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鳳德 吳 浚
影視短片評量框架的建構與例證研究
錢鳳德 吳 浚
縱觀人類文化藝術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看出,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從萌芽到啟蒙,再到當前的空前繁榮,從創(chuàng)作和評價的角度看,均出現(xiàn)了一種越來越理性化的趨勢。特別是那些從純藝術中分離出來,并以應用為特征的“藝術設計”,其創(chuàng)作評價過程中的理性成份更加顯著。然而由于純藝術和設計藝術之間存在的復雜關系,以及針對兩者差異的爭論仍在繼續(xù),這造成對某些作品的評價一直在主觀與理性判斷之間徘徊,其中對影視短片作品的評價就是典型代表。作為純藝術創(chuàng)作,對電影的評價往往更加強調藝術表現(xiàn)力以及思想意識層面的哲學思考。而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對影視短片作品的評價,則會從信息傳達有效性的角度強調作品的“感染力”,而“感染力”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性。因此,如何從多角度尋找影視短片評價的參考坐標,為其科學理性的評價提供依據(jù),已經成為對影視短片作品進行科學評量的重要議題。本研究即是基于這種現(xiàn)狀與需求進行的相關研究,期望通過影視短片評量框架的建構,實現(xiàn)影視短片科學而理性的評價目的。
對一件設計作品進行綜合評價,目前發(fā)展比較成熟的當屬工業(yè)設計與視覺傳達領域的相關研究及已經形成的理論成果。相比而言,由于工業(yè)設計具有更加明確的目的性,對它的評價先后經歷了從最初基本的功能訴求到逐漸強調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從功能至上逐步轉向無限度地追求標新立異,工業(yè)產品的評量要素與優(yōu)先次序也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如是否有利于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發(fā)揚、是否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否有利于市場品牌忠誠度的建立等,都成為評量一個工業(yè)產品設計優(yōu)劣的重要思考維度。林榮泰在設計認知論中曾提出:“任何設計或產品的認知,必須經歷看到、了解及感動三個基本過程。”這是對一個“感質”商品認識評價不能繞過的基本步驟。工業(yè)產品設計既要滿足用戶的生理需求,還要滿足多樣化的心理需求,既要有實際的功能,還要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性與美學價值。整體而言,良好的產品還要能夠引導并促使人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外在信息傳達領域,英國學者斯圖亞特·霍爾基于經典符號學,結合大眾傳播學的基本理論,提出了“編碼譯碼”理論,其成了現(xiàn)代信息與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理論基礎。在設計領域,臺灣云林科技大學的楊裕富教授根據(jù)符號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文化符碼”的基本理論框架,為設計作品的解讀與評價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其主要觀點是任何設計作品都可以從技術層、意義層和策略層進行分析與解讀,技術層主要包含媒材(創(chuàng)作材料)和美感形式(美的構成原理);意義層包含由字、句子與文章構成的故事;而策略層主要包含說服立場與策略,“文化符碼”理論已經成為解讀分析工業(yè)產品、平面作品、環(huán)境及建筑作品的重要工具。
基于以上理論成果來思考影視短片的評價問題,首先要明確影視作品分析評價的前提是“找出影視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素”,其次從邏輯上梳理出影視作品文化信息傳播的基本路徑,再次要建構一個系統(tǒng)的評量框架完成對影視作品的全面評估。由于影視短片與工業(yè)產品及傳達設計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相當?shù)念愃菩?,因此可以從其建構的框架中得到啟示,進而展開對影視作品評量的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以文獻研究結合創(chuàng)作實踐,系統(tǒng)梳理了影視短片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素,分析了影視作品傳播的基本路徑,進而提出了影視短片評量框架的基本假設,再通過創(chuàng)作實踐與個案研究的方法對框架的合理性與穩(wěn)定性進行驗證。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為spss19.00,具體使用了信度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CFA)、相關分析以及多元回歸等應用模塊,具體思路如下。
