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遵元
(合肥皖智中學 安徽合肥 230011)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遺傳、環(huán)境和教育是人的認知發(fā)展的三要素,三者互為前提。遺傳因素是物質基礎,提供了認知發(fā)展的可能性,環(huán)境和教育是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xiàn)實的有效有段。嚴格地說,環(huán)境包含著教育,或者說環(huán)境本身就是教育,這里的環(huán)境當然包含家庭、學校及社會,三位一體,但隨著社會發(fā)展,寄宿制成為現(xiàn)代高中教育的趨勢,而寄宿制的教育管理新形態(tài)有利有弊,主要弊端就在于對三位一體的割裂,所以寄宿制學校的教育管理成為新課題,因為傳統(tǒng)學校教育更多關注的是課堂教學,淡化或忽略了管理教育。如何在現(xiàn)實背景下重建家庭、學校與社會的三位一體,尋求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合力成為學校管理的迫切需要。
本文試圖從寄宿制的特殊環(huán)境和當代高中生這一特殊對象的角度,結合合肥皖智中學“尊重文化”的實踐,就如何完善家校有效溝通,尋求教育合力,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傳統(tǒng)中國社會以及傳統(tǒng)中國家庭中,孩子的成長一直是伴生式的,是在與上一代朝夕相處中完成的,但年輕父母已經無暇也無力以陪伴的方式實現(xiàn)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yǎng),寄望于祖父母一輩的照看顯然又不能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于是家庭教育的無助催生了寄宿制學校的普及與發(fā)展。它的好處首先就是解放了父母,減輕了教育孩子的負擔;其次是讓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融入群體,有利于個性發(fā)展與人格養(yǎng)成;同時也免去了上學放學在路上的時間,讓孩子有更多時間集中精力學習。但利弊總是共生的,寄宿制學校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馬克思的教育觀認為,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寄宿封閉的一方凈土割裂了或者說疏離了孩子與家庭與社會的聯(lián)系,尤其不利于全面的人的養(yǎng)成。學校管理者如何揚長避短,克服寄宿封閉的弊端,尤其如何保持與家長的有效溝通,尋求教育的合力,實現(xiàn)對下一代的全面、合理的培養(yǎng),成為迫切的現(xiàn)實課題。
這是我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起點。
合肥皖智中學是一所新生的學校,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的“三高”定位,秉持“尊重、安靜、開放”的辦學理念,追求“高端、優(yōu)質、精品”的辦學特色和“涵養(yǎng)正直人品、打造高效教品、成就優(yōu)秀學品”的辦學品格,著力打造并踐行“骨子里尊重老師、心底處尊重家長、靈魂上尊重學生”的“尊重”文化,努力實現(xiàn)我們的辦學初心:在中國,辦一所好學校。
我校以“尊重”為學校文化的關鍵詞,就是基于對現(xiàn)代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學校發(fā)展的崇高期許。“尊重”的基本內涵是尊敬、重視,其實踐意義體現(xiàn)在平等相待的心態(tài)及言行之中。作為學校文化的主題詞,我們賦予了三個維度的闡釋即“骨子里尊重老師、心底處尊重家長、靈魂上尊重學生”,這是觀念,是心態(tài),更是言行的準則。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家庭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主體的一切行為都必須要基于對學生這一客體的尊重,包括對學生背后的家庭、家長的尊重。學校教育的成功實施正是基于這三位一體的合力,罔顧其一都將枉然。“心底處尊重家長”恰恰是最容易被罔顧的一端。
所謂必然,是注定如此的;所謂必要,是不可缺少的。實際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家庭選擇寄宿制高中是被動的,迫于無力無助而寄托于學校,但心理期待上又不同于幼兒時期的托管,對孩子在學校三年的學習成長,存在牽掛與焦慮。這正是我們提出“心底處尊重家長”的客觀背景,這種尊重,是理解也是共情,是必然也是必要。
寄宿封閉的特殊性決定著尊重家長的必然。我們的寄宿制學生一個月放假一次,這種空間的割裂與心理的疏離對家長和學生兩端都會造成一定的負面結果。如果溝通渠道缺失或信息互通不暢,家長一端對學校管理在觀望中會產生誤解、質疑甚至干涉、干擾;學生一端在高強度、快節(jié)奏的學習生活中難免壓抑、枯燥甚至孤獨、憂郁,這種特殊性決定著學校必須在兩端之間建立溝通的平臺。同時,教育是有特殊專業(yè)性要求的,不是每個家長都懂教育,都會理解配合學校,所以學校教育的源頭必然要上溯到家庭,這種延伸的教育必然要求以尊重為前提,才可以建立互信,消除誤解,爭取配合。
