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五
(廣東醫(yī)科大學社科部,廣東 湛江 524023,zengxiaowu98@163.com)
“敬畏生命”作為一個哲學或倫理學命題,是由法國思想家阿爾貝特·施韋澤(又譯為“史懷哲”)于1915年9月第一次提出。在《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一書中,施韋澤對他的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的過程有著明確的記載:那是他在赴恩戈莫傳教站為一個傳教士的太太治病的途中,于一條順著奧戈維河逆流而上的一條小駁船中,為要尋找一種“比我們的文化更具倫理和動能”的新文化,在苦思冥想中突然“頓悟”的結(jié)果[1]127-128。
施韋澤的這一“發(fā)現(xiàn)”,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其一,作為哲學或倫理學命題,“敬畏生命”是施韋澤苦思冥想之中靈感顯現(xiàn)的產(chǎn)物——更多的出于一種直覺洞見而非邏輯演繹或論證;其二,施韋澤把“敬畏生命”確立為一條基本的倫理原則,是為了提倡或論證一種肯定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倫理理念。
那么,施韋澤建立在“敬畏生命”原則之上的、新的倫理理念具有怎樣的內(nèi)涵呢?
“敬畏生命”,英語為“reverence to life”(德語為“Ehrfurcht Vor dem leben”)。從語詞結(jié)構(gòu)看,它有兩個關(guān)鍵詞匯:一是reverence(Ehrfurcht)即“敬畏”;二是life (leben)即“生命”?!熬次贰?,就是既尊敬(或崇敬)又畏懼(或害怕);“生命”,當然指包括人在內(nèi)的一切生命現(xiàn)象。所以,“敬畏生命”就其原本的含義而言,應該是指用一種既崇敬又畏懼的情感或態(tài)度去面對生命現(xiàn)象(包括所有的動物、植物)。
通觀施韋澤的相關(guān)論述,我們大致可以把他建立在“敬畏生命”原則之上的倫理思想歸結(jié)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施韋澤“敬畏生命”原則的使用,是為了把道德關(guān)懷的對象擴展到人之外的其他生命體。
在《敬畏生命理論的產(chǎn)生及其對我們文化的意義》[2]9一文中,施韋澤指出:過去的倫理學是不完整的,“因為它認為倫理只涉及人對人的行為?!瓕嶋H上,倫理與人對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圍之內(nèi)的生命的行為有關(guān)。只有當人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憋@然,施韋澤“敬畏生命”倫理原則的引入,正是為了解決傳統(tǒng)道德把關(guān)懷對象局限于人類的弊端?!熬次飞?,因為把一切生命現(xiàn)象納入了受尊重的范圍之內(nèi),因而,這一原則假如成立,在它的基礎之上,當然可以建立起一種把所有生命體都納入關(guān)懷視野的新倫理學。
第二,施韋澤建立在“敬畏生命”原則之上的道德觀的核心內(nèi)容是:人類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之上,賦予其他生命“同情與愛”,與之“共同快樂、共同追求”。
首先,施韋澤“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認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回顧與展望》[2]131一文中,施韋澤指出:“敬畏生命的倫理否認高級和低級的、富有價值和缺少價值的生命之間的區(qū)分。”因為“真正倫理的人認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從人的立場來看顯得低級的生命也是如此,只是在具體情況和必然性的強制下,他才會作出區(qū)別?!盵2]132其次,依據(jù)“敬畏生命”的原則,施韋澤推演出的基本德性是“愛、奉獻、同情、同樂和共同追求”。這一點,他在《敬畏生命理論的產(chǎn)生及其對我們文化的意義》[2]9一文中也有明白的闡述。他說:“只有體驗到對一切生命負有無限責任的倫理才有思想根據(jù)。人對人行為的倫理決不會獨自產(chǎn)生,它產(chǎn)生于人對一切生命的普遍行為。從而,人必須要做的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所有這些能想象的德行:愛、奉獻、同情、同樂和共同追求。我們必須擺脫那種毫無思想地混日子的狀況。但是,由于受制于神秘的殘酷的命運,我們大家都處于這樣的境地:為了保存我們的生命,必須以犧牲其他生命為代價,即由于傷害、毀滅生命而不斷犯下罪過。出于倫理本性,我們始終試圖盡可能地擺脫這種必然性。我們渴望能堅持人道并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出來。”
