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鳳嬌,王玉柯2,劉琳曼
(1.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2. 北京建工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044)
淺析漢濟北王墓的價值與保護
韋鳳嬌1,王玉柯2,劉琳曼1
(1.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2. 北京建工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044)
漢濟北王墓為西漢時期歷代濟北王墓葬群,遺存豐富且保存相對完整,具有極高的價值,曾被列入1996年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但隨著村鎮(zhèn)發(fā)展,漢濟北王墓正面臨保護與發(fā)展等一系列的問題。因此,在認識其價值的基礎上進行保護尤為重要。文章嘗試通過對遺址歷史資料、考古文獻的研讀,理清遺存狀況,分析遺產價值;結合實地調研,明確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漢濟北王墓遺址的保護建議。
漢濟北王墓;價值構成;保護策略
漢濟北王墓為西漢時期歷代濟北王墓葬群,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城區(qū)西南15 km處的3座小山上,由雙乳山漢墓、福祿山漢墓和東辛漢墓3處墓葬構成。遺址東南靠泰山山脈,西距黃河(古濟水)4 km,北距南大沙河6 km,盧城洼(漢濟北國國都)南5 km。墓葬依山為陵[1],規(guī)模宏大,屬于典型的漢代諸侯王等級墓葬(圖1)。
圖1 漢濟北王墓構成與地形分析圖
濟北國因位于古濟水以北而得名,自楚漢時期至十六國時期,經歷500余年歷史。西漢時期的濟北國前后歷經五代濟北王。秦滅亡后,項羽分封諸 侯,封田安為濟北王,設濟北國。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為濟北郡。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設立濟北國,立劉興居為濟北王,定都博陽。公元前176年,因劉興居謀反,濟北國被廢除,改為濟北郡。公元前164年,恢復濟北國,封劉志為濟北王。七國之亂后,衡山王劉勃被改立為濟北王,在位14年后去世。劉勃之子劉胡繼位,在位54年后去世。劉胡之子劉寬繼位,在位12年時,由于與其父式王的王后光及妃子孝兒通奸,有悖倫理,又在祭祀中辱罵皇上,有大臣上奏將他處死?;噬吓纱篪櫯F利召劉寬進京,劉寬舉刀自剄而死。從此,濟北國被廢為北安縣,歸于泰山郡[2]。
漢濟北王墓始建于漢景帝時期,終于武帝后期,延續(xù)60余年。濟北國被廢除后基本沒有相關記載,僅雙乳山漢墓存有清末宣統(tǒng)元年的封山碑,禁止附近村民動用山上的土石。20世紀70年代末,村民不斷從山上取土采石,挪作他用。到80年代末,山頂上的土、石已基本取完,露出一個長方形石臺。
1995年10月由國家文物局批準,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長清縣文化局共同組隊對裸露出的墓葬(即雙乳山一號漢墓)進行搶救性發(fā)掘。1996年,配合發(fā)掘調查發(fā)現(xiàn)福祿山漢墓和東辛漢墓。同年,以雙乳山漢墓為中心的濟北王陵博物館開工建設,但受資金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至今未按期完工。1997年漢濟北王墓公布為長清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葬遺址的價值是無可代替的?!吨袊奈锕袍E保護準則》[3]中明確了文物古跡的價值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作為西漢歷代濟北王的陵墓,墓葬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好,內涵豐富。代表了漢代山東地區(qū)諸侯王墓的墓葬類型,對研究漢代陵寢制度和濟北國歷史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漢濟北王墓地處文獻記載西漢濟北國所轄范圍內,歷史背景清晰。漢濟北王墓遺址的發(fā)現(xiàn)彌補了歷史文獻記載的不足,為研究濟北國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更為翔實的資料。
作為該遺址唯一被發(fā)掘的墓葬,雙乳山漢墓的豎穴石壙木槨墓形制非常明確,且墓室與墓道相連,均有二級平臺,形成雙“甲”字墓穴,這一墓葬形制的出現(xiàn)也豐富了漢代諸侯王墓的類型,對于研究漢代諸侯王墓的墓葬種類及營造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雙乳山漢墓的埋葬制度,體現(xiàn)了漢代諸侯王的禮儀規(guī)制[4]。墓葬出土金器、玉器、鐵器、漆器、陶器、錢幣及家畜家禽等隨葬品2 000余件(圖2),真實反映了西漢社會、經濟、生活等眾多方面,對整理濟南地區(qū)西漢歷史脈絡具有重要作用。
圖2 雙乳山漢墓出土文物(來源:摘自雙乳山漢墓考古發(fā)掘成果)
