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和發(fā)展:來自2010—2016年的研究證據(jù)

2018-01-19 07:24:55鄭玉瑋王亞蘭
山東高等教育 2017年3期
關鍵詞:應用程序高校教師大學生

鄭玉瑋,王亞蘭,李 娜

(1,2.濟南大學 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3.煙臺汽車工程職業(yè)學院 學生處,山東 煙臺 265500)

一、背景和目的

愛爾蘭教育技術專家Desmond Keegan把遠程學習分為三個階段:遠程學習(d-learning)、數(shù)字化學習(e-learning)、移動學習(m-learning)。數(shù)字化學習是指在教育領域建立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學生通過網(wǎng)絡進行學習的學習模式,又稱網(wǎng)絡化學習。美國教育部“教育技術白皮書”中提到數(shù)字化學習不會取代學校教育,不能替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故而在承認依靠數(shù)字資源或數(shù)字工具進行學習的益處的同時,教育者還應當注重學生在真實世界處理問題—這一“真實學習活動”的必要性。于是研究者們進一步指出了將學生置于一系列結合了真實和虛擬學習環(huán)境的課堂中的重要性。無線通信和移動技術的普及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提供了一個機會。2011年《地平線報告》將移動技術作為會在教育、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探究中得到主流應用的新興技術。目前,我國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的現(xiàn)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而影響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是教學方法。國內外學者近些年對高校教學方法的研究不斷深入,而對于移動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從2010年來有明顯提高。研究者認為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教學方法的發(fā)展中扮演了一個日益重要的角色,未來移動學習將成為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必選項。[1]

伴隨著移動技術的進步,移動學習迅速發(fā)展,移動學習在高校教學和大學生學習中越來越普及。那么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的應用領域有哪些,應用效果如何呢?為更好地揭示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應用的現(xiàn)狀,本研究回顧了2010年到2016年間國內外關于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應用的研究,通過深入分析這些相關文獻,考察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和發(fā)展。

二、研究方法與程序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2010年到2016年間國內CSSCI來源期刊論文和國外關于移動學習的學術研究論文。我們分別在中國知網(wǎng)中使用“移動學習”關鍵詞對CSSCI中文核心期刊進行檢索,在Science Direct數(shù)據(jù)庫和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使用“mobile learning”進行檢索。在這一程序完成后,對搜索到的文獻進行整理分析,通過研讀文獻內容確認所選擇的文章,確保研究內容為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考慮到移動學習與數(shù)字化學習有重合之處,一些研究論文界定不清,不利于對移動學習的針對性探討,為了避免出現(xiàn)閱讀者將兩者混淆的情況,本研究只選取明確關注“移動學習”的文章,不收錄將數(shù)字化學習和移動學習并論或對比的文章。此外,考慮到可操作性,本研究不收錄會議論文和學位論文。經(jīng)檢索并細致分析,最終獲得有效文獻82篇,其中英文65篇,中文17篇。

三、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應用的研究內容分析

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呈現(xiàn)出多樣化發(fā)展,本研究對挑選出的論文進行了深入地對比分析,將其劃分為四個研究領域:(1)移動學習和教學效果;(2)用戶人群的態(tài)度;(3)移動應用程序的設計與應用;(4)學習環(huán)境設計。

(一)移動學習和教學效果

在所回顧的文獻中,涉及較多的是對高等教育中移動學習與教學效果的研究。這些研究從“學”與“教”兩個學習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面入手,研究移動學習和教學對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動機和興趣的影響,旨在證明移動學習和教學的有效性,探究如何更好地在高等教育中進行移動學習和移動教學。

