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秦、西漢“遷豪”政策的歷史考察

2018-01-28 20:07:44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六國西漢貴族

王 威

(南京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秦、西漢遷徙豪民的政策,載于史冊的是從秦始皇陸續(xù)滅掉六國并遷徙六國的舊貴族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夏,徙郡國豪杰貲五百萬以上五千戶于昌陵?!盵1]317前后延續(xù)了200多年,其時間跨度之長,所遷人數(shù)之多,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本文僅就秦漢“遷豪”政策的一些問題做一些簡要的分析,不到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要論述“遷豪”的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豪”的含義,即“豪”群體的范圍,換言之就是哪些人可以稱為“豪”。秦漢時期,史料中關(guān)于“豪”的記載頗多,有“豪民”、“豪強”、“豪杰”、“巨姓強宗”等說法。關(guān)于豪族的社會構(gòu)成,孟祥才先生認為,在秦與西漢初期,指的是“六國的舊貴族及其少數(shù)富有的依附者和富商大賈”;西漢文景,尤其到武帝之后,“主體已經(jīng)不是六國舊貴族的留裔,而是官僚,大地主與富商大賈三者的結(jié)合體了”。[2]203馬彪先生認為“爵邑之人”(宗室、外戚及恩寵)、“秩祿之奉”(官僚)、“素封”(富商大賈階層)這三種人是構(gòu)成秦漢時期豪族群體的三大成分。[3]崔向東先生則認為漢代豪族由以下七種社會勢力組成:六國宗室及其后裔、高貲富人、豪民兼并之家、豪杰、世吏二千石、漢代軍功階層和食封貴族、地方強宗。[4]徐楊杰先生認為強宗大族的來源主要有四部分:六國舊貴族、六國的地方暴富及惡勢力、漢代新貴、地主階級上層。[5]瞿同祖先生則把豪族分為六類:戰(zhàn)國時期的舊家族、漢代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皇族、外戚家族、官僚家族、富商家族、游俠家族。[6]總的來說,差別不大,大致包括了六國舊貴族及其后代、皇族、官僚、富商大賈、地方強宗等。本文中對于“豪”的定義,采取劃分時段的辦法,在秦和西漢初期指的是六國的舊貴族和富商大賈;在文景武之后,指的是《后漢書·班彪列傳》載班固所上《兩都賦》中的“三選”,即所謂的“吏兩千石,高貲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7]1339

一、秦代的“遷豪”

秦代見于史籍的遷豪活動有不少次,如《華陽國志·蜀志三》:“惠文、始皇克定六國,輒徙其豪俠于蜀?!盵8]38秦代遷到蜀地的包括卓王孫,史載“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秦破趙,遷卓氏?!轮R邛”,“鐵山鼓鑄,運籌策”。[9]3277除了巴蜀,秦代遷豪的主要遷入地是咸陽、晉代和南陽地區(qū)。例如,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9]239“秦末世,遷不軌之民于南陽?!盵9]3269這次遷徙的具體人數(shù),史料中并沒有提及。另外,“不軌之民”是否都是豪民,也不甚清楚。但是,“其中必有一定數(shù)量的豪民,大致是不錯的”。[2]205《漢書》卷100《敘傳》又載:“班氏之先,……秦之滅楚,遷晉、代之間,因氏焉?!盵1]4197再如著名的冶鐵富商孔氏,“宛孔氏之先,……遷孔氏南陽。大鼓鑄,……家致富數(shù)千金,故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9]3278這正如孟祥才先生所概括的遷入地的大體范圍:“不外乎秦地或距秦地較近的地方。南陽、湖陽、晉代、隴西等地,基本上是處于以咸陽為中心的圓周之上。”[2]204

那么,秦王朝遷豪的用意所在是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將“豪”群體分為六國舊貴族和富商大賈兩類進行分別論述。

