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摘 要]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說理性的文章。為避免將這類說理性文章上成空洞的說教課,教學中,教師可嘗試緊扣“道理”,從“借助經驗,直擊道理”“梳理脈絡,明晰道理”“研讀對比,學會說理”“領悟表達,引導實踐”四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既讓學生明了文中所講的道理,又讓學生學會了說理的方法,真正做到“言意兼得”。
[關鍵詞]
說理性文章;“道理”;言意兼得;教學談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章從安徽廣德太極洞的“滴水穿石”這一奇觀引出論點,通過列舉事例,正反論證,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實現美好的理想。全文語言淺顯易懂,說理清晰透徹,可以說,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講,理解起來完全沒有難度。既然如此,在教這篇文章時,教師又該教些什么呢?
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說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的要求,又鑒于這篇文章“說理性”的特點,筆者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讀通、讀懂課文,明白文中所講的道理,了解文章說理的脈絡。(2)學習講道理的方法(舉例論證、正反論證等),懂得舉例要典型,講道理時要緊扣道理,語言簡練。(3)學習本課的說理方法,試著用舉例論證的方法說明一個道理。圍繞這一目標,筆者的課堂教學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一、借助經驗,直擊道理
課堂伊始,筆者便讓學生透過文題,洞察文章的體裁特點,學生很快發(fā)現,這篇文章不同于通常學習的記敘文,由“啟示”可見,這篇文章的重點是講道理,也就是“滴水穿石”說明的道理。那究竟說了一個什么道理呢?學生能否一下子找到?因為《滴水穿石的啟示》并不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議論文,四年級的時候,他們已經學習過《說勤奮》一文,因此,學生們已經對議論文這種文體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于是,筆者讓學生回憶:還記得《說勤奮》一文嗎?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根據學習《說勤奮》的經驗,通常我們能在哪些地方快速地找到文中說明的道理?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們很快地從文章的開頭部分和結尾部分發(fā)現了本課說明的道理:只要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美好的理想。再通過帶領學生反復朗讀,學生很快抓住了這個道理的核心詞“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并很快理解了這個道理的內涵。
二、梳理脈絡,明晰道理
當然,學習議論文僅僅弄清文中說明的道理還遠遠不夠,還要進一步把握議論文的文體特點和表達方式。文章的開頭部分和結尾部分都說明了道理,那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筆者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一次走進文本,通過聯(lián)系每一節(jié)的內容去發(fā)現文章是如何布局謀篇的。學生通過研讀、討論、交流,發(fā)現了文章的脈絡:首先,通過寫太極洞內滴水穿石的奇觀,引出了“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道理;其次,作者通過列舉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的事例來說明,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能取得成功,而雨水不能把石塊滴穿,是因為沒有這種精神;最后,總結道理,點明題意。通過這一過程的學習,學生明白了文章謀篇的奧秘:提出觀點——論證觀點——得出結論,而這正是一般說理性文章構篇的基本模式。
三、研讀對比,學會說理
對于說理性的文章,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明確所講的“道理”,更要讓學生讀懂作者是怎么講這個道理的,這也是教學說理性文章的一個重要目標。
“舉例”是議論文常用的一種方法。正如《說勤奮》一文通過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的事例來說明“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一樣,《滴水穿石的啟示》也是通過舉例來說明道理的,這一點學生通過閱讀不難發(fā)現。那課文舉了幾個事例?是怎么舉例的?又是怎樣通過所舉的事例來說明道理的?為了讓學生領悟到文中舉例說明的方法,教學中筆者做了如下的安排。
(一)研讀事例,發(fā)現舉例的典型性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師:先來讀一讀課文。快速瀏覽一下這一節(jié),你們覺得請幾個同學來讀比較合適?為什么?
生1:我認為3個同學讀比較適合。一個同學讀李時珍,一個同學讀愛迪生,一個同學讀齊白石。最后的總結齊讀。
生2:我認為4個同學讀比較適合,還有一個同學讀最后一句,是總結句。
師:都可以,不過老師覺得3個同學讀更好,既然是總結大家就一起讀比較好。
(通過這個問題的設計和操作,讓學生明白文中舉了3個事例,且是先分述事例,最后總結的寫法)
師:(指名3人讀)課后的6個生字都在這一段中,要注意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讀書,隨機正音)
師:你能發(fā)現課文中舉的例子很有特點嗎?