教育目標的趨同性決定著尊重家長的必要。向善向上,成人成才,是我們對下一代的共同期許,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元素、多維度的有效參與。這也就要求家長必須加入到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來,作為教育主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尊重基礎之上及時有效地與家長聯(lián)合教育是必要環(huán)節(jié)。此外,家長由于所受教育背景的差異、教育專業(yè)知識的所限,況且從心理上處于弱勢一方,未必都能夠理解并配合學校的教育管理,只有基于尊重的前提,獲得信任,予以彌合,尋求合力,才可以實現(xiàn)共同目標。
因材施教的差異性決定著尊重家長的必要。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精靈,都是一個成功的胚胎,成功的教育在于發(fā)現(xiàn)并發(fā)揮出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與優(yōu)勢,順天之性因勢利導。每一個結果的產生一定有相應的原因,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也都有著不同的特性,我們要做的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為“每一個”孩子做好更周全的教育準備。這份準備當然不是學校的一廂情愿,不是家庭的盲目設定,而是雙向的基于尊重的充分、平等、有效交流。
“心底處尊重家長”作為我們學校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作為對一種價值觀念的認同與堅守,關鍵是落實到操作層面,即一系列行為準則及其規(guī)章制度、行為方式、物質設施的建立健全,以期家校之間多渠道、常態(tài)化的有效溝通。比如,組織家長開放周、邀請家長參與監(jiān)考、每月致家長一封信以及編輯家長手冊,指導家長做一位智慧型的家長,在過程中切實感到被尊重,進而切實形成以尊重文化為基礎的家校多渠道有效溝通交流體系。
開放校園增互信。每一次開放校園,都是一次增進家?;バ诺臋C會,讓家長走進課堂、親近老師,了解我們的教學,感受我們的努力,傾聽孩子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愿望,接受一次再教育,讓雙方的初心更趨同、更凝聚。學校也借此機會更真實地了解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身后的環(huán)境背景,更真誠地表達我們的尊重,更切實地發(fā)現(xiàn)我們工作中的疏漏,彌合分歧,謀求共振,不再是隔空喊話,各唱各調。
親臨考場顯雙效。家長現(xiàn)實中只是看重孩子的成績,對于成績怎樣來的并不是很了解,這就會造成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片面性”和“溝通難”的問題。家長參與監(jiān)考,一方面能近距離體會學生考試過程中的緊張氛圍、心理情感的變化以及臨場發(fā)揮的實時狀態(tài),進而更容易產生同理心,真正達到換位思考的境界,與孩子互相理解和有效交流,陪伴其成長。另一方面,家長參與監(jiān)考也是對學校工作的一種監(jiān)督,這是學校不斷發(fā)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精細化管理過程的必然要求。
一封家書傳真情。每月一封的皖智家書主要由近期學校工作回顧與總結、下一階段我校各部門工作安排、學生每月學習生活的總結與下一階段的計劃、班主任月總結以及家長的話和對學校的建議等幾個部分組成。以反思、總結、計劃為抓手,簡明扼要地跟每個孩子的家長定期匯報學校階段性工作和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狀態(tài)。在此基礎之上,家長可以以書面的形式常態(tài)化地反饋、交流近期意見和建議。返校后,學校專門安排相關人員整理、收集,以會議的形式集中討論交流,合理采納,完善相關工作。
家長手冊惠萬家。我們編制的家長手冊是具有特色的特別手冊,以尊重家長為基礎,以教育案例為載體,以教育理論為支撐,啟發(fā)每個孩子的父母做一個智慧型家長。孩子不同成長時期的溝通、指導方法不同,在家長手冊里可以不斷汲取他人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擇優(yōu)而用,切實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這也是我們把教育的源頭向家長上溯這一理念的具體落實。學校、學生、家長,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在當今教育發(fā)展形勢之下,形成一套家?;拥挠行C制以充分發(fā)揮二者的合力,共同教育好每一個孩子,托起每個家庭美好的希望已是必然。自建校以來,我們一直努力探索全封閉式寄宿制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與基于尊重的家校間有效溝通、形成教育合力的契合方式。通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吸納家長的合理建議,不斷調整和完善,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辦一所好學校,踐行尊重文化,完善家校溝通,尋求愛的合力,成就每一個孩子,造福每一個家庭,回報每一份期待,是我們立校的初心,也是我們不懈的追求。我們會一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