其一,六國貴族。眾所周知,秦人是因為一部分嬴氏部族參與了武庚挑唆的三監(jiān)之亂而遭到周公的懲罰,被迫西遷的。那么,作為贏氏子孫的秦始皇想必也熟知這段歷史,并且知道周公這樣做的動機——為了使他們離開故地,斬斷他們與故國人民的聯(lián)系。在統(tǒng)一六國后,他明白雖然六國的政權(quán)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但是六國貴族在自己故國的政治影響仍在、經(jīng)濟實力仍然很強大。他們“專山澤之饒,薄賦其民,賑贍窮乏,以成私威。私威積而逆節(jié)之心作”;[10]67“國亡家尚在,不貴但富有?!盵2]206同時,他對六國的頑強抵抗記憶猶新,于是他仿效當年周公的做法,將六國殘余貴族遷入咸陽及其附近的舉動就順理成章了。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六國貴族失去圖謀不軌的據(jù)點,置于直接控制監(jiān)視之下,使得他們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舉家遷徙,能帶走的東西并不多,比如最重要的房屋土地這些統(tǒng)統(tǒng)不能攜帶,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六國舊貴族的經(jīng)濟實力。

其二,富商大賈。筆者認為他們之所以能與六國貴族一樣成為被遷徒的主要對象,則出于多種原因。首先,秦始皇削平六國沉重打擊了他們——政治上降為“黔首”,經(jīng)濟上喪失了許多特權(quán)。因此他們對秦王朝也抱著敵視怨恨的心理,很可能與貴族殘余勢力勾結(jié)起來從事各種反秦活動。其次,他們在當?shù)匾员姳┕?、以強凌弱、橫行鄉(xiāng)里、魚肉百姓,這無疑與秦始皇奉行的“上農(nóng)除末”、“黔首大安”的政策是背道而馳。這些人靠經(jīng)商致富以后,又以巨額財富為后盾,兼并農(nóng)民土地,大量購買奴婢,影響了國家的征稅基數(shù),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所以秦王朝才將他們列為抑制、打擊和遷徙的對象,以維護社會安定,鞏固小農(nóng)經(jīng)濟,保證賦稅收入。其三,咸陽是國都,在政治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當時還遠遠沒有發(fā)展成為全國的經(jīng)濟中心,基于此,秦王朝“迫切需要在咸陽及其附近地區(qū)繁榮地主經(jīng)濟,以便加強對全國各地的統(tǒng)治”。[11]15將這些擁有千百萬家貲的巨富遷徙到咸陽,實際上也等于將全國主要財富集中到咸陽,可以大大增強咸陽地區(qū)的經(jīng)濟實力,加快咸陽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

那么,遷豪政策又帶給了秦王朝怎樣的影響呢?

第一個方面是積極影響。首先,把懷有異心的六國殘余貴族勢力和富商大賈遷到咸陽及其附近,基本上解除了東方潛在的威脅,穩(wěn)定了東方的局勢。秦始皇在世期間,東方除存在個別的暗殺活動——張良“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至博狼沙中,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1]2023之外,幾乎沒有爆發(fā)過大規(guī)模的反秦活動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同時,那些被遷徙的六國殘余貴族和豪富在中央政權(quán)的直接監(jiān)控之下,也似乎變得老實本分多了。即使在秦始皇身死之后,關(guān)東大地上反秦起義的烈火熊熊燃燒之際,這些貴族豪富也不敢輕舉妄動,聯(lián)合響應起義。其次,大大增強了咸陽的經(jīng)濟實力和富裕程度,使之一躍成為全國的經(jīng)濟中心。這一點,我們從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可見一斑:“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這一段雖然是描繪阿房宮的,但是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咸陽的發(fā)展狀況。另外,部分遷徙到巴蜀地區(qū)的豪族,來到這些少數(shù)民族聚居、待發(fā)展的地區(qū)后迅速地投入到了貿(mào)易、生產(chǎn)中去,進一步開發(fā)了偏僻地區(qū),也加速了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這正如晉文先生所說,“秦的遷豪對某些邊僻地區(qū)的進一步開發(fā),以及促進民族地區(qū)的貿(mào)易,也確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盵12]

