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槚 ,趙 鐸,王 丹(.河南中醫(yī)藥大學06級碩士研究生,河南 鄭州 450046;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鄭紹周教授是全國名老中醫(yī),第三批、第四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鄭教授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5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和教育理念。鄭紹周教授發(fā)表論文40余篇,主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風急癥》《中醫(yī)內科急癥臨床》等著作,主審《鄭紹周腦病臨證經驗》《中華中風病大全》等專著。鄭紹周教授在治療中風病、胸痹、癡呆、多發(fā)性硬化等方面有獨到的經驗。在國內較早提出用“補腎益氣”法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理論,獲得中醫(yī)腦病界認可。在多年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歷代名家經驗,提出“腎虛痰瘀”致病學說,倡導“補腎、活血、化痰”治療多種疑難疾病。鄭紹周學術上倡導衷中參西、以中為主,人才培養(yǎng)方面注重師承,為我省中醫(yī)事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
胸痹心痛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重者可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極大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鄭教授依據經典文獻對胸痹心痛的論述,并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視不同患者的自身情況,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合理組方,以化痰、活血、理氣之法宣痹通脈,臨床可顯著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療效顯著,幾乎無失敗病例。筆者有幸跟師學習,驚奇于其臨床療效,受益匪淺,遂思考總結,現將鄭紹周教授治療胸痹心痛的經驗介紹如下。
胸痹的臨床表現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張仲景《金匱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病名。鄭紹周教授總結中醫(yī)經典文獻中有關此病的論述,并結合自身數十年臨床經驗,認為胸痹為本虛標實之病,其病位在心。本虛主要為氣、血、陰、陽之不足,標實主要為痰濁、血瘀、氣滯、寒凝等。胸痹的主要病機為心脈痹阻;病因為寒邪內侵、飲食失調、情志失節(jié)、勞倦內傷及年邁體虛等,其中,飲食失調、七情內傷及外感六淫易使痰飲產生,痰飲一旦產生,可隨氣流竄全身各處,無處不到,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氣機痹阻,脈絡阻滯,發(fā)為胸痹心痛。同時,津液輸布異常、痰濁痹阻又可引起局部或全身血液循行不暢,導致痰瘀交阻的惡性循環(huán),以致痰瘀等病理產物痹阻心脈,痰瘀阻滯為其主要病理因素[1]。因此,主要以化痰瀉濁、活血化瘀為法,以達宣痹通脈之效。
本虛主要有氣、血、陰、陽之分,臨床常可相兼為病。結合患者自身四診信息,因人制宜,根據虛損類別及程度不同,補虛常靈活選用不同補益藥物。心氣虧虛乃是導致心陽不振、瘀血等病理現象的基礎[2]。若氣虛未見明顯陰陽之偏向,常用黨參或干曬參;若兼陰虛,則選用西洋參;若兼陽虛,宜用紅參;若氣虛程度較重,需加用黃芪、白術等,增益補氣之力;若血虛,常以四物湯為基礎方加減用藥;若偏于陰虛,常麥冬、黃精、枸杞子、女貞子等;若偏于陽虛,常用巴戟天、山萸肉、淫羊藿等。
標實主要為痰濁、血瘀、氣滯、寒凝,臨床易見多種致病因素相互夾雜。
2.2.1 痰 濁
患者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失調導致脾胃損傷,運化失健,聚濕生痰,正如李東垣《脾胃論》曰:“油膩厚味,滋生痰涎?!碧禎裰白瓒粜年?,胸陽失展,心脈痹阻。祛除此邪,鄭師常用中藥主要有茯苓、半夏、炒葶藶、白芥子、瓜蔞、石菖蒲、膽南星等。
2.2.2 血 瘀
各種致病因素均可導致血液循行不暢,出現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則痛,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曰:“脈澀則心痛?!毖鍪切乇园l(fā)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應積極活血化瘀、疏通脈絡。鄭師祛除此邪常用丹參、水蛭、赤芍、川芎、紅花、皂角刺、三棱、莪術等中藥。
2.2.3 氣 滯
