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代欣
謝無量先生是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大學者、詩人、大書法家、歷史學家、哲學家、佛學家、著名報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謝無量是近代以來的學人中一位勇猛的斗士。他毫無畏懼地捍衛(wèi)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學問淵博,涉獵群書;他積極地借鑒西方研究方法,并與傳統(tǒng)方法恰入其分地結(jié)合,重新審視中國古老的文明;他既傳承著中國學者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但又具有超前的國際視野和強烈的現(xiàn)代思維;他有令人佩服的革命精神和遠見卓識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他的開創(chuàng)性和獨樹一幟的精神也是他同時代的學人中少見的,難能可貴的。
一
謝無量,名大澄,字仲清,號希范,別號嗇庵,1884年6月28日(清光緒十年閏五月初六日)出生于四川樂至縣龍門鄉(xiāng)金馬溝一書香門第。其祖父是自耕農(nóng)。父謝維喈,號鳳崗,科舉為宦,于1888年出川赴安徽任知縣。這時4歲的謝無量也隨父母至安徽廬江、池州等地,后長住在蕪湖。少時的謝無量聰慧過人,父親朝夕教誨影響深遠,“六歲作詩,八歲作小文,九歲讀完五經(jīng)而學八股文,十二歲時完篇?!盵1]謝無量從小就接觸到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深刻影響,他的讀書也偏重于經(jīng)、史、子集的實學。
謝無量近年名聲大增,主要是他的書法藝術(shù)受到全社會的極大的推崇。謝無量是公認的20世紀中國十大杰出書法家之一。這十大書法家是:清末戊戌變法的康有為,國畫大師齊白石,著名高僧李叔同,被譽為當今“草圣”的林散之,草書氣勢宏大的毛澤東,開書學理論先河的沙孟海,大學者謝無量,詩、書、畫、印四絕的吳昌碩,倡導標準草書的于右任和大書家沈尹默。
但謝無量從不以書家自稱,他首先是一位革命家,其次是一位大學者,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把書法和詩歌只是作為抒寫自己胸襟的一種方式而已。
不過謝無量的書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并未如許多人一樣生前名氣很大,死后就慢慢消失得無影無蹤,無聲無息,反而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說:“四川謝無量先生筆挾元氣,風骨蒼潤,韻余于筆,我自愧弗如?!庇终f謝無量的書法是“干柴體”,筆筆挺拔,別有一種韻味,是受宋朝朱熹的影響。著名書法家沈尹默贊譽說:“無量書法,上溯魏晉之雅健,下啟一代之雄風,筆力扛鼎,奇麗清新……株守者豈能望其項背也?!眱晌淮髸以u議甚確,說他“筆挾元氣”“韻余于筆”都點到其最根本處。
著名書法家林思進評價謝無量的書法為康南海后第一人。他說:“近代書法,以康南海為第一;南海而后,斷推無量。”
掌故大家鄭逸梅說:“他(謝無量)工書法,往往縱其筆勢,氣充神旺。有時故作稚拙,如出孩兒之手,但是別有一種風格。”
謝無量的故交、曾任四川省書協(xié)副主席的余中英評論道:“無量之字,好就好在隨意揮毫,無意求工,純?nèi)巫匀?。一?jīng)落墨,便涉筆成趣,別有風致,不能以點畫苛求之?!?/p>
老報人鄧穆卿說:“無量書法,世稱‘孩兒體。初看偏偏倒倒,以信手涂鴉;再看,在其偏偏倒倒中透出一股天真靈氣,單個字蒼勁挺秀,列陣成篇則綽約多姿;如再細細玩味,更會見出許多妙處,令人稱絕:既有漢魏碑之剛健,又含晉唐帖之秀媚,嚴謹處似真楷,流走處直若行草,雍容凝重者如顏,瘦勁峭拔者復似柳……一言以蔽之,無量那枝出神入化之筆直熔各家之長于一爐,而運于指腕,發(fā)諸毫端又不露痕跡。難怪無量墨跡極為人所珍愛,東瀛友人亦不少專力研究無量之字,對之更是推崇。”