漢濟北王墓與周圍山(泰山)、水(古濟水)、城(盧城洼)的關系體現(xiàn)其選址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也為研究古代墓葬選址提供了重要參考實例。
作為西漢濟北王的陵墓,濟北王墓群規(guī)模宏大,形制奇異,保存完好。就已發(fā)掘的雙乳山一號墓為例,墓葬總面積達1 447.5 m2,土石方達3 000 m3,鑿石量在8 800 m3以上[5]。出土大量文物,尤其是玉器、金幣及車馬具的出土,為研究漢代的出行、幣制及等級制度提供了佐證實物。墓葬規(guī)模之大,文物之精美在已發(fā)掘的漢代王陵中是極為罕見的,且墓葬具有完善的防盜設施,遺址保存完整,未被盜掘,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福祿山漢墓地面封土保存相對完好,對于研究漢代墓園布局及營造具有重要價值。
雙乳山漢墓出土文物不僅反映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生活,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尤其是玉器、漆器、陶器等器具,均反映了漢代高超的藝術水平與制造工藝。
漢濟北王墓作為不可復制的稀缺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是公眾了解兩漢歷史、認同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場所。漢濟北王墓遺存是濟南市長清區(qū)歷史記憶的物質載體,其對于增強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提高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漢濟北王墓是我國漢代傳統(tǒng)文化的物質載體,它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地域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同時,濟北王墓的發(fā)現(xiàn)為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打開一扇大門,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漢濟北王墓分為雙乳山漢墓、東辛漢墓及福祿山漢墓3處,其中包括雙乳山漢墓2座墓葬,福祿山漢墓2座墓葬,東辛漢墓1座墓葬,共5座墓葬。
雙乳山頂部有2座東西并列的西漢時期豎穴石壙木槨墓,相距42.3 m,均坐南朝北,東大西小,東側墓葬編號為一號墓,西側墓葬為二號墓,1995年曾對一號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
依據(jù)歷史文獻記載及考古發(fā)掘,推測雙乳山一號漢墓為末代濟北王劉寬之墓[6]。墓穴分為墓室和墓道,均設有二層平臺,外層輪廓大內層輪廓小,均呈“甲”字形。由于發(fā)掘后并未回填,現(xiàn)墓室及墓道均裸露在外,坑巖壁風化嚴重,多處出現(xiàn)危巖體病害,易受到自然因素影響。墓葬底部碎石堆積,雜草叢生。墓穴頂部仍留有未建成的“濟北王墓博物館”的紅磚墻,對遺址本體造成破壞。
雙乳山二號漢墓尚未發(fā)掘,推測為王后墓[6]。墓葬形制與一號墓相同,規(guī)模較小。封土現(xiàn)已不存,其墓室頂部及部分墓道已暴露。墓頂因采石所形成的深4 m、面積約30 m2的大坑,現(xiàn)墓坑巖壁風化、開裂嚴重(圖3)。
圖3 雙乳山漢墓航拍圖(來源:張琰攝)
1996年配合發(fā)掘調查發(fā)現(xiàn)福祿山漢墓遺址,遺址本體未發(fā)掘。
該遺址由2座墓葬組成,與其余2處遺址相比,封土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福祿山上有2座封土,東西并列,東側墓葬封土規(guī)模較大,西側較小。封土表層植被茂盛,有多處現(xiàn)代墳占壓,村民的祭拜、掃墓等活動對墓葬構成威脅。除此之外,還存在農田占壓現(xiàn)象,翻地、灌溉等農業(yè)活動易對墓葬本體造成破壞(圖4)。
圖4 福祿山漢墓航拍圖(來源:張琰攝)
1996年配合發(fā)掘調查發(fā)現(xiàn)東辛漢墓遺址,遺址本體尚未發(fā)掘。封土流失較為嚴重,已被削去8~10 m,現(xiàn)封土大部分已被周圍民宅占壓,僅于頂部留有近400 m2的空地。
根據(jù)歷史文獻以及考古資料所述,漢濟北王墓的地理位置、空間格局、與周邊山水地貌的空間位置關系沒有發(fā)生改變,且墓葬與豎穴石壙木槨墓的建造工藝、形制完全相符。陵墓的規(guī)模和等級真實地反映出漢代的喪葬與等級制度。因此,在墓葬遺址保護過程中,應堅持以最小干預為原則,保證其歷史信息的真實性。同時,在村鎮(zhèn)規(guī)劃與發(fā)展過程中,應注意維持墓葬所在區(qū)域的空間特征,避免大規(guī)模建設對遺址造成破壞。
漢濟北王墓遺址應建立整體保護的理念。加強對墓葬的監(jiān)控與管理,防止其遭到盜掘,保護遺址的真實、完整、安全。除此之外,還應使周邊環(huán)境與遺址本體相協(xié)調。通過劃定保護區(qū)劃的方式,保護遺址及其周邊環(huán)境的完整性,同時根據(jù)各級保護區(qū)劃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加強管理,逐步控制并消除對遺址及其所在環(huán)境造成干擾的因素。提升遺址的景觀環(huán)境質量,豐富當?shù)貧v史文化資源。
