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利 許曉燕
本調查根據(jù)年級、性別、民考民[1]或者民考漢[2]、來自新疆的南疆還是北疆、來自城市還是農村等5個指標選取了塔里木大學20個維吾爾族同學進行了深度訪談。需要說明的是,新疆一般以天山為界分為南疆與北疆,北疆經(jīng)濟相對更發(fā)達,民族種類更多,少數(shù)民族群眾的漢語水平相對更好,南疆則相反。而預科,是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進入大學第一年不學專業(yè)課,只學漢語,一般是民考民的學生讀預科。調查是2016年完成的,學生所在年級也是2016年調查時的情況。以下是學生樣本的基本信息:
01號,預科,女,民考民,南疆,農村;
02號,預科,女,民考民,南疆,城市;
03號,預科,男,民考民,南疆,農村;
04號,預科,男,民考民,南疆,農村;
05號,大一,男,民考漢,北疆,城市;
06號,大一,男,民考漢,南疆,城市;
07號,大一,女,民考漢,北疆,城市;
08號,大一,女,民考民,南疆,城市;
09號,大一,女,民考民,南疆,農村;
10號,大二,女,民考漢,南疆,城市;
11號,大二,女,民考漢,北疆,城市;
12號,大二,男,民考民,南疆,農村;
13號,大三,女,民考民,北疆,城市;
14號,大三,女,民考民,南疆,農村;
15號,大三,男,民考民,北疆,農村;
16號,大三,男,民考漢,南疆,城市;
17號,大四,女,民考漢,南疆,農村;
18號,大四,女,民考漢,北疆,農村;
19號,大四,男,民考漢,南疆,城市;
20號,大四,男,民考民,南疆,城市。
在此次調查訪談的20個樣本中,在“您是否使用微信”這一個問題中,所有受訪者的回答都是“是”。這說明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手機社交軟件,在南疆地區(qū)高校維吾爾族大學生當中的普及和接受程度較高。其中,有兩名學生從微信開始出現(xiàn)的2011年就開始使用,還有四名學生是從2012年使用的,使用時間比較晚的是2016年,他們主要是預科班的學生??梢姡辖咝>S吾爾族大學生微信的普及速度,已經(jīng)跟內地基本同步。只要上了大學有了智能手機,基本就開始使用微信。說起自己青睞微信的原因,19號同學說,微信上面的公眾號是吸引他使用微信的重要原因;另外,身邊的人都在玩微信的現(xiàn)狀也使得他更加依賴微信這一社交軟件。
需要補充的是,根據(jù)訪談結果來看,受訪者身邊的人也幾乎都在使用微信,且使用頻率較高。
在使用時間上,有超過一半的學生每天有3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玩微信,更有的超過6個小時。
微信所發(fā)內容,主要分為原創(chuàng)和分享轉發(fā)兩個部分。受訪者原創(chuàng)部分主要為日常生活的記錄,包括心情、外出游玩照片、本民族相關內容和身邊人的生日祝福等內容,其中本民族相關內容主要有民族節(jié)日、民族服裝等。另外,女生更喜歡發(fā)自拍。
朋友圈原創(chuàng)部分呈現(xiàn)的形式一般為圖片配文字,偶爾也會發(fā)一些小視頻。在學生會監(jiān)察部和民族部工作過的19號同學表示,朋友圈是抒發(fā)自己情緒和感受的好地方,不僅能夠成為以后的記憶和留念,同時還可以通過發(fā)動態(tài)引起身邊人的注意、擴大自己的交際圈。
微信朋友圈轉發(fā)的內容主要是自己感興趣或對別人有用的信息。比如搞笑的段子或視頻、愛心求助帖等。其中男生更喜歡分享轉發(fā)較嚴肅的信息,主要包括考試招聘、足球比賽、社會新聞。有意思的是,雖然部分受訪男生說自己看社會新聞,但在仔細翻閱其朋友圈以后并沒有看到相關信息。女生更喜歡轉發(fā)減肥或美容等輕松話題的內容。另外,受訪者不管男女都喜歡分享歌曲到朋友圈。受高中時代養(yǎng)成的習慣影響,預科班的同學還喜歡分享轉發(fā)一些名言警句。
關于分享轉發(fā)信息的來源,大多受訪者表示他們是在微信公眾號上獲取到的相應信息;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是在朋友圈里面看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類似于歌曲等內容,則多是來自于網(wǎng)易云音樂等軟件;還有一小部分內容是受訪者在瀏覽器里面看到并分享轉發(fā)到朋友圈的。
