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陳煥堂《傷寒論歸真》的學術觀點與價值

2018-01-18 18:27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州510405
中醫(yī)文獻雜志 2018年4期
關鍵詞:麻黃湯仲景桂枝湯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州,510405)

《傷寒論歸真》的作者及版本簡介

《傷寒論歸真》,又名《仲景歸真》,清道光年間陳煥堂著[1]。陳煥堂,字福齋,廣東東莞人,生平不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其同鄉(xiāng)蔣慎存(俞軒)為本書所作的序言中,稱“陳煥堂先生,吾莞名醫(yī)也。積生平精詣,著《傷寒論歸真》一書以問世,未付梓而歿,歿后遂失傳?!笔Y氏云:“知其書之足以濟世也,多方搜羅始得之。而數十年中,劫于水者一,劫于火者一,劫于兵者一?!币源送茢?,此書成稿年代,當在付梓出版的20年前,即1829年或更早。此外,書中多處提及《醫(yī)宗金鑒》,而《醫(yī)宗金鑒》最早于1742年刊行,故此書的成書日期應在1742至1829年間,即在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間。沈英森主編的《嶺南中醫(yī)》也認為陳氏生活于清嘉慶道光年間[2]。清光緒五年(1879年)《廣州府志·藝文略》、民國十年(1921年)《東莞縣志·藝文略》、《廣東文物特輯·人文門》均收錄本書[3- 4],惜未見作者傳。

該書現存4個版本,其中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五云樓刻本,藏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光華堂刻本及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四美堂刻本,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有收藏;另有臺灣嘉義市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版,藏于臺北市立圖書館。2009年,廣東科技出版社的《嶺南中醫(yī)藥文庫·典籍系列》以光華堂刻本為藍本,出版了本書的影印本。

《傷寒論歸真》的主要學術觀點

從全書內容來看,陳氏對仲景學說造詣頗深,理論方面多有發(fā)明。他臨證善用仲景方,對時醫(yī)喜用輕淺時方以塞責的做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本書既有他對《傷寒論》不同專題的深入研究心得,又有根據原文和自己臨證經驗而總結的識癥用方歌訣,可謂深入淺出。

1.針砭時醫(yī)之流弊,力倡仲景之正流

陳氏的學術思想集中在卷一的《傷寒醒俗》中,“醒俗”意即“醒世人之惑”。在《畏用古方緣由》一篇中,陳氏舉出幾種不用古方的理由,一一加以辨析。如有人認為麻桂二方只能治外感,不能治雜病。陳氏即列舉了麻黃湯加味治療雜病的許多方法(加白術茯苓可治濕腫,加茵陳梔子可治濕黃,加半夏南星可治寒痰,加四苓可治水瀉),并說:“若仲景一方止治一癥,亦成不得圣醫(yī)之方矣?!庇腥苏J為麻桂諸方兇險難用,甚至有“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之說,陳氏則認為這是由于“近來醫(yī)家,頭痛治頭,腳痛治腳,……實在分不出陰陽表里來,故不敢用此等方耳。”以陳氏豐富的臨床經驗,此說可謂持之有據。陳氏生活于嶺南,目睹周遭醫(yī)生囿于“南方無正傷寒”之論而不敢用傷寒方,遂立論駁斥此說,認為傷寒乃人傷于風寒之病,非怪異之病,南方人斷無不患此病之理。陳氏也對時醫(yī)用傷寒方的藥量提出質疑,他認為時醫(yī)之所以用藥量小,一是泥于治內傷方的特點,內傷方藥量常小,二是由于識力不透,用藥如張羅,多設其網,所以多設其藥,冀其一中。后又引自己與同鄉(xiāng)人蔡慶初先生用重劑愈病案例以為反證。

