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地方志看鄂州歲時民俗詞語變化

2018-01-03 10:04:50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1期
關鍵詞:鄂州市鄂州語匯

童 琴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文學院,武漢 430205)

從地方志看鄂州歲時民俗詞語變化

童 琴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文學院,武漢 430205)

本文從鄂州不同時期的地方志出發(fā),分類整理《武昌縣志》、《鄂州市志》地方志中的歲時方言詞語,歸納出歲時民俗詞語的構成方式和特點,歷時比較了古今歲時民俗詞語的差異,并分析了歲時民俗詞產生變化的原因。

鄂州; 地方志; 方言; 歲時詞匯

一、引言

地方志,是地方之志,古稱地志、地記、圖經、方志等,是記載著一定地區(qū)(或者某一行政區(qū)劃)自然和社會各個方面的歷史和現狀的綜合性著述和資料性文獻[1]。地方志是我國特有的地方文獻,內容十分廣泛,舉凡一地之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津梁、關隘、名勝、資源、物產、氣候、天文、災異、人物、文化、教育、民族、風俗等情況,皆包羅在內。方志中蘊含著豐富的資源信息,這些不見于史書典籍的寶貴資料,是研究中國各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沿革、文化制度、生態(tài)環(huán)境、景物資源、風土人情、方言風俗等不可缺少的參考資料。目前很多學者主要是利用田野調查搜集的方言材料,利用地方志歷史文獻資料相對較少,而地方志比較好地記錄和保存了這些方言習俗材料,尤其是那些附有方志卷、民俗卷的地方志。

方言作為當地的基礎交流方式,是先于民俗行為產生的。民俗從誕生開始,無論是某一民俗本身的稱呼還是具體民俗內容,就受到了方言的影響??梢哉f,方言和民俗是密不可分的,每當人們提起民俗,都會不可避免的說到當地的方言,而方言同樣是宣揚和傳承民俗的鑰匙。歲時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象,內容包羅萬象,民俗事象眾多,在民眾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歲時民俗詞匯及其反映出來的民俗文化,一年四季對人民的生產生活都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和作用。清代方志修纂成績尤為突出[2],本文從清代地方志著手,對鄂州乾隆、光緒時期的舊志和2010出版的新志中歲時民俗詞語進行整理,歸納出歲時民俗詞語的構成方式和特點,歷時比較古今歲時民俗詞語的差異,并分析歲時民俗詞語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二、鄂州地方志中的歲時方言

根據《鄂州市志》的建制沿革,明清兩代,鄂州屬于武昌縣。自三國時起,吳國廢除鄂縣設立武昌縣,當時武昌縣約包括今鄂州市、黃石市、大冶縣及大幕山以北的咸寧縣部分,魏晉時期,原三國吳之武昌縣地,又分為武昌、鄂、西陵三縣。隋開皇九年平陳,廢西陵、鄂二縣歸武昌,至此,武昌之領域又相當于三國吳時武昌縣之領域,歷隋未變。宋乾德五年,割武昌之三鄉(xiāng)立大冶縣,當時,武昌縣之領域,東至西塞山,南至大幕山,西至梁子鎮(zhèn),西北至白滸山,北至大江心。宋元兩代,武昌縣的領域無變動。明代,將西塞山劃屬大冶,清代,將長港從六十口以下至樊口之狹長地帶,及蘆洲、粑鋪劃為黃州屯衛(wèi)地[3]。鄂州占地面積大,不同的歷史時期行政區(qū)劃和境域有所不同,不同時期的方言民俗也有所不同。本文中所提到的武昌縣為清朝時期的劃分,與現在的劃區(qū)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從清代地方志出發(fā),將《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33·武昌縣志》(乾隆時期和光緒時期)①,《鄂州市志》這幾本地方志進行分類整理,以元旦、元宵、清明等最為重要和典型的九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軸,梳理了鄂州在清代以及現代的歲時方言詞語。

(一)元旦

新中國成立以后,以公歷一月一日為元旦,農歷一月一日為春節(jié),而古人則是稱農歷一月一日為元旦,也就是我們說的春節(jié)。元旦作為一年之首,可以說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人們非常重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1.乾隆武昌縣志中元旦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33·乾隆武昌縣志》)

拜年:“率投刺相慶拜尊長親友,以次置春酒宴會?!?(卷一·方輿志·風俗)第30頁

迎春:“立春先一日,知縣率僚屬于東郊外祭。” (卷四·典禮志·迎春)第60頁

2.光緒武昌縣志中元旦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33·光緒武昌縣志》) (卷三·風俗)第388頁

出方:“元旦,夙興祀神畢,開門以酒酹地,出門向歲吉方拜之,曰出方。”

