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療養(yǎng)院康復保健中心(青島,26607)
《諸病源候論》,由隋代巢元方所著,是中醫(yī)史上現(xiàn)存的第一本專門敘述疾病分類、病因病機和證候的中醫(yī)學典籍[1],該書未載一藥一方,卻有“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的說法,記載導引術280余條。巢元方身為“太醫(yī)博士”,對湯藥并非不精通,卻只列導引療法,可見其對導引的情有獨鐘與自信。整理挖掘這些導引操作,對于豐富中醫(yī)治療方法,完善中醫(yī)氣功學學科體系具有重要價值。
導引法具有鮮明的實用性特征,因此對于描述導引法的文字給予明確的操作要領說明,對于理解、還原和應用這些導引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導引習練過程中的體會,對《諸病源候論》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拓”的操作要領進行分析闡述,冀希望拋磚引玉,供同道討論。
在280余條導引法中,“拓”字出現(xiàn)于24條導引法中,被使用于29處,出現(xiàn)條目約占總導引條目的8%,是《諸病源候論》導引法中常用的一種動作。導引法專業(yè)性較強,本書導引法為巢元方編纂,因此在選詞表達操作意義上,不應該出現(xiàn)用同一個詞表達截然不同的幾種操作,而只能是作者心目中的某一類動作要領。
“拓”,《唐韻》、《正韻》,他各切;《集韻》、《韻會》,闥各切,音“托”。手承物也,一曰手推物也。唐朝詩人李山甫詩作《陰地關崇徽公主手跡》“一拓纖痕更不收”,講述的是崇徽公主到汾州的典故。崇徽公主以手掌拓石壁,遂有手痕,即今靈石公主手痕碑??梢姟巴亍?,從訓詁中可得兩義:第一,音義均同“托”,表示以手承物;第二,表示以手推物的含義。在《諸病源候論》導引法中,“拓”的操作含義必然是二者之一。根據(jù)導引習練過程中的體會,“推”和“托”操作要領的區(qū)別表現(xiàn)于三個方面:前臂是否有旋內的操作、動作的操作方向、動作的操作力度;有前臂旋內的動作,無從下向上的含義,主動發(fā)力就是“推”;無前臂旋內的動作,有從下向上的含義,被動受力則是“托”。
本文傾向于選用 “以手推物”,理由如下。
《諸病源候論》中“拓”用于“前后拓”、“上拓”、“拓席”、“倒拓兩髆井前”、“拓頤”、“拓頦”、“拓兩頰”、“拓腰”、“拓肘頭”、“涌泉相拓”、“拓兩髆頭面”、“拓膝頭向下”中。
其中“拓席”有8處,“拓膝頭向下”1處,“拓兩髆頭面”1處,“髆頭”指肩峰處,以上10處取“以手推物”之義,顯然最合適?!坝咳嗤亍?處,取的也是“推”之義。在《諸病源候論》導引法中,指既可是“手指”,也可是“足趾”,相拓,就是雙足掌心相合,類似雙手“合十”,然后雙足相對用力,表現(xiàn)出“推”的要領。
“倒拓兩髆井前”,見于導引條文“兩手掌倒拓兩髆井前,極勢,上下傍兩掖,急努振搖,來去三七,竟。手不移處,努兩肘向上,急勢,上下振搖二七,欲得拳兩手七,因相將三七。去項髆筋脈急勞”中。髆,指肩胛;井,穴地出水曰井。《廣雅》“深也”。因此,“髆井”之義有二:一為兩側肩胛之間的深處,位置有一處;二指缺盆,兩側各有一處,《針灸大成》中也記載髆井為肩井穴別稱,肩井即在缺盆中。原文認為有兩個“髆井”,因此,這里髆井取第二義是最合適的。兩掖,即兩腋。原文中“上下傍兩掖”為說明性文字,解釋倒“拓”的部位靠近兩側腋窩?!暗埂庇小邦嵉埂焙汀暗汀倍x。與“拓”相連,無論取二義中的何義,均需內旋前臂,主動發(fā)力。因此,此處拓字之義取“以手推物”更為合適。