就微信公共賬號的關注度而言,通過本次調查和訪談的20個對象和之前筆者對塔里木大學一個民族班的調查發(fā)現(xiàn),南疆地區(qū)高校維吾爾族大學生關注度較高的微信公眾號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新聞資訊類公眾號,其中包括學校及學院公眾賬號、自己家鄉(xiāng)的公眾賬號、新疆及國內等綜合性新聞的公眾號。這其中,本校和家鄉(xiāng)的公眾賬號受到較多關注。第二類是休閑娛樂類公眾號,主要包括搞笑段子、微電影、視頻、歌曲、小說等內容;第三類是生活服務類公眾號,主要包括資格證書考試和招聘等方面的公眾號,以及話費及飯卡充值、成績查詢等功能性公眾號。
在這些公眾號中,第一類新聞資訊類公共賬號漢語的較多,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賬號都是由政府、學?;蛎襟w創(chuàng)辦的官方賬號,這類賬號一般以使用漢語居多。第二類娛樂休閑類公眾賬號維吾爾語的較多,這說明維吾爾族大學生在娛樂需求方面,還是傾向于本民族的音樂和影視作品,而這些公共賬號恰好滿足了他們這方面的需求。第三類生活服務類公共賬號中的就業(yè)方面的公眾號漢語和維吾爾語的差不多,其他方面的功能性賬號則以使用漢語的較多。
在所關注的微信公眾號是哪種語言這一點上,低年級的同學即預科及大一民考民的同學大多關注的都是維吾爾語類的公眾號。即便有些同學關注少數(shù)的漢語公眾賬號,但在接受訪談時卻還是將其翻譯成維吾爾語。這說明,由于語言水平的關系,低年級同學更喜歡關注自己更熟悉的維吾爾語公眾號。像19號同學所說的“維吾爾語公眾平臺較少”,所以他們在關注了漢語公眾號之后還是習慣用維吾爾語去表述它。
對于“你是怎樣關注到這些公眾號”這一個問題,大多受訪者表示是經(jīng)朋友推薦之后關注的某些公眾號;其次則是他們自己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某篇喜歡的文章之后,點擊關注該文章所出自的公眾號;還有少部分是他們自己想關注某一類信息,便直接在微信里面查找相對應的公眾號并關注。
除了預科及部分大一民考民的同學之外,受訪的學生中使用漢語的情況較多,原因則為抱著讓更多的人看懂自己所發(fā)內容的心理。同時,受訪者在表達不同的意思時,會選擇更能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語言。大四民考漢的17號女生在朋友圈里原創(chuàng)內容漢語和維吾爾語的使用比例大體為2:1,“有些時候維吾爾語不能夠表達我復雜的心情,在這種情況下我便會選擇使用漢語”。其中,不管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同學,在發(fā)表有關自己的民族信息如民族節(jié)日時,一般都會選擇使用維吾爾語;也有小部分同學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選擇使用維吾爾語在朋友圈發(fā)表動態(tài)。
另外,預科班的同學帶著提升自己漢語水平的目的會使用漢語發(fā)微信朋友圈。大一到大四的同學一般除了發(fā)表本民族的信息和上面提到過的少部分同學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使用維吾爾語之外,其他都會選擇使用漢語發(fā)朋友圈。只是不同的同學,因為各自原因,在發(fā)本民族信息和其他信息的比例上有所區(qū)別。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從小居住的環(huán)境。來自農村的同學比來自城市的同學漢語使用比例更低,跟學生是來自北疆或者是南疆沒有直接的關系。
01號和02號學生在性別、年級、民考民這幾個指標上都完全一樣??墒莵碜赞r村的01號學生在使用微信時幾乎全部用維吾爾語,而來自城市的02號學生在使用微信時漢語和維吾爾語的運用比例為1:1。對新疆而言,農村地區(qū)的雙語教育相對城市要落后很多,有農村學生表示,來讀大學前就沒有漢族老師給他們上過課,這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漢語水平。
使用漢語的多少,跟維吾爾族大學生朋友圈中有多少漢族朋友也有關系。漢族朋友越多,在日常生活中與漢族朋友接觸得越多,在微信上漢語使用比例更高。而有多少漢族朋友,跟維吾爾族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也有關系。比如民考漢的學生一般漢族同學較多。另外,參與學生會或社團的維吾爾族同學,其漢族同學也較多。
