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海
唐宋變革時期,社會矛盾凸顯,思想領域表現(xiàn)得尤為鮮明。隨著均田制的破壞,世族統(tǒng)治衰落,庶族逐步崛起,在學術上代表世族的經(jīng)學逐步衰落,代表庶族的義理之學開始繁榮,體現(xiàn)為漢學向宋學的學術轉向;同時,三教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佛老影響深入社會,宋儒既吸取佛老思辨哲學發(fā)展義理之學,又批判佛老以維護儒學統(tǒng)治地位,形成宋儒對佛老吸取與批判的雙重態(tài)度;世族貴族統(tǒng)治轉向庶族官僚統(tǒng)治的過程中,儒家文化逐步下移,導致儒家禮儀貴族特點與儒家禮儀平民化的沖突。因而,這一時期,思想領域的突出矛盾是學術轉向視域下的漢學與宋學之爭;三教融合視域下的儒學與佛老的矛盾與糾葛;文化下移視域下的儒家禮儀貴族特點與平民化的沖突。轉型時期的社會重建務必面對這些思想領域的主要矛盾,而家族重建是唐宋變革中社會重建的重要內(nèi)容。家族祭禮重建中,集中凸顯了這一時期思想領域的主要矛盾,這些矛盾具有典型的二重性,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尊崇經(jīng)典與闡發(fā)義理;延續(xù)傳統(tǒng)與順應時俗;遵循禮制與僭越等級。
宋儒重視考辨經(jīng)典,一方面經(jīng)典是重建儒家社會的文本依據(jù),另一方面宋儒仍然部分繼承了漢學的傳統(tǒng)。歷經(jīng)唐末五代之亂,宋初社會秩序蕩然,社會仍然面臨禮儀秩序的重構問題,因而宋代學術同樣重視考證經(jīng)典,重塑禮制。同時,舊有世族統(tǒng)治衰落,新興庶族地主崛起,完全恢復漢唐制度以及典籍記載的禮制已然難行。故而在調(diào)和經(jīng)典與現(xiàn)實的問題上,宋儒闡發(fā)義理,重新詮釋經(jīng)典,形成新興的宋學學術形態(tài),為重構社會秩序,尋找理論根據(jù)。因而,宋代儒學具有尊崇經(jīng)典與闡發(fā)義理的雙重特征,充分體現(xiàn)出漢學向宋學學術轉向的時代特點。在宋代家族祭禮重建過程中尤為凸顯尊崇經(jīng)典與闡發(fā)義理的二重性,比如墓祭、祭用尸、四時祭等,都充分說明這一學術特點。
在家族祭祀中,首要的是祭祀的地點問題。家廟祭祀旨在祭奠靈魂?!抖Y記》說“魂氣歸于天,敬事其神也?!?《荀子·禮論》)《文獻通考》說得更明白:“古者墓以藏體魄,廟以宅神靈,故祭于廟不祭于墓”*(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文津閣四庫全書》615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706頁。即祭祀針對靈魂,故而不墓祭。漢儒指出“古不墓祭,漢諸陵皆有園寢,承秦所為也?!?(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第3199頁。強調(diào)漢代墓祭非古禮。宋儒延續(xù)漢儒對經(jīng)典的考辨而反對墓祭。二程說:“生不野合,則死不墓祭”*(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6頁。,認為古不墓祭,習俗沖擊儒家禮儀才有墓祭。胡宏也說“崇尚墓祭,違經(jīng)棄禮”*(宋)胡宏:《胡宏集》,中華書局,1987年,第235頁。,認為墓祭違背禮儀,不合天理。張栻認為墓祭是不知禮,批判漢明帝“不知禮而徒徇乎情,則隳廢天則”*(宋)張栻:《張栻集》,岳麓書社,2010年,第674頁。。南宋魏了翁痛心墓祭,“讐未復,陵攅雜用,最堪悲?!?(宋)魏了翁:《鶴山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176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442頁。其他宋儒也反對墓祭,如蘇轍說“今夫冠婚喪葬而不為之禮,墓祭而不廟室”*(宋)蘇轍:《欒城集》,《三蘇全書》第18冊,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240頁。,胡寅也說“古者有廟享,無墓祭”*(宋)胡寅:《斐然集》,岳麓書社,2009年,第415頁。。需要指出的是宋儒反對墓祭都依托儒家經(jīng)典。二程指出“《禮經(jīng)》中既不說墓祭,即是無墓祭之文也?!?(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6頁。指出禮經(jīng)無墓祭是其反對墓祭的原因。張栻也說“古者不墓祭,非有所略也?!?(宋)張栻:《張栻集》,岳麓書社,2010年,第674頁。強調(diào)經(jīng)典不記載墓祭并非省略,而是根本沒有墓祭。宋儒反對墓祭,強調(diào)“違經(jīng)棄禮”,“喪葬而不為之禮”,“予考諸禮”,凸顯出宋儒在墓祭問題上尊崇儒家經(jīng)典的特征,反映出宋代禮制重建依傍經(jīng)典以及宋儒繼承部分漢學的傳統(tǒng)的特點。
然而,漢唐時期墓祭已開始深入社會,至宋已為民間廣泛接受。官方層面,帝王墓祭演變成習俗,“因寢之在墓,咸往祭焉?!煲猿伤祝踅袢??!?(宋)李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6年,第2390頁。同時貴族淪喪,“世卿宗法既亡,大夫不皆有廟,乃漸移廟祭為墓祭”*(清)皮錫瑞:《經(jīng)學通論》,中華書局,1954年,第39頁。。民間而言,因墓祭盛行,玄宗《許士庶寒食上墓詔》*周紹良編:《全唐文新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372頁。,穆宗頒布《定寒食假詔》“寒食省墓,著在令文”*周紹良編:《全唐文新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807頁。,認可民間習俗。因為官方與民間都接納墓祭,宋儒必須調(diào)和經(jīng)典與現(xiàn)實的矛盾。因此,宋儒闡發(fā)義理,認為墓祭不害義理。二程說“既有墓祭,則祠堂之類,亦且為之可也?!?