拜年:“子弟以次拜尊長親友,往來相慶。”

請春酒:“比戶張燈三日,以次置酒讌會?!?/p>

接春:“立春日焚香酹酒,曰接春?!?/p>

3. 鄂州市志元旦方言語匯(《鄂州市志·民俗方言》)第842頁

春節(jié):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日為新年,稱為春節(jié)

出天方:焚香燃燭,祭祀祖先,然后開門以酒酹地,放爆竹,并向歲吉拜年,叫做出天方。

拜年:初一在本村互相拜,初二外孫拜外祖家,初三女婿拜岳丈家。

對子酒: 新居之家,年初二,主人辦酒席來酬謝春節(jié)前送中堂、對聯、掛屏來祝賀親朋好友,俗稱對子酒。

拜大年:居喪之家,大門上要貼“辭”、“謝”二字,親戚朋友要在初一來“拜大年”。

接春:家家戶戶在立春時辰鳴放鞭炮接春。

(二)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是新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元旦之后第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著賞花燈、吃元宵的傳統(tǒng)活動。

1.乾隆武昌縣志中元宵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乾隆武昌縣志》)

上元:“上元前后三四夜,張燈坊市。”(卷一·方輿志·風俗)第30頁

2.光緒武昌縣志中元宵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光緒武昌縣志》)(卷三·風俗)第388頁

試燈:“十三日張燈曰試燈?!?/p>

元宵:“至元夕而止,是夕,舂糯米為團。”

請紫姑:“女郎設香案祀神,口誦里歌,曰請紫姑,神來各如所叩以決休咎”

龍燈:“上元前后數夕,剡木蒙紙如龍狀,冓燈其中曰龍燈。”

散燈:“其各肖禽獸臺閣形者曰散燈?!?/p>

花朝:“二月十五日曰花朝,女兒穿耳留發(fā)多嫁娶者?!?/p>

3.鄂州市志元宵方言語匯(《鄂州市志·民俗方言》)第842頁

元宵節(jié):農歷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jié),俗稱“正月半”。

百節(jié)龍:以彩圈變成的數百米的龍燈,龍身每節(jié)相距五尺,每節(jié)一人,全隊衣著頭巾色調一致,挑龍尾 著舊衣破帽,手搖破扇沿途逗樂。

活碼子:在石山鄉(xiāng)塘角頭村,有一種活碼子的游藝工具,狀如小型立柜,用檀木、棗木等車成長軸、短軸與主輪相接,一人搖動主軸,柜內的人物動物均能活動,后來開展劃采蓮船、打蓮湘等文藝形式。

在元宵節(jié)期間,本地一致保有吃“元宵”和“游半月”的習俗。

(三)清明節(jié)

清明,原本是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的其中之一,后來才被賦予了祭掃的意義,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1.乾隆武昌縣志中清明節(jié)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乾隆武昌縣志》)(卷一·方輿志·風俗)第30頁

清明:“上塚掛楮錢?!?/p>

2.光緒武昌縣志清明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光緒武昌縣志》)(卷三·風俗)第388頁

清明:“掃墓掛紙錢,男女出郊踏青,兒童為紙鳶之戲,鄉(xiāng)人搗輭曲草汁,和面做餅餌,四月八日多供佛?!?/p>

3. 鄂州市志清明方言語匯(《鄂州市志·民俗方言》)第842頁

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備韭菜果品,前往郊外掃墓祭祖。

掃墓:墓上掛以紙錢,子孫鳴炮叩首。

(四)端午節(jié)

端午,農歷五月初五,又稱大端陽、端陽、小兒節(jié)。關于端午節(jié)來源的說法眾多,在荊楚,則主要是為了紀念投河的屈原而設立的節(jié)日。

1.乾隆武昌縣志中端午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乾隆武昌縣志》)(卷一·方輿志·風俗)第30頁

競龍舟:午日以蒲艾懸門桁,日中印雄黃酒,競龍舟蓋楚人舊事也。

2.光緒武昌縣志中端午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光緒武昌縣志》)(卷三·風俗)第389頁

端陽:“懸蒲艾食角黍泛雄黃酒,系彩辟惡。”

奪標:“近水居民競龍舟,繪黃紅青三色,沿岸分曹,以角勝負,或餉以酒食,勝者得之,曰奪標?!?/p>

上枷:“十七日,有紙舫祈神之會,小兒女悉赴瘟司廟上枷。”

逐疫:“次日(十八日),廟神出游,舁者盛飾,去帽簪五色花,沿街拽茅船。”