新加坡學者黃龍翔對移動語言學習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移動技術的支持對非正式學習環(huán)境中大學生的語言學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2]這一結論得到了后來眾多研究的支持。Muhammed對不同英語水平和背景的學習者進行了深入考察,實驗結論證明移動設備對于大學生英語學習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3]這一結果在Magal-Royo等對移動學習對于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的評估中得到了再次證明。[4]Nikoopour和Kazemi則針對移動設備對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詞匯學習的影響做了研究。研究將大學生被試分三個組,三組被試分別使用手機、在線學習和紙卡片進行詞匯學習,分別對他們詞匯學習情況進行前測和后測。結果發(fā)現(xiàn)手機能促進大學生英語詞匯的學習。[5]這一結果在國內學者鄧暉等的研究中也同樣得到證明。[6]而Azar和Nasiri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手機的大學生的聽力成績優(yōu)于使用CD-ROM /音頻盒式磁帶的學生。[7]除詞匯和聽力的學習外,創(chuàng)新意識是當前大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Chang等調查了在基于云計算的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中大學生的感知和創(chuàng)意表現(xiàn)。結果發(fā)現(xiàn)基于云計算的移動學習在大學生各種創(chuàng)新知覺中都有促進作用,對產(chǎn)品的整體創(chuàng)意和實用性都有著積極影響。[8]由上述研究可見,移動學習對大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在多個學習領域都得到了證明,尤其是在語言學習上的促進作用最為受到研究者的關注。這樣的發(fā)現(xiàn)很合理,因為語言學習尤其需要一個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練習的環(huán)境。移動技術的功能就能提供這樣的學習條件,滿足語言學習的要求。

另外,移動學習不僅能夠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動機。Chang等進一步調查了移動探究性學習(mobile inquiry-based learning, m-ibl)對大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績的影響。研究中實驗組進行了嵌入動機激發(fā)策略的m-ibl,其中包含了注意力、信心和滿意度等激勵因素,而控制組則接受的是沒有動機激發(fā)策略的m-ibl。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大學生擁有更高的學習動機,在注意力、信心和滿意度這些激勵因素上表現(xiàn)更好。由此研究者提出了應當在大學生語言學習中增加動機激發(fā)策略這一教學建議。[9]而Taleb等則測量了移動技術的不同功能對數(shù)學專業(yè)的大學生學習動機以及學習參與度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移動學習能夠提高數(shù)學專業(yè)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度。[10]Ruchter等設計實驗比較了移動設備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即小冊子、指南等)在大學生環(huán)境教育中的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移動設備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環(huán)境知識和環(huán)境素養(yǎng),還可以增強參加環(huán)境教育活動的動機。[11]

學與教是教學的兩個不可分割的基本方面,上述研究證明移動學習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學習和提高大學生的學習動機,那么它對大學教學有哪些方面的影響呢?Yang等探討了在大學課堂上使用手機的呈現(xiàn)方式對于大學生學習活動的集中度和成績的影響。根據(jù)實驗結果,研究者認為視覺呈現(xiàn)(例如,視頻)并不總是大學生移動學習的最佳選擇,大學生的集中度、興趣和演示模式都必須被充分考慮。[12]對于如何更好的在大學課堂進行移動教學,研究者們的看法是多樣的。Kwon和Lee提出了四個移動教學的設計原則:將教學和學習活動應用到內容結構;支持上下文學習或情境學習;考慮設計圖形界面的移動顯示特性;用多設備設計內容布局。[13]Magal-Royo等提出了適用于手機視聽內容的新的教學模式。[14]國內學者也對此進行了研究,張潔和王以寧提出了能提高大學生的聽說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混合式教學模式。[15]黃龍翔等則建構了一個社群—技術—教學法框架(Socio-techno-pedagogical Framework)來支持大學生的第二語言學習。[16]在教學框架研究方面,Ozdamli根據(jù)新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對移動學習的教學框架進行了探討,結果發(fā)現(xiàn)移動學習的教學框架有四個關鍵方面:工具整合、教學方法、評價技術與教師培訓。[17]

研究者不僅研究如何更好地進行移動教學,還考慮了大學生主體因素對移動學習效果造成的影響。比如,Karimi研究了大學生的個體特征對移動學習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學習的使用感知性影響了移動學習情況,績效期望和個人的創(chuàng)新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對移動學習產(chǎn)生影響。該研究據(jù)此強調了區(qū)分不同類型的移動學習的重要性。[18]又如,Pruet等對大學生的學習風格、移動學習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進行考察,結果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風格和使用移動學習的焦慮感對大學生學習成績有影響。[19]

綜上所述,移動學習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動機。在移動教學方面,學者們提出了混合式、社群—技術—教學法融合式等多種教學模式,并闡明了相關的移動教學原則。另外,還探明大學生學習風格、焦慮感等個體特征對移動學習的影響。然而,學者們主要考察了移動學習在大學生語言學習方面的應用,其促進作用可能是因為移動學習的特點符合語言學習的要求。在未來,還應該考察移動學習在大學生其他學習領域的應用,揭示移動學習在不同學習領域的應用效果,在此基礎上,提出移動學習的學習規(guī)律和教學規(guī)律,從而進一步指導大學生和高校教師提高移動學習和教學的效果。另外,未來還應該進一步考察大學生的主體因素對于移動學習的影響,闡明哪些大學生自身的因素能夠影響移動學習。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因素來將高等教育中移動學習的效果解釋清晰。