第二個方面是消極影響。第一點,秦朝對于六國貴族的打壓過于嚴酷,一味地鎮(zhèn)壓,沒有采取懷柔手段加以籠絡,這導致六國貴族始終與秦王朝處于對立的狀況。楚南公發(fā)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呼號將這一點表現(xiàn)得非常清楚。第二點,遷豪固然遷走了許多的舊貴族、富商大賈,但是也不可能將之一網(wǎng)打盡,總有人可以通過隱秘山林、逃亡等手段,逃避遷徙,從而潛伏下來,伺機而動。如秦末農(nóng)民起義中的項羽、田橫、張良,都是六國舊貴族的后代。更為嚴重的是,我們從遷豪的舉動可以看出秦王朝側(cè)重于對貴族、富商的打擊,對他們更加重視。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秦王朝對普通民眾的忽視,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忽視,秦王朝才會對毫無止境的剝削和壓迫民眾的行為不以為意。例如,“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9]256“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fā)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9]252“發(fā)諸嘗捕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盵9]253這些活動無不消耗了大量的民力財力,激發(fā)了百姓對秦王朝的不滿。第三點,富商大賈,舊貴族的遷入,誠然使得咸陽周邊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正如晉文先生指出的那樣“秦的遷豪乃是嚴重摧殘原六國地區(qū)的工商業(yè)為條件的”。[12]遷豪政策的實施,沉重打擊了遷出地區(qū)的經(jīng)濟,遏制了其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其元氣大損,不利于全國經(jīng)濟整體的發(fā)展。

二、西漢的“遷豪”

漢承秦制,西漢王朝繼續(xù)實行遷豪政策。史載西漢最早的一次遷豪出自《漢書》的《酈陸朱劉叔孫傳》:

“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夕可以至。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與。今陛下雖都關(guān)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強族,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安枕而臥也。臣愿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實關(guān)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shù)也?!显唬骸啤?。乃使劉敬徙所言關(guān)中十余萬口?!盵1]2123

我們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漢高祖遷豪的主要目的,即“強本弱末”。把這些六國后代和豪杰名家遷到關(guān)中來,既可以充實關(guān)中、北防匈奴的入侵;又可以加強中央的力量,消弭地方上的反抗力量。

筆者閱讀史料發(fā)現(xiàn),自高帝之后,西漢凡是實行過遷豪的諸帝,其遷入地主要都是為守護帝王陵園所設置的邑地即陵邑。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史記》和《漢書》中都沒有惠帝和文帝時期遷豪的記載,所以有些學者在討論遷豪的過程中就將之忽略了。但筆者注意到了班固《西京賦》中的“三選七遷,充奉陵邑”。[7]1338其中的“七遷”,當指遷豪入居的七座陵邑。據(jù)班固原文及注,這七座陵邑即霸陵、杜陵、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那么既然“三選”、“七遷”并列,說明安陵(惠帝)、霸陵(文帝)的居民主體也是從外地遷來的豪族。這也就證明了文帝、惠帝時期也發(fā)生過遷豪的活動,因此并不能因為正史的缺失就輕易否定。

下面就景帝到元帝時期遷豪的情況做一番攀爬梳理。景帝時期遷豪的記載是“作陽陵邑。夏,募民徙陽陵,賜錢二十萬”。[1]143景帝時期的這次的遷豪的主要形式是招募,并給予了錢財:“賜錢二十萬”。武帝在位期間共有三次記載,分別是建元三年(前138)“賜徙茂陵者戶錢二十萬,田二頃”;[1]158元朔二年(前127)“又徙郡國豪杰及貲三百萬以上于茂陵”;[1]170太始元年(前96)“徙郡國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陵”。[1]205可以看出武帝對豪強的打擊是極其嚴厲的,值得一提的是,武帝除采用遷徙手段之外,還大批任用酷吏,誅殺豪強。關(guān)于這一點,《漢書·酷吏傳》中有大量的記載。在這里試舉幾例:張湯“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鉏豪強并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1]2641王溫舒“捕郡中豪猾,相連坐千余家”,“至流血十余里”。[1]3656不僅如此,漢武帝還派遣刺史“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1]742其中第一條就是查“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1]742這很明顯是對“強宗豪右”的壓制。這三次遷豪的對象主要是郡國的吏民、豪杰、以及貲三百萬以上的富商大賈。需要注意的是,武帝同樣也給予一定的優(yōu)待。