漢濟北王墓屬于墓葬類遺址,此類遺址往往深埋于地下,其重要的歷史信息往往不能被公眾所認知。因此,在價值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利用并向公眾進行展示,不僅能夠豐富濟南市與長清區(qū)的歷史文化資源,還可以通過保護、學術研究、展示利用相結合的模式,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人文景觀。在展示利用的同時,也要杜絕過度開發(fā)與利用,防止建設性毀壞。
漢濟北王墓遺址被周圍村鎮(zhèn)包圍甚至占壓,已經成為威脅遺址的重要因素。因此,遺址保護必須與當?shù)卮彐?zhèn)發(fā)展相結合。嚴格控制周圍村鎮(zhèn)的發(fā)展方向及建設強度,避免民居對遺址及周圍環(huán)境造成干擾。還需適當結合當?shù)卮彐?zhèn)規(guī)劃,制定相應的遺址保護規(guī)劃,使遺址保護和地方發(fā)展實現(xiàn)雙贏。
漢濟北王墓遺址歷史悠久,反映了漢代文化及禮制,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但由于距村鎮(zhèn)較近,目前仍面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破壞。在保護過程中,應以遺址的價值為原則,保護其真實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還需在保護的基礎上適當加以利用,與當?shù)匕l(fā)展相結合。古遺址承載著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需要我們共同保護與傳承。
[1]周學鷹.“因山為陵”葬制探源[J].中原文物,2005(1):62-68.
[2]任相宏,崔大庸.山東長清縣雙乳山一號漢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7(3):1-9,26,97-100.
[3]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制定.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 2015年修訂[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4]劉劍.山東地區(qū)漢代墓葬的考古學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5]班固撰.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465.
[6]任相宏.雙乳山一號漢墓墓主考略[J].考古,1997(3):10-15.
The Value and Protection of the Tombs of Jibei
WEI Fengjiao1,WANG Yuke2,LIU Linman1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The Tombs of Jibei is a group of tombs of the leud in the Han dynasty. The heritageis remain abundant and relatively complete. 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has been listed in the top 10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1996.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 and villages, the Tombs of Jibei is fac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protect on the basis of knowing its valu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heritage and the study of archaeological literature to clarify the status of the remains and analyze the value of heritage.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the paper expo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protection of the site.
the tombs of Jibei; value composition; protection strategy
K878.8
A
韋鳳嬌(1991-),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遺產保護。E-mail:1370266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