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外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基于本土文化厚重性、本土文化自主性、及本土文化自身代表性之上,同時了解學習異質文化并在尊重和理解文化差異性前提下實現(xiàn)文化溝通和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本土文化 跨文化交際能力
引言
“交際能力”概念形成于上世紀60、70年代,代表人物為霍姆斯。他認為語言使用能力不單是分辨語句是否合乎語法,還包括判斷語句是否適合交際環(huán)境的能力。其理論核心是語言適當性,即語言運用要適合特定社會文化環(huán)境??缥幕浑H是文化相異的人們之間的交往,交流雙方在尊重文化特殊性前提下預留和構建一個可理解和協(xié)商的空間,最終實現(xiàn)溝通目的??缥幕浑H能力超越任何特定文化,使不同文化社團的人們在交往中更充分實現(xiàn)各自話語潛勢,在保留自身文化特征的同時又最大限度接近與理解對方,它是檢測對外漢語教師是否具有良好專業(yè)素質的重要指數(shù)。養(yǎng)成這種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培養(yǎng)本土文化的厚重性和自主性,以及對不同文化差異性的尊重、理解和欣賞的交往品質。[1]
一、對外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前提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映像,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學習一種語言必須同時掌握與該語言相關的文化知識、否則很難真正掌握這一語言。因此對外漢語教學既是語言教學,又是文化教學。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統(tǒng)一性,是對外漢語教學非常重要的特點。而漢語教師作為留學生課堂漢語文化知識學習的最有效來源,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應該培養(yǎng)以下三個本土文化品質。[2]
1.本土文化厚重性
漢語教師必須深刻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jié)h語學習滿載中華文明的厚重性。對外漢語教師更應加強本土文化知識的學習,把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融于教學中,使華夏文化的厚重性能充分凸顯在其自身的語言符號之中。[3]
2.本土文化自主性
跨文化交際的實現(xiàn)和達成決非建立在用一種文化規(guī)約去約定另一種文化規(guī)約,而應在兩種異質文化相互了解和學習中實現(xiàn)溝通和達成理解,最終實現(xiàn)社會交往的目的。對外漢語教師應在本土文化基石上,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在教學交往中弘揚漢語言文化的同時也學習異質文化,從而實現(xiàn)師生共同發(fā)展。[4]
3.本土文化自身代表性
語言課上教學異質的一種現(xiàn)象常表現(xiàn)為:教師課上大力鼓吹各種文化禮樂知識,課下立刻恢復為一低俗的市井小人,學生初而反感,久而厭學,語言教學最終淪落為無思想內涵的應試教育。正如海德格爾所言,語言是存在的家,人是語言的存在者。語言教師應是自身文化,包括語言的一個實實在在的載體,教師宣揚的生活文化不是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完全相背離的文化,而應是與自身存在融于一體的鮮活的、可體驗的生命文化。對外漢語教師不僅作為語言教師,而且作為面對不同文化領域留學生的漢語言教師,更應通過自身文化特質的強烈示范性來幫助留學生解讀中國文化。[5]
二、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具備本土文化厚重性、自主性和代表性并不意味著漢語教師在對教學中一味傳授漢語言文化而忽視學生的文化背景。尤其面對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學生時,教師不應囿于中國教育習慣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青睞的課堂學習模式,如知識內容呈現(xiàn)方式、桌椅擺放、課堂討論的安排等具體要求視而不見,無形當中扼殺了學生可以帶入課堂的有效學習環(huán)境和方法。接觸不同的民族文化雖然給教師教學溝通增加了一定難度,但同時也提供了寶貴的文化學習資源。除了漢語的豐厚性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留學生的異質文化世界也可成為有效的課程資源為師生提供更廣闊豐富的文化學習和對話場域。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話題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6]
實際教學中話題教學可采取兩種模式交錯進行。第一種可采取基于學生興趣之上的話題教學,每次課邀請一或兩位學生到課上用漢語講述興趣話題,教師再根據(jù)話題介紹和引導學習相關中國文化知識。另外一種可采用跟漢語言文化相關的話題教學模式,即邀請學生選擇感興趣的一、二個中國文化主題開展小組研究性學習,學習內容最終以書面和口頭相結合的方式到課上呈現(xiàn)。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對其提供適時指導和幫助,并在課堂分享中引導深入討論學習。這樣的學習活動不僅可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他們感興趣的中國文化,且教師在不斷指導的過程中也加深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在課上的講述時間應以學生話題內容多寡而定,教師不應囿于教學計劃或完成既定教學任務而刻意中止學生正在討論的話題。[7]
結語
總之,掌握中外各文化間的異同規(guī)律和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并站在跨文化角度用文化觀念提升語言教學層次和弘揚漢學在世界范圍的發(fā)展應是每位對外漢語教師的理性訴求。
參考文獻
[1]里昂編.語言學新視野.倫敦:企鵝出版社.1970:242-260.
[2]羅美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于對外漢語教師的重要性[J].文學教育(上),2018(07):177.
[3]蔣麗麗.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高教論壇,2018(03):47-49.
[4]夸克編.世界英語.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84.
[5]普茨編.語言進化三十年.阿姆斯特丹:約翰伯杰明斯出版社,1992年.
[6]普萊德,霍姆斯編著.社會語言學.哈默得斯沃思:企鵝出版社,1972.
[7]許力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問題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7,2000.
作者簡介
楊明蕊(1978.12—),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碩士,紅河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育與教師發(fā)展,文化話語和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