-39.
[3]任金亭.愛我所愛[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5.
[4]任金亭.愛我所愛·后記[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5:190.
[5]任金亭.為愛而歌唱——在詩歌研討會上的發(fā)言[EB/OL].(2007-4-19)[2017-12-10].http://www.xfeb.com/rjt/2007-4-19/(2017-11-2).
[6]王曉燕.思考,也是一種愛——任金亭詩歌中對農民工的關注與愛[EB/OL].(2017-11-8)[2017-12-10].http://wxymusicl.blog.163.com/blog/static/140959899201172383045459/(20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