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志偉
我們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學習漢語言文學,因此,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就是學習母語。究竟應該怎樣學習母語?近代日本語言教育家西尾實有一個觀點值得我們借鑒,他認為母語教育應該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說聽言語生活領域”,稱為“地盤領域”,這個階段是在學前完成的;第二,“用文字表達的語言的領域”,稱為“讀寫語言生活領域”,這個階段大約在小學到初中完成;第三,“藝術性、科學性、哲學性的讀寫語言生活領域”,稱為“文化語言生活領域”,這個階段大約要在高中以后完成,也可能是一輩子需要學習的事。[1]引入這個理論對我們語文教學有什么意義呢?對我們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有什么啟發(fā)呢?筆者認為這個理論告訴我們:語言學習要注意階段性特點,也就是說,什么階段的學生干什么事要搞清楚,學生不要“躐等而上”,教師不要“凌節(jié)而施”。按照西尾實的理論,我們小學、初中的語文教學應該屬于讀與寫的語言生活領域,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教學生學習讀寫語言,掌握讀寫技能,為學習別的學科打下基礎,為培養(yǎng)社會生活必需的讀寫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然后引導學生由“讀寫語言生活領域”向“文化語言生活領域”轉化?!暗乇P領域”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本文主要就“讀寫語言生活領域”這一階段教師應該注意一些什么略陳管見。
對于處于“讀寫語言生活領域”的學生來說,語言學習的關鍵是閱讀,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這里有三個問題要明確:讀什么?怎么讀?教師如何教?讀什么,似乎是不成問題的。首先當然是教科書,其次擴大到一般讀物,以文學作品為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們早日閱讀文學作品,因為各民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包含了最豐富、最生動的言語信息。但是,以我們現(xiàn)在的課堂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閱讀量是不夠的,更不用說向課外延伸。現(xiàn)在的許多做法是與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不相符合的。
加涅認為:學生在各種不同的習得中有五項不同的學習結果,一是言語信息;二是心智技能;三是認知策略;四是態(tài)度;五是運動技能。教師應該用不同的辦法來支持學習這些能力所包含的過程。言語信息和知道“什么”有關,而心智技能則和知道“怎樣”有關。在這五個方面中,“言語信息”是一個基礎,言語信息掌握差的人,心智技能、認知策略等也會受影響。一個文學家可以不通數(shù)學,而沒有一個理科人才可以是語言學不好的。如果說,在學習“什么”這個問題尚未解決(也即沒有掌握相關的陳述性知識)的情況下,就要讓學生懂得“怎樣”(就是掌握“程序性”知識),那么就是一種躐等、跳躍,是違背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在“讀寫語言生活領域”這個階段,學生主要是閱讀并掌握大量言語信息,用丹麥語言學家葉斯泊森的話來說,就是“讓孩子們在語言的海洋里游泳”。魯迅、胡適、周作人、朱光潛等老一輩文學家在談到自己學習國文經(jīng)歷時,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小時候很早就開始讀小說了。這個經(jīng)驗是很普遍的:在大量閱讀小說過程中培養(yǎng)了語感,獲取了相關的言語信息。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訓練”。“要掌握閱讀能力,就不能逐字逐詞地讀。所謂閱讀是指領會文意。拘泥于一字一句,而忽略了全文含意是不對的。讀的本質不是讀字,而是讀語、讀書?!保?]戰(zhàn)后日本的國語教育中的閱讀教學包括三個階段:閱讀指導、文學教學、讀書指導。這個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
但是學生不會自己自然而然地學會閱讀的,這里需要教師的引導。語文課堂的作用就是在引導學生學習閱讀。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為了使學生掌握學習的內容,家長和教師應該注意六點,一是促使孩子們閱讀自動化;二是向孩子們提供平等的機會;三是教孩子們思考;四是學習以前要復習;五是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六是改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這里第一條就是“閱讀自動化”。什么叫“閱讀自動化”?根據(jù)布盧姆的解釋,它是指“流暢自如的閱讀”。這個過程表現(xiàn)為:孩子們開始閱讀時,往往是一個字一個字讀出聲音,然后再把一個個字的意思弄明白,接著往下讀,表現(xiàn)為出聲讀。隨著實踐增多,學生停頓的次數(shù)會越來越少,最后能夠默讀,會瀏覽、掃描。這就是“閱讀自動化”。學生形成這個過程的快慢,直接影響他的語文成績,也影響到他學習掌握其他學科的能力。