老報人車輻在《車輻敘舊》中回憶道:“20世紀30年代,我在成都會府一家古玩玉器商店看到謝無量先生為其題匾,書碗大的顏魯公字體,氣度雄俊,蒼潤沉淡,可見先生功底厚,來路不凡,有人評為:‘行草為一代之冠。”又回憶說:“抗戰(zhàn)中借居成都,書法綜南北,碑帖并取,法度端嚴,妙造深微,一變而為有創(chuàng)造性的‘孩兒體,以其對當時渾濁社會,走筆作書,大而化之,不擇筆墨,不用濃墨,不蓋圖章,但必取潤格。”車輻對謝無量必取潤格是這樣認為的:“他以賣字為生,焉能不取?這一點我認為比今天書畫家們干脆得多了。我們今天的有限工資,怎能抵擋無限索取甚至勒索,這情況一定要盡快改變?!?/p>
學者郭君穆稱謝無量書法:“南北兼收,碑帖并取,筋骨不露,鋒芒盡韜,蒼潤沉雄,如幽燕老俊逸瀟灑,達到一種超然孤秀的藝術(shù)境界。”
劉君惠與謝無量有師友風誼,久而成彌篤之交,他認為:“在無量先生的書法中,軒昂與超悟是和諧地統(tǒng)一的。這也正是無量先生的襟懷與器度在他的書法藝術(shù)上的深刻的反映。無量先生師法二王而加以深化,雖變化多方,而精蘊不渝。羲之的靈和,獻之的神駿,與南北碑刻的凝練散朗熔鑄為一,這正是無量先生書法藝術(shù)的精詣所在?!?/p>
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吳丈蜀評述謝無量的書法藝術(shù):“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蘊深厚,兼之具有詩人氣質(zhì),襟懷曠達,所以表現(xiàn)在書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在書壇獨樹一幟。從他的手跡中可以看出他對魏晉六朝的碑帖曾下過相當?shù)墓し?。從行筆來看,受鐘繇、二王及《張黑女墓志》的影響極為明顯。從結(jié)體來看,則可窺見《瘞鶴銘》以及其他六朝造象的跡象。盡管他師承這些碑帖,但決不做它們的奴隸,而能融會貫通,博采眾長,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書體,在中國書史上確立了自己的流派。顯然,謝氏是書法界中的革新派,是書法創(chuàng)新的先驅(qū)?!?/p>
以上所引的對謝無量書法藝術(shù)的品評、論述和定位,其傾向基本是一致的,當然也有充分肯定的,還有總結(jié)他學書的歷程的,其中尤以于右任和沈尹默二位大書家說他“筆挾元氣”“韻余于筆”和“上溯魏晉之雅健”,其評價高屋建瓴,非常有深度。但是謝無量書法藝術(shù)的精髓是什么;他研習書法的歷程怎樣,其淵源如何;他所追摹的碑帖、他的師承怎樣,則是需要深究的。我們必須正確把握他的書法藝術(shù)成就與他的自身能力、學養(yǎng)、待人接物和他異于常人的獨特風格之所以形成的種種因素。所以,我們也應當尊重歷史,以事實為依據(jù),對謝無量的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書學理論研究作出恰如其分的梳理和總結(jié)。
謝無量的書法藝術(shù)作品形式有:endprint
手札、橫披、扇面、對聯(lián)、條幅、橫匾、詩稿、自寫詩卷、寫經(jīng)等。
其書寫對象:有為親朋好友書;有為自己留存而書;有為銷售而書;有詩興大發(fā)而書之詩稿;有著述而書之文稿。
時下人們將謝無量的書法稱之為“謝體”,或者徑稱作“孩兒體”(“孩兒體”之稱,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頗流行)。如果稱作“謝體”應當是成立的,但應是謝無量書法的總稱,他的書法還不是只有一種體;如果稱作“孩兒體”,也不是不對,但“孩兒體”作謝無量書法的總稱,則是欠妥的,因為“孩兒體”只能看作他書法的其中一個門類而已。當今許多愛好謝無量字者,一提謝無量就稱謝無量字為“孩兒體”是以偏概全。
“孩兒體”,原是稱兒童所寫的毛筆字或硬筆字,簡單說就是娃娃體,就與兒童畫一樣。如果成人的書作仿小孩的毛筆字來寫,寫出了小孩的味道,就可以稱作“孩兒體”。謝無量寫孩兒體,早就名聞天下,寫得十分生動、可愛,確實將娃娃的味道寫了出來,天真爛漫,非常有情致,有風韻。其既顯深厚的書法功底,又有廣博的學問和豐富的復雜的閱歷,如條幅《青城雜興之一·蓋廷先生吟教》、條幅《宿雨初收草木濃·少儒先生正腕》[2]《翡翠鳳凰》聯(lián)、《自書詩·德阜先生正之》《自書詩·茂先先生高隱藝菊》《自書詩·南高先生囑》[3]。