情志失節(jié)、優(yōu)思傷脾、郁怒傷肝皆可使血行失暢、脈絡不利而致氣滯血瘀,心脈痹阻。正如《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所述:“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調可致氣血耗逆,心脈失暢,痹阻不通而發(fā)心痛?!编崕熞岳須饨庥糁ㄖ沃?,常用青皮、陳皮、枳實、厚樸、烏藥、香附、薤白、甘松、降香等中藥。
2.2.4 寒 凝
素體陽虛,胸陽不振,陰寒之邪乘虛侵襲,抑遏陽氣,可使血行瘀滯?!端貑枴ふ{經論篇》曰:“寒氣積于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编崕熿畛诵俺S霉鹬?、附子、細辛等中藥。
鄭師在治療胸痹時重視運用整體觀念,因人制宜,常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的不同,辨證論治、隨癥加減。如納差者,加焦三仙、雞內金、砂仁等;眠差者,加合歡皮、夜交藤、遠志、酸棗仁、珍珠粉等;腹脹不適者,加枳實、厚樸、佛手、瓜簍、炒檳榔等;便秘者,加肉蓯蓉、當歸、決明子等;煩躁焦慮者,加黃連、梔子、蓮子心、煅龍骨、煅牡蠣等。鄭紹周教授注重兼證的治療,以期最大程度減輕病患的痛苦。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逐漸改變,而生活方式對此病的發(fā)生及進展尤為重要,鄭師因時制宜,重視生活方式對疾病的影響作用,常耐心指導患者日常調護。囑患者注意生活起居、寒溫適宜;重視精神調攝,保持心情平靜愉快;注意飲食調節(jié),戒煙酒;提倡適當活動鍛煉,勞逸結合。
患者,男,48歲,2016年6月29日初診。主訴:心前區(qū)疼痛不適3個月余。現病史:3個月前,患者體力勞動時出現心前區(qū)疼痛,伴頭懵,于某醫(yī)院就診,查冠脈造影提示冠脈三支病變,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行內科對癥治療后,癥狀未見明顯好轉,求治于鄭教授。診見:心前區(qū)疼痛,伴頭懵,納一般,寐易醒,二便可,脈弦滑,舌質暗紅,苔白厚膩。血壓:105/72 mmHg(1 mmHg=0.133 kPa)。西醫(yī)診斷: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中醫(yī)診斷:胸痹,證屬痰瘀互結。治宜化痰宣痹,活血通脈。處方:半夏10 g,炒葶藶10 g,白芥子20 g,瓜蔞20 g,丹參20 g,水蛭10 g,皂角刺15 g,三棱20 g,莪術25 g,人參10 g,麥冬20 g,薤白20 g,甘松15 g,澤蘭15 g,降香10 g,葛根30 g,遠志20 g。治療半月余。二診:心前區(qū)疼痛、頭懵較前明顯減輕,納可,睡眠較前改善,二便正常;舌質紅,苔白稍厚,有齒痕,脈弦滑。以上方為基礎加減,處方:人參10 g,白術20 g,半夏10 g,炒葶藶10 g,白芥子20 g,瓜蔞20 g,薤白20 g,麥冬20 g,甘松15 g,澤蘭15 g,水蛭10 g,皂角刺15 g,三棱20 g,莪術25 g,降香10 g,葛根30 g。間斷口服中藥1個月余。三診:偶有心前區(qū)疼痛不適,納可,二便正常,舌質紅,齒痕不明顯,苔薄白,脈弦。治宜健脾化痰,活血通脈。處方:黨參20 g,茯苓20 g,白術20 g,半夏10 g,炒葶藶10 g,瓜蔞20 g,薤白20 g,麥冬20 g,甘松15 g,澤蘭15 g,水蛭10 g,皂角刺15 g,三棱20 g,莪術25 g,降香10 g。四診:患者心前區(qū)不適癥狀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隨癥加減,間斷口服中藥2個月余。隨訪1 年,未明顯不適。
按 患者心前區(qū)疼痛不適,伴頭懵3個月余,脈弦滑,舌質暗紅,苔白厚膩。結合初診時四診信息,故辨證屬痰瘀互結,治以化痰宣痹,活血通脈為法,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藥用半夏、炒葶藶、白芥子,瓜蔞化痰宣痹;丹參、水蛭、皂角刺、三棱、莪術、澤蘭祛瘀通脈;人參補益元氣,麥冬歸心經,能養(yǎng)心陰,人參、麥冬合用可補氣益陰;甘松、降香可行氣開郁,理氣止痛;因兼有頭懵,以葛根引經;眠差,以酸棗仁安神助眠。二診時癥狀好轉,故以健脾化痰、活血通脈為治則。三診時患者已無明顯不適癥狀,為鞏固療效,繼續(xù)間斷服中藥。同時囑患者避風寒,慎起居,調飲食,暢情志,適當活動。
鄭紹周教授運用化痰瀉濁、活血通脈法治療胸痹,因時因人制宜,辨證論治,常收良效。首先,因痰瘀阻滯為胸痹主要致病因素,治療多用化痰藥、活血藥,輔以理氣藥,以奏宣痹通脈之效;其次,在治療主癥的同時,靈活選藥治療兼癥,注重主癥與次癥兼顧,整體論治,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痛苦;第三,鄭教授指出,胸痹一般病程較長,多為虛實夾雜,動態(tài)觀察與把握病情,故治療當權衡虛實輕重,祛邪與扶正兼顧,使患者機體達到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由此,臨證治療常可顯著改善患者胸悶、氣短、胸痛等不適癥狀,加速患者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