(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6頁。朱熹承接二程的觀點,認為墓祭“但緣習俗,然不害義理”*(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書》2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10頁。、“二先生皆言墓祭不害義理”*(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書》2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84頁。。朱熹提出墓祭不害義理,故而不應該輕易廢棄,他說“但見二先生皆有隨俗,墓祭不害義理之說,故不敢輕廢。”*(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書》2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25頁。朱熹主張順應時俗,指出“拜掃之禮其來已久,似不可廢?!说炔蝗綦S俗,各祭之為便也?!?(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書》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99頁。朱熹在墓祭問題上,尊崇經(jīng)典又主張墓祭符合義理。張栻在朱熹的影響下認為墓祭“雖非制禮之本經(jīng),而出于人情之所不忍,而其于義理不至于甚害”*(宋)張栻:《張栻集》,岳麓書社,2010年,第606頁。。還有理學家之外的宋儒肯定墓祭“若墓祭以思祖先,延儒以誘后進,……誠可嘉也。”*(宋)游九言:《默齋遺稿》,《文津閣四庫全書》1182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546頁??梢娝稳逶谀辜郎献鸪缃?jīng)典批判墓祭的同時,又采取務實的態(tài)度,肯定墓祭不害義理,體現(xiàn)出宋學的學術特點。
在祭祀時間上宋儒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解讀。較為典型的是四時祭祀?!吨芏Y》記載“及四時之孟月吉日,……國索鬼神而祭祀”(《周禮·地官司徒》),指出四時祭乃是四季孟月。隋唐乃至宋代官方四時祭祀都延續(xù)《周禮》記載?!端鍟贰按红?、夏礿、秋嘗、冬烝,皆以孟月”*(唐)魏征等:《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第135頁。;“唐禮:四時各以孟月享太廟”*(五代)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第941頁。?!端问贰分谢首逅臅r祭都指孟月,如“詔歲以四孟月朝獻景靈宮”*(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5年,第308頁。,“詔如元豐例,孟月朝獻景靈”*(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5年,第343頁。,“每歲四孟月拜謁”*(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5年,第2622頁。。宋代制定禮儀規(guī)范“更定四時所薦”*(宋)陳襄:《古靈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097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53頁。,也強調(diào)四時是孟月。部分宋儒十分尊崇經(jīng)典對四時祭的論述,比如“縣有祖宗原廟,四孟月吉日至郡有朝饗”*(宋)魏了翁:《鶴山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177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298頁。,在祭祀祖宗時采納了孟月祭祀。但因為經(jīng)典中并未區(qū)分士人、庶民與王族,有宋儒考辨經(jīng)典,強調(diào)經(jīng)文殘缺的客觀現(xiàn)實。陳襄說“祭以首時,薦以仲月,謂大夫士也。若天子諸侯,物熟則薦,不限孟仲季月?!Y文殘缺,經(jīng)之所載,止于四物而已”*(宋)陳襄:《古靈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097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52頁。,雖然難以確定真實四時,但儒者堅持考辨經(jīng)典。部分理學家更是尊崇經(jīng)典,強調(diào)四時乃是儒家正禮。朱熹說:“今士人家無祫祭,只于四時祭祧”*(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06頁。,強調(diào)“至于節(jié)祠,……不當專用此,而廢四時之正禮耳?!?(宋)朱熹:《晦俺集》,《朱子全書》2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25頁。認為應遵循經(jīng)典,重視四時正禮。張載也認為“祭祀用分至四時,正祭也”*(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289頁。。在四時祭祀問題上,宋儒依傍經(jīng)典,延續(xù)漢儒考辨經(jīng)典的學術傳統(tǒng),尊崇儒家經(jīng)典論述。