昭帝時期的記載有兩次,分別為始元三年(前84)“募民徙云陵,賜錢田宅”[1]221;始元四年(前83)“徙三輔富人云陵,賜錢,戶十萬”[1]221。昭帝時期同樣采取了募民的形式,同時也給予“賜錢田宅”、“賜錢,戶十萬”的優(yōu)厚政策。宣帝時期也有兩次遷豪的記載,第一次為本始元年(前73)“募郡國吏民貲百萬以上徙平陵”;[1]239第二次為元康元年(前65)“更名杜縣為杜陵。徙丞相、將軍、列侯、吏兩千石,貲百萬者杜陵”。[1]253宣帝時期徙豪的標準是貲百萬以上者,同時又有丞相、將軍、列侯這樣的人。

隨后即位的元帝在永光四年(前40)發(fā)布了詔書:“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頃者有司緣臣子之義,奏徙郡國民以奉園陵,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yè)失產(chǎn),親戚別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是以東垂被虛耗之害,關(guān)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策也?!袼鶠槌趿暾?,勿置縣邑,使天下咸安土樂業(yè),亡有動搖之心?!盵1]292元帝的詔書,表明了中央政府決心放棄遷豪充實陵邑的政策。詔書中所提到的原因,無非有兩條。第一條是置陵縣有悖于儒家的倫理道德,“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yè)失產(chǎn),親戚別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第二條是現(xiàn)實的狀況,“是以東垂被虛耗之害,關(guān)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策也”。

關(guān)于漢元帝廢置縣邑,停止遷豪的原因。徐悼云先生認為,“世家大姓,已經(jīng)在地方上盤根錯節(jié),有了不可忽視的勢力,不再像武帝時一樣輕易受人支配了”。[13]這是強調(diào)了武帝后期世家大姓勢力的發(fā)展。葛劍雄先生在其《西漢人口地理》一書中肯定了人口壓力等經(jīng)濟方面的因素對廢置陵邑有極大的推動作用,[14]可以看出葛先生是突出強調(diào)人口經(jīng)濟因素的。孟祥才先生認為,西漢統(tǒng)治者“從打擊豪強變?yōu)榕c豪強同流合污”是罷陵縣的根本原因。[2]206孟先生強調(diào)的是政府對待豪強態(tài)度的變化。也有學者認為“元帝朝豪族出身的人已經(jīng)控制了中央政權(quán),以打擊豪族為目的的陵縣制度在此時被廢除也就順理成章”。[15]這是從豪族勢力的壯大以及其政治地位上升的角度來分析的。這些觀點無疑都具有其合理性。筆者認為,元帝罷陵邑和停止遷豪是與其“好儒”和漢代的“以經(jīng)治國”之道有緊密聯(lián)系的。元帝之前的各位皇帝,雖然或好黃老,或好儒術(shù),但治國都是霸王道雜之,刑禮并用。這正如宣帝訓斥元帝時說的那樣“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用周政乎”![1]277既是王道霸道雜用,那么對于這項旨在打擊豪強的政策的堅決執(zhí)行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元帝“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1]298形成了一股強烈的儒學風潮。王健先生所說的“儒家治道的一些原則確乎為君主所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政與秦政分野的關(guān)鍵,也就在于儒家政治傳統(tǒng)對君主行為無形的浸潤和制約”,[16]這應該也就是指元帝時期。元帝時期,“已不在對經(jīng)學還有所保留,而是在各個領(lǐng)域都采用經(jīng)學來處理問題了”。[17]這些領(lǐng)域包括:其一,政治方面。宰相多由儒生擔任,《漢書·匡張孔馬傳》載:“自孝武興學,公孫弘以儒相,其后蔡義、韋賢、玄成、匡衡、張禹、翟方進、孔光、平當、馬宮、及當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盵1]3366其二,經(jīng)濟方面。在西漢中期,漢王朝一直推行一種工商官營的榷利政策,隨著以經(jīng)治國的深化,這種工商官營政策也基本停頓,有的已然停止。據(jù)《漢書·食貨志》載:“元帝即位,……在位諸儒多言鹽鐵官及北假田官、常平倉可罷,毋與民爭利。上從其議,皆罷之?!盵1]1142其三,法律方面。武帝、宣帝都重用“酷吏”,而西漢后期,統(tǒng)治者則不但強調(diào)德主刑輔,還減免法律,“鐲除輕減”。元帝詔書中“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yè)失產(chǎn),親戚別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就充分體現(xiàn)了經(jīng)學的思想,我們可以說這正是以經(jīng)治國的治國之道在元帝時期深化的表現(xiàn)。