(二)用戶人群的態(tài)度

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應用的另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用戶人群的態(tài)度。移動學習的學習者和教育者的接納是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關鍵部分,對移動學習用戶人群的態(tài)度的研究不僅有助于確定學習者和教育者是否準備進行移動學習,而且有助于確定移動學習的優(yōu)勢和劣勢,并促進移動技術的發(fā)展。這些研究主要關心移動學習適用人群(包括高校教師、大學生等)對移動學習的采用狀況、觀念態(tài)度,并對影響態(tài)度的因素進行了調查。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們?;诟鞣N理論模型來研究影響用戶人群態(tài)度的因素。Tan等基于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調查了影響大學生采用移動學習的因素。[20]TAM模型認為新技術使用是由行為意向所決定的,而行為意向是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想用的態(tài)度共同決定的。Cheng在調查移動技術特點和通用性是否是大學生使用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中使用了TAM模型和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21]Althunibat在考察大學生是否愿意采用移動學習的研究中檢查了TAM模型、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和技術接受與使用的統(tǒng)合理論(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22]此外,Callum在調查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素養(yǎng)在移動學習的采用上的作用時也采用了TAM模型。[23]可見在影響大學生接納移動學習因素的研究中,對于模型的采用是常見的,而TAM則是一個常用模型。

在移動學習的適用群體中,大學生群體無疑是重要的。Sarrab考察了計算機工程專業(yè)的大學生對于移動學習的態(tài)度,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大學生擁有良好的移動學習意識和接受水平,對使用移動設備作為學習工具擁有積極的態(tài)度。[24]Cheon等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考察了大學生對移動學習的看法,結果顯示在大學生信念中,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行為控制這三者對于大學生接納移動學習有著重要影響。[25]Callum使用TAM模型考察了ICT素養(yǎng)在采用移動學習上的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ICT素養(yǎng)水平對大學生采用移動學習的意向有所影響。[23]而Ozdamli和Bicen的研究結果證明對大學生進行云計算服務培訓會使大學生對于移動學習的態(tài)度有明顯積極的影響。[26]因此,大學生的相關知識儲備、信念、ICT素養(yǎng)以及云計算服務等都會對大學生是否愿意采用移動學習有影響,這些影響因素的揭示對于今后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

除大學生外,高校教師也是移動學習的核心用戶。高校教師人群雖然少于大學生人群,但由于高校教師所扮演的特殊的社會角色,他們在促進大學生對移動學習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影響力??傮w來說,高校教師對于移動學習的看法是積極的。比如,Huseyin的研究以高校英語教師為被試,這些教師大多表示希望在他們的英語課上使用移動設備。[27]這說明目前的高校教師隊伍對于移動學習態(tài)度積極。這一點對于移動學習未來的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另外,一些研究從高校教師視角入手對移動學習的成功因素進行了分析。Kearney在調查高校教師對于移動教學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移動教學的幾個鮮明特點中,高校教師對于真實性十分看重,而對在線協(xié)作、網(wǎng)絡方面卻并不太看重。[28]而Hamat的研究中高校教師則將移動學習的靈活性作為采用移動學習的主要原因。Hamat還認為,通過技術進行教學的熟悉度在高校教師的積極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對于e-learning的良好經(jīng)歷和體驗是高校教師對移動學習產(chǎn)生良好感知的重要因素。[29]由此,可以預測,移動學習將成為高校教師的一個重要教學方式。

總的來說,在用戶人群對移動學習的態(tài)度研究方面,結果較為一致,大學生和高校教師對移動學習大多抱有積極態(tài)度。就用戶的態(tài)度而言,移動學習具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稍顯不足,可能原因是國內一直出于技術輸入的接受狀態(tài)。

