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
以審美學(aesthetics)為主導的西方現(xiàn)代美學,自20世紀初經日本舶來中國,迄今已有百余年。中國美學百年學術之發(fā)展,無論是迻譯介紹西洋、東洋之美學著作,還是整理華夏固有之美學傳統(tǒng)思想,都已取得累累碩果。尤其是近40年來中國出版的美學書籍和論文,數(shù)量之巨,可謂汗牛塞屋,令人目不暇接。20世紀80年代,美學竟為中國知識界一時之顯學,其余響至今不絕,澤被數(shù)代學人。美學在現(xiàn)代歐美主流學界一向為哲學之庶科,雖然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卻往往被歸入實踐哲學或價值哲學最不重要的分支,一直忝陪末座。唯獨在當代中國,美學一枝獨秀,依托哲學、文藝學、藝術學諸學科建制蓬勃發(fā)展。但盡管中國的美學研究如此喧囂熱鬧,在國際美學界的聲音卻相當微弱。如何走出美學的西方中心主義,走出中國美學的失語狀態(tài),成為近20年來中國美學研究者共同的焦慮和發(fā)自肺腑的自強呼聲。
現(xiàn)代美學作為一門典型的西方學術,其思想源泉和精神語法都植根于整個西方文化。百余年來的中國美學,很大程度上都只是用漢語講西方美學而已。所以,走出西方中心主義,首先要回到華夏博大淵深的文化傳統(tǒng),讓中國美學言說中國之美的思想與體悟。葉朗的意象美學、陳望衡的境界美學等,皆可視為是回歸中國美學的古典傳統(tǒng),構建美學中國話語(中國學派)的積極探索。而無論是意象美學還是境界美學,都側重在審美活動及美感生成本質問題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故雖云意象本體、境界本體,但其實缺乏形上層面的探討,主要還是局限在審美學范疇內的美學中國化嘗試。中國古典美學兼有形上與形下的維度,縱貫宇宙、人生、藝術,其中統(tǒng)合天人的德性美學與才性美學尤是西方美學鮮有論及的領域。將中國古典美學的重構局限在以藝術哲學為核心的審美學視界內,實為反裘負薪。
建立中國化的美學理論,樹立中國美學的思想主體性,讓“中國美學”(Chinese Aesthetics)從“美學在中國”(Aesthetics in China)真正成為“中國底美學”(Aesthetics within Chinese background/tradition),回歸中華美學思想的傳統(tǒng)固然是第一要義,然而,主張發(fā)展“中國底美學”并不是說必然排斥西方美學,反而應該積極吸收西方美學思想的豐碩成果充實我們自身的傳統(tǒng),彌補中國古典美學之不足,以期融合中西思想資源與視野,達到新的理論高度。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奠基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開出的“境界美學”,其作為“中國美學”或“中國底美學”的第一個理論范式,恰恰就是美學思想中西合璧的經典例證。所以,開拓漢語美學的新篇章,第一原則是“立足中華,融合中西”,即以漢語美學思想傳統(tǒng)為根基,積極反思西方現(xiàn)代美學的弊端,探索中華美學應對之道,同時也應以西方美學為參照系和補充資源,不盲目排斥西方現(xiàn)代美學的思想成果。主張回歸中華美學的固有傳統(tǒng),并不是主張復古主義,真正的目的是要返本開新,對自身美學傳統(tǒng)進行創(chuàng)造性詮釋(creative interpretation)。因此,重構漢語美學的第二原則就是“返本開新,繼往開來”。傳統(tǒng)是可以重塑的,惟其如此,才能實現(xiàn)漢語古典美學的現(xiàn)代復興,使“中國底美學”具有現(xiàn)代性價值,形成真正能夠與西方美學并駕齊驅的思想體系。建立具有中華文化精神特質的美學思想體系,固然可以有不同路數(shù),但是,鑒于中國古典美學體系性的匱乏,重構中國美學的系統(tǒng)性將是中國美學現(xiàn)代轉化的第一要務。中國美學的體系創(chuàng)造,必須兼顧形上與形下兩個層面,主觀與客觀兩個維度,宇宙、人生、藝術三個領域。一個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一般必須包含三個部分:本體論、審美學說、藝術哲學。美學本體論是對美的形而上學探討,對于中國美學的本體到底是道德本體還是情本體,抑或是存有本體,學界尚有認識分歧,但無論如何,建構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理論體系,不能盲從后現(xiàn)代主義的批評,忽視這個基礎部分。審美學說與藝術哲學,以往學者多混在一起論述,論者建議二者最好分開建構。審美學說以感性論為基礎,偏重審美主體,主要是關于審美活動主觀精神維度(如審美感知、審美意識、審美判斷力、審美想象力)分析的理論。而藝術作為審美實踐的特殊客體,其美學理論——藝術哲學偏重客觀維度的審美內容呈現(xiàn)之理論探討。二者雖有交集,但內涵、外延俱不同,故在美學理論中理應享有各自獨立的領域。
