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初中語文的教學重點也在發(fā)生著改變。在初中的教學中,語文學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能力之一。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更重要的是,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初中語文;思維能力;方法研究;必要性
在初中的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學習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只有學好語文這門學科,才能為學生的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促使學生可以更好進行其他學科的學習。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提升學生成績的同時,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這樣才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語文這門學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要積極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出學習的技巧,讓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學習。那么,在初中語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呢?下面,我就結合多年來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的經(jīng)驗,對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幾點有效的策略,希望為大家在以后的語文教學提供一點幫助。
一、 創(chuàng)設問題式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強調(diào)的是知識灌輸,靠的是死記硬背,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樣一來就導致了學生嚴重缺乏學習語文學科的動力,嚴重阻礙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在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課堂上,學生就像是一排排“靶子”一樣,機械地接受教師在課堂生向他們傳授的語文學科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的打擊,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了強烈的依賴感,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很少,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探討語文知識,不懂的內(nèi)容在各自的小組間進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向?qū)W生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回答,最終在學生的思考下得出結論,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進而使得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講述朱自清的散文《春》這一篇文章的時候,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我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問題式教學情境。在這節(jié)課的課堂上,我根據(jù)課本上的語文知識對學生進行提問,我提問的問題如下:
1. 作者筆下的春天是一個怎樣的景象?
2. 作者筆下的春天與你們頭腦中的春天有什么樣的不同?
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對這篇文章進行積極地思考、敘述。讓學生把自己頭腦中的春天和朱自清老師筆下的春天的不同,表達出來。在學生進行思考敘述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有力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初中語文的教學環(huán)境中來,以此來進一步促使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進而促使學生朝著全面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二、 創(chuàng)設小組式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指在教學中,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狀態(tài)、男女性別等因素,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能夠通過小組溝通、討論、互相幫助,共同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和目標。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階段,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促使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思考、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和集體協(xié)作能力,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還能夠有效節(jié)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教師要重視將小組合作學習引入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不斷反思和改進教學方式,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向?qū)W生講《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一篇文章的時候,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小組式教學情境。首先讓學生在課前對聞一多先生的生平進行了解,在課上,各自的小組中對聞一多先生的所作所為,展開了積極地討論,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得到充分地提高,進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這一綜合性的學科。
三、 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的學習模式,有著很大的差別。相比于小學語文來說,初中語文學科在難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學生在遇到晦澀難懂的文章的時候,可能在理解上會產(chǎn)生困難,因此,更應該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好語文課本上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拓展自己的語文學習范圍,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課外知識,這樣,學生學習的語文課外知識就可以與語文課堂上更好地融合起來,進而有助于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思維。
傳統(tǒng)式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主要是為了符合中國的應試教育,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語文教育。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扮演的是主導者的地位,教師只是將語文學科知識機械地講給學生聽,學生也嚴重缺乏舉一反三的精神,只是知道死學語文學科知識點,這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尷尬的教學境遇,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參與到初中語文的教學中。
綜上所述,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更注意對學生語文知識面的擴展,不要為了應對考試,進行知識的灌輸。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和語文素養(yǎng),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會對學生的一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岳惺菡.運用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理論指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12):111-115,128.
[2]王超群,韋冬余.初中寫作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論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03):60-62.
[3]章家誼.基于觀念結構分析的中國初中語文教科書批評語言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
[4]徐潔.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課程整合實施方法探析[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7,32(04):7-12.
作者簡介:
孫振文,安徽省宿州市,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初級中學城東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