第三,施韋澤“敬畏生命”倫理理念的最終目標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度的發(fā)展?!?/p>
在《人類思想發(fā)展中的倫理問題》[2]91-92一文中,施韋澤在其“敬畏生命”倫理原則的基礎上對道德的“善”與“惡”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他指出:“在我們生存的每一瞬間都被意識到的基本事實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我的生命意志的神秘在于,我感受到有必要,滿懷同情地對待生存于我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善的本質(zhì)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度的發(fā)展。惡的本質(zhì)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fā)展?!薄皬亩瑐惱淼幕驹瓌t是敬畏生命。我給予任何生命的所有善意,歸根到底是這樣一種幫助,即使它有益于得以保持和促進其他生命的幫助。”
綜觀上述三方面,可以發(fā)現(xiàn),施韋澤建立在“敬畏生命”原則之上的倫理思想,與西方傳統(tǒng)基督教“愛的倫理”非常相似。施韋澤曾指出:“敬畏生命的倫理是無所不包的愛的倫理,是合乎思想必然性的耶穌的倫理。”[2]131可見,這一點,就他自己也是明確肯定的。
總之,在“敬畏生命”的原則之上,施韋澤確立的其實是一種“泛愛”的道德觀。
把道德關(guān)懷對象擴展到其他生命體是施韋澤長期以來的基本倫理信念。他是先有了這種信念,在為它尋找理論支撐的時候,于苦思冥想中的一次偶然的靈感顯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敬畏生命”這一哲學命題。他描述了那次的靈感突現(xiàn)及其帶來的喜悅心情:“船慢慢在河流中行駛。當時正值旱季,我們必須在沙灘之間尋找水路。我心不在焉地坐在駁船的甲板上,苦苦思索著在哲學中找不到的基本和普遍的倫理概念。只是為了能集中于這一問題,我逐頁寫著并不連貫的句子。第三天傍晚,在落日的余暉中,一群河馬游過駁船旁,我的腦海里突然出現(xiàn)一個概念:‘敬畏生命’。鐵門倒下了,灌木叢中的小徑出現(xiàn)了?,F(xiàn)在我面對著這樣一個觀念,它能夠把肯定世界和人生與倫理結(jié)合起來!我意識到,倫理地肯定世界和人生的世界觀及其文化理想能夠在思想中得到論證?!盵1]129可見,在施韋澤看來,“敬畏生命”原則的發(fā)現(xiàn),也同時是他找到了全面論證和闡明自己新的倫理文化的關(guān)鍵與契機。
為了論證自己“敬畏生命”的倫理觀,施韋澤借鑒了當時西方頗具影響的兩種哲學理論:生命意志哲學和道德情感理論。
“生命意志哲學”是19世紀末發(fā)端于德國并流行一時的,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叔本華和尼采。在哲學思想方面,施韋澤本人并不諱言叔本華和尼采對自己的影響。他說:“如果我的哲學被認為是叔本華和尼采的綜合,那么我也沒有什么意見。和叔本華的共同之處在于:敬畏生命的哲學放棄了對世界的任何解釋,把人置于一種神秘的、充滿痛苦的過程之中。和尼采一樣,敬畏生命的哲學肯定世界和生命,并認為倫理必須與肯定世界和生命結(jié)合起來?!盵3]37施韋澤分析了這兩位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和尼采的共同點在于:他們都是基本的思想家。叔本華和尼采不進行抽象的宇宙思辨,倫理對他們來說是生命意志的體驗。由此,倫理內(nèi)在地是宇宙論的。叔本華認為,通過滅絕世界和生命,生命意志才是倫理的。而在尼采那里,只有致力于深刻的肯定世界和生命,生命意志才成為倫理?;谒麄兊幕緜惱韺W的立場,這兩位深刻對立著的思想家成為當時那些他們認為是倫理的東西的判決者?!盵3]242雖然如此,但是,施韋澤認為,叔本華和尼采的理論各有其問題:“就像叔本華陷入了僅僅否定生命的荒謬性一樣,尼采則陷入了僅僅肯定生命的荒謬性?!盵3]253也正因如此,在施韋澤看來,尼采和叔本華才共同證明了:“倫理既不只是否定生命,也不只是肯定生命,而是否定生命和肯定生命的神秘的結(jié)合”即“敬畏生命”[3]253-254。就這樣,施韋澤通過借助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在生命意志體驗的基礎上,確立了一條新的生命倫理原則——“敬畏生命”。