上世紀80年代“美學熱”興起之后,各種美學流派蜂擁而至。這里且不細論西洋舶來的數(shù)十種美學理論,在西方美學思潮的刺激下,中國本土的理論沖動亦被逗引出來,相繼涌現(xiàn)出十余種美學學說主張?!懊缹W熱”初興之時,中國美學界基本上還未跳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圍繞美的主客觀性問題形成的四派學說(“主觀”“客觀”“主客觀統(tǒng)一”“客觀性與社會性統(tǒng)一”等四派)。隨著李澤厚的實踐美學在80年代早期的脫穎而出,“美學熱”逐漸溢出美學界,成為80年代文化界、思想界的風向標。然而在短暫的興盛之后,實踐美學便在美學界內部遭遇到挑戰(zhàn),這種對美學話語霸權的挑戰(zhàn)迅速擴展為美學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沖動,于是新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生命美學、生存美學、超越美學、否定主義美學、意象美學、境界美學、生態(tài)美學、生活美學、別現(xiàn)代等一系列的學說相繼出現(xiàn)。不過遺憾的是,盡管美學界新說跌出,但至今沒有形成當時實踐美學那種具有絕對代表性的美學流派,也不復再現(xiàn)美學在80年代的輝煌。其實中國美學界的體系創(chuàng)新,與其巧立名目,自立宗門,不如沉潛下來,踏踏實實接續(xù)前代學者的工作,完善20世紀初以來便已開掘出來的生命美學。
近40年來中國涌現(xiàn)的美學理論,具有典型中華文化精神特質的只有意象美學、境界美學等少數(shù)流派。而意象美學、境界美學,作為美感理論實質上都可以涵攝于生命美學。如臺灣學者李正治所言,生命美學是生命通向于道的美學,在此生命上升歷程中,生命彰顯不同層次的境界,生命美學本身也就可以稱為境界美學。a參見李正治《開出“生命美學”的領域》,《國文天地》第9卷第9期,1994年。成中英也直言不諱地承認宗白華、方東美等人開創(chuàng)的生命美學及其對于儒釋道傳統(tǒng)的開掘于今意義重大,他所講的本體美學也同生命深切相關,這在某種程度上等于承認其本體美學的思想來源與生命美學一脈相承:“所謂本體美學,就是回到美感直覺、美感體驗與美感判斷的內外在基礎上,去體驗、認識、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美的價值,并統(tǒng)一于具體的生命意識與生活實踐;認識到生命自體、心靈自體的根源動力和整體觀感的形成,是從本到體的一個創(chuàng)新過程,無論在感覺情感上還是在客觀變化的宇宙體驗上,其內在目的都是激發(fā)生命,創(chuàng)造價值并成為價值。而所謂價值,也不必理解為心身分離的精神自由,而是活生生的具體而全的生命實現(xiàn),包含著豐富的自然與自由的內涵與形式?!盿[美]成中英:《美的深處:本體美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4-15頁。如果中國有所謂古典美學的傳統(tǒng),無論是意象美學、境界美學,還是本體美學,都不如生命美學更能融通統(tǒng)會,高度概括并呈現(xiàn)中華古典文化中美與藝術的根本精神。如曾昭旭所講,“中國美學是以生命之美為極致”,b曾昭旭:《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臺北:漢光文化,1993年,第25頁。從美的本質來看,“美是一種生命整體存在感的涌現(xiàn)”。c曾昭旭:《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第3頁。中國美學以生命為本體,故而成就漢語生命美學的傳統(tǒng)。中國生命美學包天含地,兼具形上與形下兩個維度,上可通天道,下可達人心,解悟宇宙大化與精神生命之玄旨奧義,縱論天地之美與生命情韻,揭示氣韻生動的宇宙機趣與酣暢飽滿的自由精神,直透宇宙、人生與藝術之美的本質。因此,復興漢語古典美學,生命美學是關鍵。