民考漢的07號同學的微信有超過20個漢族好友,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其微信漢族好友接觸比較多,在微信朋友圈里幾乎全部使用漢語發(fā)表動態(tài)。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民考漢的維吾爾族學生很多都分配到漢族班,跟漢族學生一塊上課。而民考民的學生一般都是直接分配到民族班,班上沒有漢族同學。08號同學是民考民,她的微信只有10個以下漢族好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只是偶爾與自己的微信漢族好友接觸,在微信朋友圈里漢語和維吾爾語的使用比例大體為1:1。
在該問題中還反映出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現(xiàn)象:民考漢的同學大多都是從小就開始學習漢語,所以他們一般只會說維吾爾語,不會寫維吾爾語,這也是他們在發(fā)表朋友圈時多選擇使用漢語的原因之一。當然,這種情況下他們一般會選擇用拼音寫維吾爾語,可以比較方便地表達出他們內心的感受。
另外,大學期間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在提升維吾爾族大學生的漢語水平方面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班主任。12號同學的漢族班主任老師經(jīng)常提醒班里的學生多說漢語來提升漢語水平,并要求他們一個月讀一本漢語書籍,還要在讀書交流會上用漢語分享讀后感。同時,學院里的漢族老師每周還會學習一句維吾爾語,促進自己和維吾爾族同學之間的交流?!拔矣X得我們班主任特別關心我們,對我們的漢語水平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這也使得我們班的同學在使用微信的時候,增加了漢語的使用比例?!?2號同學說。
02號同學所在的預科12班的漢族班主任老師也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漢語交流,“就因為這樣,我們班現(xiàn)在的漢語水平整體來說算比較好的。平時使用微信的時候,我們也會有意識地盡量多發(fā)漢語去提升自己的漢語水平?!?/p>
在訪談中還發(fā)現(xiàn),父母是民考漢、且學歷相對較高的維吾爾族大學生比其他同學接觸漢語的時間更早。他們一般從出生就開始接觸并學習漢語,這樣的背景也使得這部分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了常說漢語的習慣,在微信上使用漢語比例也較高,并且經(jīng)常使用微信和他們的父母用漢語聊天。大三民考漢的16號同學的父親是民考漢,本科畢業(yè),平時也經(jīng)常使用微信和朋友聊天或發(fā)發(fā)動態(tài),且一般都使用漢語。16號同學使用微信的過程中,除了本民族節(jié)日之外,也幾乎全用漢語發(fā)表朋友圈動態(tài)。與此同時,他最喜歡看的5個公眾號“皇馬新聞”“喀什都市網(wǎng)”“精彩電影”“BIG笑工坊”“教你讀心術”全都是漢語的,且都是自己主動搜索關注的。
在用微信進行聊天的形式上,受訪的維吾爾族大學生會根據(jù)聊天對象的親疏關系、自己當時的忙碌程度、聊天的地點、自己的情緒來決定使用文字、語音還是視頻形式在微信上聊天。
在親疏關系這一點上,他們跟陌生網(wǎng)友、普通同學或者朋友等一般選擇用文字進行交流;跟關系比較親近一點的朋友則會選擇使用語音進行交流;跟自己的家人、對象、特別好的朋友則選擇使用視頻聊天。
另外,幾乎所有人都是在比較閑的時候使用文字聊天、在比較忙的時候用語音聊天?!罢Z音聊天比較方便,用一只手就可以了,而且還可以邊走路邊聊天?!闭f起語音聊天的好處,09號同學顯得有些激動。
在聊天的地點這一點上,15號同學說,他一般在上課不方便語音時用文字進行聊天;在外面不方便打字時用語音進行聊天;在宿舍時用視頻跟比較親密的人聊天。
在聊天時的情緒這一點上,大部分受訪者表示不太想讓對方知道自己情緒時就用文字聊天;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情緒時就用語音聊天,心情不好時一般不會用語音進行聊天。
在用不同方式聊天所選擇語言的問題上,一般根據(jù)聊天對象的不同并秉著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得更清楚的宗旨而有所區(qū)分。跟漢族朋友一般用漢語;跟民考漢的同學有的用漢語、有的用維吾爾語;跟自己的親戚或者家人主要用維吾爾語。