近代西方的“道德情感論”發(fā)端于英國,代表人物有沙甫慈伯利、哈奇森、休謨、亞當·斯密等。他們是從人的感性(感受性、同情心等)而不是理性去尋找道德的依據(jù)的。
在道德哲學方面,啟蒙運動之后的德國人追隨的是典型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在德國古典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康德那里,道德只不過是人實踐理性內(nèi)在規(guī)定性的表現(xiàn)而已;在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那里,道德和倫理則是作為世界發(fā)展最終動力的“絕對精神”(亦即“純粹理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外化和表達。不過,黑格爾之后,非理性主義思潮在德國開始抬頭。其在倫理學領域的表現(xiàn),就是嘗試從人的非理性方面去尋找道德的根源。很明顯,施韋澤正是試圖從生命意志的體驗這一非理性的視角去探討道德根源的,因而,借鑒英國近代的道德情感論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回顧倫理思想史及其發(fā)展趨勢之后,施韋澤總結(jié)道:“如果我們不算尼采(1844—1900)的話,休謨以來的哲學家已不再敢于嚴肅對此表示懷疑:倫理首先是一種同情的事實,以及一種有助于同情的行為的事實?!盵2]87正是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確立了道德最初的起點:“我只能敬畏所有生命,我只能與所有生命共同感受:這是所有道德的基礎和開端?!盵1]160這種“與生命共同感受”,與近代情感主義的所謂“同情心”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綜觀施韋澤的相關(guān)論述,我們大體可以從三個層面勾勒出他“敬畏生命”倫理觀的理論論證與闡明的過程。
第一,把“敬畏生命”確立為基本的倫理原則。
與叔本華和尼采一樣,施韋澤同樣認為,“所有生命現(xiàn)象都是生命意志表現(xiàn)”。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觀點,施韋澤進一步斷言:至少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人類和其他生命現(xiàn)象是完全平等的,沒有高級低級之分,沒有有價值無價值之別。然而,“由于受制于神秘的殘酷的命運,我們大家都處于這樣的境地:為了保持我們的生命,必須以犧牲其他生命為代價,即由于傷害、毀滅生命而不斷犯下罪過?!盵2]9-10“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一切生命等級,都對生命有著可怕的無知。他們只有生命意志,但不能體驗發(fā)生在其他生命中的一切;它們痛苦,但不能共同痛苦。自然撫育的生命意志陷于難以理解的自我分裂之中。生命以其他生命為代價才得以生存下來?!盵2]19不過,施韋澤認為,人類終究是不同于其他生命體的?!八猩急厝簧嬗诤诎抵?,只有一種生命能擺脫黑暗,看到光明。這種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只有人能夠認識到敬畏生命,能夠認識到休戚與共,能夠擺脫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無知。”[2]20在施韋澤看來,因為人是有意識的,既能認識所有的生命都同是生命意志的表現(xiàn)這一事實,同時也能體驗生命體之間相互傷害和毀滅帶來的痛苦,所以,“有思想的人體驗到必須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樣敬畏所有生命意志。”[2]9“只有我的生命意志敬畏任何其他生命意志才是倫理的。無論我在哪里毀滅或傷害任何生命,我就是非倫理而有過失:為保存自己的生存和幸福的自私過失,為保存多數(shù)他人的生存和幸福的無私過失?!盵2]29
第二,把對生命的“泛愛”確立為道德生活的基本內(nèi)容。
施韋澤說:“敬畏生命的倫理是無所不包的愛的倫理,是合乎思想必然性的耶穌的倫理。”[2]131他確立“敬畏生命”的倫理原則,正是為了論證這種“無所不包的愛的倫理”。在此,他仍然是求助于人的“共同體驗的能力”或“同情心”。
在施韋澤看來,因為人是有意識的,能認識并體驗到自己生命意志“自愛的愿望”(存在與發(fā)展、實現(xiàn)與快樂),當然,也能將心比心(同情)地理解其他生命體的生命意志有著同樣的“愿望”。所謂道德,就是普遍化地看待并尊重這種生命意志的共同愿望。所以,施韋澤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在本質(zhì)上,敬畏生命所命令的是與愛的倫理原則一致的。只是敬畏生命本身就包含著愛的命令的根據(jù),并要求同情所有生物。”[2]92“只有體驗到對一切生命負有無限責任的倫理才有思想根據(jù)。人對人行為的倫理絕不會獨自產(chǎn)生,他產(chǎn)生于人對一切生命的普遍行為。從而,人必須要做的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所有這些能想想的德行:愛、奉獻、同情、同樂和共同追求?!盵2]9