(三)移動應用程序的設計與應用

由于移動學習是使用移動設備進行的學習,所以很多研究者關注的是在高等教育環(huán)境中,具體移動應用程序的設計和應用。

首先,很多學者將關注點集中在移動教學應用程序上。比如,Yousafzai等在研究中針對阻礙多媒體技術應用生命周期的技術問題提出了一個教學分類系統(tǒng),該分類系統(tǒng)討論并解決了移動設備的內容異質性、內容傳遞與用戶期望等問題,旨在為移動教學中與技術相關的問題提供指導。[30]為了促進高校教師采用移動學習模式,Cavus和Momani則開發(fā)了一個升級版的移動教育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采用無線網(wǎng)絡wifi,設計了許多服務以提高教育過程,使移動教育系統(tǒng)成為一個具有短信、公告、作業(yè)、測驗以及反饋功能的完整系統(tǒng)。[31]Adibi創(chuàng)建了一個可以提供安全機制、并能保持一定服務質量的豐富的交互式非依賴性多媒體系統(tǒng)(multimedia-enriched interactive non-repudiation system),用以應對遠距離教學系統(tǒng)所面臨的課堂服務和質量服務等問題的挑戰(zhàn)。[32]伴隨著移動教學應用程序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其在高等教育應用的前景也越來越廣闊。

除針對高校教師設計開發(fā)各種移動教學應用程序外,研究人員還專門針對大學生開發(fā)了各種移動學習應用程序。Schepman等學者探索了大學生對于多平臺的云計算的Evernote的使用,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學生對該應用程序持積極態(tài)度,認為它易于使用。[33]Chachil等的研究中則采用訪談法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伊班語(iban)設計開發(fā)了名為I- MMAPPS的應用程序來提高大學生此種語言的學習。[34]學者們開發(fā)的多個移動學習系統(tǒng)極大的方便了大學生的學習,顯示了其在學習方面的優(yōu)勢。另外,學者們還開發(fā)了關于移動學習的輔助工具的應用程序。比如,Marcos等也設計了一個可以進行自我評估的工具,這項工具的目的不只在于對面向學習的移動應用程序進行評估,也在于通過自我評估來強化學生知識,提高學習成績。[35]國內學者張艷梅等也基于移動環(huán)境下在線參與特征變化趨勢模型,構建了移動環(huán)境下在線參與度評價指標和自動測評方法。該模型提高了大學生在移動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供其學習效果。[36]

移動學習需要硬件和軟件的有機結合,硬件在開發(fā)商不斷改進下,取得了快速的發(fā)展,與此相對,移動學習軟件平臺的開發(fā)還相對滯后,還需要學者們進一步探索、建設更多、更有效的軟件平臺,以促使移動學習在高校課堂內外被廣泛的高效使用。

有趣的是,國內對于基于微信的移動學習應用程序的研究較為多見。比如,范文翔等提出了基于微信的翻轉課堂解決方案,并在“大學基礎英語”課程中開展實驗,論證了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對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的積極作用。[37]而山峰等依托微信公眾平臺,為計算機本科專業(yè)的學生創(chuàng)建了“數(shù)據(jù)結構”課程學習公眾號,采用內容分析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從學習者的基本特征、學習內容、學習行為、學習效果四個方面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微信公眾平臺在吸引學習者、傳播微內容、推進個性化學習與實時效果評估等方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并由此提出了應當注重微信用戶的教學,加強推送頻率與媒介形式并重的資源建設,創(chuàng)建微信技術多元支持下的學習情境。[38]

綜上所述,在移動應用程序的設計與應用方面,學者們基于各種具體問題和理論,開發(fā)了眾多的移動教學應用系統(tǒng)和移動學習應用系統(tǒng),這些極大地推動了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的發(fā)展。在移動教學應用系統(tǒng)方面還應該進一步探究,提出適應不同教學環(huán)境的移動教學應用系統(tǒng),以推動高校教師更加高效地采用移動學習。伴隨著微信的普及,國內對其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在未來,還應該進一步考察其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使得微信成為大學生學習的助力工具。另外,在未來,還應該考察移動程序與教育界新熱點——翻轉課堂的有機結合方式,揭示它們的最佳融合方案,從而進一步推動高校教學改革。

