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潔
摘 要: 學者葛浩文將蕭紅生前未完之作《馬伯樂》續(xù)寫完成,并翻譯出版,將蕭紅自電影《黃金時代》和《蕭紅》之后再一次推向了當代大眾審美視野。這一次不應是現(xiàn)代傳奇女作家作為當代大眾消費和娛樂審美的噱頭,而應為重又提及對蕭紅文本形式美學和蕭紅文本生命哲學的嚴肅思考和負責任的當代傳播。
關鍵詞: 文學批評 矛盾 形式美 生命哲學
蕭紅生前的未完之作《馬伯樂》近期由葛浩文續(xù)寫完畢,由林麗君翻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2018年09月)。屆時葛文浩接受了《文化界面》的采訪,談話提及劉震云曾言蕭紅并不是位美女之事。對于從事蕭紅研究的人來說,一個嚴肅的話題又被推到眼前,即蕭紅研究的重心是什么并應該怎樣保持。
所有的蕭紅研究不外乎兩個層面:一個層面針對蕭紅的生活,試圖告訴讀者蕭紅是怎樣一個人;另一個層面針對蕭紅的文學,試圖告訴讀者蕭紅的創(chuàng)作是怎樣的。前者是蕭紅傳記研究的主體對象,后者則是蕭紅文學批評的中心載體。二者最終導向的都是同一個本質問題,即真實的蕭紅存在。
充滿異趣的是,蕭紅的傳記研究從駱賓基的《蕭紅小傳》開始,不論是對蕭紅身世的考據(jù),還是窺糾蕭紅與男性的情感經歷,都充滿了矛盾性話語。這些矛盾性話語涉及蕭紅是不是張家的親生女兒,蕭紅和幾個男性之間到底有怎樣的情感糾葛等。蕭紅一生的坎坷經歷在當代娛樂致死的大眾審美取向里,成了被畸形熱捧的談資,而全無還原歷史真實的嚴肅。
同樣,蕭紅文學批評層面存在諸多爭論。對立觀點的辨析涉及《生死場》算不算是小說,《生死場》算怎樣的小說,或者《生死場》是不是抗戰(zhàn)文學等。如有人堅持認為胡風所言《生死場》“語法句法太特別”實際就是指蕭紅在“語言上的功力不夠”①,也有人說《生死場》在敘事上存在著明顯的斷裂②,另一些人則主張“說蕭紅是位‘抗戰(zhàn)文學的小說家,不但是個誤會,更是小看她的文學貢獻”③。毫無疑問,相對于蕭紅傳記研究的各種爭論,關于蕭紅文學批評上的思想交鋒才是蕭紅研究的重心。
雖然文本批評和傳記研究從兩個不同的維度豐富著讀者對蕭紅的理解,但文本批評代表著一種接近蕭紅本質存在的取向。并且這兩個層面的研究結果最終應該是統(tǒng)一的。不得不說蕭紅傳記研究雖然呈現(xiàn)的是她現(xiàn)實經歷的時空印記,但無論如何都是蕭紅存在的眾多表象。在沒有錄音和錄像資料的情況下,單憑敘述,總會與歷史真實有層隔閡。而蕭紅傾注全部生命的理智、熱情進行的文學創(chuàng)作,卻可以永遠保留歷史真實的原貌。由于人事久遠,蕭紅傳記研究上確有諸多問題有待考證。為何在蕭紅文學風格和主題的批評話語上存在上述矛盾,卻可以通過回到蕭紅文學批評和傳記研究的歷史中找到解釋。
在魯迅《生死場·序》和胡風《生死場·后記》之后,繼而是茅盾對《呼蘭河傳》的定位式分析,加上時間一躍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葛浩文和劉禾對蕭紅創(chuàng)作從生命哲學和女性書寫的角度拓開了一個全新批評維度,大致勾勒了蕭紅文學批評的現(xiàn)象面貌。綜合后續(xù)很多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后續(xù)研究大都是在前輩名家的方向性意見之上稍作闡發(fā),研究過程中人們看重蕭紅文學創(chuàng)作的陣營歸屬問題,糾結蕭紅文本主題闡釋是時代需求,這應該是歷史宏大敘事的內在規(guī)定。其間如從“空間”敘事的獨特視角看待蕭紅文學的藝術特質④,則顯出重要的文本批評價值。
一、文本批評話語矛盾的根源
陳思和說《生死場》“所描繪的世界就是一個‘藏污納垢的民間世界”⑤。然而“中國的民間其實是非常有力量的,沒有力量,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⑥。陳思和的批評話語里不自覺地發(fā)生著啟蒙話語和生命哲學之間的跳轉,批評所執(zhí)的角度不同,批評預期的目標不同,批評的話語內容就隨時不同,才會有從啟蒙話語立場言說中類似“藏污納垢”的措辭,從啟蒙視角看到的《生死場》其中人物的言語和思維、行動都與進步和文明天壤之別。持有啟蒙立場的批評代表著一種先驗的價值植入,而看到“中國民間的力量”,又不無生命哲學的色彩。
蕭紅之所以寫出這個藏污納垢的世界,同時又使這個世界充滿生命的韌性和力量,是因為蕭紅從未以生硬的啟蒙視角看待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蕭紅在農民身上看到他們的可憐、英勇、可愛和極端頑強。
因此,對蕭紅文學批評的歷史性必然要遵從這種在場歷史。所言在場指的是時間的共時性,而不意味著在場歷史中人們的批評立場、角度和態(tài)度與蕭紅的內心同步。實際上蕭紅文學批評的實踐歷史過程時刻呈現(xiàn)出歷史性、時代性等客觀因素,與情感認同、價值期待等主觀選擇的交織、勾連,并且主客觀因素會因條件變化形成程度不同、主次差異化組合關系。