第三,求助于“整體主義”的理論辯護。
對于這種建立在“敬畏生命”原則之上“愛的倫理”,施韋澤并沒有停留在生命意志哲學和道德同情論的范圍之內(nèi),而是尋求新的、進一步的哲學證明。在這里,他把目光投向一種與西方哲學傳統(tǒng)思維方式迥然不同的“整體主義”世界觀。在施韋澤看來,他的“敬畏生命”的倫理觀念,實際上是對人和世界屬于同一個整體這一客觀現(xiàn)實的應當?shù)幕貞?;同時,它所提供的倫理生活也成為人生具有意義并能獲得幸福的唯一方法。
其一,施韋澤認為,他所提倡的“敬畏生命”的倫理生活方式是使人生具有意義的唯一的方法。在《敬畏生命——第一次公開闡述》一文中,施韋澤論述道:“首先,你對自己說,互助和休戚與共是你的內(nèi)在必然性。你能做的一切,從應該被做的角度看來,始終只是滄海一粟。但對你來說,這是能賦予你生命以意義的唯一途徑?!痹凇痘仡櫯c展望》一文中,他進一步強調(diào)說:“人賦予其存在以意義的唯一可能性在于,他把自己對世界的自然關(guān)系提升為一種精神關(guān)系。作為受動的生命,人通過順從命運建立與世界的精神關(guān)系。但是,真正的順從命運則是:人在其對世界過程的從屬地位中,內(nèi)在地擺脫決定他的外在存在的命運。內(nèi)在的自由要表明,人找到了能對付各種困難的力量,并因此變得深刻、內(nèi)心豐富、純潔和溫和。從而順從命運是對自己存在的精神和倫理的肯定。自由經(jīng)歷了順從命運的人,才能夠肯定世界?!?/p>
其二,施韋澤認為,他所提倡的“敬畏生命”的倫理生活也是人能夠獲得幸福的基本的途徑。在《敬畏生命的本性以及它對文化的意義》[2]21-23一文中,施韋澤辯論說:“共同體驗的生命,由此在其中感受到整個世界的波浪沖擊,達到自我意識,結(jié)束作為個別的存在,使我們之外的生存涌入我們的生存?!庇终f:“共同體驗發(fā)生在你周圍的不幸,對你來說是痛苦,你應這樣認識:同甘與共苦的能力是同時出現(xiàn)的。隨著對其他生命痛苦的麻木不仁,你也失去了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晕覀儽旧硭苄械纳疲餐w驗我們周圍的幸福,是生命給予我們的唯一幸福?!盵2]23
其三,在施韋澤看來,不管是人生意義的實現(xiàn)還是生命幸福的源泉,都依賴著同樣的事實:人通過自己的體驗和同情,與世界建立的一種精神的聯(lián)系,從而使自己個體的生命意志融入了世界總體的生命意志之中。他說:“人不僅為自己度過一生,而且意識到與他接觸的所有生命是一個整體,體驗它們的命運,盡其所能地幫助它們,認為他能分享的最大幸福就是拯救和促進生命。這一切使人作為行動的生物與世界建立了精神關(guān)系。”[2]129-130又說:“由于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我們與宇宙建立了一種精神關(guān)系。我們由此而體驗到的內(nèi)心生活,給予我們創(chuàng)造一種精神的、倫理的文化的意志和能力,這種文化將使我們以一種比過去更高的方式生存和活動于世?!盵2]8
施韋澤“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在內(nèi)容上,與西方中世紀基督教宣揚的“愛的倫理”一脈相承,主要表現(xiàn)為對與之相關(guān)的生命體的尊重、愛護、維護、促進等的行為或態(tài)度。這種倫理觀,由于其在西方世界具有廣泛而深厚的心理情感基礎,同時,也由于其哲學論證表現(xiàn)出了對當時最時髦的生命意志哲學的揚棄與超越,再加上它切中了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所帶來的時弊(如世界大戰(zhàn)、對自然毀滅性掠奪所帶來的環(huán)境破壞等重大問題),所以,一經(jīng)提出,便引起整個西方社會的強烈共鳴,風行一時并在哲學倫理學領域掀起了軒然大波。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可以足夠心平氣和地全面反觀這一思想時,卻不能不說,它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都有著自己無法克服的問題。理論方面的主要問題是:它缺乏必要的一貫性或邏輯統(tǒng)一性。這一點,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已有所闡述?!熬次飞奔偃鐝钠湓镜囊饬x上推論的話,其邏輯地規(guī)定的行為原則應該是“謙卑為懷、謹小慎微”。