大(小)端陽:俗“謂初五日為小端陽,十五日為大端陽?!?/p>

3. 鄂州市志端午方言語匯(《鄂州市志·民俗方言》)第842頁

逐疫: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多置菖蒲、蘄艾懸于門首、窗外,室內放雄黃酒以逐疫。

送毛船:農歷十五日至十八日為大端午節(jié),有放神船的盛舉。神船俗稱“毛船”,十五日游船,十八日為送“毛船”的日子,將船抬到北門外江邊,用小火輪拖至江心順水而放,恭送神船。

(五)七夕節(jié)

七夕是流行于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4],后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jié)日之一。

1.乾隆武昌縣志中七夕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乾隆武昌縣志》)(卷一·方輿志·風俗)第30頁

七夕,喫巧。

2.光緒武昌縣志中七夕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光緒武昌縣志》)(卷三·風俗)第389頁

七月初七,七夕,乞巧。

3. 鄂州市志七夕方言語匯(《鄂州市志·民俗方言》)第843頁

乞巧節(jié),鄂城舊俗,此晚家家戶戶都要吃點東西,如瓜子、花生、蠶豆、菱角等,謂之“咬巧”。

(六)中元節(jié)

中元節(jié)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jié),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1.乾隆武昌縣志中中元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乾隆武昌縣志》)(卷一·方輿志·風俗)第31頁

中元,薦亡。

2.光緒武昌縣志中中元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光緒武昌縣志》)(卷三·風俗)第389頁

盂蘭會:“十四五日祀祖,焚燒紙錢;浮屠為盂蘭會。”

放野錢 :“兒童焚紙錢于山林墟墓間,曰放野錢?!?/p>

3. 鄂州市志中元方言語匯(《鄂州市志·民俗方言》)第843頁

中元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又稱為七月半。人們焚香化紙,擺出酒食祭祀祖先及已故親屬。

包袱:紙錢皆包以白紙,上書受用者及供給者姓名,稱作“包袱”。

放焰口:殷實之家請和尚做佛事超度亡魂,叫做“放焰口”。

(七)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作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主要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以月圓兆示人團圓,寄托思親慕鄉(xiāng)之情,成為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1.乾隆武昌縣志中中秋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乾隆武昌縣志》)(卷一·方輿志·風俗)第31頁

中秋,拜月。

2.光緒武昌縣志中中秋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光緒武昌縣志》)(卷三·風俗)第389頁

中秋:“做餅相送遺,具菱藕、瓜果為賞月之讌?!?/p>

送瓜:“或結彩瓜上,鼓吹送人家,置床上曰送瓜,蓋取多子之義?!?/p>

摸秋:“是夕,群(乞子者)於瓜圃探之,曰摸秋?!?/p>

3.鄂州市志中秋方言語匯(《鄂州市志·民俗方言》)第844頁

中秋節(jié):農歷八月十五許多家庭購買月餅及果品,晚上一家人吃月餅,飲茶賞月。

月亮糕:由糯米粉制成,上面畫著簡單的人物和花草。

(八)重陽節(jié)

1.乾隆武昌縣志中重陽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乾隆武昌縣志》)(卷一·方輿志·風俗)第31頁

九月九日,登高。

2.光緒武昌縣志中重陽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光緒武昌縣志》)(卷三·風俗)第389頁

重陽:登高飲茱萸酒,是日造酒,極清冽,久藏不壞。

3.鄂州市志重陽方言語匯(《鄂州市志·民俗方言》)第844頁

重九:農歷九月初九,也叫重九。鄂城讀書人多在西山登高賞菊,飲酒賦詩。

(九)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個晚上。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jié)日。與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重陽節(jié)三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祭祖大節(jié),也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

1.乾隆武昌縣志中除夕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乾隆武昌縣志》)

除夕,守歲一循。(卷一·方輿志·風俗)第31頁

2.光緒武昌縣志中除夕方言語匯(《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33·光緒武昌縣志》(卷三·風俗)第389頁

辭年:“滿室張燈,通宵不減,具衣冠而拜曰辭年。”

封門錢:“鏤楮為錢,遍粘戶牖,曰封門錢?!?/p>

送司命:“二十日曰小年,掃舍宇,夜以餳團、果餅祀灶神?!?/p>

年更飯:“張春聯于門,具酒饌,曰年更飯。”