1975年,布盧姆提出“閱讀自動化”是有背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美國的中小學語言教育一直存在著不少弊端,美國語言教育專家南希說:“在美國,文盲發(fā)生率正在上升,據(jù)統(tǒng)計每年有230萬成人加入文盲隊伍,未受過正式教育的兒童輕而易舉地掌握口語,然而經(jīng)過幾年的指導之后,卻不能掌握書面語言,這是什么原因呢?”她的回答是:“我們對兒童的閱讀教學,似乎一直局限于機械的技巧操練,這樣的操練既不能促進智力,又不能喚起熱情?!睂嶋H上,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以前,美國教育家杜威和艾德勒都批評過美國中小學的語言教育低效。再說得透徹一點,語言教育中瑣碎無趣、枯燥乏味、機械重復的教學方式曾經(jīng)像流行病一樣在一些先進國家流行,日本、法國、聯(lián)邦德國、蘇聯(lián)等都出現(xiàn)過種種不盡如人意的教學情況,所以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專家提出過種種改革方案,如法國的“直接閱讀法”、蘇聯(lián)的“快速閱讀法”、贊可夫的“高難度高速度原則”、美國華盛頓地區(qū)的“整體語言教學法”、紐約市某公立學校的“芝麻開花閱讀法”等。[2]這些實驗雖然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反對機械、繁瑣的閱讀方法,反對把語言割裂得支離破碎,希望盡快讓孩子們閱讀有趣的讀物,早一點接觸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語言能力只能來自學生的自我閱讀訓練,而不是教師的分析講解。
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和國外的理論都告訴我們: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早一點讀、愿意讀、多讀,在“語言的海洋里游泳”。任何一種設計完美的“科學”訓練體系,如果缺乏孩子們的閱讀實踐就會變成一句空話。游泳固然需要教練,但是如果只是在岸上向學生反復講解:“這個動作如何標準”,“菲利普斯為什么游得快”,而把學生下水的時間給擠掉了,那么,學生是絕不會學會游泳的。蘇軾在《日喻》中說得好:“南方多沒人(潛泳者),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沒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币R水之道,惟有下水,那么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掌握閱讀技能,除了讓他們“進入語言的海洋里游泳”以外,還有什么捷徑嗎?
強調第一點,是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一種違背“階段性特點”的情況,從小學開始在培養(yǎng)一些不良的閱讀習慣,影響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大約在100年以前,杜威在《學校和社會》里指出:“如果在學校里沒有什么可吸引兒童的濃厚興趣,語言只是用來重復課文的話,那就沒有什么奇怪,祖國語言的教學將成為學校工作中的主要困難問題之一?!保?]據(jù)筆者觀察,國內語文教學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這幾年在“研究性學習”“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口號下,小學三、四年級就要求學生對一些淺顯的現(xiàn)代文課文進行“閱讀分析”,把簡單的問題搞復雜了,所以學生要做大量的閱讀分析題,像數(shù)理化那樣學語文。教師則在課堂里滿堂串問。在學生不具備必要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的情況下,要他們對一些文章的字、詞、句進行分析評價。逼得小學生跟在教師后面依樣畫葫蘆地做習題、回答問題,以尋求“標準答案”。而這種答案像“密碼”一樣,掌握在“教學參考書”或試題編寫者手里,所以學生總是“犯錯”,以至出現(xiàn)家長哪怕是語文教師,也無法輔導自己的孩子。再如,初中生要做“古詩文鑒賞題”,以適應中考需要。學生對古詩的基本格律都無法弄懂的情況下,只能跟在教師后面背答案。這又把復雜的古詩詞學習搞簡單化,變成一種習題訓練,和真正的吟誦、涵泳、欣賞毫無關系。這樣的“訓練”,既不能增加閱讀能力,也不能喚起閱讀的熱情,而學生卻不斷遭挫折。布盧姆說:“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學習任務中花更多的時間。反之,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挫折,他們必然會自衛(wèi)性地減少學習時間。盡管學生受到程度不一的挫折,但我們相信,如果學生對一項任務極為厭煩的話,他們遲早都會放棄的?!保?]不必借助教育統(tǒng)計,只要問一問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他們對語文學習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和“古詩鑒賞”究竟是一種什么態(tài)度,就可以明白。