然而,在“敬畏”的基礎上,施韋澤卻僅僅得出對其他生命的憐惜、關(guān)愛與同情。在這里,人類完全是以一個強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是以強者的姿態(tài)去擔負自己“對一切生命負有的無限責任”的。這種起點與結(jié)論的背離,表明施韋澤“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理論在邏輯統(tǒng)一性方面是應受到質(zhì)疑的。實踐方面的主要問題是:作為一種倫理原則,它的實施根本就不能普遍化。這是一個簡單而又明顯的事實。無論如何,我們也只能偶爾或短時間內(nèi)“保持、促進其他生命體或幫助其現(xiàn)實自身價值”,除非我們主動選擇傷害并毀滅自己的生命。因而,僅從這一點看,施韋澤“敬畏生命”倫理觀的錯誤已無須理論的辯駁了。
筆者認為,施韋澤“敬畏生命”倫理思想之所以會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是因為其深層次的理論存在多方面的內(nèi)在矛盾與沖突。
其一,以鑄造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尋求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觀念之間的矛盾。
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是以主客二分、物質(zhì)與精神的割裂等為基本特征的。西方傳統(tǒng)的道德哲學,不管是康德義務論還是功利主義,之所以會陷入人類中心主義之中,其最根本的主觀原因便在于此。施韋澤“敬畏生命”的倫理理想主張,所有的生命體不管高級還是低級、其價值如何,在道德上一律平等。這種道德理念顯然屬于一種與傳統(tǒng)人類中心主義截然不同的非人類中心主義。這種新的倫理理念,本質(zhì)上呼喚一種有別于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新”的哲學思維模式??上У氖牵╉f澤在為這種新的倫理理念論證的時候,其思維方式,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西方傳統(tǒng)的、將物質(zhì)與精神割裂開來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他說:“人賦予其存在以意義的唯一可能性在于,他把自己對世界的自然關(guān)系提升為一種精神關(guān)系。作為受動的生命,人通過順從命運建立與世界的精神關(guān)系。但是,真正的順從命運則是:人在其對世界過程的從屬地位中,內(nèi)在的擺脫決定他的外在存在的命運。內(nèi)在的自由要表明,人找到了能對付各種困難的力量,并因此變得深刻、內(nèi)心豐富、純潔和溫和,從而順從命運是對自己存在的精神和倫理的肯定。自由經(jīng)歷了順從命運的人,才能夠肯定世界?!盵2]129顯然,施韋澤所理解的整體,仍然是人與世界在精神方面的一體性。這顯然是以物質(zhì)和精神的割裂為基本思維前設的。
其二,整體主義的理論訴求與個體主義行為理解之間的矛盾。
施韋澤不滿西方傳統(tǒng)倫理思想把道德關(guān)懷對象局限于人類這一現(xiàn)實,希望提出一種全新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道德觀。為此,他在理論上也試圖求助于一種新的、不同于西方傳統(tǒng)個體主義的整體主義世界觀。這在前面已有述及。但是,當他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的道德實踐時,其對道德的理解卻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個體主義之中。在論述人對其他生命的行為的應當時,施韋澤說:“人對人行為的倫理絕不會獨自產(chǎn)生,它產(chǎn)生于人對一切生命的普遍行為。從而,人必須要做的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所有這些能想象的德行:愛、奉獻、同情、同樂和共同追求。”[3]9在這一基礎上,他進一步確定:“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fā)展的生命實現(xiàn)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fā)展?!焙茱@然,他仍然是以個體為基礎去理解道德與道德行為的,即把道德理解為個體對個體的行為。
其三,肯定“生命的本質(zhì)(或本體)是非理性的欲望”與承認“道德或善就是自由于自身非理性的欲望”之間的矛盾。