謝無量曾受到沈增植寫碑的深刻影響。雖然我們很少見到謝無量在20世紀20~30年代的字,不過通過比較,管中窺豹,還能明顯見到他習碑的痕跡。如其《御風步曜聯(lián)·東閣先生正》《文章嗜好聯(lián)·子銑仁兄大雅正》[4]《亂石危巖聯(lián)》《凌秋照水聯(lián)·詩山屬》[5]這四件對聯(lián),第一件是五言聯(lián),字很大,大氣磅礴,殺字甚安(特別是橫畫收筆處),為碑筆行楷;第二件為七言聯(lián),下筆大刀闊斧,鐵畫銀鉤,行筆瀟灑,碑筆為主,輔以分隸筆法;第三件是五言聯(lián),雖然與第一件相較,都是以碑筆行書書之,然第一件是取橫勢,用圓筆,此件所取的是縱勢,方圓并用,用筆斬釘截鐵,直破蒼天;第四件也是七言聯(lián),以隸筆書之,摻有漢簡意,多取橫勢,點畫極有厚度。筆者認為這幾件對聯(lián)中,很有可能有謝無量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的作品。[6]
謝無量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所書對聯(lián)也有許多好作品,其中《曾登畫里》聯(lián)堪稱大作,書于1935年,為長聯(lián),有十七言,系為張大千而書。張大千時已名滿天下,又與謝是四川同鄉(xiāng)。時大千與夫人同登太華山后,與謝無量相遇于長安。此聯(lián)聯(lián)語工穩(wěn),氣魄頗大,書法極其認真,為其早期之“孩兒體”,結(jié)字取橫勢,用筆有碑筆、隸筆,變化于靜中取動,落款也是一氣呵成;然下聯(lián)之跋語就不宜出于此處,憾之![7]
其實謝無量是能寫大字的,寫匾額不拘一格,大刀闊斧:
《寂笑齋》是為張大千題,作于1940年(庚辰),時年謝無量57歲。此匾以碑筆入行書,力能扛鼎,筆短意長,有橫掃千軍萬馬之氣度。
《孟晉齋》作于1945年(乙酉),系謝無量為鼓勵后學學有所成而書,用碑筆,裹絞有度,飽墨行筆,跋語天真爛漫,與正文相映成趣。[8]
扇面難寫,謝無量的扇面卻寫得非常精到,情深意切。為元直書于1925年(乙丑)的扇面,為謝無量不易多得的真跡。時謝42歲,孫中山甫逝世。該扇面是他回憶孫中山的《北海夜坐偶詠》。此是研究謝無量早期書法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以碑筆書之,參以隸味,蘊藉厚重。[9]
與扇面同年所書的《乙丑春燕中雜詩》是贈給于右任的,為條幅??执藶橛谟胰畏Q之為謝無量的“干柴體”的作品。其用筆飛動,行書,為碑帖結(jié)合,參以篆隸。如果仔細觀賞,其下筆,無論粗細,無論橫豎,都有很輕的藏鋒動作,而且最后的收筆,出鋒都不多,是潛氣內(nèi)轉(zhuǎn),即使是“干柴”,用筆也是很講究的。[10]
謝無量扇面寫得好的還有《自書詩三首》,是為畫家朱竹修寫的,為碑筆行楷,參以大王的筆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11]
謝無量《留別成都諸友》是1956年(丙申)贈與四川省文史研究館諸位館員的自作詩紀念折扇。這是謝無量從20世紀40年代前后到1956年的17年間深研苦學二王書法的結(jié)晶,也就是說,在這把扇子上,“孩兒體”完全變了,換成了王羲之的用筆與結(jié)體。當然其中也摻入了自己的許多體會。該作品用筆流暢,詩情畫意交融,方圓的并用與提按鋪裹皆有度,牽絲自然,并有書卷氣的率意。宋人姜夔《續(xù)書譜》有云:“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筆紙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惲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癯,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這其實也可用作對謝無量書法藝術(shù)作品的寫照。
二