中國現(xiàn)代生命美學之發(fā)軔,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爾后呂澂(《美學概論》)、范壽康(《美學概論》)、張競生(《美的人生觀》等)等哲學家也都有所涉及。不過,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生命美學并沒有系統(tǒng)的發(fā)展。往后,隨著宗白華及現(xiàn)代新儒家諸子d“除了對王國維的境界說,及其以生命悲劇意識探討《紅樓夢》之美學路向,給予高度肯定外,方東美、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等人也都各自展開其生命美學之論述?!眳⒁婟忶i程編著《美學在臺灣的發(fā)展》,嘉義:臺灣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第20頁。加入此論域,尤其是方東美(1899—1977)和宗白華(1897—1986)相關著作的問世,中國生命美學才規(guī)模初具。另外在臺灣,新士林哲學代表人物羅光(1911—2004)等學者,受新儒家生命哲學啟發(fā),融合天主教士林哲學與儒家哲學,也在20世紀下半葉發(fā)展出另一派生命美學學說??梢灾v,在西方學說流派席卷中國美學界之前,中國生命美學屬于孤峰突起、挺然獨秀的學說,以致陳望衡在其20世紀美學史中論斷生命美學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主流。e陳望衡:《20世紀中國美學本體論問題》,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05頁。
中國大陸在1949年之后,人文學術生態(tài)語境發(fā)生巨變,早期在文藝意識形態(tài)領域蘇俄馬克思主義美學曾一尊獨霸,改革開放后學界開始了對各種西方美學流派的譯介與追捧,國內各種美學學說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各領風騷三五年,而中國美學的主體性卻遲遲無法樹立。在這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理論喧鬧中,生命美學這種由哲學界先賢開掘出來的、最具中國本土文化精神的美學學說,似乎被集體遺忘了,邊緣化了。盡管許多重要學者(朱光潛、蔣孔陽、高爾泰、周來祥、葉朗等)偶爾仍然會提到生命美學,但真正服膺此學術傳統(tǒng)并愿意賡續(xù)此傳統(tǒng)的學者卻寥寥無幾。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與實踐美學的論爭中潘知常等學者祭出“生命美學”的大旗,如今儼然生命美學學派之執(zhí)牛耳者。但其“生命美學”并沒有真正接續(xù)民國學者開啟的生命美學傳統(tǒng),甚至沒有充分依托中國生命哲學既有的精神資源,故其“生命美學”不屬于中國傳統(tǒng)生命美學的范疇,或者說只是中國生命美學傳統(tǒng)的一個當代歧出。港臺地區(qū)在當代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兩個學派——新儒家和新士林學派,倒是在其哲學體系建構中發(fā)展出了極具代表性的漢語生命美學理論。而這一點,恰恰是被大陸的“生命美學”學派選擇性回避的。
中國的生命美學,必定是奠基于生命哲學的。沒有生命哲學,就不可能有生命美學。
中國現(xiàn)代生命哲學的闡發(fā)與建構,肇端于熊十力,新儒家諸子于此著力最多且成就最大,梁漱溟、方東美、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等皆有重大貢獻。新儒家不僅將生命哲學視為儒學的正宗,也視之為整個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正宗,如方東美講,“中國哲學的中心是集中在生命,任何思想的體系都是生命精神的發(fā)泄”。a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70頁。“幾乎所有的中國哲學都把宇宙看作普遍生命的流行,其中物質條件與精神現(xiàn)象融會貫通,渾然一體,毫無隔絕,一切至善至美的價值理想,皆可以隨生命的流行而充分實現(xiàn)。”b方東美著,李溪編:《生生之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25頁。甚至中國士林哲學也認同新儒家這一基本哲學立場,譬如羅光便講,“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c羅光:《中國哲學的展望》,《羅光全書》第16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第26頁?!爸袊軐W在將來的發(fā)展,若要繼續(xù)以往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精神則要走向發(fā)展精神生命的路線”。d羅光:《中國哲學的展望》,第31頁。