本來,元帝此詔應該已經(jīng)標志西漢遷豪置陵邑的政策的壽終正寢。但是,筆者注意到,漢成帝時仍然存在遷豪的記載?!稘h書》卷70《傅常鄭甘陳段傳》載陳湯語:“天下民不徙諸陵三十余歲矣,關(guān)東富人益眾,多規(guī)良田,役使貧民,可徙初陵,以強京師,衰弱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盵1]3024陳湯的目的仍是“強京師,衰弱諸侯”,同時多了一條“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有縮小貧富差距的目的。漢成帝也采納了陳湯的建議,“果起昌陵邑,后徙內(nèi)郡國民”。[1]3024但據(jù)《漢書·五行志》的記載,“是時起昌陵,作者數(shù)萬人,徙郡國吏民五千余戶以奉陵邑。作治五年不成,乃罷昌陵,還徙家”。[1]1341

從這段史料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因為昌陵沒有建成,所以遷豪之舉也只能作罷了。所以,筆者認為這不能算是西漢遷豪政策的成功實施,所以在行文中,筆者仍將元帝的詔書看作是遷豪政策結(jié)束的標志。

對于西漢統(tǒng)治者遷豪的普遍目的,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則史料中加以概括?!稘h書·嚴朱吾丘主父嚴終王賈傳》中主父偃“又說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亂眾民,皆可以徙茂陵,內(nèi)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嫌謴闹!盵1]2802又《漢書·地理志》云:“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于長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貲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諸陵。蓋亦以強干弱枝,非獨為奉山園也?!盵1]1642“關(guān)東富人益眾,多規(guī)良田,役使貧民,可徙初陵,以強京師,衰弱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1]3024第一點就是“以強京師”、“內(nèi)實京師”、繁榮首都的經(jīng)濟、加強統(tǒng)治力量;第二點就是“外銷奸猾”、“衰弱諸侯”、消弭地方上的反抗力量;還有一點,即“奉山園”,要想將皇帝的陵寢需要變成一個繁盛的縣邑,是離不開這些富豪大家的。

與秦代遷豪政策一樣,西漢遷豪政策同樣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首先,是積極影響:第一,與秦代相類似,在古代交通運輸條件尚不發(fā)達的前提下,遷徙所能攜帶的東西是極其有限的。前文以及,土地房屋不能帶走,所以,這些東西輕而易舉地被收歸國有,沒入為“公田”。國家可以把這些田地分給自耕農(nóng)、半自耕農(nóng)耕種,這樣不僅使國家的賦稅增多,又可以把人民控制在土地上,防止了動亂的發(fā)生。第二,這樣做也可使豪族各霸一方、胡作非為的狀況大為改觀。因為那些之所以能夠“滯財驕溢,武斷鄉(xiāng)曲”的豪族大家,是由于他們能夠“眾邪群聚,私門成黨,則強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10]67要想最大限度地抑制這種地方割據(jù)勢力的形成與發(fā)展,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把這些人物遷離本土,使之處于朝廷的嚴密控制之下?!耙乩餆o營利之家,野澤無兼并之民,萬里之統(tǒng),海內(nèi)賴安”,[7]3307這段描述高祖遷豪之后情況的史料,就充分表明了經(jīng)過大規(guī)模遷徙之后,地方上的豪杰名家、豪猾之民等勢力有所削弱,土地兼并現(xiàn)象有所緩和,封建統(tǒng)治秩序趨于穩(wěn)定。綜上,我們認為,西漢的遷豪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強本弱末”、“強干弱枝”、“不誅而害除”的作用,這對加強西漢中央集權(quán),鞏固統(tǒng)一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是消極影響:第一點,在經(jīng)濟上,西漢統(tǒng)治者逐漸開始對被遷徙的豪民加以優(yōu)待,幾乎每次遷徙之后,政府都要賜給他們田地、錢財和宅地以示對他們的拉攏,安撫他們的情緒。如高祖“與利田宅”[1]66;武帝“賜徙茂陵者戶二十萬,田二頃”;[1]158昭帝“募民徙云陵,賜錢田宅”。[1]221把這些錢財和田宅賜給本來就擁有大量資產(chǎn)的豪族,對其重新發(fā)展勢力,東山再起起到了推潑助瀾的作用。加之關(guān)中一帶是有名的富繞之地——史載張良勸劉邦定都長安時曾說:“夫關(guān)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1]2032,2033諸皇陵所選地當是自然條件最優(yōu)越之處,這對豪強的重新發(fā)展無疑是有利的。結(jié)合以上的種種有利條件,豪族大姓徙往關(guān)中后,便迅速發(fā)展起來。到西漢末年,諸陵已出現(xiàn)了一批有名的富豪:成、哀之時,“京師富人杜陵樊嘉、茂陵摯綱、平陵如氏、苴氏”[1]3694都以其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兼并農(nóng)民土地。

