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愛波
摘要:閱讀不是自然獲得的行為,而是需要習得的技術。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機和興趣,教師可帶領學生以語文教材為依托,展開一系列的讀書活動。讀書活動由各種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看整本名著穿插進行,學生在持之以恒的讀書活動中,慢慢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接觸到足夠豐富的語言。由此,無意間形成的良好閱讀習慣會給學生的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為他愛上閱讀播下一顆希望的種子。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書活動;渴望閱讀;實踐探索
一、現(xiàn)狀困惑:“不”字當頭難愛閱讀
閱讀能帶來什么好處?一切都可歸納為一則簡單的兩個層次的公式:
——你讀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歡讀,就讀得越多。
——你讀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聰明。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熱愛讀書,樂于讀書,迷戀讀書。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由于筆者學校地處城鄉(xiāng)交界地段,外來務工子女幾乎占班級人數(shù)的三分之二,家庭條件總體偏差,學生在家接觸閱讀的機會不多。電視、手機、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對學生甚至大人的吸引力都遠大于書籍。如何使學生的閱讀時間在與看電視和玩電子游戲的競爭中取勝?這是很多老師一直苦苦思索并探究的問題。
研究表明,對學生的閱讀習慣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父母。但很多家長自己根本不看書,也不具備選書的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閱讀習慣方面不愿或不能恪盡職守。家長一方面要求孩子好好讀書,一方面自己看電視、玩手機、搓麻將。家長的這種態(tài)度直接影響學生,導致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會讀書,或者假讀書,讀書時一有風吹草動注意力就會轉移。
不愛讀書、不會選書、不會讀書,成為學生學習進步的攔路石,成為家長教育學生的心中痛,也成為老師教育學生愛上閱讀的三大難題。那么,有什么操作性強并能成功吸引學生閱讀的方法呢?
二、理論指引:路在源頭指點閱讀
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寫道:“閱讀定律一:人類是喜歡享樂的,如果學生只遇到閱讀的無趣,很少體驗到樂趣,那他就會回避閱讀?!彼越處熞獎?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樂趣,這樣學生才會愛上閱讀。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從自然、社會和書本中選擇和確定的動腦、動口、動手的多項思維活動,是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探索性學習活動,能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如何幫助學生來選書呢?《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育需要語文教學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語文教材僅僅只是教學的一個起點和一個依托。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節(jié)選自名家名篇的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作者這條線,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課外閱讀,還可以督促學生閱讀相關的書籍,把閱讀原著真正落到實處。
小學階段是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時期,閱讀是教育的核心,所以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就成為重中之重。多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閱讀不是自然獲得的行為,而是需要習得的技術。下面筆者就以所教的學生為例,談談在四年級上學期如何以教材為依托,系統(tǒng)開展讀書活動的實踐探索。
三、實踐探索:“激”字帶頭堅持閱讀
為了便于分享閱讀,筆者嘗試以語文教材為依托,設計主題式閱讀。主題式閱讀主要由各種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看整本名著活動穿插進行,以一個單元為單位,將語文教材中的單元內(nèi)容與單元主題相關聯(lián)的課外閱讀內(nèi)容,組成一個“大單元”系統(tǒng)。如果把單元主題比做一根“藤”,教材中的文章、課外搜集來的與主題相關聯(lián)的文章、與主題相關聯(lián)的書籍,就好比“藤”上的“瓜”。這樣的讀書活動,密度高、容量大,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的知識架構和思維重組。
(一)以課本為依托,激發(fā)閱讀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好語文,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經(jīng)過仔細研究,筆者決定對第一組、第三組、第五組、第八組這四個單元的知識點、文化點進行延伸、重組、創(chuàng)造、升華,開展不同形式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教材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出發(fā)點,讓教材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源頭活水”。
1.搜集自然奇觀,配樂朗誦
第七冊語文書的第一組課文在導語中點出:“大自然像一位魔術師,他的杰作,常常令人驚嘆與震撼”,在學習這組課文時,教師預先布置一個活動任務:查找閱讀各種資料,了解自然奇觀,并在第一單元學習結束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表演一段配樂朗誦作為學習成果展覽。
具體活動如下:第一周每天在家閱讀一篇關于介紹自然奇觀的文章,第二天在晨會課時讀給小組成員聽。經(jīng)過一星期的素材積累,小組成員再共同討論定下將要朗誦的篇目,然后練習朗誦,時間為一周。待到第一組課文學完的同時組織朗誦比賽,要求:四人合作,配樂朗誦。
雖然這次的讀書活動形式簡單,操作也簡便。但是這種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的讀書活動,調(diào)動了學困生的積極性。據(jù)家長反饋,學生放學做完作業(yè)后,就拿出課外書看書找資料,沒有條件的就在媽媽手機上瀏覽關于自然景觀的文字介紹,然后摘錄下來。朗誦比賽時,音樂與文章相呼應,不知不覺把學生的情緒都調(diào)動起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想像畫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體會作者生動的描寫。這樣的讀書活動,既不感到壓力,又拓寬了知識,學生很樂意去嘗試。
2.閱讀名家童話,探究作者
語文書中的第三組課文都是童話,《巨人的花園》《去年的樹》更是膾炙人口的巨作。但學生對王爾德、新美南吉的其他童話并不了解。為此,筆者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后,緊緊抓住作者這條線,進行自主地課外閱讀,閱讀作家的其他作品并了解創(chuàng)作的背景,體會作家的人格魅力。
如學習了《巨人的花園》后,引導學生閱讀王爾德的原作《自私的巨人》,學生遺憾地發(fā)現(xiàn)巨人居然死了,原文與課文竟然大不相同?。」P者告訴學生:王爾德被譽為“童話王子”,一生只寫了9篇童話,但每一篇都是世界名作。學生由此對王爾德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想知道他是個怎樣的人,他還寫了什么童話。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究閱讀,再進行聊天式討論會,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學生暢所欲言。
生1說:《夜鶯與玫瑰》這個故事太傷感了。夜鶯為了幫助一位學生,用針刺進了胸膛,還要唱歌,把白玫瑰染紅,最后死了。其實,我覺得: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
生2說:《快樂王子》這個故事深深打動了我的心。快樂王子和小燕子為了給那些窮困的人們送去健康、快樂和幸福,獻出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它們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給予永遠是快樂的!