謝無量雖然早期投身民主革命,輔佐孫中山,著作等身,又是多家報社的主筆,但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就逐步由從政轉(zhuǎn)向治學;特別是從抗日戰(zhàn)爭開始,就致力于教育、學術(shù)和書法的研究。誠然“孩兒體”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但他是大學者,我們研習他的書法藝術(shù)和他的書學理論時,決不能一葉障目。
同樣在1956年,謝無量創(chuàng)作了一本《行書詩稿冊》,這是他離蜀到北京之前所書。
謝無量生前的自寫詩稿冊,近幾年出版有《謝無量自寫詩卷》《青城雜詠》等,但都比不上此本《行書詩稿冊》。1956年他到北京之前,本來打算撰寫“自幼年迄于今日”的詩,但因為多種原因(生病住院,馬上要到北京等),后來只寫到“自童稚迄癸未(1943年)年止”。此冊是應一位中共老黨員文奎之請而書。該冊是書于成都詩婢家的“鄭箋詩譜”上。此箋與北京榮寶齋的“北平箋譜”齊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成都詩婢家的老板鄭伯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位老地下黨員,詩婢家則是我黨的秘密地下聯(lián)絡點。此《行書詩稿冊》是謝無量自寫詩卷(冊)中詩歌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最大、數(shù)量最多、藝術(shù)成就最高,雪藏60年才始面世的非常珍貴的獨一無二的寫本,是謝無量自寫詩卷(冊)中書法創(chuàng)作的精品,是他深悟帖學真諦的結(jié)晶。該冊共寫箋72頁,詩達80余首。endprint
謝無量寫此詩冊毫不茍且,可謂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其率真俊逸之風格獲得極大發(fā)揮,既有魏晉風流之韻致,又有宋人之意趣,承繼了“二王”和“宋四家”的文人書法,更融入己意,使結(jié)體變化多端,用筆閑逸考究,行云流水,自有天趣。王羲之用筆主內(nèi)壓,王獻之用筆為外拓,謝無量則二者兼用之,并輔之以篆隸。這是對帖學全面的繼承與發(fā)揚光大,是碑帖并舉的極為成功的藝術(shù)成就。董其昌云:“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鉆仰之力,澄練之功所可強人,妙處都不在書,非學所至也?!辈豢煞裾J,謝無量具有獨特而非凡的天賦,但更重要者還是其數(shù)十年的不懈努力勤奮,方使之有輝煌成就。此本《行書詩稿冊》在李林著《謝無量書法藝術(shù)研究》中全部收入,即圖二一九~圖二七二。其中以圖二二一太行山下作、圖二二四登金陵北極閣、圖二二七辛亥游仙詩、圖二三○贈楊滄白詩札、圖二三一北京中央公園作、圖二四六天津旅中偶成、圖二四七西山雜事四首之三、圖二四九七絕一首、圖二六三音城雜詠尤為精彩。
在李林《謝無量書法藝術(shù)研究》中還有12件詩札,也是用“鄭箋詩譜”寫成,共12頁,估計為20世紀40年代所書。每頁都手書七絕一首(從圖一六五~圖一七六),頗有大王之意趣,也非常精彩。
有的人以為謝無量的書法藝術(shù)功夫用得不多,此論當是片面的。馮其庸在《懷念國學大師謝無量先生》中說道:“關(guān)于謝老的書法淵源,我們可以從他自己題跋的碑和帖的文字里,窺見端倪。……再有謝老夫人陳雪湄曾說:‘謝老在乙未年正月(一九五五年,七十二歲),還背臨大令《洛神十三行》大小楷一幅,這幅小楷寫得端莊妍麗,神采飛揚,可以說是一件珍品。這一段敘述,也非常重要,證明謝老的書法于二王用功極深。陳雪湄夫人還說:‘無量平日師法鐘王,恪守規(guī)范??梢娝_于二王和鐘繇是用過苦功的?!?/p>
謝無量于1955年背臨王大令的《洛神十三行》已收于李林《謝無量書法藝術(shù)研究》一書,為圖一二二。此件是謝無量為貴陽的儒瓊所書。令人驚訝的是,時已72歲的他真是有極不容易的功夫,將《洛神十三行》背臨得十分生動,而且是用雞毫筆寫,尤其美麗大方。其筆趣當在《玉版十三行》拓片之上。但據(jù)筆者了解和分析,謝無量除了用雞毛筆,對于其他各種筆也都能駕馭。
