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城
宋代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變革轉型期。宋初期繪畫以院體畫為主,強調寫實,重漢唐以來建構的工筆范式,這使得繪畫藝術慢慢走向了單一、僵板的創(chuàng)作模式。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出臺,促使了文士階層的興起,當時一些有文化藝術修養(yǎng)的文士們首次提出了“文人畫”的理念,以此來批判院體畫過于教條的弊端。這些文士們在繪畫上一反工筆的寫實性,講究筆墨情趣和內在修為,樂于在畫面上營造意境而不拘泥于物象的外在形態(tài)。當時宋代的文士們受許多新的文化思想浪潮影響,其中與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關聯(lián)最大的要屬蜀學。因此,從蜀學思想內涵和文化精神方面來探析在其影響下文人繪畫藝術的形態(tài)特質和審美追求,是本文思考這一問題的切入點。文人畫所強調的書寫性、情感性和意趣性在當時盛行的院體畫格局中獨樹一幟,在文士們不遺余力的倡導下,文人畫最終取代了院體畫,成為了中國繪畫發(fā)展史上的一個主流繪畫形態(tài),對后世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審美趣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蜀學的產(chǎn)生最早源自于古巴蜀文化。巴蜀之地因偏遠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它始終和中原主流文化保持著距離。巴蜀人重自由自在、重身心愉悅、重思想情感的隨性抒發(fā),正是這些特質奠定了蜀學的基本精神內涵。蜀學的開拓者和推導者當屬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他們不僅承延著巴蜀文化傳統(tǒng),同時又糅雜了縱橫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的思想,具有雜學特點,其中受縱橫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最為顯著。蜀學當時推出的“尚性”、“尚情”、“尚意”、“尚真”等文化思想,在儒家大一統(tǒng)思想倡行的北宋,深受那些崇尚獨立精神和自由品格的文士們追捧。
蘇軾生性豁達,不拘禮儀,瀟灑倜儻。他在推導蜀學發(fā)展的進程中,把“尚真”提到了一個新的文化高度。他吸收了道家學說中的人性哲學觀,認為人性就是人的本能性質,“真”是它的具體表現(xiàn),而仁義禮樂是對人性的背離,并指出人性本身是不分善惡的自然屬性,即“真”。蜀學對人性的尊崇,強調性情為本,人的性情互不相同,文學藝術自然就講究差別,正是這種差別才彰顯出獨立的個性和生氣。這是蜀學極力推崇的文道觀。
蜀學文道觀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重“道”。蘇軾認為“道”是事物內在固有的本質,“道”在文藝上的運用是指作品的倫理屬性,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思想性?!暗馈保▋仍谒枷耄┡c“文”(外在形式)是互補的。因此,蜀學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主張思想和文辭并重,既注重文藝的倫理價值,又注重文藝的審美價值。蘇軾對“道”和“文”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關系又作了進一步要求,提倡“文理自然”和“自然為文”。“文理自然”亦即文藝創(chuàng)作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文辭語匯要符合創(chuàng)作者的本性,不要附庸勉強為之;“自然為文”則指在審美表達和藝術風格選擇上要順應自己的天然性情,同時又尊重客觀事物的本來屬性,追求一種既不屈于流俗,又不違背常理的獨立品格。如李白的詩文,思想、文采本色畢現(xiàn),風格奔放肆意,就是最好的寫照。
蜀學之文道觀還強調藝術創(chuàng)造者要有豐沛的內在修養(yǎng)。蘇轍認為“文者,氣之所形”,“氣”是指藝術家的思想修養(yǎng)、生活閱歷綜合而成的氣質。要想創(chuàng)作出好的藝術作品,應該從根本上去“養(yǎng)氣”,“氣”是“道”的具體體現(xiàn),“養(yǎng)氣”就相當于“修道”,通過養(yǎng)氣而得道,表現(xiàn)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就是“顯意”?!耙狻笔且环N文化精神境界,一種意趣和韻味,是一種非常高超化的審美訴求。所以,蜀學中的“尚意”文道觀,促進了宋代文藝創(chuàng)作意境的發(fā)展,把“寫意性”作為文人繪畫的根本美學追求。
