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浩
(河南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歷史觀闡明的是人類社會起源、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本問題,它與自然觀共同構成世界觀的兩個部分。歷史觀源于人類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演變,人們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唯物史觀是人類歷史觀發(fā)展進程中的科學形態(tài),它的形成標志著人類歷史觀進入更高的認識水平和階段,也是人類自身認識發(fā)展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站在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高度,在批判他們那個時代及以前理論成果的基礎上,較為完整地分析了人類社會的內在結構及內在關系,進而闡明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唯物史觀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當代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觀呈現出由不徹底到徹底的變化。從總體上講,神學歷史觀、人道主義歷史觀、唯物史觀共同構成了人類歷史觀發(fā)展的三個主要階段,不同階段的歷史觀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特征。
神學歷史觀的產生突出地反映了人類社會早期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以及人類認知能力的局限性,這一時期人類自身開始認識自然界,試圖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釋難以理解的自然現象,視“萬物有靈”。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知能力進一步提高。為了擺脫階級壓迫,人們將自身的希望和對幸福的追求寄托于超脫人本身之外的神秘力量,原始的宗教世界觀也就隨之產生。它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界既恐懼又崇拜的矛盾心理,這種崇拜最終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變?yōu)樯裨?。西歐封建時代的基督教所反映的是被壓迫階級希望改變命運的愿望,后來在奴隸主階級的利用下變成了系統的神學歷史觀。在奴隸社會,這種歷史觀主要由奴隸主用來維護自身利益和統治地位。但到了封建時代,宗教神學繼續(xù)承擔為封建統治階級辯護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這一時期的經院哲學已經將宗教神學和哲學結合起來,但與以往的神學歷史觀相比,其涉及的范圍更廣泛,并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文藝復興拉開了人類重新認識自身價值的序幕,人們的認識對象從神轉向人類自身,它熱烈頌揚人的力量和價值,這與中世紀沉迷于宗教神學的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資產階級開始產生并形成了力量。一方面資產階級需要與封建階級進行斗爭,推翻封建統治;另一方面資產階級在宣揚和強調人的力量的過程中,需要清除在封建階級中占統治地位的神學意識形態(tài)。梅葉、狄德羅、盧梭、霍爾巴赫等開始論證人的地位及其權利。費爾巴哈進一步對宗教神學進行批判,揭示了人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費爾巴哈最終把“愛”看成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以致陷入唯心主義。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在繼承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問題,這些經濟學家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辯護,但他們的歷史觀最終沒有超越人道主義。維科較早地對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研究,他將歷史的發(fā)展看作是人在生命中的不同發(fā)展階段,神的時代、英雄的時代和人的時代分別視為人的童年、青年和老年時代,而人的時代是世界歷史的最高發(fā)展階段。維科指出歷史正是圍繞這三個階段螺旋式上升發(fā)展,明確了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人的因素及其作用。法國復辟時代的歷史學家用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來闡明歷史,但沒有將唯物主義貫徹到底,沒有發(fā)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整個歷史進程中的作用??障肷鐣髁x者發(fā)現社會形態(tài)更替是由低級到高級發(fā)展的過程,他們開始嘗試用理性制度批判資產階級。他們勾畫了未來社會發(fā)展的藍圖,但沒有擺脫人的本性束縛,最終淪為空想。黑格爾把歷史看作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過程,他提出了較前人更為深刻的辯證法思想,但終究沒有擺脫絕對精神的束縛。盡管不同時期的思想家的理論成果在那個時代已經具有里程碑意義,但由于受時代的限制,他們未能完成歷史觀的革命性變革。
馬克思恩格斯經過不斷探索最終發(fā)現并闡明了科學的唯物史觀。正如恩格斯所說:“如果說馬克思發(fā)現了唯物史觀,那么梯葉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國所有的歷史編纂學家則表明,人們已經在這方面作過努力,而摩爾根對于同一觀點的發(fā)現表明,發(fā)現這一觀點的時機已經成熟了,這一觀點必定被發(fā)現?!保?]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歷史的變革與自然界的發(fā)展一樣具有規(guī)律性,它闡明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唯物史觀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chuàng)立的,既解釋世界又為改造世界提供指導。唯物史觀是19世紀資產階級迅速發(fā)展的歷史產物,也是無產階級對抗資產階級的實踐產物。
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最直接、最現實的活動,即人類從開始生存,就不得不依附于物質資料的生產,“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3]。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來自自然界,而自然界又不會將生產資料主動提供給人類,這種矛盾以及人類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迫使人類不得不進行勞動生產,在勞動生產過程中人們出現了這樣那樣的聯合。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斗爭。社會形態(tài)的變革是伴隨著生產力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的,而不是人的意志的結果。這種觀點給予了資產階級所宣揚的“天然合理”、社會發(fā)展機械論等有力的回擊。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也推翻了那種把社會看作可按長官意志(或者說按社會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樣)隨便改變的、偶然產生和變化的、機械的個人結合體的觀點。”[5]