(同桌討論交流)
生1:都是名人的事例。
生2:名人的事例很多,但文中選擇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是因為他們代表著不同時代和國家的名人,就是這一段結尾時說的“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yè)的人”。
生3:他們還代表了不同的領域(醫(yī)學家、發(fā)明家、畫家)。
師:由此,你們能否總結一下,所舉的這些事例有什么特點?
(通過這一問題的探討,讓學生發(fā)現列舉事例的典型性)
(二)品詞析句,揣摩表達的準確性
有了典型的事例,課文又是怎樣通過所舉的事例講明道理的呢?這往往是學生較容易忽略的,也是日后學生寫作議論文時障礙較大的部分。于是,筆者引導學生認真默讀這3個事例,先把能讓自己感受到他們“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詞語圈畫出來,在4人小組中討論交流,再與全班同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集體交流時,小組成員可以選擇能看出他們“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詞句說一說自己的理解;也可以選擇讀一讀,把表現他們“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詞語強調出來;還可以講一講在課外了解到的他們的故事,以補充證明他們確實“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最終獲得了成功。通過這個過程的討論、交流,學生明白了:課文在闡述事例時,是緊緊扣住想要說明的道理來敘述的,3個事例正是“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方能成功”的最好佐證。endprint
(三)橫向對比,探究語言的概括性
說理性的文章中因舉例的需要,常常也有敘事,不過這當中的敘事卻跟學生們平時的記敘文大相徑庭。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呢?教學中,筆者安排了兩處對比,讓學生發(fā)現議論文中舉例敘述的語言特點。首先,筆者讓學生把課文中的3個例子連起來看,最好能找出作者在寫這些事例時的共同點。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發(fā)現3個事例在敘述時都寫得比較簡單,都是先講他們是誰,再講怎么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最后取得了怎樣的成功。這是敘述結構的相似。接著,筆者出示《李時珍夜宿古寺》原文和本課的李時珍事例,再讓學生對同一人物的事例敘述進行對比,學生馬上發(fā)現:同樣是寫李時珍的,在四年級學過的《李時珍夜宿山寺》中,描寫了當時的環(huán)境,寫了李時珍的神情、動作、語言,寫得具體、生動。而這里寫李時珍,只有兩句話,緊緊扣住“道理”,概括性地寫,語言表達精煉而又準確。
四、領悟表達,引導實踐
至此,文中之“意”學生已經習得。不過,學習議論文如何講明道理也是至關重要的事。學生不僅要學懂,更要會運用。為了讓學生真正學會如何借助事例講道理,下課前筆者安排了一個小練筆:文中第三自然段最后有個省略號,說明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請你試著補充一個事例來說明文中所講的道理,可以以這學期我們學過的第五課《裝滿昆蟲的衣袋》中的法布爾為例,也可以列舉你課外收集了解到的其他古今中外成就事業(yè)的人的事例,注意既要緊扣道理,又要語言簡練。通過這一練習,檢測學生對議論文中舉例說理方法的領悟和運用。
蘇教版教材中,像《滴水穿石的啟示》這樣的說理文章并不多,讀起來簡單、枯燥,也許正因為如此,這樣的課文,并不受老師和學生們的“待見”。不過,這次有益的嘗試,讓筆者感受到:像這樣的說理文章,教師不妨緊扣道理,從“說明方法”入手,“授之以魚”,亦“授之以漁”,讓學生“言意兼得”,不僅明白其中的道理,更懂得作者是怎樣說理的,學生定會受益匪淺,獲益良多。
[參 考 文 獻]
[1]薛法根.看別人如何“說理”——議論文教學例談.http://blog.sina.com.cn/xfg1968.
[2]李文廣.追求“理性的感動”——說理性課文教學例談[J].小學教學(語文版),2008(15).
[3]葛敏蕓.說理性課文教學策略初探[J].小學語文教學,2011(11).
[4]蔣成云.說理性課文語言訓練點的把握[J].教育科研論壇,2007(8).
(責任編輯:符 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