如果說,現(xiàn)在學生對現(xiàn)代文閱讀乃至整個語文學習不感興趣,還是比較顯性的結果的話,那么其實還有一個隱性的問題,至今沒有引起我們語文教學界的重視,即我們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養(yǎng)成了一種不良的閱讀習慣——閱讀過程中的“返讀”和“停頓”。前面我們提到“閱讀自動化”,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必要條件。閱讀學原理告訴我們:閱讀過程中不斷回視、停頓是一種壞習慣,它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品質,敗壞我們的閱讀興味。外語學習也需要閱讀而不是大量“分析”,何況我們言文一致的現(xiàn)代文。而我們從小學開始直到初中、高中,卻在不斷進行這種訓練。層次低的是為了適應中考、高考的“現(xiàn)代文閱讀題”;層次高的是一些公開課、觀摩課,甚至名師,也在搞“滿堂串問”“精耕細作”的分析。有的提倡“文本細讀”,其實是把西方接受美學的一套文學理論的東西搬到中學課堂里來了,以至出現(xiàn)了深文周納、條分縷析的分析,把一些問題搞得很玄,離課文已經(jīng)很遠了,更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所以,你只要看看學生的課文上的段落上編寫的號碼就明白了。無論小學生還是高中生,他們的語文教材上大體都對一些課文段落編寫了號碼,以適應教師的提問。不是說不需要“分析”,而是要看什么文章、對什么樣的學生。現(xiàn)在“做課”成為一種時尚,那么學生的主體學習在哪里呢?近代教育家鄭觀應批評八股文教育是:“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天下之無謂,至斯極矣?!睋?jù)筆者看,我們現(xiàn)在語文課堂里學習的閱讀分析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是沒有用的“屠龍術”,大家都明白,我們是不可能像語文課上教的那樣去閱讀的。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無論將來的課標怎么修訂,無論將語文素養(yǎng)定義為什么名稱,我覺得這些觀點是吸收了古今中外母語教育的經(jīng)驗和教訓提出的。課堂教學應該注意一些什么?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以下幾點。
首先要將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的語文教學分開,無論閱讀、寫作、習題,各階段都有各自不同特點。例如:小學階段要加強識字、詞匯積累、朗讀、背誦等基本功訓練,少做玄妙莫測的分析思考題。要讓小學生明白:學習是一種勞動,輕輕松松愉快地閱讀,就只可能停留在低層次的閱讀水平上。西方永恒主義教育流派代表人物阿蘭在《教育漫談》里說:“發(fā)現(xiàn)一種高卓的樂趣,還有什么比這經(jīng)驗更使人提高呢?誰不在開頭吃些辛苦。誰將愚昧無知……教育的藝術恰恰在于要兒童吃一些辛苦,把自己提高到人的境界。這里所缺的不是雄心。雄心,是兒童的精神動力?!扔姓l像學焊接那樣學思想,那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平民國王?!彼€說:“怎樣學語言?向大作家學習,別無它途。向最嚴密、最豐富、最深刻的語句中去學,而不學那會話課本的平庸俗句。首先是學習,而后打開那三重秘扃下的寶藏、所有珍寶。我沒見過兒童不欽佩、不崇敬而能有所提高的,他是兒童,他必經(jīng)此途?!钡?,這個勞動必須是有報酬的,所以應該讓小學生獲得成功感。所有躐等、凌節(jié)的做法只會讓小學生放棄努力。而到了中學,則應該鼓勵學生由課堂向課外延伸。要改變一切學習圍繞中考、高考試題形式訓練的做法,課堂教學要盡量減少磨蹭時間。
加涅說:“現(xiàn)代研究指出,為了學習任何一項言語信息而進行的教學,其最重要的特點是提供和這項信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或者可以配合起來的更大的有意義的知識……這對于教學的含義,至少在一般意義上,十分清楚:教師和教學媒介必須在呈現(xiàn)一個或者一組新的學習項目時,分別或共同提供更大的有意義的知識范圍?!彼^教師提供“更大的有意義的知識范圍”,實際就是告訴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里應該做些什么。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和課文有關的知識背景。20世紀40年代,葉圣陶、朱自清提出的關于“精讀”“略讀”主張時,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參讀相關書目”,學會閱讀“版本”“序目”等。課堂里講什么?就是要講學生不知道不了解的又是同課文相關的東西。當然,這不是說無原則地講到課文外面去。以現(xiàn)在提倡的學習古詩文、學習傳統(tǒng)文化為例,教師不應該花太多的時間去分析、死摳一些小問題,而要引導學生從大處著眼,提倡“整本書的閱讀”。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語文教學包括其他學科,引進了許多新的理念、新的方法。這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首先要從自己國家情況出發(fā),尤其像語文學科,中國有幾千年學習母語的傳統(tǒng),沒有必要完全照搬西方的一些東西,況且教育沒有“萬靈藥”,一些流行的東西,人家自己也未必承認它們。例如,當代加拿大學者維奧拉托在《給未來的一些處方》里指出:“應把萬靈藥販子從教育中清除出去。一個明達的、富有批判性和懷疑性的教育機構,要清除有損教育的形形色色的販子。因為教育的目的與教育實踐要盡量少受時尚、風氣和廣告宣傳的影響?!保?]我們中國傳統(tǒng)學習理論,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從孔子、孟子、荀子、思孟學派的《學記》,到朱熹、陸九淵和明清一些教育家,他們留下了許多可供我們學習的理論和經(jīng)驗。語文教師可以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朱熹的六種“讀書法”,陸九淵的“易簡功夫,可久可大”讀書法,清代唐彪、王筠、章學誠等人的方法,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