其中比較特殊的一點是,絕大多數(shù)民考漢的同學在用文字聊天時都選擇漢語而不是維吾爾語,這與前面提到的民考漢的同學大多只會說維吾爾語不會寫維吾爾語有一定的關系。
與傳統(tǒng)的報紙、電視等媒體在新疆發(fā)展受到距離、資金等方面限制不同,社交媒體尤其是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社交媒體在新疆的普及速度非??欤瑤缀跖c內地是同步的。筆者在新疆南疆地區(qū)的阿克蘇、喀什、和田等地調研時,當?shù)爻鞘袔缀鯖]有報刊亭,即便有,也沒有多少報刊可買。塔里木大學所在的阿拉爾市就沒有報攤,當?shù)爻斯俜劫Y助的黨報外,根本沒有市場化的報紙。南疆地區(qū)在沒有經(jīng)歷傳統(tǒng)媒體的成熟后就直接進入新媒體的發(fā)展階段。南疆地區(qū)的大學生除了假期在家中看電視外,他們接觸最多的就是以電腦和手機為終端的新媒體。近些年來,南疆地區(qū)電信業(yè)務的發(fā)展雖然慢于內地,比如4G網(wǎng)絡在很多地方?jīng)]有開通,但總體上網(wǎng)速是越來越快,資費越來越便宜。像內地一樣,南疆大部分賓館和相當多的飯館都提供手機無線上網(wǎng)業(yè)務,筆者去調研過的南疆某縣距離縣城30多公里的一個村小學都覆蓋了WIFI。以手機為載體的社交媒體的發(fā)展,將是南疆未來媒體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也將是當?shù)厣贁?shù)民族大學生最經(jīng)常使用和關注的媒體。當然,也會有社會各方力量創(chuàng)辦社交媒體來吸引用戶,其中也不排除有人在社交媒體中有意發(fā)布某些極端信息。
基于此,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區(qū),有關部門應大力發(fā)展新媒體、吸引當?shù)馗嗳说年P注,就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從筆者的調查來看,目前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本校的、家鄉(xiāng)的和民族音樂、影視的內容關注比較多。也就是說,他們關注的內容總體而言比較狹窄,主要就是跟自己所在的環(huán)境和愛好有關,而對于全國性的信息,包括一些國家大事,他們關注比較少。這種自我封閉化在所有自媒體使用者身上或許都有一定的體現(xiàn),但在某些民族地區(qū),其是否就引發(fā)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即弱化少數(shù)民族的國家意識?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和新疆當?shù)卣畡?chuàng)辦的微信公眾賬號應該怎么進行內容編排和輿論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
同時,維吾爾族大學生的漢語水平跟關注的微信公共賬號也有比較大的關系,漢語好的學生會更多關注漢語的微信公共賬號,反而則可能會關注很多維吾爾語的或能提供在線翻譯的微信公共賬號。而漢語水平的高低,跟他們的中小學讀書經(jīng)歷(民考民還是民考漢)、父母的身份、成長環(huán)境有關,當然也與大學后教師和班主任的引導有關。在這方面,高校可以做的其實有很多,比如在新疆塔里木大學推動的民漢大學生宿舍混住、許多學生組織都吸納不同民族的大學生加入、絕大部分教師都使用漢語授課等。
注 釋:
[1]民考民:我國高考中一項針對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少數(shù)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條件的少數(shù)民族考生在高考時使用本民族語言的考卷,相應地,報考時也必須報考民考民的相關學校和專業(yè)。
[2]民考漢:少數(shù)民族考生在高考時使用漢族考生參加高考同樣一套試卷,及參加漢語言統(tǒng)考并報漢語言招生院校及專業(yè)的維吾爾、哈薩克、蒙古等11個民族的考生。考生父母雙方均為上述民族者,加50分;父母一方為上述規(guī)定的少數(shù)民族者,加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