團年:“舉家聚飲曰團年?!?/p>

守歲:“終夕不寐,又曰守祟?!?/p>

社日:鄉(xiāng)人設牲禮,以祀土神,少長咸集飲焉,春秋再舉,今亦寢廢矣。

急腳子:“儺以逐疫,一人朱衣,花冠,雉尾,執(zhí)旗。俗名急腳子。眾鳴鑼隨之,比戶致祝?!?/p>

3.鄂州市志除夕方言語匯(《鄂州市志·民俗方言》)第844頁

除夕:農歷每年的最后一天為除夕。

守歲:家家戶戶貼春聯、換門神,全家圍坐以“守歲”。

滿天紅:長輩贈小孩壓歲錢,室內燈光通宵不熄,大門外懸掛盞燈,稱為“滿天紅”。

三、地方志中歲時方言詞語的構成和特點

(一)歲時方言詞語的構成

經過梳理,我們共收錄了65個鄂州地方志中關于歲時民俗有特色的方言詞語,其中不重復的方言詞語共54個,而名詞性詞語和謂詞性詞語占據了絕大部分,將上述方言詞語做簡要分析。

鄂州地方志中關于歲時民俗有特色的方言詞語主要以復音詞的形式呈現,復音詞又分為合成式復音詞與復合式復音詞。合成式的動賓結構和偏正結構居多。動賓式比如:拜年、出方、接春、奪標、逐疫、掃墓、上枷、齩巧、喫巧、摸秋、守歲、除夕、辭年等等,偏正式的結構如:龍燈、包袱、團年、社日等等。復合式復音詞在歲時方言詞匯中,有一個詞語是由“子”做后綴成詞如急腳子。

鄂州地方志中關于歲時民俗有特色的方言詞語也有一些以短語形式呈現,比如動賓短語請春酒、放野錢、放焰口、送毛船、競龍舟、送司命、封門錢等,還有以偏正短語如年庚飯、大端陽、小端陽、月亮糕等。

(二) 地方志歲時方言詞語的特點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鄂州地方志歲時方言詞語中,合成式復音詞占絕大部分,而且動賓結構多于偏正結構,這一點在短語中也同樣體現出來了,動賓結構是鄂州地方志歲時方言詞中的主要構詞形式,這一點和豐富的民俗活動是分不開的。通過比較觀察,清代地方志中的一些復音詞在現代地方志中可見,比如除夕、守歲、迎春、拜年、出方、接春、中秋、乞巧等等,這些都是對古代風俗詞語的繼承,當然也有一些發(fā)展,比如放焰口、送毛船、月亮糕、滿天紅等。

鄂州地方志歲時方言詞語命名比較有特色,大部分是根據詞語所代表的內容直接造詞,即直接命名而來,比如,送瓜是指中秋時將田間的瓜送到姑娘家的床上。接春是指家家戶戶在立春時辰鳴放鞭炮接春。這些詞直截了當的把人們慶祝傳統(tǒng)節(jié)日時的行為描述出來,可以直接從詞的表面了解當地人的某些歲時民俗。

和直接命名相對,是在描述某一行為或事物時,通過使用象征等不同的修辭手法,進行委婉的敘述。通常這樣的方言詞語的意思難以從字面看出,需要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夠理解詞義。比如摸秋:“是夕,群(乞子者)於瓜圃探之,曰摸秋?!痹谥星锕?jié)那天,乞子者暗地托人去園里偷瓜送到自己的床上,寓意可得貴子。送毛船:農歷五月十八日為送“毛船”的日子,將船抬到北門外江邊,用小火輪拖至江心順水而放,恭送神船。如果神船順流而去,則表示無災無難,如果遇到風浪,船頭向后,則傳言四起,毛船回了頭,今年定會有災難,送走毛船是為了祈福今年風調雨順無災無難。

這些詞語如果缺乏文化背景知識也難得其意很難懂得背后文化內涵,這就需要了解風俗才能理解。

總之,鄂州地方志歲時方言詞語動賓結構居多,今志中的歲時方言詞匯多是繼承舊志中歲時詞匯,有些方言詞語需要了解風俗文化才能弄懂含義。

四、鄂州歲時方言詞的歷時變化及原因分析

民俗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是社會風氣和民間互動所反映的物質精神文化的集合,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內容必然會根據社會的發(fā)展情況開始相應的變化,以及時的適應新的社會而不至于脫節(jié)。在經濟、政治、歷史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下,民俗從古代農耕社會發(fā)展到現代信息社會,歷經幾百乃至上千年的時光,有些因封建的思想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見蹤影,而有的則通過吸收現代文化的沖擊,逐步改變,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以它的新姿態(tài)存活下來。這期間,除了政府和社會為了保護傳統(tǒng)文化所做的努力之外,民俗本身強大的生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一)歷時比較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部分古代社會活動流傳至今,其中便有方言和民俗文化,然而繼承下來的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歲時民俗中,一些封建迷信的或者不適應現代生活的習俗已然淘汰,方言自然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因此,從歲時方言的變化我們可以發(fā)現民俗的演變和發(fā)展變化。(見表1)