這些哲學先賢都無一例外地承認生命是中國哲學精神關懷的基本主題和核心價值,中國哲學未來的發(fā)展也必須依循精神生命哲學的路向才能奠立中國哲學的主體性。作為中國哲學分支的中國美學,理所應當循此路徑發(fā)展才能結出美學本土化與主體性的碩果。所謂美學的中國話語或中國學派,只有在尊重中國固有哲學精神傳統(tǒng)的基礎上,才能建體立極、綱舉目張,生發(fā)出根基穩(wěn)固的系統(tǒng)。本質上生命美學是生命哲學的一個維度,其必須依托生命哲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側重藝術與生活之審美精神實踐層面的意義開掘,并兼顧生命境界的終極關懷。
漢語學界,真正系統(tǒng)發(fā)展生命哲學并打開生命美學這一理論維度的哲學家屈指可數(shù)。在這個意義上,晚年被奉為生命美學一代宗師的宗白華甚至都不具有代表性。宗白華美學談精神生命與藝術生命側重感悟而忽視形上系統(tǒng)建構,故其論美之文雖時有如珠妙語和深刻的藝術洞見,但終究缺乏生命哲學的體系根基,空靈飄逸有余而周詳深厚不足。改革開放后宗白華靠著超凡的藝術鑒賞判斷、優(yōu)美的文風以及青年時代積攢的文名,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藝思想愛好者,對當代中國文藝美學影響深廣,然而平心持正看來,依其美學思想之規(guī)模,尚不足以使中國生命美學有系統(tǒng)而長足的發(fā)展。新儒家第一代、第二代幾位核心人物于生命哲學皆有不俗的貢獻,但能同時兼顧生命哲學與生命美學系統(tǒng)建構的哲學家,僅方東美一人而已。新儒家之外,這方面能夠與方東美媲美的人物,也惟有中國士林哲學的羅光一人而已。構建美學的中國話語(中國學派),中國美學需要重新出發(fā)。重新出發(fā)的中國美學,應主動接續(xù)民國哲學界諸賢開創(chuàng)的生命哲學與生命美學之統(tǒng)緒。此統(tǒng)緒之賡續(xù),需要部分中國美學界有識之士放棄對流行理論與思潮的盲目追逐,回歸傳統(tǒng),吸納和消化既有的哲學成果。而在這個傳統(tǒng)中,方東美與羅光的生命美學無疑是最重要的兩座里程碑,堪為當代中國生命美學體系重構之借鑒。
方東美(1899—1977)是最早展開生命美學系統(tǒng)論述的中國哲學家,他在學生時代便已關注西方生命哲學的問題,先后撰著《伯格森“生之哲學”》(1920)、《唯實主義的生之哲學》(1920)、《伯格森生命哲學之評述》(1922)等論文。從美國求學歸來后,他主動回到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中去探尋生命哲學的根基。而正是在這個根基上,方東美建構出了他的“生生哲學”以及現(xiàn)代中國第一個生命美學體系。發(fā)表于1931年的《生命情調與美感》一文,便可視為是其生命美學思想的第一篇代表作。宗白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影響才開始思考生命美學問題的。方東美的生命美學,雖啟發(fā)于西方現(xiàn)代生命哲學,卻最終深深植根于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哲學的生命本體論述。他的生命美學,既是其生命哲學體系的一個維度,也是其最內在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他的生命哲學是不可能脫離其美學而單獨成立的,這點使他區(qū)別于其他現(xiàn)代新儒家。其他新儒家代表人物基本上都偏重道德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建構,獨方東美特別倚重美學。這源于他對中國人的宇宙觀念與生命價值的獨特體認:“我們中國的宇宙,不只是善的,而且又是十分美的,我們中國人的生命,也不僅僅富有道德價值,而且又含藏藝術純美?!眅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58頁。