但是,正因為“禮文殘缺”*(宋)陳襄:《古靈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097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52頁。的現(xiàn)實,宋儒為規(guī)范四時祭祀,又闡發(fā)義理,出現(xiàn)了對四時的不同理解,凸顯鮮明的宋學學術傾向。二程認為四時是仲月,他說“家間多戀河北舊俗,……每月朔必薦新,四時祭用仲月?!?(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214頁。呂祖謙也持這樣的觀點,不過他做出不同的解釋,“今國家唯享太廟用孟月,自六廟濮王廟皆用仲月,以此私家不敢用孟月”*(宋)呂祖謙:《東萊集》,《呂祖謙全集》第1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48頁。,認為孟月只能帝王用,私家只用仲月。張載認為四時用二分二至,他說:“祭祀用分至四時,正祭也?!?(宋)張載:《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第289頁。張載解釋說:“祭用分至,取其陰陽往來,又取其氣之中,又貴其時之均?!?(宋)張載:《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第290頁。即四時祭依據(jù)陰陽變化,強調(diào)陰陽中和之氣。張栻也指出“時祭只用二分二至”*(宋)張栻:《張栻集》,岳麓書社,2010年,第719頁。,甚至朱熹也用分至,“聞先生家時祭,今只定用二分二至”*(宋)陳淳:《北溪大全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172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589頁。。呂祖謙解釋說“國用四孟,家用四仲?!咳硕嘤位逻h方,或僻居村閭無蓍龜處,即取分至,亦不失禮經(jīng)之意”*(宋)呂祖謙:《東萊集》,《呂祖謙全集》第1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48-349頁。,即士人游宦不便于占卜,故用分至,也符合義理。值得玩味的是二程在編寫祭禮時又認為“四時:春以寒食,夏以端午,秋以重陽,冬以長至,此時祭也。”*(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352頁。顯然,二程自身對四時祭的解釋出現(xiàn)了矛盾。而宋代筆記也對四時有不同的記載,“《祀錄》以元日、寒食、秋分、冬夏至為四時祭之節(jié)”*朱易安等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十冊,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4-15頁。??梢娝稳迕鎸?jīng)典并不明確的記載,闡發(fā)義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釋,體現(xiàn)出宋儒在重建祭祀禮儀時務實的態(tài)度,表明宋代學術尊崇經(jīng)典的同時,更注重闡發(fā)義理。
家族祭祀用尸也是宋儒探討的重要問題?!抖Y記》說“古者,尸無事則立,有事而后坐也。尸,神象也。”(《禮記·效特牲》)祭必有尸,尸代表祭祀對象?!秲x禮》記載“祝迎尸,一人衰绖,奉篚,哭從尸。尸入門,……尸拜,遂坐?!?《儀禮·士虞禮》)將祭祀用尸儀式記載下來,闡明儒家經(jīng)典對祭祀用尸的論述。孔子也說“祭成喪者必有尸,尸必以孫”(《禮記·曾子問》)。宋儒依傍經(jīng)典,延續(xù)經(jīng)學傳統(tǒng),強調(diào)祭必有尸。蘇軾說“古者祭莫不有尸,……今也舉不用尸,則如勿祭而已矣”*(宋)蘇軾:《東坡全集》,《三蘇全書》第14冊,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301頁。,認為祭不用尸,猶如沒有祭祀。二程認為祭祀用尸極有深意,“蓋人之魂氣既散,孝子求神而祭,無尸則不饗,無主則不依?!?(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6-7頁。朱熹也強調(diào)祭應有尸,“古人祭祀,無不用尸。非惟祭祀家先用尸,祭外神亦用尸?!?(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09頁。朱熹等甚至認為少數(shù)民族中保留了遠古的儒家禮儀制度,南方少數(shù)民族祭祀用尸甚符合古禮,“今蠻夷猺洞中有尸之遺意,每遇祭祀鬼神時,必請鄉(xiāng)之魁梧姿美者為尸,而一鄉(xiāng)之人相率以拜祭為之尸者”*(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09頁。。魏了翁也持這樣的看法“禮失則求諸野?!暗骄钢萃了祝漓虢杂檬?(宋)魏了翁:《鶴山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177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621頁。。朱熹等強調(diào)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祭祀用尸保留了古禮,表明其對祭用尸的鮮明支持態(tài)度。朱熹等宋儒有強烈的復古情節(jié),在祭祀有尸問題上,主張尊從經(jīng)典論述,重建秩序。
但宋代祭祀已不再用尸,朱熹說祭用尸“不知甚時緣甚事后廢了。到本朝都把這樣禮數(shù)并省了。”*(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0頁?!坝心惺?,有女尸,亦不知廢于甚時。”*(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1頁。宋儒對此比較務實,“程先生言‘古人之用尸也質’,意謂今不用亦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1頁。朱熹指出“世之迂儒,必欲復尸,可謂愚矣?!?(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09頁。認為堅持用尸是迂腐行為。既然不再用尸,宋儒選擇木主代替尸。木主與尸最初應是并存,蘇軾說“今之變主為像,與祭而無尸者,果誰始也?”*(宋)蘇軾:《東坡全集》,《三蘇全書》第14冊,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301頁。