唯物史觀的發(fā)現,集成了以往思想家的理論成果,突破了以往歷史觀的局限,是科學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它的徹底性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借鑒。唯物史觀指明了人類歷史發(fā)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進程,指出無產階級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開啟了人類認識自身歷史進程的新起點。“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6]。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對唯物史觀進行了完善,進一步闡明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并強調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在新時代背景下,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依然能夠解決時代問題,在實踐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1.唯物史觀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7]。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在于其準確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以及未來走向。也正是因為如此,唯物史觀構成了人類社會歷史觀的最終科學形式,這意味著只要人類生產生活所依賴的基本方式不發(fā)生根本變化,那么唯物史觀這個歷史規(guī)律就將長久存在并發(fā)揮作用。但要強調的是,唯物史觀問世的時代是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對資本主義時代特征進行批判和反思的時代,這種歷史觀并沒有對以后的所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榜R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8]。雖然唯物史觀從根本上揭示了整個人類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的內在機制,但不同時代的理論要結合具體的國情、世情進行創(chuàng)新和實踐,這也正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源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運用,這些理論成果就是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為解決中國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而形成的。
2.唯物史觀為人類認識未來世界發(fā)展趨勢提供科學指導。在當今世界范圍內,從社會形態(tài)上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依然占主體地位。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科學技術革命促使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壟斷資本力量進一步國際化,資本主義的國家職能發(fā)生微妙變化。盡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特別是階級矛盾,但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結構的變化致使馬克思主義“過時”的論調開始出現。如哈貝馬斯認為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已經產生生產力,剩余價值的產生不是源于工人而是源于科學技術革命,試圖用“科技史觀”取代唯物史觀。他還指出國家對于經濟的干涉改變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關系,進而認為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下已經不能適應,要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重建”。這種認識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的變化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事實上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結構沒有發(fā)生實質變化,也沒有徹底解決資本主義內部的基本矛盾。從資本主義外部環(huán)境看,以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yōu)闃酥?,社會主義進入低潮階段,甚至有人宣稱社會主義已經滅亡,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已經倒下。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經濟則實現了多年來的快速發(fā)展,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也逐漸顯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證明了社會主義力量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增強。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理論原則和價值導向,揭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明確了社會形態(tài)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用無可反駁的事實為世界其他國家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展現了中國智慧。
3.唯物史觀為破解時代歷史之謎提供借鑒。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為解決他們那個時代問題提出的,體現了時代精神及其解決方案。馬克思恩格斯處于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時代,工業(yè)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快速擴張并企圖控制全世界。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不斷沖擊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并最終導致經濟危機頻繁爆發(fā)。工業(yè)革命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導致了階級關系的變化。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不斷進行斗爭,形成了獨立的政治力量,最終發(fā)展成為影響較大的工人運動。歐洲古典哲學、政治經濟學、空想社會主義思潮、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等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發(fā)展產生了廣泛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實踐中揭示了以往理論家的功績和不足,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中找到了解開歷史之謎的鑰匙。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歷史之謎,當今世界也是如此。人口增長過快、老齡化問題、環(huán)境問題、資源問題、恐怖主義問題、貧困問題等在一段時間內凸顯并影響著人類自身發(fā)展,盡管這些問題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下顯得紛雜,但依然沒有脫離唯物史觀的核心內涵。因此,解決好社會發(fā)展中人類自身的需求問題是當前全球治理的關鍵,唯物史觀將在解決此類問題中扮演重要角色。
總之,唯物史觀批判了人類認識社會歷史“頭足倒置”的狀態(tài),將唯心史觀從最后的避難所趕出。盡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唯物史觀面臨著難以預料的種種挑戰(zhàn),但它對于我們正確認識當今世界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依然能夠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9,69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4][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5]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