“前拓”的用法有6處。其中1處,做雙手前“拓”;其余5處,均是前后取勢。從操作角度講,“取勢”需要雙手前后相對用力,必然要前臂內旋,主動發(fā)力,才容易達到導引中要求的“極勢”。
而“拓頤”2處、“拓兩頰”1處。頤,《釋名》“或曰輔車,或曰牙車,或曰頰車”,將其定位于面頰部。因此這3處取“以手推物”之義,即前臂內旋,雙手發(fā)力也是合適的。
“上拓”2處、“拓頦”2處。頦,《玉篇》“頦,頤下也”。俗稱下巴。這兩處取“托”,不論從字義還是從導引操作都是行得通的。上拓出現(xiàn)于“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勢”和“兩手拓,向上極勢”兩處,根據(jù)其后的注解,“如似推物勢”和“向上極勢”可知,此處導引動作是需要主動發(fā)力的,因此取“推”義勝。拓頦出現(xiàn)于“一手拓頦,向上極勢;一手向后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左右換手皆然。拓頦,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同樣其后的注釋也暗示了此處雙手需要主動發(fā)力,因此也是“推”的操作。
“拓腰”有4處。單單討論“拓腰”操作要領,“推”與“托”也都能講通,也可操作。但是,如果再考慮前后文內容,取“托”,在操作上,就會有些問題了。其一,托,表示以手承物,其力的方向是從下向上,手托于腰,無論置于何處,腰都不可能真正出于手的“上方”;其二,“拓腰”的實際操作由上肢完成,上肢位于腰的兩側,因此,“拓腰”動作的力量方向不可能從下向上;其三,四條條文在“拓腰”基礎上,后文還要求“拓腰后,展兩肘頭相向”、“拓腰向上,振搖臂肘”、“ 拓腰,蹙髆極勢”。如果僅僅是向上托住,手所放的部位只能貼近側脅部,才能最大化“托”的效果。在保持“托”的位置前提下,然后或者讓雙肘盡量靠近,或者充分內收外展肩關節(jié),或者盡力收縮肩胛部,顯然都是很難操作的。其四,如果手放置的部位就在腰眼部位,其實從其操作要領來講,做的方向就是“由后向前”,就是“推”,而非“托”。可見“拓腰”取“推”,更符合實際操作。
“拓肘頭”似乎取“托”更加有道理。但是考慮到后文的 “以肘拄席”,雙手向外“拓”肘,依然包含前臂內旋,主動發(fā)力的操作,故而取“推”之義也更加合適。
“托”,方向從下向上,因為是被動受力,相對“推”的動作而言,偏于靜態(tài);“推”,發(fā)力從內向外,相對“托”的動作,偏于動態(tài)?!巴小迸c“推”均以手作為中介而體現(xiàn)其動作,在導引過程中,上肢主動,其活動軌跡,更方便于引導“內氣”的運行。因此,從這個角度分析,“拓”取“推”義,也更為恰當。
在《諸病源候論》中,有6處使用“承”字。托,手承物也??梢姟巴小绷x,在《諸病源候論》中是用“承”來表示的,“承”的動作由手完成,其操作對象只有一個部位:脅部。
綜上所述,“拓”在《諸病源候論》導引法中當取“以手推物”之義。
因此在《諸病源候論》導引法中“拓”的動作操作要領在于前臂內旋,最后依賴掌根主動發(fā)力,用力方向應該是由內而外,即從近身處向遠身處,因而其肘部在外部形態(tài)上,不應當太緊?!坝咳嗤亍逼洳僮鞯闹苯硬课浑m然是足,但是其操作要領其實與手相應部位是一致的,小腿內旋,足跟發(fā)力,由內而外,膝部屈曲。“拓”是主動動作,強調過程,從內向外,因而具有引動氣機由內而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