朱熹也說“神主之位東向,尸在神主之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1頁。說明二者的并列關系。宋代祭禮淪喪,民間以神像、畫像代替尸,這遭到宋儒反對。宗澤祭祀“中奉公木主,不敢隨俗肖像。”*(宋)宗澤:《宗忠簡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129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94頁。牟巘也說“既為木主,象其中身,以祭焉?!?(宋)牟巘;《牟氏陵陽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192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225頁。朱熹認為“不為木主,而為之象”乃是“舍二帝三王之正禮”*(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書》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34頁。。宋儒反對佛老,對祭用尸改良,用木主代替尸。二程主張:“太祖之設,其主皆刻木牌”*(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352頁。,朱熹家廟“以板隔截作四龕堂,堂置位牌”*(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04頁。。宋儒家廟建設用木牌代替尸。宋儒以木主代尸的做法,明儒總結到“祭祀用尸,其義精深。尸不能行也,而易以土木之像。像又不能行也,而易之畫影。二者猶有用尸之義,至宋儒謂影像與祖考無干,專用木主,不知數(shù)寸之木,與祖考有何相干也?!?(明)韓邦奇:《苑洛集》,《韓邦奇集》,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698頁。雖然,這里對宋儒提出了批評,但卻說明宋代祭祀用尸逐步演變?yōu)橛媚局鞯臍v史事實。宋儒既強調(diào)用尸的經(jīng)典論述,又闡發(fā)義理,以木主代替尸,體現(xiàn)漢學向宋學學術轉向過程中宋儒祭用尸問題上的二重性特點。
三教融合是唐宋變革的時代背景,三教融合中,宋儒既有對佛老的吸取,也有對佛老的批判,甚至存在對佛老影響下的同一習俗既吸取又批判的雙重態(tài)度。在社會變革中,儒者出于自身需要,對固有傳統(tǒng)進行維護和重構,以此延續(xù)舊有的價值理念。佛老盛行強化了宗教理念在民間的影響,從而加劇民間習俗與儒家傳統(tǒng)的沖突。客觀地說,宋儒對佛老的批判是對儒家傳統(tǒng)的堅持,又囿于時代浸染佛老影響。這反映三教融合背景下儒學與佛老的沖突與融合,以及唐宋變革時期思想領域儒佛的突出矛盾,集中體現(xiàn)為尊崇儒家傳統(tǒng)與順應民俗的二重性特征。在家族祭禮重建中,宋儒既堅守儒家傳統(tǒng)而批判不符合儒家義理的民間習俗,又因身處民間社會而部分吸納民間習俗。這充分凸顯宋儒在尊崇儒家傳統(tǒng)與順應民間習俗之間的內(nèi)在矛盾,集中體現(xiàn)為宋儒對水陸道場、焚香、焚紙等祭祀習俗的吸取與批判。
在佛老影響下,宋代民間做水陸道場進行超度已成風俗。佛教認為人有生死輪回,靈魂不滅,只有誦經(jīng)念佛才能實現(xiàn)對輪回的超脫,所以舉行道場超度亡靈便是情理中事。在宋代的民間有大量水陸道場記載,如“蘄春太守,妻晁氏,性酷妒,……后其家設水陸齋會,借方召孤魂”*(宋)洪邁:《夷堅志》,中華書局,1981年,第742頁。。再如:“太學博士莊安常子上,宜興人。因妻亡,為于金山設水陸冥會資薦?!?(宋)洪邁:《夷堅志》,中華書局,1981年,第497頁。水陸道場不僅停留在民間,士大夫階層也接受這一習俗的,不論是太守、太學博士等都遵從這一習俗。事實上水陸道場本身由貴族提倡而來,蘇軾說:“梁武皇帝始作水陸道場”*(宋)蘇軾:《蘇軾文集》,《三蘇全書》第15冊,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259頁。,蘇軾也為妻子舉辦水陸道場,“為亡妻同安郡君王氏閏之,……設水陸道場供養(yǎng)?!?(宋)蘇軾:《蘇軾文集》,《三蘇全書》第15冊,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207頁。其他有名士人也不少認同水陸道場,比如:《薦尚氏姊水陸文》《焚黃水陸疏文》*(宋)周必大:《文忠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51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97頁。通過文章的形式祭奠逝者,認可水陸道場的超度作用。更能說明當時這一風俗被普遍認可的是當時的皇族也采納水陸道場,如《中元節(jié)福寧殿水陸道場資薦英宗皇帝道場齋文》*(宋)王安石:《臨川文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09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288頁?!抖粮幍钭魉懙缊鲑Y薦神宗皇帝齋文》*(宋)蘇軾:《蘇軾文集》,《三蘇全書》第15冊,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36頁。。這說明當時祭祀皇族也是采用水陸法事,以及水陸道場在儒者群體中的影響。這表明在三教融合的背景下,部分宋儒對佛老影響下的水陸道場的吸取。