本質上說,蕭紅文本自身就是歷史,蕭紅文本中的人和事就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東北農村人的真實圖景的藝術化再現(xiàn)。陳思和認為蕭紅來自“開闊和粗獷的北方,坎坷的生活經歷和敏感的內心,使得他的文字非常貼近中國現(xiàn)狀”⑦?!渡缊觥分械墓适屡c真實歷史上存在的生死高度契合,對一方鄉(xiāng)土的敘事好似民族歷史宏大背景上的一塊拼圖,個人微觀體認的聚焦與歷史的脈絡保持著同色同調,蕭紅文本的歷史性就是這種在場歷史。優(yōu)質的文學批評須從還原《生死場》發(fā)表時的歷史語境出發(fā),揣摩蕭紅筆下人物、事件上歷史的同質內涵。
二、蕭紅傳記研究的重要內容
蕭紅傳記研究觸及如蕭紅的身世(包括她的出生地呼蘭河畔和她的張氏親族友人)、蕭紅的生活履歷(從呼蘭到哈爾濱到江西到武漢、重慶到上海,再到香港)、蕭紅的情感經歷(與汪恩甲,與蕭軍,與端木蕻良,與駱賓基)、蕭紅的交友(與東北作家群、與魯迅)。這些研究的目的是找出蕭紅文學文本中的故鄉(xiāng)、父親等意象與蕭紅內心中價值認同、叛離家園及煢煢獨立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在蕭紅與蕭軍、與端木蕻良、與駱賓基的情感關系里搜尋到蕭紅文本中可能存有相應隱喻意義的蛛絲馬跡。
事實上如果蕭紅傳記研究欲同蕭紅文學批評保持統(tǒng)一性,從基礎層面解答諸多關于蕭紅文學創(chuàng)作主題、風格評論上存在的爭議,必然看重的一個內容就是蕭紅的個性??梢匀菀桌斫獾氖牵捈t的個性左右著她在重大人生選擇時的方向,影響著她日常生活中的生存體驗,關乎她接納周遭世界的態(tài)度和方式。葉君認為“任性和缺乏世俗的生存智慧(常常讓自己處于不利),今天被越來越多研究者認定為蕭紅人生悲劇的根源”⑧。
蕭紅個性中有諸多同質多元的特征,她堅韌、敏感及有如冰山下藏著的火山般的冷靜和熱情。學者葉君認為“任性”卻是蕭紅性格中十分顯著的質素⑨。不約而同的是丁言昭也說蕭紅個性中有“倔勁”??芍允捈t會“任性”,是因為蕭紅祖父去世令她覺得生活“剩下的盡是些兇殘的人了”,自然離家、與父親隔絕不難理解。此后她又表現(xiàn)出不吝惜對弟弟的依戀,那寫在《初冬》里與弟弟的會面,無法令蕭紅得到親近和溝通,她那時凈感受著“沉墜在深遠的幻想的井里”,只有弟弟“黑色眼睛”令她感到片刻微溫。
一個一直處于流浪中,沒有任何依托的人,雖然從世俗的角度看,她是極孤獨的。蕭紅祖父去世后,她便慣于帶著決然的力量迎接世界壓向她的寒冷、饑餓和孤獨。蕭紅的獨立和抱著看透這個世界的信心,使她成為一根刺,刺向生活。她可能在別人眼中是個容易引起他人同情的人,但她幾時吝惜過投向她的同情哀嘆,她終究不是一個軟弱的人。她的真誠和天賦的直覺使她即使融入茫茫人海,也是閃著光的星,即使落入塵世繁雜,也是根芒刺。
然而蕭紅“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著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⑩。對于蕭紅的短暫人生而言,與蕭軍相識相處,是蕭紅帶著祖父種在她心靈深處對愛和溫暖憧憬經歷的一場考驗,可蕭軍的愛被證實與祖父不同。祖父護佑的蕭紅,眼里是習慣了的接受和等待。蕭紅一度將蕭軍想象成無須戒備的完美對象,這使得蕭軍成為蕭紅用生命接納的第一個陌生人。在與蕭軍相處的現(xiàn)實日子里,蕭紅漸漸領會了生活的殘酷,進一步認清了自己與周圍的關系,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獨特之處。從情投蕭軍,到斷然接受與之失和,蕭紅逐漸丟掉了幼稚。
縱使生活在困境中,蕭紅一直用沖出絕境的勇氣和凌厲回應生活。得不到父母之愛應該是蕭紅生活的年代中不新鮮的經歷,然而天賦給她內在發(fā)光的個性,以及能通過文字描繪被自己照亮過的世界,不免令旁人竊喜,這應屬艱難歲月唯一對她實為不易的饋贈。
但蕭紅的個性到底與她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怎樣的關系?從蕭紅寫作內容和風格最直觀層面看,蕭紅個性中的堅強、冷靜、真誠及深植內心的愛轉化在文字中形成了一種自覺的品質。
三、蕭紅文本的意義
也許魯迅對蕭紅成長為一名作家具有特殊意義,以及茅盾、胡風作為文學批評現(xiàn)實主義原則的集中代表,他們的觀點一定程度上成為批評尺度或者標準。
