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市武進區(qū)宋劍湖小學 許霜婷
近年來,隨著教育戲劇、教育劇場等概念在教育領域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呼吁在中小學教育課程里引入戲劇教育。戲劇走進中小學校園,正是順應了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時代潮流。探索和推廣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思維”的戲劇教育模式,讓學生在戲劇活動中獲得人生體驗和感知能力,對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教育戲劇的目的不在于藝術地展現(xiàn)戲劇,而是一次從“過程中學習”的教育經(jīng)歷。學生通過戲劇學習的經(jīng)歷去思考和體驗角色、社會行為、各類沖突的關聯(lián),讓學生在參與戲劇的過程中認識自己、開發(fā)自己,探索、討論和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和價值觀。
戲劇普及的應用模式以“戲劇學科活動”和“創(chuàng)造性戲劇活動”為主,“戲劇教學法”是在學科教學中加入戲劇教育的方法,以戲劇為手段,即以戲劇的結構和要素來設計教學過程,完善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就是將戲劇中的“角色扮演”和“戲劇情境”這些元素運用到學科教學中,從而為課堂教學服務。
在所有學科中,語文是最容易和戲劇教育結合的,一般情況下,學生和教師可能都比較缺乏表演基礎或戲劇技巧,于是將語文課本編寫成課本劇來表演,這種方法是最簡單、最有趣的方式。語文課內容中的課本劇就是通過表演的形式再現(xiàn)具體形象,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所以它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形式。
《公儀休拒收禮物》《負荊請罪》等獨幕劇都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蒲公英》一文,描寫了蒲公英種子因為太陽公公說的話,做出了不同的決定,并產(chǎn)生了不同的結果:落在沙漠的種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的種子也早已淹死,只有扎根土壤的種子才茁壯成長起來。針對這一文章,就可以把課文內容設計成幾幕,然后按照課本劇的模式進行表演。
“編課本劇”是在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戲劇基礎和文字表達能力后才能進行的,他們的任務就是把記敘性文章改編成戲劇,劇本里要有簡單的舞臺說明,對話語言要規(guī)范,用詞要準確,句子要完整。課文并不是劇本,要變成劇本就得先閱讀、理解課文,使學生在大腦里“演”出圖像,這才能達到閱讀的效果,做到表演與閱讀結合,促進對課文的理解、感悟、想象,豐滿人物形象。例如,《揠苗助長》一文,只有短短的百余字,一句對話,但卻是最能鍛煉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文章。如何把課文改編成劇本?我們可以通過“補充空白”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創(chuàng)造,表演出來的效果讓人驚喜。
范例:
種田人:唉,怎么我辛辛苦苦種的禾苗還是老樣子?一點兒也沒長高。(在田邊嘆氣,焦急的樣子,然后自言自語)方法總比困難多。好,我得動動我的天才腦袋,想個辦法幫幫它們才行。(做思索狀,拍拍腦袋,一副靈感突現(xiàn)的樣子)嘿嘿……(一邊唱歌,一邊把禾苗拔起來,班上的其他同學扮演禾苗,一個一個很有默契地站起來)
種田人:啊,干了大半天,我的寶貝禾苗總算長高了一大截,雖然累得筋疲力盡(捶捶背),但想到今年秋天,我的莊稼豐收的樣子,力氣總算沒白費啊。呵呵呵……我真是天才!
