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彼未娙送跤韨犚浴肚迕鳌窞轭},簡約地記述了自己早年如山野僧人般清貧、孤寂、刻苦的讀書生活??陀^地說,這首詩的藝術成就與影響力遠不如杜牧,甚至不見得比賈島、黃庭堅等人的同題詩詞高明,但它依然清新可人,擁躉者極多。多數(shù)讀書人更是從中看到自己曾經孜孜向學的十年寒窗,共鳴感油然而生。
在名作如林的南戲研究領域,王良成的新作《南戲接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絕非巨著,不過,一如王禹偁的《清明》,這部30余萬字的著作既清新可讀,又令人難免感喟。畢竟,作者因為缺乏“到南京以外的地區(qū)查閱文獻”的經濟能力,不得不以本校圖書館為主要依托的學習經歷,依然是當今廣大博士研究生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寫照。而導師俞為民先生以“舊的文獻同樣可以產生很多新見”為基點,讓作者首先熟悉全部南戲資料,“然后從接受學的視角出發(fā)重新予以闡釋”的指導方法,既體現(xiàn)了他始終堅持的因材施教原則,又讓人感到頗接地氣的親切。
正如“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的創(chuàng)作手法非常值得玩味一樣,《南戲接受研究》一書以下新鮮而有價值的論點同樣值得分享。
一、對《琵琶記》的接受過程中“正誤”和“反誤”兩種誤解現(xiàn)象的評述和分析。所謂正誤,是指接受者對作品的理解與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本意雖然有所抵牾,但作品的客觀反映卻顯示了接受者所理解的內涵,從而使得這種誤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的實際,令人信服,即“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譚獻,《復堂詞錄序》)。反誤則是指接受者自覺不自覺地對所接受的作品予以穿鑿附會式的認知和評價,包括對作品非藝術視角的歪曲等。應當說,“誤解”是文學接受過程中常見的現(xiàn)象,越是優(yōu)秀作品,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頻率越高。作者認為,在《琵琶記》的接受史上,徐渭等人的“雪謗”說、“怨譜”說、毛聲山等人的“陳情”說等是為正誤;而徐復祚、王世貞、朱孟震等人所持的諷刺王四說、比附說、辨誣說、朱教諭補足說、“傳詞”說等則為反誤。這種觀點不僅新穎獨到,而且頗具現(xiàn)實意義。畢竟,清代李漁所批評的“好事之家,猶有不盡相諒者,每觀一劇,必問所指何人”(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結構第一·戒諷刺》)等現(xiàn)象,至今仍有強大的市場。
二、中國古代戲曲評點肇始于普通觀眾的劇場感言。一般認為,雖然代的章句點勘已經初步具備了后世評點學的部分要義,但是,完全意義上的文學評點卻多半發(fā)端于北宋時期,而現(xiàn)存最早的評點本則是南宋呂祖謙的《古文關鍵》。但本書卻認為,包括南戲在內的中國古代戲曲評點卻肇始于普通觀眾的劇場感言,“隨意性很大”,如《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等很多評點本就是這樣。在容與堂刊刻的《琵琶記》第二出《高堂稱慶》中,當?shù)┠_扮演的趙五娘唱至 【錦堂月】“輻輳,獲配鸞儔。深慚燕爾,持杯自覺嬌羞”時,李卓吾的眉批為:“像個兩月新婦”;“持杯自覺嬌羞”一語的側批則更簡潔,僅以一個“妙”字就將旦腳身心俱用、眉目傳情的舞臺表現(xiàn)總括無遺。在第四出《蔡公逼試》中,外腳扮演的蔡公有如下一句念白:“是以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所以為不孝”。李卓吾的眉批為:“難道做官就是大孝了?”特別是在《牛氏規(guī)奴》一出中,當丑腳惜春說出“花紅柳綠,貓兒也動心;……鳥啼花落,狗兒也傷情”之語時,李卓吾的評語是:“卻原來動心的是貓,傷情的是狗,大家思量一思量?”凡此等等,就像受眾的觀劇感言一樣隨意,全無絲毫學究氣息。
三、并非“不幸而傳”的《五倫全備記》與《香囊記》。在中國古代戲曲史乃至文學史上,《五倫全備記》和《香囊記》這兩部作品雖非一流,但地位卻特別重要。隨便打開一部戲曲史或文學史,如果沒有對這兩部作品的述評似乎便為“缺典”。遺憾的是,這些評述幾乎都以徐渭或徐復祚的觀點為準的,專注于負面評價,忽視了這兩部作品在明代一方面遭到廣大學者的嚴厲批評,另一方面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風行于各地的舞臺之上,甚至“成為勾欄藝人演唱的保留節(jié)目”。對于沈德符關于《五倫全備記》“不幸而傳”的論斷,本書的作者在不否認它們巨大的負面影響的基礎上,客觀地指出了這兩部作品其實深得《琵琶記》的成功之道。它們既是“以生花之筆,撰為倒峽之詞”的“文字之傳”,也是“一念之正氣使傳也”的結果。何況它們確實具有“調防近俚,局忌如酸。選聲盡工,宜騷人之傾耳;采事尤正,亦嘉客所賞心”(呂天成,《曲品》)等諸多優(yōu)點。
由于研究的視角新穎,本書更有以下新見。例如對南戲接受兩種形式的概括和分析,從選本看受眾歡迎的南戲劇目、間接的南戲接受、南戲接受的文人階層和下層受眾的不同審美趨向等。這些頗具創(chuàng)新性質的論述,不僅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而是還保證了本書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