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穎
摘要:作為語言教師,我們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利用好當前存在的教學法,結合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需要,找到適合自己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盡管人們在這一領域(語言教學領域)做了很多的探索和研究,并且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最佳的教學方法依然沒有出現(xiàn)。在本文中,筆者根據(jù)藝術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從任務式教學的理論依據(jù)、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以及實踐中所體現(xiàn)出的特點三個方面,論述了任務式教學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關鍵詞:任務式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藝術生
一、引言
交際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Language Teaching),是一種側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教學方式(Richards,2005)。相對于傳統(tǒng)的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知識能力為中心的PPP(Present講解,Practice練習and Produce運用)的教學法來說,交際法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聽、說、讀、寫、譯等各個方面的語言運用能力。交際教學思想的倡導者提出,在真實的語境下表達意思是語言學習最有效的途徑,并提倡:以交際的學習任務為主要的學習形式;以真實的日常用語為主要學習內容;以真實的交際目的為學習活動目的。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用于交際,這一趨勢改變了傳統(tǒng)的注重語言形式的語言學習模式和教學方法。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的外語人才越來越多,而且對其聽、說、譯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任務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根據(jù)Richard(2005),任務式教學中任務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任務是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的語言資源來完成的
眾所周知,藝術類的學生往往英語基礎薄弱,由于花費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相對較少,學生們經(jīng)常抱怨說他們不能把學過的知識正確運用。尤其是語法,他們經(jīng)常會在口語或書面語表達中犯一些比較低級的語法錯誤。正如David Nunan(1999)所說: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保證語言使用的正確。而語言知識加交際的機會比僅僅講語法更能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流利程度與語法的準確度(Montgomery&Eisenstein,1985)。
2.任務的成果并不是簡單地和學習語言有關聯(lián),但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語言的習得會發(fā)生
任務式教學中的任務不同于我們課堂上所做的語法和詞匯的練習,如果是的話,就和以往傳統(tǒng)的PPP的教學模式?jīng)]有本質的區(qū)別了。因此,任務往往不是和我們課堂所要學的知識直接相連,它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脫離課本,要求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而這些也正發(fā)揮了藝術類學生們的優(yōu)勢。作為以美術為基礎的設計藝術專業(yè)的學生,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是他們在專業(yè)學習中十分強調的要素,而把這些運用到外語的學習中,往往會增加他們的興趣和信心。
3.任務以意思為中心,而不是以語言形式為中心
以往傳統(tǒng)的PPP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形式,即語言表達形式的準確性。如前所述,藝術類的學生基礎薄弱,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較差。如果在教學中過分地強調準確性,不斷地更正他們的錯誤,容易使學生們喪失信心,甚至失去興趣,最終放棄。而在執(zhí)行任務式教學所設計的任務時,語言意思的表達成為了側重點,學生們不再擔心自己會犯錯誤,而是集中精力來進行意思的表達。同時,不斷表達練習也會反過來提高他們語言表達的熟練性和準確性。正如Lim(1992)所說:學習者的參與與語言熟練程度的提高關系極大。
4.任務的完成往往包括兩名以上的學生,因此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們需要采用一定的交流策略和技巧來進行交流我校的藝術類學生是沒有進行分級教學的,因此班里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們需要和其他組員一起完成。因此,他們不但需要學會相互間如何交流合作,更要在合作中相互幫助。這種交流和互助會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如上所述,在我校藝術類的教學中嘗試采用任務式教學,旨在發(fā)揮學生們創(chuàng)造力強,思維活躍的優(yōu)勢,結合任務教學模式的特點,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信心,改善學習效果。
三、任務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1.任務的分組
本文中所提到的任務式教學中的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的,因此進行任務式教學前,首先要求班里的學生自由組成5—6人的小組。由于各個教學班的人數(shù)都在60人左右,這樣保證每班分成10個小組。
2.任務的設計
在任務式教學的實踐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任務的設計。任務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兩點:
(1)任務既要保證有一定的趣味性,給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和想象的空間,同時又要和課堂上所講的知識或談論的主題相關。
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四課講的是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征( Five Fa- 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結合本課設計的任務就是要求學生們談一談他們認為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象征。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學生們首先要充分理解“文化(culture)"和“象征(symbol)”這兩個關鍵詞。這就要求他們認真學習課文,看看如何把文化和象征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任務所要求談論的中國文化不同于課本,給了學生們發(fā)揮的空間。又加上中國文化是學生們熟悉的內容,他們的興趣也較之學習課文大得多。在后來的任務展示中,學生們談論了很多中國文化的象征,比如書法、茶葉、瓷器等。他們不但增長了知識,學習熱情也空前高漲。