首先根據(jù)文獻研究及創(chuàng)作實踐提出多個影響影視短片評價的基本要素,經過初步的專家訪談與受眾反饋,逐漸精簡為9個核心要素,進而將其劃分成“技術、語義和效果”三個基本層次,依據(jù)9個要素在傳播過程中的功能設計了18個問題;其次結合信息傳達與認知理論提出評量框架的基本假設,并使之在橫向和縱向上具備基本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再次,以創(chuàng)作短片為例,利用此框架對其進行問卷調研,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來論證此研究假設的合理性與穩(wěn)定性,其中通過信度分析的方法來驗證研究的可信度,以驗證性因素分析(CFA)的方法來驗證此評量框架的合理性,進而采用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的方法論證不同要素、不同潛在變項(技術、語義與效果層)與最終評價結果之間的相互關系。
就影視作品而言,相關研究指出,中小成本電影成功的五個基本要素是:要貼近生活,引發(fā)情感的共鳴;強化視聽語言,打造整體效果;注重編劇質量,講好精良故事;巧用黑色幽默,彰顯人文關懷;結合自身現(xiàn)狀,實施多元營銷。此外,影片的風格基調、人物性格與劇情選景、場景的地域性特征、場景的時代特征、動作支點以及場景色彩等也是影視短片創(chuàng)作的主要因素。視頻合成方面則是盡可能地把理想中的畫面現(xiàn)實化,努力接近真實,再真實。以上是有關影視創(chuàng)作要素的相關研究,為了更加全面完整地梳理影響影視短片評價的基本要素,本研究將以上要素進行了初步的歸納整理,并以此為研究基礎進行了專家調研,專家結合自身的創(chuàng)作經驗與專業(yè)知識,對影響影視作品評價的基本要素進行了相應的補充與修正,最后將其概括總結為27個核心影響要素。觀察這27個要素的基本屬性,結合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與相關設計領域形成的評量框架,最后將其概括為三個層次,即技術層、語義層及效果層(如圖1所示)。其中技術層是影視創(chuàng)作的基礎語言,屬“視覺感知”的范疇;語義層是影視創(chuàng)作的基本手法,屬“心理互動”的范疇;而效果層則是影視創(chuàng)作的根本目的,屬“引發(fā)結果”的范疇。
1.影視短片的信息傳達過程分析,媒體短片的信息傳達總體上是從創(chuàng)作者的信息設定到閱聽者的信息接收過程,這個過程又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理解,中間理論層主要指信息編碼、信息互譯及解碼過程,設計師的“設計創(chuàng)作層”主要包含技術運用、語義傳遞與效果評估,觀眾角度的認知層則包含“看到、了解與感動”三個方面。這是影視短片在信息傳達與觀眾認知方面的基本內容。從縱向看,“技術層”解決的是如何編碼,目的是讓閱聽者能在視覺上看到;“語義層”解決的是設計師與閱聽者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心理互動,目的是讓閱聽者進一步了解設計師預先設定的信息;而“效果層”指的是閱聽者能否最終順利完成解碼的問題,目的是通過對信息的深度理解,實現(xiàn)情感上的共鳴,這是整個影視短片信息傳達與認知的基本過程。
2.影視短片評量框架的建構。所有影像創(chuàng)造者都有創(chuàng)作意圖且試圖讓我們以特定的方式去閱讀,設計者的這種意圖能否成為構成影視作品評量框架的組成部分呢?由于影視作品的評量要素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因此需要從影視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素出發(fā),結合影視短片的創(chuàng)作實踐,以信息傳達理論為指導,兼顧閱聽者的認知與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思考影視作品評量框架的建構問題。