作為跟蕭紅并非同時代的、非在場評論者,當代的蕭紅文學批評雖然要尋找她文本中的時代內容,是對蕭紅生活在時代中的現(xiàn)實態(tài)度,同時是文學批評的固有話語模式,曾經的名家大家對蕭紅文學主題、價值、風格上的評論為后來蕭紅和她的文學傳播儲備了豐富的資源,也在最直接層面上為蕭紅的名氣和榮譽添了光彩。但這些都不應是蕭紅文學構成在當代被接受的本質,若問根本,則是因為蕭紅文本中布滿了現(xiàn)實的鏡像,令當代讀者讀后,喟嘆民族災難歷史中同胞的抗爭和頑強,驚愕于民族進步歷史中同胞曾有的極端生存體驗,反思于蕭紅文本鏡像里鮮活的生命源流。
四、矛盾的解決
無論是把蕭紅文本確定整體“戲劇性諷刺”{11}結構,還是確立蕭紅文本“不以詩名別具詩心”{12},或主張“她以自己的美學追求,借助自己的文字組織,有效地使戲劇性(在當時也是一種‘小說性)淡化了,使小說化解為散文”{13},或認為“當我們討論到蕭紅的文體時,首先要談的是她那簡潔、不雕琢、自然得像詩樣美的精練行文”{14}??粗厥捈t文本的形式特征,其實道出了蕭紅文本形式與內質生命力的高度契合的特征。因為蕭紅文本恰是符號論美學觀點,將藝術創(chuàng)造看作藝術形式特征與生命本身特征存在的象征關系{15}。我們在蕭紅文中感知到的是蕭紅理解的生命堅強,而這種力量選擇的表現(xiàn)形式正是詩般流淌,從而抗拒約束的形式。
葉君認為蕭紅的“創(chuàng)作本質上是出于對人性和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16}。當蕭紅寫《生死場》中王婆拔下兒子腳上的靴子令其在雪地里赤腳亂跑,可以讓我們想到魯迅在《頭發(fā)的故事》中寫到的七斤用筷子戳六斤的頭,只因為她打碎碗。人在生存中一切物質的價值永遠高于人的其他價值,這是人類既滿足自我又丟失自我的悖論。故而蕭紅文學不僅如某些學者所言在建構“貧困哲學”,因為即使在富有時人性面對權力、侵略、利益等誘惑時暴露出的劣根性與王婆的愚鈍無異。
綜上所述,調和蕭紅研究中的矛盾仍需將蕭紅文化放置在它發(fā)生的歷史中,并用整體式的眼光認定它的內容與形式是最好的組合。
注釋:
①王彬彬.關于蕭紅的評價問題[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8).
②摩羅.《生死場》的文本斷裂及蕭紅的文學貢獻[J].社會科學論壇,2003(10).
③⑧⑨{16}葉君.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2,21,20,20.
④仲濟強.淺析《呼蘭河傳》的形式探索[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1).
⑤⑥⑦{11}{12}{13}{14}章海寧.蕭紅印象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127,121,121,41,283,62,215.
{10}蕭紅.蕭紅自述[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21.
{15}溫婷.論蘇姍·朗格符號論美學的藝術創(chuàng)造理論[J].文教資料,2008(9).
參考文獻:
[1]郭冰茹.蕭紅小說話語方式的悖論性與超越性——以《生死場》和《馬伯樂》為例[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6).
[2]王小妮.蕭紅寫了兩部生死場——作家被時代浸襲與原態(tài)寫作的回歸[J].文藝爭鳴,2011(3).
[3]楚金波.論蕭紅短篇小說的時空敘事策略[J].文藝評論,2018(01).
[4]任雅玲.新世紀黑龍江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論[J].文藝評論,2012(11).
[5]為民族危亡而戰(zhàn)的自由女神——趙一曼與蕭紅[J].魯迅研究月刊,2016(1).
[6]摩羅.《生死場》的文本斷裂及蕭紅的文學貢獻[J].社會科學論壇,2003(10).
[7]梁建先.論蕭紅創(chuàng)作中的魯迅因素[J].魯迅研究月刊,2018(2).
[8]仲濟強.淺析《呼蘭河傳》的形式探索[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1).
[9]王彬彬.作家與作品[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8).
[10]張莉.越軌的筆致、獨立品質與“中國視野”——關于文學批評的隨想[J].文藝爭鳴,2018(1).
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黑龍江省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與地域文化研究”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15ZW 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