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是當代著名作家趙麗宏的作品。趙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語言平實而傳神,營造了深邃、遼遠的意境,亦如他筆下的明月一般,給人以清幽曠遠的味道。
文中“我”和小外甥的“背詩”部分,小外甥的調(diào)皮可愛為文章增加了童趣,而古詩中的月景又為文章平添了幾分詩意。小外甥說:“我們來背詩好嗎?”這里的“背詩”其實就是“對詩”??上У氖牵芏嗬蠋煱选氨吃姟眱H僅解讀為“背背詩”,這不僅少了童趣,使課堂沒有絲毫詩意,還讓人覺得枯燥乏味。且看這樣一節(jié)課——
師:下面我們分角色朗讀文中“我”和“小外甥”之間的背詩。男同學(xué)讀“我”的部分,女同學(xué)讀“小外甥”部分,我來當裁判。
女生: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男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師:下面女同學(xué)讀“我”的部分,男同學(xué)讀“小外甥”部分。
男生: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女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師:下面男同學(xué)讀“我”的部分,女同學(xué)讀“小外甥”部分。不過,要求變了,我想請你們合上書,試著背一背。
女生: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男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師:再反過來試試——
男生: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女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師:真不錯。這一段后面的省略號告訴我們,“我”和“小外甥”P9PN+BfcpwNFxiX6nSgi+7F0n021Hj3hn8p/poH0faY=還背了很多與月亮有關(guān)的古詩。課前老師叫大家搜集了不少,現(xiàn)在給你5分鐘時間,看誰記得最多。
(隨即教室響起學(xué)生背誦的聲音,不少孩子閉目晃腦,口中念念有詞)
……
這位老師把“背詩”變成簡單機械、你來我往的“背背詩”,變成了“死記硬背”。殊不知,這樣的“背背詩”學(xué)生能記住的又有幾首?即使記住了,那千古名詩也早已在孩子眼中失去了魅力,變得拗口生硬,與當年魯迅讀古文的感覺又有何異?看著那些孩子背誦的表情,我知道此時他們的心中沒有一絲樂趣,更無一點兒詩意。
要想在課堂讓學(xué)生也能像文中小外甥一樣“兩個烏黑的瞳仁里,各有一個亮晶晶的小月亮閃閃發(fā)光”,“背詩”教學(xué)環(huán)節(jié)也得富有童趣,充滿詩意。
《望月》中寫道:“‘我們來背詩好嗎?寫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馍蛭姨魬?zhàn)了?!薄拔摇笔谴笕?,而且是懂得欣賞月景的文人,積淀一定不少,自然沉著自信;小外甥雖是孩子,但“寫月亮的詩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更是信心滿滿。強強對話,一定能碰撞出不少智慧的火花。所以這“挑戰(zhàn)”就讓“背詩”有了“賽詩”的味道,緊張的氣氛油然而生;但因“挑戰(zhàn)”的雙方一位是年長的舅舅,一位是年幼的外甥,年齡懸殊比較大,這落差一下子就沖淡了不少緊張,增添了無數(shù)的童趣,又讓人覺得生動活潑起來。于是,在于永正老師的課堂里出現(xiàn)了這樣的教學(xué)對話——
師:今天月色這么好,我們來對詩好嗎?可以用書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須是寫月亮的詩句。
生:好。
師:你先說。
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師: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眾笑)
師:你們笑什么?
生:你們背的是一首詩里的句子。
師:可以嗎?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師: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師:梨花園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
生:老師背的句子中沒有月!不能算。
師:沒有?“溶溶夜”,說的是月色溶溶!有嗎?
生:有!
師: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月兒彎彎照樓臺,樓高又怕摔下來。(生大笑,說不是古詩,是老師胡編的?。?/p>
師:是古詩!這是京劇《望江亭》中的楊衙內(nèi)做的詩!后面兩句是:“今天遇見張二嫂,給我送條大魚來。”楊衙內(nèi)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聲不止。)
生:……
師:他被我的歪理邪說搞得有些暈頭轉(zhuǎn)向,背不出了。剛才我也有點暈頭轉(zhuǎn)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詩來的。說實話,這位同學(xué)很不簡單,大庭廣眾之下,應(yīng)對得這么好。下面我們同學(xué)分兩部分,這一半當“舅舅”,那一半當“外甥”。來個比賽好嗎?
(師把全班學(xué)生分成兩部分,比賽背詩。)
師:第一輪,“舅舅”敗了,因為沒接上茬兒。再給一分鐘時間準備,然后再比。
生:能不能背山水類的?
師:可以。(兩部分學(xué)生爭相背山水詩,氣氛更活躍。)
師:這一輪比賽,不分上下,棋逢對手,平起平坐。
……
很顯然,這樣的“背詩”自然給人“緊張而又活潑”的感覺,孩子們也自然在“富有童趣”的課堂里求知成長。于永正老師在上完課后的教學(xué)反思寫道:“當我決定和學(xué)生一起‘背詩’的時候,我是做了一些準備的。背什么、怎么能打趣一下,使課堂氣氛活躍活躍,我都考慮了,雖然沒寫進教案里?!彼€寫道:“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那么,在課堂上,我們又如何為學(xué)生營造出“清幽曠遠的氣氛”,讓“背詩”富有詩意呢?
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執(zhí)教這一片段時,沒有一下子就讓學(xué)生分角色朗讀,而是先領(lǐng)著孩子們對其中的六句詩進行觀察體會,讓他們在品讀中發(fā)現(xiàn)“雖然詩人們望著的是天上同一個月亮,但是他們當時的心情卻不一樣,體會不一樣,感受不一樣”。有的“因為好奇而呼月”,有的“因為憂傷而問月”,有的“因為思鄉(xiāng)而疑月”,有的“因為欣喜而近月”,有的“因為愁緒而對月”,有的“因為思念朋友而思月”。孩子們理解了古詩,那千百年前同一輪月光下吟誦的詩句里“清幽曠遠的氣氛”就自然浸潤開來,蕩漾在整個課堂。我們有理由相信,為他們配上德彪西的《月光曲》,那他們的“背詩”就一定入情入境、有情有味,還何愁他們不走近經(jīng)典,獲得傳統(tǒng)文化的濡染?還何愁課堂沒有詩意?
總之,在“緊張活潑的氣氛里”,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學(xué)生的“背詩”就不再是“背背詩”了,就一定富有童趣、充滿詩意了。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只有這樣的“背詩”,才會讓我們的孩子對“月亮”有情,對“古詩”鐘情。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黃埭中心小學(xué))
(責(zé)任編輯: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