生3說:看了《快樂王子》,我都哭了,王子的心雖然是鉛做的,但是卻比人還要善良,他做的好事除了小燕子沒有人知道,他太偉大了。我覺得這快樂王子就是王爾德自己,怪不得他被稱為“童話王子”。
可以感受到,這樣的讀書活動不僅使課本里一個個抽象的作家名字走下圣壇,“以文帶文”的閱讀方式還大大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加深了學生對作家作品的深入把握,更妙的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把書讀厚”的方法,真可謂一舉多得。
3.介紹世界遺產(chǎn),模擬導游
第五組課文在導語中指出:“本組課文將帶領我們觀賞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搜集與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有關的資料?!辈⑶冶締卧牧曌饕髮W生寫寫介紹“世界遺產(chǎn)”的導游詞。但寫導游詞是一項非常生活化的習作內(nèi)容。電腦、手機查閱來的“世界遺產(chǎn)”,學生一知半解,容易出現(xiàn)寫導游詞倉促為之,模擬導游走過場的情況。
為此,筆者把這次的語文實踐活動設計關注到學生的生活起點:在大家生活的故鄉(xiāng)寧波有沒有“世界遺產(chǎn)”呢?筆者隨即想起2015年開始我國積極推動的“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計劃。而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港口。寧波先民在開辟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物質文化。在《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絲綢之路中國段(海路部分)·寧波遺產(chǎn)一覽表中鎮(zhèn)海口海防遺址、保國寺、天一閣、天童寺等這些耳熟能詳?shù)牡胤蕉家灰辉趦浴?/p>
于是,本次的實踐活動名稱就定為“我走在海上絲綢之路”。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沒想到這些近在咫尺的景點居然將會成為“世界遺產(chǎn)”。于是全班討論,定下活動方案:第一步,利用雙休日,全班分組自由選擇一處景點游覽,要求帶回照片、文字等各種資料。第二步,小組成員寫導游詞,然后集眾人所長,匯成一篇佳作,四人合作準備介紹導游詞。
接下來的日子里,素材整理、PPT制作、小視頻插播、導游詞介紹,學生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在愉快的語文活動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拓寬知識面,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更重要的是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使學生油然升起一種自豪感。這種自豪感促使他們更關注文物的保護。
4.打開奇思妙想,制作剪報
學習第八組課文,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創(chuàng)造的奇跡,感受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驚人速度。21世紀是個科技爆炸的世紀,報紙、雜志上關于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介紹也是鋪天蓋地。在本組綜合實踐活動中,筆者想讓學生體會父輩們小時候最愛的讀書活動:剪報。剪報是一個樸素卻雅致的學習生活小竅門,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學生活動時仍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閱讀書報,查找有關科技發(fā)展的文章,剪下文字、圖片資料,整理分類并集納成冊,并最終做成一本小人書:《日新月異的科技》。
四年級的學生,很少有人去翻閱家里的報紙。剪報,卻給了他們翻閱報紙的動力,在報紙中尋找有用的東西,并且留下成為自己的積累。而讀報,可以幫助學生打開一扇和這個世界相通的窗子,讓他們把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所在。成果交流的時候,學生面對著自己親手制作出來的圖文并茂的剪報本,對讀報的興趣油然而生。
(二)以課本為依托,教選讀策略
葉圣陶先生曾說:“讀整本的書可以使學生對于各種文體都窺見一斑,都嘗到一點味道,遇見其他的書,也就不望而卻步了”。為了激發(fā)學生以自行閱讀為樂的動機,在學習其他四組課文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讀整本書。主要由全班共讀一本書和主題式自由讀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具體安排如下表:
1.全班共讀一本書
教材中由一篇課文走進一個作家作品的閱讀元素有很多,如第二組課文中《蟋蟀的住宅》和第六組課文中的《卡羅納》。老師如果能引導得當,就會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順利過渡到整本書的閱讀需要。所以,筆者將法布爾《昆蟲記》和亞米契斯《愛的教育》定為全班共讀一本書的書目。但“傳統(tǒng)的全班共讀一本書的方法太費時間”,老師平時的教學任務壓力非常大,學生閱讀時間不夠的壓力也很大。結果很有可能出現(xiàn)學生越讀越?jīng)]勁,越來越不想讀的現(xiàn)象。教師如何既幫助“吃不了”的孩子也考慮“吃不飽”的孩子呢?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說:“我們所教授的,不應是偉大的作品,而應是對閱讀的熱愛。”因為有了前車之鑒,所以我們在全班共讀《昆蟲記》和《愛的教育》時,采用教師“朗讀給學生聽”的辦法幫助那些不能獨立閱讀這本書的學生,并盡量減少花在這本書上的時間。
教師精心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片段,每天朗讀給學生聽,讓他們一邊聽一邊看書。事實證明,當教師不受干擾地大聲、流暢地讀時,學生都很喜歡聽,而且很快就可以沉浸在整本書給他們帶來的樂趣中。很快,有些學生對這兩本書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自己獨自并持續(xù)默讀起來,這時,教師再用分享閱讀(在一位學生朗讀的同時,其他學生看著手里的書跟著默讀)的形式引導更多的學生閱讀。
2.自由讀同類書籍
“沒有一本書可以滿足所有讀者的需要,無論這本書是不是經(jīng)典名著!”所以在學習第四組和第七組課文時,采用同一主題的自由拓展閱讀的方式。學習第四組課文時,向學生推薦沈石溪的《第七條獵狗》《再被狐貍騙一次》《狼王夢》等動物小說,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本閱讀。同樣,楊紅櫻的校園成長故事作為第七組課文的拓展閱讀。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使學生抱著輕松、愉悅的心情讀書,可分為自主閱讀和閱讀交流兩種方式進行。閱讀交流課,說白了,就是針對書的內(nèi)容聊天,教師不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也不作任何分數(shù)記錄,目的只是希望學生在同伴交流中激發(fā)深入閱讀的興趣。很多學生還自發(fā)地交換書籍閱讀,以讀書為樂。這種相對集中的主題式自由閱讀,將課內(nèi)與課外、文本與生活充分融合,從而建構起屬于兒童自己的精神家園。
3.以課本為依托,定讀書方法
《朗讀手冊》指出:影響學生閱讀成績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教師對學生朗讀的頻率和學生持續(xù)默讀的頻率。因此,教師確定讀書的方法是:朗讀+持續(xù)默讀。
每天朗讀15分鐘是美國教育的秘訣。教師可以把這15分鐘分成三份,每天晨會時由教師讀5分鐘課外讀物給學生聽,學生每天讀5分鐘給家長聽,家長也讀5分鐘給孩子聽。這樣的朗讀分享,通過教師、家長的引領,學生相互之間的影響,在孩子的腦海中,慢慢會將閱讀與愉悅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吸引學生閱讀。
任何習慣的養(yǎng)成之初都或多或少要采取一些強制措施,所以教師可以制定以下的閱讀規(guī)定來保障學生持續(xù)默讀的習慣養(yǎng)成:
(1)學生獨立閱讀的時間有兩個限定段:在校閱讀的時間是午休時的15分鐘,在家則是熄燈前的半小時。
(2)兩個規(guī)定時間內(nèi)的閱讀不得變換讀物。所有讀物要在開始前選好。
(3)教師與家長也要陪同閱讀,以身作則。
(4)每個人的書包里都要有一兩本課外書,只要一有時間,就可以拿出來讀。
要想學生愛上閱讀,教師和家長都需要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確保學生的閱讀。“確?!保馕吨鴷r間上的保證、環(huán)境上的打造,以及氣氛上的營造。例如,每日午休時的15分鐘是班級的自由閱讀時間,學生和教師一起靜靜坐在教室里看書,不做任何教學上的作業(yè)。教師也不輕易打破這種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堅持一段時間,學生就慢慢愛上了這段閱讀時光。
總之,閱讀教育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種子工程”,需要從理念的更新到內(nèi)容的選擇再到方法的指導,全方面地展開。而教師嘗試的“以課本為依托,進行讀書活動”的閱讀方式,從教學的本質上看,是一個生成的過程。我們想要期待的是學生能渴望閱讀,在讀書活動中,無意間形成的良好閱讀習慣能給孩子的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為他們愛上閱讀播下一顆希望的種子。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