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云
(合肥市第十七中學 安徽合肥 230001)
高考命題具有導向功能,是我們課堂教學的風向標。在近年的高考及其模擬試卷中,我們很容易找到試題與教材的聯(lián)系。如2015年全國新課標Ⅰ卷的詩歌鑒賞題要求比較選詩《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與教材中《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寫景角度的不同,如果沒有對教材上這首詩歌的理解,這道題也就談不上比較;在2016年的合肥二模中,小說閱讀《擔水的》最后一題,要求比較選文與沈從文《邊城》的創(chuàng)作意圖,若無教材做基礎,又何談作答呢?
其實,文言詞匯的含義基本上在課內,詩歌“三象”及其思想情感與表達技巧也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近相似的范例,小說閱讀中人物形象、情節(jié)結構的技巧、主題的表達等也都能從教材上引申,教材還是作文素材的一大寶庫。命題的導向啟示我們考試與教材是源與流的關系,我們如何處理,才能回歸教材,獲得源頭活水呢?
在教授新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教材與考試的聯(lián)系,并在這一過程中做到教材對考試的滲透。滲透不是模式化地給教材學習加一個試題的尾巴,而是合理適度地挖掘教材對考試的輻射作用。具體辦法如下:
課后習題是教材編纂者精心設置的,它是對課文重難點的提煉和概括,也是教材溝通考試的橋梁。有效利用課后習題既可鞏固課本知識,又能在學習課文后進行相關考試題型的訓練。如文言文課后習題多是多義詞、古今異義詞的解釋和文中重要實詞、虛詞的翻譯。落實文中重要字詞句的理解、翻譯,不僅可以強化對課文知識點的把握,更能在循序漸進的長期練習中提高文言文理解運用的能力。 “課文既是閱讀的范例,又是進行基礎知識訓練的材料”,無論閱讀理解的能力,還是基礎知識的積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考生為了應對考試,備考時單純背誦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18個虛詞,120個常見實詞,但脫離教材這一語境,后期的死記硬背只能是緣木求魚、本末倒置。
如果說文言文后的習題更多地體現(xiàn)為知識積累,那么小說散文后的習題與考試題型的聯(lián)系就更為顯而易見了。
《故都的秋》課后習題二要求:在下面的兩段文字里,作者調動了聽覺、視覺和觸覺來感受孤獨的秋,寫景狀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并融入了深沉而細膩的感受、情思。細細品味,做一些圈點勾畫、評議賞析。這道題其實就是對景物描寫藝術的考查。這兩段文字的寫景技巧體現(xiàn)在:多種感官描摹、聲色結合、動靜結合、融入自身感受。教師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仔細品味賞析,再對這類問題的答題角度與術語進行總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景物描寫真正領會并留下深刻印象,還能夠提高學生審美鑒賞的能力。這些答題角度和術語可以遷移到考試中,培養(yǎng)學生活學活用的技能。2010年江蘇卷小說閱讀《溜索》第2題:文中畫線部分描寫了峽谷的險峻氣勢,請分析其表現(xiàn)特色。解讀題干,它要求我們鑒賞畫線部分景物描寫的藝術,且看這道題的參考答案“以壁頂為觀察點,變換視角,從視覺、聽覺、內心感受多方面描寫,使人如臨其境”,它的答案不就在課內,在上文提及的課后習題中嗎?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課后習題不是一個擺設,更不是一條多余的尾巴。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它的作用和意義,精心研究,用心選擇,挖掘出它的潛在價值,使課后習題發(fā)揮它本就具備的多重作用。
真題對把握高考試卷的命題規(guī)律及答題模式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怎樣利用真題?復習備考時做真題必不可少,新授課時將教材重難點鏈接到相關真題也是一種辦法。以“虛實結合”這一概念為例,教材上多次出現(xiàn)這一手法,如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是實寫,“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是虛寫;在柳永的《雨霖鈴》中,一個念字把對上闋送別之景的實寫轉入到下闋對別后情景的虛寫。學生能聽懂并接受老師的解釋,但自己在考試中卻無法判斷出來。不僅如此,教師解讀鑒賞詩歌,一遍又一遍地講解重要概念,學生卻并不能如我們的期待——領會并應用。我們是否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呢?一種形式的學習是單調的,單調的學習形式不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所以概念解析后我們還必須采用多樣化的復習形式來提高學習的效率。2013年天津卷選詩為辛棄疾的《鷓鴣天·送廓之秋試》,虛實結合的手法在此詞中被充分運用,教師便可出示這道真題,以作業(yè)的形式留給學生課后練習,鞏固課堂所學,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運用。
很多學校為了趕進度,為了不影響學生月考、??嫉某煽儯贿M入高三甚至高二下學期就開始了一輪復習。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可以在新課結束后系統(tǒng)復習前來一輪課本復習,這輪復習不能面面俱到,亦不可囫圇吞棗。
對課本的復習應該有選擇、有側重:選擇典范的幾篇文言,讓學生精讀細做,可以達到積累文言詞匯,掌握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的目的,同時這也是熟悉文言語境、培養(yǎng)文言語感的基本途徑。教材上有很多優(yōu)秀的散文和小說,可讓學生認真閱讀,仔細揣摩,以圈點勾畫的方式把它逐句讀懂、讀透,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正確的閱讀方法。課文除了可做閱讀的典范,更是考點體現(xiàn)的典范?!读纸填^風雪山神廟》中“林沖買刀”“掇石靠門”等多處伏筆,細節(jié)描寫對情節(jié)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風雪這一環(huán)境描寫在營造氛圍、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刻畫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這些恰好對應高考小說閱讀部分的相關考點。對于課文的這一輪復習,可將與考試密切相關的知識點整合歸納,著重賞鑒,達到復習課文備戰(zhàn)高考的目的。 至于詩歌部分的復習,教師大可以重新編排,比如將蘇軾的詩詞文編排起來,走進詩人,以知人論世的解讀方法去把握蘇軾復雜的思想情感?;驅⑼愒姼柽M行整合,從詩歌題材的角度去把握常見意象、常見情感和常見表達技巧。
以教材上的文本加深學生對考點內容的理解與把握,讓教材起到正面的遷移作用。比如小說閱讀的考點之一——分析環(huán)境描寫,教材必修5有小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jié)選內容充分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小說中有多次對“風雪”的描寫,作為自然環(huán)境,風雪為人物活動渲染了氣氛,推動高潮的來臨。同時,風雪也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講到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以《林黛玉進賈府》中的寶、黛、鳳人物形象刻畫的手法進行此類知識點的總結最合適不過了。講到“散文化小說”這一概念及其特征時,以《邊城》為例最為妥帖。教材本就是一個例子,把教材上的“例子”讀透,便可舉一反三,這樣以舊帶新、溫故知新,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相關考點,而且減輕了學生脫離教材死記硬背帶來的沉重負擔。
想要教材和考試不脫節(jié),發(fā)揮教材的“根本”作用,教師對教材的有效使用至關重要。教師的備課計劃要有長遠眼光,全局意識,教師的具體教學還要能在授課、作業(yè)、復習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上精心、細心、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