堅持儒家義理的儒者則批判水陸道場,因為佛老影響下的習俗構成對儒家價值理念的強烈挑戰(zhàn)。比如二程說:“吾家治喪,不用浮屠。蓋道場鑼鈸,胡人樂也,天竺人見僧必飯之,因作此樂。今用之于喪家,可乎?”*朱易安等:《全宋筆記》第七編,第四冊,大象出版社,2016年,第196頁。認為佛老道場所用都是胡人樂器,怎可用于喪葬。陸游也說:“吾歿后,稱家之有亡以治喪?!坏米鞯?、佛二家齋醮,此吾生平所志,若等不可逢命作之。”*朱易安等:《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五冊,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70-71頁。明確強調(diào)不要做佛道二教的道場法事。還有不少士大夫在喪葬問題上反對佛事,比如陳某:“自斂及葬不為佛事,而一踐先王之禮?!?(宋)陳襄:《古靈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097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245頁。義陽曾公:“見顧二子,令必不為佛事?!?(宋)文天祥:《文山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88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494頁。士人強調(diào)喪葬不用佛事,客觀反映了部分宋儒反對佛老,理性看待生死,不認可水陸道場。在儒者推動下,宋朝甚至通過政令形式禁止水陸道場,“開寶三年十月甲午,詔開封府,禁止士庶之家,喪葬不得用僧道威儀前引。太平興國六年,又禁:送葬不得用樂,庶人不得用方相魌頭。今犯此禁者所在皆是也”*朱易安等:《全宋筆記》第七編,第一冊,大象出版社,2016年,第260頁。。這也客觀說明水陸道場已經(jīng)十分盛行,以至于官府出面推動禁止。這也反映出部分宋儒對儒家傳統(tǒng)的堅持以及對佛教的批判。
焚香是佛教習俗,宋代儒家喪葬祭祀中,焚香逐步被吸納,并廣泛影響宋儒群體。受到佛教影響,宋代政府曾焚香禮佛,“其后每燈夕,皆命中書、樞密分往大寺焚香”*朱易安等:《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四冊,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65頁。,政權將社會安定歸結為佛祖保佑,特令大員前往焚香禮佛。焚香祭祀君主則起源于唐代,“忌日行香始于唐貞元五年八月”*朱易安等:《全宋筆記》第五編,第三冊,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44頁。。宋政府也接納這一習俗,“群臣進名奉慰,寺觀行香?!?朱易安等:《全宋筆記》第七編,第一冊,大象出版社,2016年,第256頁。“帝后大忌,則宰相率百官行香,后妃繼之?!?朱易安等:《全宋筆記》第七編,第五冊,大象出版社,2016年,第131頁。表明皇族以焚香祭祀祖先。宋代儒者多認同焚香祭祖習俗。二程說:“凡祭,……焚香請曰:孝孫某,……奠酒焚香,……事畢,焚香曰:祭祀已畢?!?(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628頁。其編寫的祭儀反復強調(diào)在祭祀祖先中焚香祈禱。朱熹祭祀儀式中也采納焚香,“昔侍先生見早晨入影堂焚香展拜”*(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書》第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84頁。,進入影堂祭祀先祖要焚香。呂祖謙制定的婚禮祭禮也采納焚香,“期日壻氏告迎于廟,設酒果香茶,主人北向焚香酹酒俛伏興祝?!e從主人見于廟,賓再拜上香又再拜,……焚香酹酒俯伏興祝?!?(宋)呂祖謙:《東萊集》,《呂祖謙全集》第1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10頁。在迎親告于廟,賓客隨從主人見于廟,女子辭于廟,都需焚香祝禱。在家族祭祀中“升自阼階焚香,告曰孝孫某今以仲春之祭?!?(宋)呂祖謙:《東萊集》,《呂祖謙全集》第1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52頁。仲春祭祀也要焚香禱告。蘇軾也采納焚香祭奠故者,“蘇軾謹以香茶蔬果,致奠故大覺禪師?!?(宋)蘇軾:《東坡全集》,《三蘇全書》15冊,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445頁。這充分說明部分宋儒在儒家的祭祀或者重要儀式中吸納佛教焚香的習俗。
但是部分宋儒尤其是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在骨子里又尊崇儒家傳統(tǒng),認為焚香是佛教、道教的東西,儒家正式的儀式不應該采納。朱熹說:“或以為焚香可當爇蕭,然焚香乃道家,以此物氣味香,而供養(yǎng)神明非爇蕭之比也?!?(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5頁。又說:“溫公書儀以香代爇,蕭楊子直不用,以為香只是佛家用之。”*(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5頁。朱熹認為焚香乃是佛老習俗,不能代替儒家祭祀之爇蕭,應該堅持儒家禮儀,反對焚香祭祀。朱熹主張家廟或者影堂祭祀采納儒家的做法,反對用焚香禱告,而是采用茶水果品等祭奠,他說“朔旦家廟用酒果,望旦用茶,重午中元九日之類皆名俗節(jié),大祭時每位用四味,請出木主,俗節(jié)小祭,只就家廟,止二味。朔旦俗節(jié),酒止一上,斟一杯?!?(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4頁??梢娭祆湓谑欠癫杉{焚香祭祀的問題上具有矛盾的特點,既主張焚香祭祀,又批判這是佛老的東西,反對焚香祭祀。張載也反對燒香祭祀,他說:“祭則香茶,非古也。”*(宋)張載:《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第293頁。宋儒在焚香問題上也未達成一致。這說明宋儒本身對焚香祭祀在事實上的吸納與在義理上的反對,反映三教融合中宋儒對佛老的吸取與批判并存,以及轉型時期儒家傳統(tǒng)與佛老影響下的民間習俗的矛盾與沖突,充分說明宋儒吸取佛老建構新學術以及維護儒家地位的雙重任務。