這樣精彩的表演,還可以出現(xiàn)在 《鷸蚌相爭》《爭論的故事》等課文中。創(chuàng)造性表演可以讓學生感受課文語言、領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最終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童話是專門為兒童這一特殊讀者群體創(chuàng)作的文學形式,它對兒童的巨大吸引力來源于尊重和運用了他們的心理特征。教育戲劇的首要程序就是要選擇能夠引起參與者注意和興趣的課程材料作為教學內容,通過引發(fā)問題的焦點趣味,展現(xiàn)戲劇的張力等來作為教學內容。教育戲劇需要把童話故事幻化成快樂的游戲、好玩的模仿、開心的扮演。下面以童話《堅定的錫兵》為例:
范例:
教學目的:觀察生活、認知世界、發(fā)揮想象力,提供語言學習的經(jīng)驗,溝通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美好品質和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1.鼓勵學生以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作要素,表達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2.鼓勵學生表達個人感受、想法和態(tài)度;
3.著重人際間的互動。
教學過程:
1.肢體模仿。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一人當模特,一人當?shù)袼芗摇5谝唤M的雕塑家根據(jù)童話形象雕塑模特的姿勢,模特感知自己被塑造的角色,依據(jù)角色姿態(tài)說出相關的話;下一組的雕塑家必須將自己組的模特雕塑成童話中另外的形象,模特依據(jù)被雕塑者的樣子來回應上一組所說的話。
2.角色扮演。靜像呈現(xiàn)錫兵和芭蕾紙人兩兩雕塑的場景;進行對話演示。(備注:鼓勵每組同學做不一樣的展示)
3.劇情發(fā)展。表演錫兵的經(jīng)歷:桌子上—泥地上—水溝里—下水道—魚肚子里—火爐里。(備注:引導學生感知外部環(huán)境)
在教育戲劇中,肢體和聲音是兩個重要的元素,通過創(chuàng)造性戲劇活動,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如何通過肢體和聲音進行表述,從繪本中的詞句和脈絡可以找到有關戲劇的元素。
在生活中,我們會很自然地、不由自主地運用到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下面就以《再見,鵜鶘》為例,介紹肢體元素。
范例:
“我有預感,今天就能釣到我的第一條魚?!?/p>
小潮一邊穿上新的防水靴,一邊說著。
午后,陽光普照,小潮一家人剛剛將他們的拖車房停放在高高的、起伏的沙丘后方。
每年夏天,他們都到這個海邊度假,這里的風總是吹個不停。
……
(摘錄自《再見,鵜鶘》,晨光出版社出版)(1)這一片段能充分調動五感,如視覺:大海、沙丘、海邊的樹與草、旅行拖車、帳篷、釣竿、沙桶。聽覺:海浪聲、風吹的呼呼聲、樹葉的沙沙聲。嗅覺:海水的氣味、沙灘的氣味。味覺:沙子的味道,海風的味道。觸覺:陽光普照的感覺、腳碰到防水靴的感覺、海風吹來的感覺。可以依照這些感覺來做肢體動作。
聲音可以表達內在的情緒變化,聲音的大小、音調的高低、語言的抑揚頓挫……都能夠體現(xiàn)人們當時的情緒。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模仿繪本情節(jié)中的聲音開始,激發(fā)自己的興趣。
范例:
那是青蛙的叫聲。你聽過嗎?
你曾經(jīng)在夜晚聽過一大群的青蛙一起唱歌嗎?
如果沒有,你一定無法想象在非洲的大湖邊聽到一大片蛙鳴有多嘈雜!
那不只是一種噪音,而是各種各樣的噪音。
嘎嘎 呼嚕 呱呱 呼呼 呼嚕呼嚕
嘎嘎 呱呱 咕咕 嘎嘎 呱呱
(摘錄自《誰需要國王呢?》,希望出版社出版)
講完故事后,可以進行聲音模仿的游戲。先把書中所有的角色寫在黑板上,然后在學生中為各個角色征集演員,活動完成后,可以把游戲稍微改變一下。例如,更換動物的叫聲,用其他聲音來代替,也可以利用廣為流傳的其他題材來進行活動。例如,在《彼得與狼》的音樂劇中,用各種樂器的獨特音色來代表劇中的各個角色。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美存在于美的靈魂,藝術就是這美的靈魂的表現(xiàn),藝術的目的是教育,不僅‘智’的教育——這是學者的事,不僅是‘心’的教育——這是布道者的事,而是整個兒的教育?!睉騽〗虒W法與語文學科的滲透只是一個開始,它最終的目標是要將各個學科有機地整合,進而達到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