表1 清代與現代民俗方言詞歷時比較表

從表1可以看出,比如拜年等傳統(tǒng)習俗依然保留至今,而燒紙錢、上墳、掃墓則順應時代發(fā)展做出了相應的改變以適應新的社會環(huán)境而不被淘汰。部分語匯如請紫姑、上枷、封門錢、急腳子則是因其民俗本身被社會文化去除或是在傳承的過程中沒落,在現代沒有類似的民俗,更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方言詞語。

(二)原因分析

通過比較歸納,對比鄂州新舊地方志中歲時方言詞語的差別,我們嘗試分析鄂州新舊志中歲時民俗詞之所以產生變化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政治方面的影響。清代乾隆光緒年間的歲時民俗詞匯有細小的差異,但是和當代的歲時民俗詞匯相比較,則有較大的差異。在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后,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同樣的傳統(tǒng)文化也得到了解放,各個地區(qū)的民俗文化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空間去發(fā)展,民俗發(fā)生變化,相應的語言詞匯也會發(fā)生變化。

第二,西方文化的傳播和影響。西方文化相比于東方文化而言是“開放”和“寬容”的,民俗文化掙脫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的文化束縛,踴躍的與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我們的民俗文化日益多元化,也更具特色。

第三,節(jié)日民俗儀式的簡單化。相對于古代的民俗文化的刻板化和規(guī)范化,現代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釋放,加上人們日益繁忙的快節(jié)奏生活,民俗文化相對以前已經簡單化了很多。

五、結語

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亙古綿延滄桑變遷,經久不衰的的民俗文化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民俗文化已經逐漸退化甚至消亡,但是有些民俗文化在歷史的沉淀中愈演愈烈,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比較了新舊地方志中所記錄的鄂州當地歲時民俗詞語,并探析了鄂州新舊志中歲時民俗詞之所以產生變化的原因,希望有助于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鄂州當地的傳統(tǒng)文化。

注釋:

①本文所使用的清代地方志,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出版的《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武昌縣志》,此書收錄了清代乾隆28年和光緒11年的《武昌縣志》。

[1]林衍經.方志學綜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來新夏.略論地方志的研究狀況與趨勢[J].天津社會科學,1981,(3):46.

[3]丁有國,姜斌主編.鄂州市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0:47-51.

[4]蔣秀英. 細說中國古代的婦女節(jié)——七夕乞巧民俗事象論[J].北方論叢,1999,(5):75-80.

Developments of the Ezhou Folkloric Words Reflected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TONG Q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Based on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such as the county chronicle of EzhouWuchang and the city chronicle of Ezhou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arranges the folkloric words. The paper induces and arranges the constru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loric words.It contras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cient folkloric words and the present folkloric words and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Ezhou;local chronicle;dialect;folkloric words

2017-09-18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15Q247);湖北方言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項目(2014FYY012);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試點學院一般項目(SD1721)

童 琴(1981-),女,湖北鄂州人,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漢語史、漢語方言。

H139

A

1674-344X(2017)11-0013-06

陳君丹

猜你喜歡
鄂州市鄂州語匯
古靈精怪的“萱寶貝”
老年歲月樂無涯—湖北省鄂州老年大學校歌
感恩
當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16:38:12
福安土白語匯的語言年代學考察
武漢至陽新高速公路鄂州段項目獲批
石油瀝青(2019年6期)2020-01-16 08:57:08
用歌劇語匯展示戲劇力量——解讀懸疑歌劇《馬克若普洛斯檔案》
歌劇(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13
《荊楚歲時記》飲食類語匯探析
建政、救亡與啟蒙:再論鄂州約法之人權條款
鄂州市金剛石工具行業(yè)協會成立及交流大會勝利召開
春風吹來盡芳菲——鄂州市審計局開展“全國文明單位”創(chuàng)建工作紀實
學習月刊(2015年11期)2015-07-09 05:34:36
介休市| 阜宁县| 南投县| 垣曲县| 宁夏| 当涂县| 延川县| 龙口市| 留坝县| 安泽县| 茌平县| 西和县| 嵊州市| 盐津县| 迁安市| 葫芦岛市| 武冈市| 冕宁县| 皮山县| 甘肃省| 敦煌市| 阿图什市| 抚宁县| 广宁县| 东乌珠穆沁旗| 抚远县| 阳原县| 固原市| 水城县| 竹山县| 翁牛特旗| 涞源县| 扬中市| 玉门市| 沙雅县| 兴化市| 广东省| 长宁县| 南华县| 仁怀市| 会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