焚紙其實是漢代逐步形成的,在漢代人的思維中,人死而靈魂不滅,故而為讓死者在另一個世界能夠享受生活,故而有厚葬習俗,而民間則有焚紙習俗。佛教盛行之后,與傳統(tǒng)的靈魂不滅觀念結合,強化了世人對彼岸世界的寄托,故而焚紙習俗的風行受到佛教的深刻影響,故也被看做是佛教傳統(tǒng)。宋代不少民間故事與案例都涉及焚紙祭祀,比如“望吾母焚紙錢于吾死處,吿土神乞指引我到盜殺人處,又焚紙錢于盜殺人處,告土神乞指引我到殺人正賊之家。”*(宋)文天祥:《文山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88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620頁。即燒紙祭祀死者指引破案,是典型的佛教靈魂不滅思想的體現(xiàn)。而民間則大量出現(xiàn)焚燒紙錢祭祀逝者的案例,如有眾多的詩詞中談論焚燒紙錢的習俗:“西原百五日,寂寞故松阡。挑飯瘞黃土,酹觴焚紙錢?!?(宋)劉黻:《蒙川遺稿》,《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643頁。“歲時有如水,風俗不同天,家廟荒苔滑,誰人燒紙錢。”*(宋)文天祥:《文山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88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611頁。再如“草間燒紙樹間哭,羅列杯盤烏攫肉,侵晨祭罷薄暮歸?!?(宋)張嵲:《紫微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35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365頁?!盁埓^祭水神,杯盤燈火夜青熒?!?(宋)李流謙:《澹齋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37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524頁。“燒紙錢數(shù)束,即是上塜。”*(宋)楊萬里:《誠齋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64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421頁?!昂臣壹宜图堝X”*朱易安等:《全宋筆記》第五編,第九冊,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50-51頁。等等。這說明這個時代焚燒紙錢與焚香一樣已經(jīng)成為了民間祭祀先人或拜祭神靈的儀式部分。這些詩詞不能簡單的看做是文人對現(xiàn)實的描寫,也凸顯出宋儒本身對這一習俗的認可。同時還有一些更加明確的案例,足以說明民間的習俗也為士大夫階層所認可。比如:“以故事奏用賣故紙錢祠神以會賓客,皆一時知名士也?!?朱易安等:《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六冊,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19頁。士人居然通過在焚燒紙幣祭祀神靈的場合來結交賓客,說明部分儒者對焚紙祭祀的接受態(tài)度。
但宋儒又多反對焚紙,朱熹祭祖不焚紙,“先生每祭不燒紙,亦不曾用帛。先生家祭享不用紙錢?!?(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5頁。朱熹認為“人家祭祀之禮要焚幣,亦無稽考處?!?(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5頁。民間焚燒紙錢祈禱神靈先祖,顯然違背儒家禮儀,對此宋儒自然要提出反對意見。如林光朝說:“儒者亦須自見得如此,……呂伯恭辦喪葬一切如禮,經(jīng)除朝夕奠之外無一事,不焚紙錢,蓋其自信如此耳?!?(宋)林光朝:《艾軒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47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59頁。通過表彰呂祖謙不焚紙來說明自身對此習俗的態(tài)度。更有甚者向皇帝提出禁止焚紙習俗,《乞禁焚紙札子》指出:“臣嘗怪世俗鑿紙為緡錢,焚之以徼福于鬼神者,不知何所據(jù)依,非無荒忽不經(jīng)之說,要皆愚民下俚之所傳耳?!荚副菹聰嗳幌路偌堉?,斥其有害于農(nóng),無補于教,使愚民頓悟,百千年習俗之非,不亦善乎?!玑屖辖?jīng)幡之類,量許焚化,以貴賤為之限制,亦足以徇其情矣?!?(宋)廖剛:《高峰文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46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658頁。認為焚紙祭祀鬼神于禮無依,有害于農(nóng),無補于教化,完全應該廢除。宋儒對佛教影響下焚紙的習俗既有接納,也有宋儒對此反感到極點,甚至提出要從法律上禁止,說明宋儒群體對這一習俗的二重性態(tài)度。這也表明出身庶族的宋儒群體浸染民間習俗與維護儒家理念的現(xiàn)實困境。
唐宋時期,世族貴族逐步瓦解,新興的庶族逐步崛起,儒家文化也隨著科舉制度的強化進一步平民化,從而推動了儒家文化的逐步下移。在此過程中,儒家禮儀制度的貴族特點與儒家禮儀平民化的趨勢產(chǎn)生了理論上的沖突。儒家禮儀的平民化是指儒家禮樂本身為貴族所用,具有嚴格的等級性,很多禮儀制度都是只有貴族才能享用。然而隨著唐宋變革展開,傳統(tǒng)的貴族禮儀逐步喪失了階層的壁壘,體現(xiàn)出貴族禮儀平民化傾向。唐宋變革中庶族逐步興起,在禮儀制度走向平民的過程中,新興庶族階層在制度上突破原有階層的限制,吸納舊有世族貴族的禮儀制度,體現(xiàn)庶族士大夫禮儀制度的貴族化傾向。儒家禮制的平民化與庶族的貴族化是一體兩面的雙向過程。這集中體現(xiàn)為宋儒對于家廟祭祀禮制的遵循與僭越,凸顯轉型時期文化下移帶來的禮制沖突與宋儒的二重性心態(tài)。