(四)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

除以上三個主要研究方向,對于移動學習的研究還包括對移動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

對移動學習的設計不止于教學和學習應用系統(tǒng)的設計,還發(fā)展到了對較大型的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AlKuhaimi與AlMogait兩位學者在某高校老校區(qū)利用可再生能源設計了移動教室,然后研究了移動教室下移動學習對大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39]肖君等學者構建了以學習效果為導向,包含學習者特征、學習場所、技術支持三維的無縫融合學習空間設計模型及跨媒體多屏無縫互動的開放教學數(shù)字化實驗室。此實驗室取得了良好的成效。[40]同樣,劉紅霞等學者也利用移動技術創(chuàng)建了用于輔助開展課堂協(xié)作學習活動的增強型的學習環(huán)境,研究結果顯示此增強型學習環(huán)境能顯著提高大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41]

四、移動學習的設備分析

由于移動技術的快速進步,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使用的移動設備的類型在過去七年內已有了明顯的改變。結果表明,在明確提出移動設備的研究中,國外研究中采用智能手機的研究有21個,國內研究有32個,相比較而言,國外研究中針對電腦(平板電腦等)的研究有9個,國內研究有1個??梢娭悄苁謾C已取代電腦成為更為流行的移動學習設備。國外一項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42]

五、結論與展望

總體來說,在2010-2016年期間,學者們對于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應用的研究具有較好的層次性,從論證移動學習效果到對用戶人群態(tài)度的調查,從移動應用程序的設計和應用到移動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指導性較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對于移動學習的教學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的研究較少,能夠直接用于高校教學,指導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對于移動學習的應用規(guī)律十分匱乏。對于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應用的探索還處于技術推動的階段,移動學習還未達到將“技術”和“教學”融合的良好狀態(tài)。在未來,應該對移動學習的教學和學習規(guī)律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將移動學習這個“黑箱”逐步打開,推動其在高校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并為高校教學改革增力,幫助大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

[2]黃龍翔.非正式學習環(huán)境下移動語言學習研究——新加坡學生校外成語學習及創(chuàng)作活動歷程探析[J].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2, (2).

[3]Muhammed A. A. The Impact of Mobiles on Language Learning on the Part of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EFL) University Student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36), 104-108.

[4]Magal-Royo T., Gimenez-López J. L., Laborda J. G. Multimodal Interaction on English Testing Academic Assessment[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46), 5824-5827.

[5]Nikoopour J., Kazemi A.Vocabulary Learning through Digitized & Non-digitized Flashcards Delivery[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98), 1366-1373.

[6]鄧暉, 邵銀娟, 趙玉婷, 等. 日常情境中使用移動應用程序進行自我導向的英語詞匯學習[J]. 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12, (3).

[7]Azar A. S., Nasiri H. Learn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Effectiveness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ALL) in L2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98), 1836-1843.

[8]Chang Y. S., Chien Y. H., Yu K. C., et al. Students’ Innovativ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s in Cloud-based M-learn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63), 988-994.

[9]Chang C., Chang C. K., Shih J. L.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a Mobile Inquiry-based Language Learning Setting[J]. System, 2016(59), 100-115.

[10]Taleb Z., Ahmadi A., Musavi M. The Effect of M-learning on Mathematics Learning[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71), 83-89.

[11]Ruchter M., Klar B., Geiger W.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Mobile Computers and Traditional Approache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54), 1054-1067.

[12]Yang X., Li, Lu T. Using Mobile Phones in College Classroom Settings: Effects of Presentation Mode and Interest on Concentration and Achieve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5(88), 292-302.

[13]Kwon S., Lee J. E. Design Principles of M-learning for ESL[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 1884-1889.

[14]Magal-Royo T., Montaana I. T., Gimenez-López J. L., et al. New Educative Methods in the Usage of Audiovisual Content in Mobil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 4492-4496.

[15]張潔, 王以寧. 移動技術促進英語聽說教學的實證研究[J].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1, (3).

[16]黃龍翔, 陳之權, 詹明峰,等. 以移動技術為中介—建立一個無縫語言學習框架[J]. 中國電化教育, 2011, (12).

[17]Ozdamli F. Pedagogical Framework of M-learning[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31), 927-931.

[18]Karimi S. Do Learners’ Characteristics Matter? An Exploration of Mobile-learning Adoption in Self-directed Learn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63), 769-776.

[19]Pruet P., Ang C. S., Farzin, D. Understanding Tablet Computer Usage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Students’ Technology Experience, Learning Styles and Attitud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55), 1131-1144.