第二點,在政治上,雖然漢武帝曾下令強宗豪右“不得族居”。[7]1155但這一規(guī)定,只能暫時削弱豪族的政治實力,卻沒有觸及到癥結(jié)所在。被遷徙者不僅享有國家賜予的錢財、良田美宅,而且之前他們分散在各處,遷徙后則全部集中在京畿地區(qū),人多勢眾、連成一片。這樣一來,只要給予他們時間,他們很快就能夠再度發(fā)展起來。據(jù)筆者的統(tǒng)計,東漢的所謂四大家族有三族都來自于西漢時期遷豪的遷入地,“統(tǒng)高祖父子都,自河東遷居北地,子都子橋,以貲千萬徙茂陵”;[7]1165“竇融字周公,扶風平陵人也。……融高祖父,宣帝時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7]795“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也。其先趙奢為趙將,號日馬服君,子孫因為氏。武帝時,以吏二千石自邯鄲徙焉”;[7]827這些家族在所遷入地區(qū)的發(fā)展由此可見一斑。到西漢末年,關(guān)中地區(qū)已經(jīng)基本上為豪族地主所控制,他們的行動還可以左右政局。例如,綠林、赤眉起義軍未能在關(guān)中站住腳跟,除了自己政策的失誤之外,與豪族地主的抵抗也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梁向明認為,“光武帝遷都洛陽,與關(guān)中,特別是遷徙到長安周圍的豪族勢力的強大不無關(guān)系。豪族勢力擁有私人武裝,在自己的莊園內(nèi)自成休系,這對封建政府無疑是個很大的威脅?!盵11]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到遷入陵邑之后,豪強大族們迅速發(fā)展的情況。

三、秦、西漢遷豪政策的比較

漢承秦制,漢朝統(tǒng)治者對秦代的遷豪政策大體上是繼承的。但在某些方面卻又根據(jù)形勢或其獨特性加以調(diào)整,如遷豪的目的、遷入的地域、遷豪的手段、遷徙的對象。下文僅就這四個方面對秦、西漢遷豪的情況做一個比較分析。

第一點,遷豪的目的。秦代遷豪的目的是很明顯的,即打擊六國舊貴族的勢力,使得他們不能夠聯(lián)合起來反對國家政權(quán)。到了漢高祖時期,由于政權(quán)的剛剛建立,又存在著匈奴強盛,關(guān)中人口不足這些客觀條件,所以高祖遷豪到關(guān)中的原因是多樣的。一是充實關(guān)中,北防匈奴的入侵。二是加強中央的力量,有足夠的力量震懾諸侯。到了景帝之后,西漢遷豪的目的正如主父偃所說的那樣“內(nèi)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1]2802即通過柔和手段——“不誅”而達到“內(nèi)實京師,外銷奸猾”的目的。另外,《漢書·地理志》云:“后世世徙吏兩千石、高貲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諸陵。蓋以強干弱枝,非獨為奉山園也?!盵1]1642可以看出,較之于秦,漢的遷豪政策多了內(nèi)實京師和奉山園兩方面的目的。

第二點,遷入的地域。秦代遷豪的遷入地有很多,有巴蜀、南陽、晉代和隴西等。漢代的遷豪則有所不同,除了高祖時期提到的關(guān)中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之外,后代歷次的遷豪無一不是遷到歷代皇帝的陵邑中去,為皇帝守陵。這也就是晉文先生所提到的“秦的遷豪也根本不是一種計劃周密、組織有序的開發(fā)活動?!M管它的實施有著遷徙的大體方位,但在具體地點上卻并沒有嚴格規(guī)定?!盵12]這也就是說秦代遷豪的遷入地是可變的,漢代遷豪的遷入地基本是固定的。