2.力斥陶節(jié)庵、張景岳傷寒治法之誤,破中有立

卷二至卷三以“傷寒覺悟”為名,其意即在力陳對時醫(yī)影響較為廣泛的傷寒代表醫(yī)家之非,目的是“欲醒覺后覺無為前人所誤”。如陶節(jié)庵主張九味羌活一方能通治溫暑四時風寒,可代麻桂青龍三方。陳氏謂此乃節(jié)庵識見之誤,以為桂枝湯專治風,麻黃湯專治寒,大青龍湯專兼治風寒夾火。作者認為,若從方證相應之說言之,則麻、桂、青龍各有對應之證,“問方可以知癥”,而九味羌活湯則無此功能。因而陳氏對“不辨表里陰陽,淺深順逆,傳經與不傳經”,只緣見風寒外感,即以一方通治的做法頗不以為然。又陶氏認為,麻桂二方只宜冬月嚴寒之正傷寒,其余三時(春、夏、秋)宜用辛涼發(fā)散。陳氏認為此說導致“今世皆以傷寒為寒,傷暑為熱”。所謂冬用辛溫,三時用辛涼,應僅指發(fā)表而言,若認為冬時之病放膽用溫,三時之病放膽用涼,則大謬。并告誡醫(yī)家,“秋冬亦知有溫暑,春夏亦知有傷寒”。

書中還對景岳不問癥邪之兇險,及傳經與否,治傷寒首重補虛的觀點進行了辯駁。如關于大承氣湯的使用時機,景岳云:“痞滿燥實堅五者俱,而后可下?!庇衷啤跋虏幌舆t,恐內不實,而誤攻之,必至不救?!标愂蟿t認為此論過于保守,援引六條經文,謂此六證“乃仲景所謂急下,刻不容緩者也?!霸乐反簏S芒硝能傷人,而不知畏病邪之傷人更大?!北橛^景岳太陽、陽明、少陽病之治法,陳氏指出:“因景岳先存今人常虛之偏見,反以內傷之法以治傷寒,則一誤到底而不覺?!?/p>

對于分屬太陽、陽明和少陽的麻黃湯證、大承氣湯證和小柴胡湯證,認為有是證則當用是方,方不為后世淺學所惑,更不能以“內傷之法治傷寒”。這是難能可貴的。此外,對于景岳的“今人常虛”、“陽常不足”、“傷寒須補”、“虛人始病,不虛人則不病”的觀點,陳氏一一指陳其弊,論說頗有見地。陳氏之辯駁語雖激烈,持論卻不偏頗,正如他所說:“所辨二子者,為傷寒一道耳,非敢輕論二子醫(yī)學長短?!?/p>

3.主張照仲景正方正法醫(yī)治外感傷寒

其卷四至卷五為“傷寒引正”,蓋取“引后學歸于仲景之正傳”之意,其中包含了陳氏研究《傷寒論》的數篇心得。首先,陳氏主張正本清源,理順《內經》傷寒與仲景傷寒的關系,其論在《論仲景之傷寒補內經之未逮》一篇中。其次,他主張學習傷寒要守住仲景正法正方,并頗多個人發(fā)明。如在《不識傷寒不能精治外感論》篇,陳氏提出:傷寒有營衛(wèi)之證,外感亦有營衛(wèi)之證,傷寒有三陽證候,外感亦當有三陽證候?!安蛔x仲景,不辨三陽證候,即不能醫(yī)治傷寒,既不能治傷寒,亦豈能精治外感乎?”認為外感即傷寒之別名,原同一類,治則同法,藥則同方。在《四時受病傷寒不同》篇中,陳氏以四季和八卦立論,認為冬季是復卦,一陽來復,春季則是泰卦,因此冬春二季,其病多熱。夏季為姤卦,“茍為風寒所侵,身外之陽氣或有不支,則寒邪可能直入”,多成三陰之陰證。至于秋季,在卦為否,故秋季陰陽混雜,寒熱夾雜之病較多。在《論陽臟無直中陰臟無傳經》篇中,認為人之五臟有陰陽之素偏者,陽臟多熱癥,陰臟多陰寒。陽臟者患傷寒,則必有傳經而無直中;陰臟者患傷寒,則不傳經而有直中之陰癥。故“學者診病,須先察其平日臟氣為著緊。”這些議論實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4.方證理解精深,加減變化靈活而不逾矩