儒家家廟制度具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抖Y記》規(guī)定:“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禮記·王制》)《開元禮》規(guī)定“凡文武官二品以上,祠四廟,五品以上,祠三廟?!芬韵逻_于庶人,祭祖禰于正寢。”*(唐)杜佑:《通典》,《文津閣四庫全書》603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575頁。家廟祭祀有一定的等級規(guī)范。宋代規(guī)定“官正一品、平章事以上,立四廟,……東宮少保以上,皆立三廟,余官祭于寢?!?(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5年,第2632頁。在建立家廟問題上宋儒比較猶疑,比如“嘗許群臣立家廟矣。有司不能推廣上恩,因循顧望,遂踰十載?!?朱易安等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九冊,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55頁?!奥犖奈涔俳粤R,然朝廷未嘗討論立為制度,無所遵守,故久之不克行?!?朱易安等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十冊,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4頁?!罢埩R于洛,終無所考據(jù),不敢輕作。”*朱易安等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十冊,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4-15頁。宋儒礙于制度淪喪,不敢擔當僭越罪名。因為唐末五代動亂,“禮頹教侈,廟制遂絕?!?(宋)司馬光:《傳家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098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227頁?!盀槿顺颊叽硕Y盡廢,雖將相諸侯多祭于寢”*(宋)王禹偁:《小畜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089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805頁。,導致唐末以來家廟制度蕩然。宋儒強調(diào)遵循家廟禮制,“今人既用常所器服,而又祭之于寢,蓋亦不知事神之道,使士君子之祭,疑于匹庶人之祭久矣?!?(宋)穆修:《穆參軍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090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498-499頁。認為士大夫家廟祭祀不應同于庶民。王安石曾反對朋友建立家廟,“家廟以今法準之,恐足下未得立也?!?(宋)王安石:《臨川文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109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529頁。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唐代存在世族貴族,家廟制度與世族制度緊密關聯(lián)。尤其是唐代的蔭官制度規(guī)定只要子孫承襲爵位,即可入廟從祀,這保障了家廟制度的長期延續(xù)。唐末五代世族的瓦解則加速了相關聯(lián)的家廟制度的衰敗,新興的庶族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新時代的家廟祭祀方案。
作為新興階層,宋代庶族已經(jīng)取代世族地位。所以,宋儒既害怕僭越,又希望建立家廟,重塑家族地位。因而宋儒變通家廟制度,建立家祠祭祀制度,這既是模仿家廟,又區(qū)別于家廟制度。實質上宋代家祠制度是家廟制度作為貴族禮制下移后的變異形式。因為按照制度,庶民只能祭于寢,如二程說:“庶人祭于寢,今之正廳是也。凡禮,以義起之可也。如富家及士,置一影堂亦可?!?(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285頁。即是說影堂是不同于寢的場所,而且是富家及士所為,表明影堂雖是平民所為,卻有家廟的色彩。穆修說得更清楚,“前代私廟并置京師,今本不從廟稱,而復設于居里,敢請?zhí)栐患异?。堂者,信適事中,而允時義矣。噫,家廟者豈可不復矣乎,茍復之則已,如未之復,則斯堂也于奉先之道,得一時之禮矣?!?(宋)穆修:《穆參軍集》,《文津閣四庫全書》1090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499頁。他點明祠堂本是家廟,不過不從廟稱,設于鄉(xiāng)里,符合時宜,具有奉祀先人之義理。如石介建家廟時十分遲疑,“介為庶人,……將立廟,則介品賤未應于式。貴賤之位不可犯,求其中而自為之制。乃于宅東北隅作堂三楹?!?(宋)石介:《徂來石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84年,第234頁。石介按照品級沒有建立家廟資格,所以害怕僭越,但又變通的建立家廟。朱熹對家廟制度進行損益,“問先生家廟只在廳事之側。曰便是力不能辦。古之家廟甚闊,所謂寢不踰廟是也?!?(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04頁。指出“今士人家無廟,亦無許大禮數(shù)?!?(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06頁。朱熹認為祭于寢不過是因為力有未逮,間接說明祠堂制度是家廟制度結合現(xiàn)實的產(chǎn)物。家廟制度演變?yōu)榧异糁贫?,并逐步平民化,成為士人都可以嘗試的家族文化。其貴族色彩淡化,“亦無許大禮數(shù)”,凸顯其平民化的特點。宋儒既遵循禮制而不敢僭越建立家廟,又變通家廟制度建立家祠,宋儒對待家廟的雙重態(tài)度,充分體現(xiàn)出其對禮制的遵循與僭越的矛盾心理。