(2)要遵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此次的任務式教學是從大一新生開始的,大多數(shù)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類似的小組任務活動。為幫助他們提高對任務活動的興趣和信心,剛開始的任務設計要相對簡單、易做、趣味性強。如第一學期的任務設計包括了很多情景再現(xiàn)、對白展示的活動。如《新視野》第一冊第二課(ABusy Weekday Morning)講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問題,其中的對白最能突出他們的矛盾,有關本課的一個任務就是要求學生再現(xiàn)課文對白。這些任務有課本做基礎,學生有據(jù)可依。同時這種表現(xiàn)形式也為學生提供了發(fā)揮的空間。.他們往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語言和行為進行了加工再創(chuàng)造,發(fā)揮了想象力。endprint
隨著小組活動做得越來越多,任務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需要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空間也越來越大。如在講《新視野》第三冊第五課優(yōu)雅的手( GracefulHands).時,設計的任務就是要求學生談談什么是優(yōu)雅,并用例子來表明他們所理解的優(yōu)雅o( Task:what is graceful and how do you understand graceful. Illustrategraceful with examples.)這不但要求學生能正確理解課文中所體現(xiàn)的優(yōu)雅的含義,:即不但可以用來形容某種事物,還可以形容某種行為,還要求學生去想,去找一些恰當?shù)睦?,并用英文表達出來。
3.任務的展示
每個任務完成之后都要有一個小組展示,而任務的展示也有一定的要求。
(1)要體現(xiàn)團隊合作精神,小組所有的成員都要參與任務的展示。所展示的內容要有主線,必須是一個整體,不能是幾個組員工作的簡單拼湊。提倡團隊精神,幫助學生們學會如何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避免了一個人完成所有工作和分頭獨立工作再組合等常見問題。采用小組為任務的形式,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們能夠相互幫助,并同時鍛煉他們相互間交流的能力。如果分開工作,這個目的就達不到了。
(2)展示的形式主要是組員的講解、表演等口頭表達的形式,但同時要制作成PPT的文稿,一起展示??陬^表達作為主要展示形式為學生們提供了練習口語的機會和平臺。PPT文稿的制作一方面鍛煉了他們書面表達的能力,另一方面,PPT的展示輔助了他們的口頭表達,幫助臺下學生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講解。展示的過程中要和臺下同學互動,主要是以問答的形式。采用任務式教學的另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鍛煉學生們的交流能力。這個交流不局限于小組成員之間,還包括任務展示者和觀眾的交流。同時,和臺下觀眾的交流也能調節(jié)課堂氣氛,提高觀眾們的積極性。
4.任務的評鑒
每個小作的任務展示完成之后,老師都會在課下找時間給予小組成員一定的回饋,并對每個成員的表現(xiàn)進行點評。點評以肯定他們的表現(xiàn)為主,但同時也會指出所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和語言上明顯的錯誤。前面曾經(jīng)提到,任務式教學側重語言所表達的意思而不是表達形式的準確性。但在點評的過程中,如果能把一些明顯的語言錯誤指出來,學生們一定會記憶深刻。
四、任務式教學在實踐中所體現(xiàn)的優(yōu)勢
較之傳統(tǒng)的PPP的教學模式,任務式教學在實踐中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優(yōu)勢,主要有以下三點。
1.活躍了課堂氣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相對而言,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往往比較活躍,喜歡靈活的課堂秩序。對于單一的由教師為主體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他們不能長時間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加之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興趣容易喪失。任務的加入不但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變化,更為課堂氣氛注入了活力。除此之外,參與小組任務的過程也是學生們展示自我的過程。為了達到完美的效果,他們自然也會精心準備自己的英語。
2.學生們的英語運用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有所提高
通過在學生中進行調查得出,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95%以上)小組任務不但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英語的表達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由于每個學生都要參與任務的制作和展示,他們在準備的過程中不得不運用自己所學的英語知識.很多情況下,為了完成任務,他們會主動地學習一些新的詞匯、句式等來補充自己知識的不足。
3.促進了師生之間關系的融洽,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學效果
由于需要對小組任務進行點評,師生間在課下的交流較之以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明顯增加。不同于課堂上的交流,課下的交流要輕松得多,加之點評時,鼓勵的成分偏多,學生們都很樂于接受,很多學生甚至期待著這個交流的機會。隨著交流的增加,師生間的熟悉程度越來越高,關系也越來越融洽。融洽的關系同時也會體現(xiàn)在課堂上,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思路是近20年來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fā)展形態(tài),它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它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任務式教學模式中的任務活動,不同于以往傳統(tǒng)教學模式.( PPP)中的練習活動:它以意義為中心,側重于運用語言進行意思的表達,而不是語言表達形式的準確性;它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任務化活動,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提高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通過學習伙伴合作、協(xié)商去完成任務。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
參考文獻:
[1]Lim,S.1992. Investigating learner participation in teacher-led classroom discussions in junior colleges in Singaporefrom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spectiv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Nunan, D.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Qston: Heinle&Hcinle Montgomery, C., & Eisenstein M, 1985 Reality revisited: An experientalcommunicative course in ESL. TESOL Quarterly, 19, 317 -314. '.
[3]Richards, Jack C. 2005.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oday.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