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逆向閱讀改變了先學習理論后實踐的閱讀模式,讓學生先展開廣泛閱讀,而后進行總結,能令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之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展開逆向閱讀要注意以下幾個步驟:先讓學生在廣泛閱讀中產生認知;再讓學生嘗試結合生活體驗自主分析文本,引發(fā)其共鳴;最后再用問題引導學生有彈性地理解文本。
關鍵詞:逆向閱讀;閱讀教學;高中語文
傳統(tǒng)閱讀教學總是和大量問題思考結合在一起,學生往往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這使得學生有選擇性地閱讀,造成文本被肢解,學生的閱讀過于功利化,無法體會到閱讀之美。針對這個問題,學者徐志宏提出可以讓學生嘗試采用逆向閱讀的方法,先進行廣泛閱讀,并結合生活經驗和作者形成共鳴,最后再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積極地采用這種閱讀方法,這樣更注重閱讀的整體性,同時也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一、 廣泛涉獵,形成認知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習者自我認知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單純地讓學生完成課后的習題。因此在逆向閱讀中,教師不必向學生提出任何問題,而是讓其先進行廣泛思考,嘗試在閱讀中對文本產生整體性的認知。此時學生可能會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若能解決這些自主發(fā)現(xiàn)的問題,學習效率自然會更高。
在學習《雨巷》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誦讀大量現(xiàn)代詩,并嘗試總結現(xiàn)代詩的特點,對現(xiàn)代詩形成一定的整體認知。學生在誦讀中首先發(fā)現(xiàn)的是詩歌的格律問題,現(xiàn)代詩的格律更加自由,但是并非不講韻律,同樣追求詩歌的音韻美。其次,學生還發(fā)現(xiàn)不少詩歌都給人朦朧感,詩歌并不直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用委婉的方式加以表達。在詩歌中運用了不少的意象,詩歌朦朧的意境便是通過這些意象表現(xiàn)出來的。學生在形成了此認知后,便在接下來的閱讀中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詩歌的意象上,很快發(fā)現(xiàn)有些意象是不少詩人都常用的,而且通過詩歌的意象能讓人感受到詩歌中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如《雨巷》中“雨”這個意象就是現(xiàn)代詩中常用的,而且常常都與淡淡的哀傷情感密不可分。這是學生在廣泛閱讀時產生的整體感受,而并非將一首詩歌拆分開來得到的結果,更具有普遍性,有助于學生閱讀其他詩歌。
不少學生在閱讀時愁眉苦臉,因為閱讀負擔過重,不能回答課后習題,若采用逆向閱讀的方法,就能讓學生擺脫這些困擾,更純粹地投入到閱讀審美之中。若在此基礎上再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的學習會更輕松。
二、 激發(fā)體驗,引發(fā)共鳴
不少教師在學生閱讀前提出了大量的問題,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但是很多問題都是低效的問題,對于學生真正理解文本內容并無幫助。要提高閱讀效率,最重要的不是回答了多少與文本有關的問題,而是和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在逆向閱讀中,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促使學生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
閱讀《林黛玉進賈府》時,有學生產生疑問,只是進門而已,為何作者要用這么多的筆墨來描寫呢?此時教師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自己在拜訪別人家時,若遇到了第一次見面的人,自己會通過什么方法判斷這個人的性格,并決定是否要和其繼續(xù)交往下去呢?聯(lián)系生活經驗后讓學生意識到,林黛玉初到賈府,人生地不熟,她需要察言觀色,并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在賈府生存下去。同時,通過林黛玉的眼睛能看到賈府中很多人的形象,給人留下第一印象,讓人明白其性格怎樣。這樣,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讀者便能更好地理解這些人的行事風格了。學生展開了廣泛閱讀,讀了《林黛玉進賈府》后的部分篇章。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林黛玉進賈府》這段內容并非多此一舉,而是能讓人對賈府的人際關系有初步了解,能對接下來的閱讀帶來很多幫助。由此學生理解了作者的寫作風格和創(chuàng)作意圖。
激發(fā)體驗的方法有很多種,如促使學生回憶起日常生活中觀察和體驗到的內容;又如可以在課堂上共同營造出相關氛圍,讓學生嘗試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體驗;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與之有關的文本,從文字資料中獲得體驗。這些方法都有助于喚醒學生的體驗,促使其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三、 問題牽引,彈性理解
逆向閱讀的最后一步就是用問題進行牽引,促使學生對文本彈性理解。要注意這里的提問和普通的提問不一樣,不是針對文本中某一部分的割裂性問題,而是更照顧文本整體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更注重人文性和開放性,同時也考慮到了不同程度學生的理解能力。嚴格地說,這其實不能說是問題,而是一種對學生的提示和牽引。
在學生閱讀《祝?!窌r,對其產生了整體認知后,教師嘗試用問題牽引,促使學生對文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師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那就是:“嘗試給文章改名字,并思考文章為什么要叫《祝?!罚俊边@個問題具有一定的彈性,而且要回答這個問題也必須要整體思考文章內容。如有學生提出:“文章發(fā)生的時間是進行祝福儀式的日子,所以要叫《祝?!??!庇袑W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文章很多內容都是插敘,和祝福儀式無關,而且,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祥林嫂,為何不將名字取名叫《祥林嫂》呢?”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叫別的名字都可以,但是不能叫《祥林嫂》,祥林嫂是一個被人們拋棄的人,是一個孤獨的人,就連文章的題目都沒有提到她的名字,這樣才能更好地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學生圍繞問題各抒己見,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師可以予以總結,促使學生對《祝福》一文產生更深的理解。
學者馬赫穆托夫認為不能只進行注重知識教授的教學,而應該引入科學的實踐方式。事實上,在逆向閱讀中的問題牽引便好比是一種實踐,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嘗試實踐探索問題的方式,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內在潛力。
逆向閱讀是一種順乎教學改革的閱讀方式。由于高中學生思維能力和感受能力都到達了一定的層次,所以進行逆向閱讀的效果更好。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逆向閱讀,先閱讀,再感知,最后再思考問題,這樣能更好地提高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志宏.高中語文逆向閱讀教學法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6(4).
[2] 祝賀.高中語文逆向閱讀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6).
作者簡介:
王敏,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勝境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