施韋澤論證“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的主要哲學理論是當時西方流行的“意志哲學”。這種哲學認為,所有的生命體都是生命意志的表現(xiàn)。生命體的生活過程,就是生命意志的欲望實現(xiàn)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非理性的。在事實上,它表現(xiàn)為對其他生命體的毀滅。施韋澤基本接受了這種思想。在這個基礎上,他在兩方面作了進一步的論述或規(guī)定。其一,所謂“敬畏生命”,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現(xiàn)象對本體的敬畏,是自己對自己原因的敬畏,就是敬畏生命意志。他說:“有思想的人體驗到必須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樣敬畏所有生命意志?!盵2]9“倫理就是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由于敬畏生命意志,我內(nèi)心才能深刻地順從命運、肯定人生。我的生命意志不僅由于幸運而任意發(fā)展,而且體驗著自己。”[2]26其二,所謂道德,就是自由于生命意志控制之必然。他說:“敬畏生命的人,只是處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傷害和毀滅生命,但從來不會由于疏忽而傷害和毀滅生命。在他體驗到救援生命和使他避免痛苦、毀滅的歡樂是,敬畏生命的人就是一個自由人。”[2]133在施韋澤看來,真正倫理的人應該自由于生命意志對自己的控制。這種對生命意志控制的自由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保護、促進其他生命的生活而不是傷害或毀滅之。這就是施韋澤所理解的“善”。綜觀施韋澤這兩方面的論述,我們可以輕易發(fā)現(xiàn)它內(nèi)在的自相矛盾:個體意義的善就是個體本身對自己生命本質(zhì)的否定。當然,施韋澤“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的內(nèi)在矛盾還表現(xiàn)在其他很多方面。例如,平等的道德要求與不平等的道德義務之間的矛盾;非理性主義的理論訴求與理性主義的理論依賴之間的矛盾(例如,他對“自由”概念的求助就是他沒能完全擺脫理性主義道德觀纏繞的表現(xiàn))等。
施韋澤“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源于他“肯定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倫理文化信念,始于苦思冥想中突然而至的“靈感乍現(xiàn)”。它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開拓性意義及其對于新時代生態(tài)倫理學建設的開拓性價值當然是不可忽視的。這一點已被現(xiàn)代倫理思想史的發(fā)展所證明。然而,由于胎生于傳統(tǒng)西方文化,施韋澤的倫理構(gòu)想在諸多方面并沒有能真正超越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思維模式以及基督教倫理文化的局限。這一事實,使得這種“全新的”探索不可能做出條理清晰、邏輯一貫的闡明,因而最終在諸多方面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雖然如此,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我們還是堅信,施韋澤“敬畏生命”命題中蘊含有我們迫切需要的、深刻的哲理。確實,在這個“科技飛速發(fā)展”與“資本飛揚跋扈”緊密結(jié)合的時代,我們越來越覺得,“敬畏生命”應當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基本態(tài)度或原則。不過,我們應該在何種意義上理解或解讀這一哲學命題,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怎樣的倫理理念,這仍然是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理論課題。前車之鑒,后世之師。我們認為,相關(guān)的后繼探索者能卓越成效的首要前提條件之一恐怕是,與西方傳統(tǒng)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物質(zhì)與精神割裂的世界觀、個體主義的道德理解等,實現(xiàn)某種必要的分割或決裂。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在整合東西方文明的基礎上,構(gòu)建“敬畏生命”的新型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