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蓉
摘 要:游學——貫穿古今的學習方式,旨在讓人親身去實踐,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在行走中踐行,在踐行中感悟。游學之旅重在“行”,貴在“研”。廣州、珠海、深圳研學旅行,讓我們“在游中有所學、在行中有所思”。
關鍵詞:校園文化;課程開發(fā);積淀成長
“襄派教育家”首批培養(yǎng)對象一行50人在北師大培訓學院李院長和班主任黃老師的精心組織和陪同下,于10月13-19日赴廣州、深圳、珠海三地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緊張充實的游學之旅。李院長和黃老師的示范引領,學員間的互動分享,更讓這次游學之旅精彩綻放,收獲豐厚。
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校園文化各具特色
三座美麗、現(xiàn)代的南方名城,六所特色鮮明的名校,給我們留下了“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深刻印象。
廣州耀華小學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提出“以玉之德、玉品育人”的辦學理念,校園內精心設計了各種文化景觀,建設了具有獨特個性和魅力的育人環(huán)境。小北路小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他們在傳承中發(fā)揚,在創(chuàng)新中超越,打造了“陽光教育”品牌,構建了“陽光教育”文化,打造了以陽光為底色的精神家園。
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是一所集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的現(xiàn)代化集團學校。以“辦研究型學校、育國際化人才”為辦學理念?!跋駱湟粯映砷L”的發(fā)展理念,更是象征著南外學生從幼苗成長為棟梁之才的過程。百年名校深圳小學,站在時代和科技的前沿,傾力“智慧校園”“智慧課堂”的課程開發(fā)建設,在改變課程、改變教學方式、改變評價方式、改變學校的社會關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成效顯著。
容閎學校坐落于珠海市南屏秀麗的前山河邊,學校以“發(fā)展教育、傳承文化、教化社會”為己任,致力于創(chuàng)辦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和國際化教育特點的品牌學校,充滿柔性的人文關愛,讓教育擁有生命的溫度。珠海香洲區(qū)實驗學校,以活力教育為核心,打造“知行日新,活力實驗”的主題文化,在這里,鼓勵做夢,寬容狂想;在這里,所有的夢想、理想、幻想、奇想等都是一粒種子;在這里,每一個需要都有回應,每一個想法都有舞臺,每一個夢想都能實現(xiàn)!這里成就了學生的夢想,創(chuàng)造了教師的精彩,是一所充滿生命活力的實驗學校。
這六所學校均結合地理優(yōu)勢和辦學特色,創(chuàng)設了各種教育情境,力求做到讓每塊石頭會說話,讓每棵樹木會唱歌,讓每個景點會育人。廣東南方名城的六位校長學歷高、學養(yǎng)高,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高水平的學校管理,高品位的校園文化,高素養(yǎng)的領導干部給學校發(fā)展注入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同時加厚了校園文化底蘊。
縱觀這六所學校的校園文化、辦學理念,可以說是整個廣東地區(qū)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縮影,我們可以從中管窺廣東地區(qū)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整體樣貌。他們根據(jù)自己學校文化的生長點,塑造了學校獨特的氣質,呈現(xiàn)出了與眾不同的風格。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獨特的個性。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課程開發(fā)匠心獨運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就是一門精彩的校本課程。
廣州耀華小學把玉文化作為校本文化活動的靈魂,以“玉品”為紐帶進行學科整合,以“玉品教育”為課程載體,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既有傳統(tǒng)內涵,又有時代意義。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玉品”教育活動,讓師生產生了強烈的精神歸屬感。
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為了讓學生“像樹一樣成長”,推行了培根、育干和綠葉三項工程。在課程建設上,利用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設立了少年創(chuàng)新學院、外交學院、體育學院、藝術學院、文學學院等八大學院。深圳小學的校本課程1-2年級實行了學科融合,3-6年級按國家課程綱要重組教學內容,同時將家校融合,讓家長作為校本課程改革的參與者、實施者。完善以核心課程、特色課程、時代課程為主要結構的校本課程體系,完善校本課程運行模式,賦予了課程開發(fā)和建設的社會意義和時代意義。
珠海容閎學校模塊化、系列化、活動化、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的課程體系,為學生的多元發(fā)展提供了多種途徑,學校課程“活”起來了,“動”起來了,豐富的課程激發(fā)了學生對生命質量的關注,帶動了整個學校的“生長”。珠海香洲區(qū)實驗學校根據(jù)教師才藝和學生特點,開設79個興趣課程,供全校3000多名學生走班選修。學生各取所長,在人文與科學、實踐與創(chuàng)新、體育與藝術等各個領域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和豐富的課程滋養(yǎng),意在實現(xiàn)“尊重每一個,發(fā)展每一個,美麗每一個”,從而保證了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愉悅成長。