[20]Tan G. W., Ooi K., Leong L., et al. Predicting the Drivers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Learning: A Hybrid SEM-Neural Networks Approach[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36), 198-213.

[21]Cheng Y. M.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M-learning Acceptance: Roles of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tibility[J]. 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 2015(20), 109-119.

[22]Althunibat A. Determin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Intention to Use M-learning in Jordan Higher Education[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52), 65-71.

[23]Callum K. M., Jeffrey L., Kinshuk. Comparing the Role of ICT Literacy and Anxiety in the Adoption of Mobile Learn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39), 8-19.

[24]Sarrab M. M-learning in Education: Omani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erspective[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76), 834-839.

[25]Cheon J., Lee S., Crooks S. M.,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Readiness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59), 1054-1064.

[26]Ozdamli F., Bicen H. Effects of Training on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on M-learning Perceptions and Adequaci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16), 5115-5119.

[27]Oz Huseyin. Prospective English Teachers’ Ownership and Usage of Mobile Devices as M-learning Tool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41), 1031-1041.

[28]Kearney M., Burden K., Rai T. Investigating Teachers’Adoption of Signature Mobile Pedagogi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5(80), 48-57.

[29]Hamat A., Embi M. A., Hassan H. A. Mobile Learning Readiness Among UKM Lecturer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59), 406-410.

[30]Yousafzai A., Chang V., Gani A.,et al. M. Multimedia Augmented M-learning: Issues, Trends and Open Challeng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6(36), 784-792.

[31]Cavus N., Al-Momani M. M. Mobile System for Flexible Education[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1(3), 1475-1479.

[32]Adibi S. A Remote Interactive Non-repudiation Multimedia-based M-learning System[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10(4), 377-393.

[33]Schepman A., Rodway P., Beattie C., et al.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doption of (mobile) Note-taking Softwar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2(28), 308-317.

[34]Chachil K., Engkamat A., Sarkawi A., et al. Interactive Multimedia-based Mobile Application for Learning Iban Language (I-MMAPS for Learning Iban Language)[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67), 267-273.

[35]De-Marcos L., Hilera J. R., Barchino R., et al. An Experiment for Improving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by Means of M-learning Auto-assess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55), 1069-1079.

[36]張艷梅,章寧,涂艷,等. 移動環(huán)境下學習者在線參與度研究[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14, (11).

[37]范文翔, 馬燕, 李凱, 等. 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實踐探究[J]. 開放教育研究, 2015, (3).

[38]山峰, 檀曉紅,薛可.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微型學習實證研究—以“數(shù)據(jù)結構公眾平臺”為例[J]. 開放教育研究, 2015, (1).

[39]AlKuhaimi S. A. A., AlMogait E. S. Bridging E-Gaps at PNU by Using Alternative Energy[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64), 297-305.

[40]肖君, 姜冰倩, 許貞,等. 泛在學習理念下無縫融合學習空間創(chuàng)設及應用[J].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5, (6).

[41]劉紅霞, 趙蔚, 多召軍. 移動技術支持下課堂協(xié)作學習的設計與實踐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3, (6).

[42]Hwang G. J., Wu P. H. Applications, Impacts and Trends of Mobile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a Review of 2008-2012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SSCI Journals[J]. Mobile Learning and Organisation, 2014(08), 83-95.

猜你喜歡
應用程序高校教師大學生
刪除Win10中自帶的應用程序
電腦報(2019年12期)2019-09-10 05:08:20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高校教師平等權利的法律保護
學習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論高校教師的基本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
人間(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論高校教師繼續(xù)教育的人力資本開發(fā)
高校教師職稱評聘應“教”字當頭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關閉應用程序更新提醒
電腦迷(2012年15期)2012-04-29 17:09:47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邛崃市| 潞西市| 泽普县| 曲松县| 郑州市| 苏州市| 紫阳县| 星子县| 县级市| 榆社县| 衡阳县| 陇西县| 嘉义市| 北川| 隆尧县| 左云县| 南开区| 娱乐| 望奎县| 肥乡县| 峨山| 望都县| 和静县| 石首市| 泽州县| 广安市| 呼伦贝尔市| 鄂托克前旗| 保德县| 那坡县| 克什克腾旗| 古浪县| 当阳市| 铁力市| 即墨市| 青海省| 林甸县| 政和县| 扶绥县| 定南县|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