所以馮其庸認為謝老特殊書法風格的形成,還有一個外在因素,就是他的書法的用筆是純雞毫。這是用公雞的尾毛,去掉中間一根硬芯,將羽毛一絲絲分開,然后加工而成。馮其庸還多次碰見謝無量到琉璃廠去修雞毫毛。他認為謝老用純雞毫寫的書法作品,在現(xiàn)在之書界,恐已無人可繼。受此啟發(fā),我翻閱謝老的數(shù)本集子,還真有一些用雞毫所書的作品,這是收于李林《謝無量書法藝術(shù)研究》中的,有:
《養(yǎng)疾》(圖一二四)、《春興》(圖一三○)、《杜甫題寄江外草堂》(圖一四一,1959年作)和《和湛翁詩札》(圖一五四,1942年作)及《湛翁詩兩首》(圖一五六,1952年作)。當然還有幾件或可存疑之作。
三
謝無量雖然沒有書法藝術(shù)和書學理論的專著存世,但從他留下來的有關(guān)論書法藝術(shù)或書學理論的詩詞,也完全看得出他在書法研究上用功甚深。謝無量《昔年曾訪北周碑》詩云:
昔年曾訪北周碑,何必南朝數(shù)戴逵。
造像滿巖尋不見,棲霞伯仲至今疑。
詩后跋云:龍潛驛(潛為泉之誤)《北周文王碑》旁造像滿巖,均有題記,不在棲霞之下,今馳道已改,未尋得也。戊子新春,無量
《北周文王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于公元557年,距今1460年,位于成都龍泉驛區(qū)山泉鎮(zhèn)大佛鄉(xiāng)。它不僅是全國唯一的北周碑刻,而且也是南北朝碑刻最早的。碑高2.24米,寬1.25米。碑額凡五行共56字;碑文為陰刻,凡40行,約1300余字,有濃郁的北方書風。其內(nèi)容系追敘北周文帝宇文泰的戰(zhàn)功。
謝無量此次考察時間是1948年,雖未尋得此碑,但詩中說他先前已來過,可以知道他對北碑的重視及對碑刻研究的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謝無量《題圣教序》云:
右軍風格最清真,貌似如何領得神。
浪比俗書趁姿媚,古今皮相幾多人。
他贊王右軍,批評世人以貌?。ㄕf右軍之書法“姿媚”),不諳大王書法真諦。他《題鄭文公碑》:
河朔貞剛見古風,北書無過鄭文公。
南人姿媚徒相趁,變隸何妨有二宗。
其詩后自注云:“《北史·文苑傳序》謂南士貴乎輕綺,河溯重乎氣質(zhì),匪惟文章則然,書法亦可以此例之。北書固不及南人之輕綺,而貞剛之氣,猶存隸勢。故楷之初變,不當專以鐘王為正宗也?!?/p>
又題《廣武將軍碑》:
廣武本來存篆法,史官掘出新發(fā)蒙。
開張氣貫千鈞弩,疏秀春回二月風。
投鞭猛氣正開張,氣勢猶堪啟晉唐。
百載草深埋古碣,世人偽本競商量。
詩后跋云:“近人書法源流論稱《好大王》與《廣武將軍》,如雙峰并峙,吾友夏竺生云:《好大王》本□,有定法,有定勢。《廣武將軍》本籀,縱筆為之,變更部位,錯落天然,其妙不可方物,擬之為草篆。此碑在民國九年始發(fā)現(xiàn)于秦中白水縣史官山麓倉圣廟前,極不易得。新出本字鋒完整,始悟從前皆覆刻偽本。碑中多西羌部落之名?;蛲暌源笸?,可補史之缺?!?/p>
再《題張猛龍碑》:
或大或小,或抑或欹,藏棱蓄勢,
發(fā)為奇貌。雖存隸法,亦挾草情,
美媲《中岳》,兼嗣《蘭序》,神行乃妙,
皮襲為下,舊拓可珍,敢告知者。
末了,我還要展示一件謝無量的墨寶。他于1944年(甲申)的初春敬書的一件《心經(jīng)》作品,為四尺條幅(長136cm,寬33.5cm),每字在3cm×3cm的朱絲格中寫成。此張紙為四尺對開(又稱單條),豎線十條,則成9行,橫線四十一條,則成每行有20格,又第一行頂部有8格,好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八個字,余下的則空之;倒數(shù)第一行未分格,為豎行,下部為落下款處,倒數(shù)第二行打橫線二十四條,成為24格,其中有四個空格不寫。寫《心經(jīng)》是一件極莊嚴的事情。謝無量在打朱絲格,于分布處理上動了相當?shù)男乃?。謝無量深研佛學,認為寫佛經(jīng)要盡心盡力,決不能來一點點任何的馬虎。此件《心經(jīng)》保存至今,已有73年,是年輕時期的王文才到就要北上的謝無量家,向老師送別時所獲贈。謝無量其時十分激動,將此《心經(jīng)》從行李中抽出來,作為離別紀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