在《傷寒問方知癥歌訣》中處處可見,反映了陳氏作為經方臨床家的功底。如桂枝湯訣后的加減法:“嘔者加半夏陳皮各三錢,夾食者加山楂神曲各三錢,頭痛者加羌活二錢,夾熱者加黃芩三錢,渴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渴而小便利合白虎湯,咳嗽加蘇梗薄荷杏仁”等等。

《傷寒論歸真》對學習《傷寒論》的指導和幫助

陳氏主張由博返約,由難轉易,示人以方便之門。在《傷寒引正》下篇中,列出了“初學入門二十六訣”。包括病因、經絡起止、傳經次第、傷寒總脈、表證、里證、陰證、陽證、驗舌法、夾食論、忌參辨、三總病四總方等專題。每條目下均附七言訣,使讀者易于記誦。

如在“三總病四總方”中,作者總結道“傷寒三病風寒熱,表里陰陽四總方;陽證大承陰四逆,風用桂枝寒麻黃”,把傷寒論300余證以風、寒、熱三字概括,并將麻黃湯、桂枝湯、大承氣湯、四逆湯作為四總方,可謂提綱挈領。

為了使傷寒方便于應用,陳氏還撰“問癥知方歌訣”和“問方知癥歌訣”2卷。他將《傷寒論》一切方癥,全數編訣。上卷癥訣,先將六經全盤稽核,同癥分經,盡數指明,俾“熟讀一癥訣,即能醫(yī)治一癥”。如發(fā)熱,總結為“發(fā)熱汗出惡風用桂枝湯”、“發(fā)熱無汗而喘用麻黃湯”、“發(fā)熱脈沉身疼下利清谷用四逆湯”等等。頭痛條則有:太陽寒痛麻黃湯、太陽風痛桂枝湯、少陽痛小柴胡湯、陽明經癥葛根湯、陽明府癥白虎湯、陽明府甚者承氣湯、厥陰痛吳茱萸湯。這樣歸類編排,有助于快速了解某癥狀的六經辨證用方。

下卷方訣,指明藥味、應治之法,教人“熟讀一方訣,自然善用一方”。如桂枝加附子湯的方訣:“桂枝湯加附子湯,發(fā)汗遂漏汗不息。惡風拘急小便難,發(fā)汗未退亡津液?!弊x來瑯瑯上口,易于記誦。這正是陳氏本意——使《傷寒論》歸于本真而利于初學。

(致謝:本文承蒙本校已故臨床基礎(傷寒)專業(yè)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張橫柳教授審閱并修改,特此致謝!)

猜你喜歡
麻黃湯仲景桂枝湯
桂枝湯在溫病中的應用規(guī)律研究*
“老干爹” 難追老干媽
桂枝湯煎服法對臨床中藥學實踐的啟示
仲景食品首發(fā)過會面臨經銷商流失等多重風險
論麻黃湯不是發(fā)汗峻劑※
麻黃湯證與傷寒的對比研究
急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患者采用麻黃湯加減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
培養(yǎng)“仲景學子”的幾點思考
略論桂枝湯的補益中焦作用
桂枝湯加味治療更年期婦女汗出56例臨床體會
福州市| 乳山市| 湖北省| 晋宁县| 翁源县| 绍兴县| 饶阳县| 蓬安县| 遂昌县| 玉溪市| 海淀区| 仁化县| 聂拉木县| 讷河市| 惠东县| 清涧县| 扎鲁特旗| 封丘县| 云南省| 若尔盖县| 武清区| 蛟河市| 阿鲁科尔沁旗| 昌宁县| 开江县| 诸暨市| 武清区| 九龙县| 枣庄市| 闸北区| 延川县| 衡东县| 太谷县| 滨州市| 双江| 南木林县| 池州市| 灌阳县| 那坡县| 全州县|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