特色校本課程是學校文化與學校特色發(fā)展的根本體現(xiàn)。這六所學校的校本課程寄托了學校的教育夢想,在這里,教師教出自信,教得幸福;學生學出健康,學得快樂;師生不斷實踐課程開發(fā)與探索,不斷追求自我更新與進步。學校借助特色課程,實現(xiàn)了特色發(fā)展,成就了學校中每一人的精彩。
縱觀這六所學校,在具有各自特色的育人目標的引領下,突出辦學特色,開發(fā)校本課程,學生在學習中豐富了個性,教師在課程開發(fā)中發(fā)展了專業(yè),學校在課程實施中更加彰顯和發(fā)展了特色。同時,這些學校開展的校園文化主題活動豐富多彩,既培育了學生的愛校情懷,又張揚了師生的生命活力。
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日本教育博士佐騰子先生說:“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睂W校一切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果最終都會發(fā)生在課堂,并在學生身上體現(xiàn)出來。
廣州小北路小學唐影詩老師執(zhí)教的三年級品德課“爸爸媽媽和我”,讓人久久難以忘懷。課堂上,教師巧妙地將生活中的情境再現(xiàn)到課堂中,讓學生從不同的活動環(huán)節(jié)中去感悟父母無私的愛。現(xiàn)場分享成長經(jīng)歷中刻骨銘心的第一次,小學畢業(yè)時和媽媽相見的情景,父親現(xiàn)場誦讀二十年后給女兒的一封信……潤物細無聲,詮釋了“處處有生活”就“處處有德育”的教育理念。
在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劉小嵐老師執(zhí)教的一年級繪本英語課的課堂上,學生席地而坐,教師時而蹦跳著和學生一起游戲;時而半蹲著和學生進行小組互動;時而跪伏著和學生一起誦讀表演。學生在生活化、情境化、活動化、游戲化的活動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在英語的童話世界中享受著參與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這樣的課堂與眾不同,輕松而高效。endprint
珠海容閎學校的語文課堂充滿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呂文峰老師執(zhí)教的吟誦課“最炫民族風” ,別具一格,他還用“以字行腔,入短韻長”來帶領學生 “玩唱姓名歌”。課堂上,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興趣盎然,所表現(xiàn)的那種認可、參與、喜愛,令人感動。在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下,學生釋放了天真的本性,讓教育充滿生命的關懷。
美國的克羅韋爾說:“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責任心,而是需要與我們的學生一起去發(fā)現(xiàn)新的思維方式?!闭n改前沿的教師尊重學生的自然天性,找準師生的角色定位,樹立從問題出發(fā)的意識,遵循問題比答案重要、方法比知識重要、信任比幫助重要的原則,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自信、從容、有尊嚴的成長。
每個學生都是一朵小花,蹲下身子,才能欣賞他們的搖曳生長。教師蹲下來,不只是因為師生身高的差別,還有心靈的距離;蹲下來,也不只是形式上的放低身段,而是要跟學生站在同樣的心理高度,以平等的態(tài)度和角度去理解他們。因為這樣的姿勢里,包含著對學生的尊重和愛憐;這樣的姿勢里,能讓學生更有信任感和親近感。
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反思積淀步履益堅
游學的意義在于開闊眼界,增進學識,汲取精華。一周的游學,時間雖短,容量很大,收獲很多,值得總結反思。
對筆者而言,這次游學經(jīng)歷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是一次重新定位自己的心靈旅程。教育需要安安靜靜地從事;課堂,需要扎扎實實地經(jīng)營。教育是培育心靈的事業(yè),對于今天的教育,與其不斷地“重新開始”,或“從新開始”,不如我們稍事停頓,靜下心來,梳理教育的本源初始,發(fā)現(xiàn)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再“從心開始”。心靈改變,世界就會改變。我們對自身任何一次“微革命”都可能造成“小世界”的大改觀。
教師成長是當下的熱詞。所謂成長,就是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更好的自己。成長讓教育者變得更優(yōu)秀——方式很多,培訓、學習都是重要的途徑。倘若能夠始終主動參與,固然很好,但不能或不愿主動時,能被外界催逼一下,讓自己先被動,后自覺,也會使自己受益匪淺。這次游學觀摩活動就是先被動、后主動,是屬于車到山前、路在眼前,但是巨大的收獲和深刻的啟示,值得自己慢慢咀嚼,逐步消化吸收,增加成長所需養(yǎng)分,因此,由衷感謝集團領導對活動的支持和保障,感謝北師大培訓學院的精心組織和指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标懹卧眠@兩句話勉勵兒子不要滿足于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升華。其獨到見解,對于今天的我們,亦有重要啟示,一次“躬行”,讓筆者的眼界再次開闊,在今后的道路上將會步履益堅。
參考文獻:
[1]張其惠,王鑒忠.修學旅行研究評述[J].遼寧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6).
[2]楊艷利.研學旅行:撬動素質教育的杠桿[J].中國德育,2014(17).
[3]陳莉.旅湘留學生跨文化旅游行為研究[D].株洲: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