文人畫尚“淡”的審美特征。從六朝到唐宋,文藝創(chuàng)作的審美傾向開始從濃轉淡。宋初期一些文士們在蜀學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對“淡”極為推崇,在二十四詩品里將“淡”排列于第二位。北宋這種尚“淡”的審美觀,與蜀學重“道”的精神是分不開的,“道”反映在文化精神上,其本質就是寧靜淡泊、自然無為。北宋的詩人最早談論“淡”之美,以歐陽修、蘇軾為代表,大力倡導詩畫簡遠平淡的藝術風格,他們提出藝術創(chuàng)造無論古今,營造平淡天然的氛圍為最高境界。
文同、李公麟、米芾等宋著名文人書畫家群起呼應,都以追求平淡天真的審美意趣為至高。在這些文人書畫家看來,蕭瑟淡泊的意境之美最難營造,平淡的作品才能“如食橄欖,真味愈久在”。能表達出意趣淡遠的作品是遠遠超過那些純粹描摹客觀物象的院體畫的。這些文士藝術家們對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理想極為欽佩和向往,崇拜陶淵明的真性情,這是一種不為世俗所累,不愿心為物役的生命態(tài)度。因此,反映在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上,追求平淡美,追求一種身心合一,神與物游的生命狀態(tài)。他們的這種集體追求帶動了文人畫尚“淡”的審美風潮。我們不難看出,宋代文人畫濫觴期,整體審美風貌呈現(xiàn)出寧靜淡泊、情趣高雅,一反院體畫矯揉造作、濃艷媚俗的畫風,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一種新的繪畫樣式和審美風尚。
文人畫具有尚“韻”的審美特征。文人藝術家們對尚“淡”的推崇,必然會引起尚“韻”的傾向,“淡”、“韻”之美本就相通,越平淡也就越有韻味。文人畫拋棄了對客觀物象的純粹描摹之法,倡導“心象”,心象中意境的深遠讓人回味無窮。他們將“境中之韻”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目標,很顯然,追求“韻致”是和蜀學文道觀崇尚“性情”,講究“養(yǎng)氣”和“表意”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把“氣韻”當成一個美學范疇由來已久,其最高法則就是“氣韻生動”?!绊崱笔侵杆囆g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的審美韻致,是由創(chuàng)作者的身心和諧賦予作品清雅、幽遠的境界美。荊浩在書畫品評中明確表示出了對“韻”的極度重視。他認為“韻”是一種讓創(chuàng)作者性靈相連接而產(chǎn)生的獨特趣味,象征著精神的超越,是一種形質之外的才情,承載著藝術家的品格和情感。他的“書畫以韻為主”觀點受到了文士們一致的贊譽,在藝術實踐中文士們不約而同地追求“氣韻”和“神韻”,尋求表達真我的精神境界。藝術創(chuàng)造上顯現(xiàn)出形簡神具、筆精墨妙,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造型法則和“氣”、“神”兼?zhèn)涞捻嵵?,開創(chuàng)了文人繪畫審美風范的又一新篇章。
文人畫“逸品”觀的開啟。蜀學是兼有雜學特質的學派,它的另一個影響就是促成了文人畫逸品觀的確立。宋代文藝創(chuàng)作中逸品觀的開啟與發(fā)展,可以說和古巴蜀文化崇尚人性的自由自在、情感的隨性而發(fā)有著脫不開的干系,也與蜀學重道精神相關聯(lián)。這兩方面的影響一直貫穿于文人畫發(fā)展演進的歷史進程中,最后完成了以“逸格”為上品的超越式審美定位。所謂“逸品”是在前人藝術品評標準能、妙、神基礎之上由李嗣真創(chuàng)造性提出來的,主要是指藝術家在作品中彰顯出來的超凡脫俗、人格清高、性情肆意的審美品質。這種品質凝結了藝術家天然性情、才學、思想和人格等獨特的生命形式。文人畫逸品觀“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詳盡表明了繪畫藝術中逸格的美學特點。具有逸品風范的藝術作品,是融合主觀和客觀為一體,重視自然性和創(chuàng)造性相互統(tǒng)一的藝術,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至高藝術境界?!耙萜贰钡拇_立和發(fā)展進一步促進了宋代文人畫走向寫意性藝術之方向,并完成了中國繪畫史上從工筆到意筆,審美風尚和藝術形態(tài)的超越性轉向。
誠然,導致中國繪畫藝術審美訴求和繪畫形態(tài)轉換的因素是多重的,但縱觀文人繪畫里所凸顯出的閑適淡雅、恬靜幽遠、虛濛空明的審美氣質,以及創(chuàng)作理念上“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唯寫“胸中之逸氣”的文化精神追求,無不透顯著蜀學的思想印痕和文化蹤跡。
[1]鄧喬彬. 宋代繪畫研究[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2]陳振濂. 中國化形式美探究[M].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
[3]傅抱石. 中國繪畫理論[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4]孔令宏. 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M]. 北京:中華書局,2006.
[5]李春青. 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