方東美的“生生哲學”是以生命為宇宙終極本體的哲學。不同于熊牟系新儒家甚至馮友蘭、賀麟等人,他的哲學思想不是從宋明理學的心性論脈絡中展開的,而是直接返回到原始儒家,重新從《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出發(fā),緊扣“生生之謂易”這一生命創(chuàng)造原則,奠立生命哲學的本體論基礎,進而從宇宙論角度闡明“生生之美”的價值論意涵,再從“化育成性”中去探討生命的審美鑒賞和藝術創(chuàng)造意義,從而成就其生命美學建構的哲學基礎。他講:“中國向來是從人的生命來體驗物的生命,再體驗整個宇宙的生命。則中國的本體論是一個以生命為中心的本體論,把一切集中在生命上,而生命的活動依據(jù)道德的理想,藝術的理想,價值的理想,持以完成在生命創(chuàng)造活動中,因此《周易》的《系辭大傳》中,不僅僅形成一個本體論系統(tǒng),而更形成以價值為中心的本體論系統(tǒng)?!盿方東美:《方東美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446頁。這就是其“生生哲學”的思想根基。因為“生生哲學”,方東美成為第一個從《易經》開展出哲學體系的現(xiàn)代哲學家,這個哲學體系集中體現(xiàn)為以生命為本體的宇宙論和價值論學說。而方東美的生命美學,就內在于其生命宇宙論與生命價值論中。方東美具有美學特質的“生生哲學”作為新儒家生命哲學的典型形態(tài),固然基于《易經》,生成于儒家傳統(tǒng),但其哲學思想靈光乍現(xiàn)的起點卻來自莊子那句“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游》)。方東美講:“天地之大美即在普遍生命之流行變化,創(chuàng)造不息。圣人原天地之美,也就在協(xié)和宇宙,使人天合一,相與浹而俱化,以顯露同樣的創(chuàng)造。換句話說,宇宙之美寄于生命,生命之美形于創(chuàng)造。”b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第55頁。天地萬物之美,都源自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普遍生命,是天地創(chuàng)造力與化育力的自然結果。生命的本性就是面向至善純美的創(chuàng)進不已。這種生命創(chuàng)造力量,體現(xiàn)在人身上,就是美的修養(yǎng)、美的創(chuàng)作、美的欣賞。一切美感,都系于生命情府。這種以生命創(chuàng)造為本質的美感,體現(xiàn)于藝術,必然以“生意”“妙趣”或“氣韻生動”為最高審美標準:“因為,藝術與宇宙生命一樣,都是要在生生不息之中展現(xiàn)創(chuàng)造機趣,不論一首詩詞,一幅繪畫,一座雕刻,或任何藝術品,它所表露的酣然生意與陶然機趣,乃是對大化流行勁氣充周的一種描繪,所以才能夠超脫沾滯而馳騁無礙?!眂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第204頁。
除方東美“生生美學”外,羅光(1911—2004)的“生命哲學的美學”可以說是唯一將美學建立在生命的形而上學基礎上的生命美學學說。羅光無疑是受方東美及新儒家諸子的影響,才在新士林哲學的土壤中發(fā)展出其生命哲學體系的。美學,在其生命哲學體系中始終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他跟牟宗三一樣,認為沒有美學任何哲學體系都不完整,因此,盡管前半生著述都沒有美學專論,但風燭殘年仍要補足美學一環(huán):《生命哲學的美學》(1999)。盡管《生命哲學的美學》是羅光唯一的一部美學專著,但他對生命美學的思考卻是貫穿其生命哲學體系的。在其諸種人生哲學、生命哲學著作中,生命美學議題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
羅光的生命哲學雖然也是從《易經》的宇宙論與創(chuàng)化論中發(fā)展出來的,但他同時融合了天主教士林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存有論,從形上的層面探討生命哲學的體系建構,將存有(being)、存在(existence)視為形而上學的根本問題。羅光反對西方形而上學靜態(tài)抽象地談論存有——存在的本體,或者把存有視為本質與存在的結合。他認為只有回到《易經》的“生生之謂易”,即生命的運動中才能把握存有與存在,才能彰顯宇宙創(chuàng)化和人的生命之能動精神,建構起真正的形而上學。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存有即生命,萬物存在都是生命的運動?!