家廟祭祀代數(shù)問題更充分體現(xiàn)出宋儒對禮制的尊崇與僭越的二重性。《禮記》規(guī)定:“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禮記·喪服小記》)小宗在不斷繁衍之后,只能按照五世而親盡的原則,只祀奉繼禰、繼祖、繼曾祖、繼高祖四代。唐《通典》“使大夫之后有庶統(tǒng)為諸侯者,當上祭四代,四代之前不得復祭”*(唐)杜佑:《通典》,《文津閣四庫全書》603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613頁。,指出只有作為諸侯方可祭四代。宋儒試圖恢復禮制,又發(fā)現(xiàn)其貴族特點,擔心有僭越嫌疑。二程說“高祖自有服,不祭甚非。某家卻祭高祖?!?(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285-286頁。主張祭祀從高祖開始。朱熹認為祭始祖是二程自為觀點,尤其是祭四代是違背禮制,有僭越的嫌疑?!耙链ㄒ粤x起,某當初也祭,后來覺得僣,遂不敢祭?!謫柦袷渴嘤惺蓟妫嘀患赖盟拇?,但四代以上,則可不祭否。曰如今祭四代已為僣”*(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8頁。。朱熹認為祭祀始祖乃至祭祀四代都是違背禮制的僭越行為,故而不敢為之。朱熹甚至認為祭祀三代也是違背禮法,他說“今雖士庶人家亦祭三代,如此卻是違禮?!?(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7頁。即是說祭祀三代違背禮制。雖然朱熹認為僭越是在形式上過制,試圖變通的爭取祭祀三代的權利,但也充分體現(xiàn)出其對禮制的遵循。
按照禮制,二程、朱熹顯然沒有祭祀四代的資格。但二程說“高祖自有服,不祭甚非。某家卻祭高祖。”*(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285-286頁。主張祭祀從高祖開始。二程《祭禮》規(guī)定:“共請?zhí)婺彻?、高祖某官、曾祖某官、祖某官、考某官,降赴神位?!?(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628頁。除高祖外還有太祖,但通常情況下祭四代。朱熹對祭祀代數(shù)進行探討,“溫公禮祭三代,伊川祭自高祖始,疑其過。要之既無廟,又于禮煞缺,祭四代亦無害義。剛問東坡小宗之說,如何?曰便是祭四代,蓋自已成一代說起?!?(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7頁。司馬光認為祭三代,二程認為祭四代,蘇東坡認為祭四代,但自己應算一代。朱熹傾向于司馬光,“且依溫公擇其可行者,行之?!?(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7-2318頁。即曾祖、祖父、父親三代。朱熹雖主張依溫公之法,但認為二程“祭四代亦無害義”,符合儒家義理。朱熹雖然認為祭三代有僭越嫌疑,又闡發(fā)義理說“曰雖祭三代,卻無廟,亦不可謂之僣。”*(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7頁。朱熹編寫的祭禮又是祭祀四代,“高祖第一,高祖母次之,曾祖、祖、父皆然?!?(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314頁。認為祭從高祖始,依次而往,但求義理。這說明朱熹等宋儒已經(jīng)違背禮制,本質上是僭越。
宋儒遵循與僭越禮制的雙重態(tài)度,反映了轉型時期儒家禮制貴族特點與儒家禮制平民化的內(nèi)在矛盾,即重建等級秩序必然考辨遵循舊有制度,而儒家禮儀平民化必然變革舊有儒家秩序。社會穩(wěn)定,儒家禮制的等級色彩又重新恢復。明代禮制規(guī)定庶民只能祭三代,祭祀四代則是僭越,故只能虛位,“祭按繼曾祖之小宗則不敢祭髙祖而虛其西龕一,……非嫡長則不敢祭其父,必大宗及繼髙祖之小宗,然后得祭四代,其余祭之為僭。”*(明)章潢:《圖書編》,《文津閣四庫全書》975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83頁。不過宋儒推動禮制平民化的貢獻不可磨滅,清代李光地說“自漢以來相沿說諸侯不得祭始祖,大夫不得祭髙祖,至程子毅然反之,……其等級隆殺,以廟制品物分尊卑貴賤耳,卑賤亦人也,獨禁之不得親其祖,此豈所以令民德歸厚之道。”*(清)李光地:《榕村語錄》,《文津閣四庫全書》725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393-394頁。指出二程等主張人人都有祭祀的權利,以廟制、品物分尊卑貴賤,而不是士庶劃分等級特權,促使了儒家禮制的平民化。清儒的這一評價說明清代儒家禮制平民化的完成,以及宋儒身處儒家禮制平民化轉型中體現(xiàn)出二重特征的時代必然性。
宋儒對待家族祭祀中出現(xiàn)的問題,體現(xiàn)出尊崇經(jīng)典與闡發(fā)義理;強調(diào)儒家傳統(tǒng)與順應民俗;遵循儒家禮制與僭越儒家禮制三個主要方面的二重性特征。這些特點主要是唐宋社會變革的整體歷史環(huán)境所決定的。一方面,轉型時期社會矛盾集中爆發(fā),漢學與宋學之爭、儒學與佛老之爭、儒家禮制貴族特點與平民化之爭都鮮明的凸顯出來。另一方面,唐宋變革本質是變革舊制度與建構新秩序,社會轉型的緩慢過程,導致了舊制度與新理論的并存與沖突。宋儒之所以出現(xiàn)對待新舊制度的個體或群體的分裂,充分說明他們各自站在新舊不同立場,甚至個體也有新舊認知的對立與分裂。需要指出的是,舊有理論基本遵循儒家經(jīng)典或者傳統(tǒng),而新興的理論體系主要源自宋儒出于現(xiàn)實需要的義理建構。轉型時期是舊有理論的崩潰與新理論的建構,是新興體系代替舊有體系的過程,故而宋儒家族祭祀理論呈現(xiàn)出鮮明的二重性,凸顯出唐宋轉型的社會變遷與儒家文化下移的時代特征。這也啟發(fā)新時代儒學建構應遵循經(jīng)典的同時,闡發(fā)義理,立足現(xiàn)實需要,吸納時代新鮮養(yǎng)料;以及合理看待社會轉型時期思想領域出現(xiàn)的矛盾突出、新舊交融的社會現(xiàn)象,把握時代發(fā)展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