第三點,遷豪的手段。在秦朝,無疑是采用了軍事強制的手段,乘著掃蕩六國的余威逼迫他們遷徙。西漢時期采用武力強制遷徙的情況應該是存在的,因為遷徙無可避免地剝奪了豪強原有的田宅和對鄉(xiāng)里的控制,使他們喪失了大量的資產(chǎn)和勢力??梢钥隙?,真正的豪強是不愿意遷徙的?!稘h書·游俠傳》載:“及徙豪茂陵也,解貧,不中貲。吏恐,不敢不徙,衛(wèi)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盵1]3704從這段史料我們可以看出,身為豪強的郭解是不愿意遷茂陵的。景帝時期出現(xiàn)了募民徙陵的情況:“夏,募民徙陽陵,賜錢二十萬”;[1]143隨后又有昭帝“募民徙云陵,賜錢田宅”;[1]221宣帝“募郡國吏民貲百萬以上徙平陵”。[1]239我們發(fā)現(xiàn),政府會給予田宅金錢的優(yōu)厚待遇。孟祥才先生所說的“起碼到武帝以后,被遷之豪已不是封建王朝的對頭而是它的支柱了”,[2]211這反映了“漢王朝與豪強關(guān)系的根本性變化”[2]211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不管怎么說,漢王朝從一開始的強制遷徙,到后來的募民,又給予一定的補償來看,國家所采取的政策趨向于柔和。這種改變的內(nèi)在原因是什么呢?一種合理的解釋就是“豪強地主因為是地主階級的主體而成為封建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主要代表。封建王朝不管是否意識到,也不管是否愿意,它只能成為這個地主階級主體部分的代表”。[2]214這句話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封建王朝與豪強地主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對豪強只能是打壓中透著拉攏。

第四點,遷徙對象。秦代的遷徙對象主要是六國舊貴族和富商大賈,漢初高祖時期也是如此。到了漢武帝時期之后,變成了“三選”,即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家貲百萬以上的富人、豪杰兼并之家。這一變化反應了西漢的階級關(guān)系的變化,即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政權(quán)的穩(wěn)定,六國舊貴族的勢力在不斷的減弱,新興的豪族勢力(地主、官僚、商人)在不斷地崛起和壯大。

四、結(jié) 論

“遷豪”是秦、西漢中央政府普遍實行的一項針對豪強大族的政策。毫無疑問的是,這項政策產(chǎn)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西漢的遷豪活動在秦代的基礎(chǔ)上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和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遷入地區(qū)的基本固定、遷入地的豐富化、所遷人口身份階層的變化、遷徙手段的變化四個方面。到了漢元帝時期,因為豪族勢力的上升與發(fā)展、“以經(jīng)治國”思想的影響、儒學思想的風行、經(jīng)濟等方面的原因,這項持續(xù)很久的政策最終被廢除了。

猜你喜歡
六國西漢貴族
走馬樓西漢簡所見赦令初探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貴族
西漢
鍋盔助秦滅六國
西漢玉器的鑒定
文物天地(2019年6期)2019-07-12 09:17:26
貴族
寶藏(2018年11期)2018-12-01 01:32:44
北宋對黨項貴族的赗賻之禮
西夏研究(2017年1期)2017-07-10 08:16:55
好肥“六國”造惠農(nóng)喜事多
魏源對西漢四家詩的評說
時尚貴族
流行色(2005年7期)2005-04-29 00:44:03
柞水县| 五大连池市| 富阳市| 隆尧县| 德阳市| 威海市| 苏尼特右旗| 黔东| 建始县| 平安县| 邵武市| 鱼台县| 五家渠市| 宜黄县| 新干县| 义马市| 黄石市| 文成县| 巨鹿县| 曲麻莱县| 潜山县| 三门县| 大洼县| 柳林县| 淳化县| 峡江县| 新晃| 绵竹市| 牡丹江市| 云龙县| 安吉县| 酒泉市| 土默特右旗| 黔江区| 屯门区| 保德县| 连云港市| 勐海县| 平远县| 嘉善县| 曲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