八哉f萬物都是活動的,萬物都有生命。”d羅光:《生命哲學再續(xù)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第2頁。按照《易經》的觀點,“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辭上》),宇宙萬物的化生與變易是陰陽二氣剛柔并濟、相互推引產生的結果,這種宇宙大化流行的創(chuàng)生力乃生命運動的本質。宇宙是一個生命整體,萬物都浸潤在這一整體生命洪流之中,各種實體存在的本體也都是生命。人與萬物共享生命的恩澤,為宇宙生命的組成部分,但卻因為擁有源自造物終極實體的精神生命而為萬物靈長。人的靈性生命,源自天地造化之理,為宇宙生命在萬物中最精美的體現(xiàn),故其能夠盡心盡性,參天地,贊化育,追求真善美的本體價值而成全自我的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所以,愛美是精神生命的本質。人的精神尤其是情感對美有特別的欲求。
在羅光生命哲學的美學中,美的本體是生命,宇宙萬物皆享有生命,萬物皆為美,故美是宇宙實體的特性,實體充實而有光輝便稱為美。因此,美不是一種純粹主觀的愉悅,美是客觀實有的。當然美感是絕對主觀的,美感源自精神主體具體的審美活動,是一種無目的的情感的愉悅體驗。美只能在情感上引起美感反應,只能靠情感去直接感受。從生命哲學的角度看,美是生命的充實發(fā)展,美感則是生命的直覺體驗。因為共享同一創(chuàng)生力,宇宙實體生命互感互應,人的生命之氣也因此與萬物之氣感應相通。當人與相應層次的實體相遇,這個實體的生命表現(xiàn)為充實而有光輝的形相美,人的精神生命就會與其生命之美產生感應,從而心靈獲得滿足的愉悅。由此可見,美感的本質是生命之美的共鳴,是生命與生命、美與美的交流與交融。因為美感中包含著趨向無限之精神自由,所以美感可以充實人生,提升生命境界。而因為美在生命,因此無論自然美還是藝術美都是“活的”,都以生氣充盈為美學的標準。藝術是具有充實精神生命之個體追求生命本質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藝術不能脫離生命情感的反應。因為萬物生命相通相感,所以藝術強烈生命情感的表現(xiàn)一般都能激起欣賞者情感的回應。藝術活動中的情感,本質都是生命的表現(xiàn)。藝術表達的價值目標,在生命美學看來就是氣韻生動。“美術中的‘氣韻生動’,即是表示‘美’是生命的充實發(fā)展。”a羅光:《生命哲學的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第41頁。
生命美學,不能理解為研究生命審美現(xiàn)象或更狹義的人生審美現(xiàn)象的學問,其本質是以生命為本體的美學。生命美學的基礎在生命哲學,后者是前者的母體和源泉,前者是后者的有機組成部分。離開生命哲學,生命美學就是無源之水;離開生命美學,生命哲學的價值體系就是殘缺的。所以,生命美學必然不能局限于審美學,它也是形上美學的天然部分。漢語生命美學的現(xiàn)代建構,在本體論、審美學與藝術哲學三個維度上都不能偏廢。
現(xiàn)代漢語生命美學的建構,必然要植根于《易經》“生生之謂易”生命哲學傳統(tǒng),同時亦須融匯儒釋道,會通中西的生命哲學思想,樹立生命的哲學本體地位。首先承認永恒而無限的宇宙生命的客觀存在,才能從形而上學層面建立生命宇宙論與價值論的終極依據(jù)。宇宙大化流行,生命創(chuàng)造化育。宇宙與心靈、物質與精神、天地自然與人都在普遍生命的洪流中周行,交融互攝,流衍互潤,互感互通,共同呈現(xiàn)生命化育創(chuàng)進的精神。宇宙生命的價值向下流貫一切,呈現(xiàn)生命之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精神生命也必以真、善、美為其價值目標。所以,美的根基在于生命,天地萬物之美都源自生命。美感是充實生命的互應。其體現(xiàn)于審美主體主要是美與善的價值呈現(xiàn)。在中國古典宇宙論中,人在天地人三才中獨得天地之靈秀,生命之美由之集中呈現(xiàn)于人的才性與德性。所以才性美學與德性美學是漢語生命美學體系建構特別需要重視的部分。其中才性美學可直通藝術哲學的領域。這種源于充實生命互感互應的美感體現(xiàn)于藝術品,主要是生氣與妙趣的自然呈現(xiàn)。藝術家生命力量充沛,藝術品表達則如行云流水、生意昂然,因此藝術哲學應該將“氣韻生動”設立為藝術創(chuàng)造與審美的首要精神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