橫向從理論角度出發(fā)可以分為技術、語義及效果層。(1)技術層對應視頻特效、鏡頭語言與聲音創(chuàng)作,這是編碼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基本目的是引起閱聽者的注意;(2)在此基礎上橫向發(fā)展到情感互動階段,即視覺特效的目的是激發(fā)閱聽者的想象,鏡頭語言的作用是進行故事片段的整合,聲音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感染閱聽者的情緒,總體上屬于符碼轉換的第二環(huán)節(jié),基本目的是實現(xiàn)閱聽者對內容的正確認知;(3)繼續(xù)橫向發(fā)展,即激發(fā)想象的目的是意境的營造,完整片段為的是獲得更加真實完整的體驗,情緒感染則是為了實現(xiàn)超越真實的感動,總體上屬于解碼的第三環(huán)節(jié),這個過程的基本目的是讓閱聽者能夠形成深刻認知并最終獲得感動。另外其他“語義層”和“效果層”在橫向上也均存在這樣一一對應的關系(如圖1所示)。
縱向維度主要表現(xiàn)出由低到高、層層遞進的基本邏輯。(1)最底部的技術層所包含的三個要素,主要目的是閱聽者的基礎認知問題,回答的是“看到了嗎”。(2)語義層面的三個要素作為解讀的中介,要回答的是“了解了嗎”。(3)效果層面的三個要素作為認知目的,回答的是閱聽者最終“感動了嗎”。整體上看縱向維度遵循的是“看見、了解,進而實現(xiàn)感動”的層級遞進關系(如圖1所示)。
因此,本框架無論在橫向還是縱向維度看,都具備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最終追求的是如何在“創(chuàng)作者”與“閱聽者”之間形成高效準確的信息及情感交流,闡釋的是創(chuàng)作者、閱聽者以及影片之間的基本關系。然而這只是研究的基本假設,其框架自身的合理與穩(wěn)定性仍需用實例進行驗證。
圖1 影視短片初步的評量架構(圖片來源:本研究繪制)
以素人藝術短片為例:
為了論證研究框架的科學性,本研究圍繞“素人藝術”這一主題,創(chuàng)作完成了一部總計4分30秒的視頻短片(內容主要講述了素人藝術家李仙美女士的藝術創(chuàng)作背景、動機、成績與對素人藝術活動的展望等相關內容),通過利用本研究提出的評量框架制定出了一份完整的研究問卷,期望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的結果驗證本研究假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研究根據(jù)影片事先設定“推廣素人藝術”的基本目的,主要設計了3組問題,其中第一組問題測量的是9個評量要素在傳播過程中的具體得分;第二組問題測量的是9個評量要素在影片最終評價方面的得分,前面兩組問題之間一一對應;第三組是受試者的基本資料。
本研究總計收到問卷110份,有效問卷105份。所有問卷均定向發(fā)送給專人回答,受試者資料的敘述統(tǒng)計如下:
性別方面:男性占54.%,女性占45.7%。
年齡方面:20歲以下占14.3%,20-30歲占52.4%,30歲以上占32.4%。
職業(yè)方面:影視創(chuàng)作者占10.5%,普通觀眾占88.6%。
學歷構成:大專以下占6.7%,大學生占21%,碩士以上占72.4%。
專業(yè)背景:藝術相關占45.7%,其他專業(yè)占51.4%。
研究首先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了信度與效度分析,從分析的結果看,其Cronbach`s Alpha值為0.979,已經遠遠大于0.7的可接受值,這說明本研究整體質量達到了非常好的可信度;效度方面,由于本框架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框架構成要素之間存在較為明確的邏輯關系,因此本研究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從分析結果看,每個潛在變項(三個層次,技術、語義與效果)與觀察變項(9個評量要素)之間的數(shù)值即因素負荷量均達到了0.85以上,遠遠超過了0.5的最低參考值,并且也超過了理想程度參考值0.7。這說明我們設置的9個觀察變項很好地解釋了框架中設定的三個潛在變項(即技術、語義及效果層),其觀察變項對潛在變項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而技術、語義及效果層之間的關聯(lián)數(shù)值達也沒有出現(xiàn)整數(shù)值1,這再次說明我們框架設置的三個潛在變項之間具有良好的區(qū)隔度,總體上可以斷定我們初步建立起來的評量框架具有相當程度的合理與有效性。
通過以上分析,雖然已經初步得出框架在邏輯結構方面具有相當?shù)暮侠硇?,但仍然無法證明框架9個要素之間、3個潛在變項之間以及與影片最終評價之間的內在關系,因此需要進一步驗證與分析。
首先,在9個評量要素與影片最終評價之間進行相關分析,這是論證評量框架構成要素選擇是否合理的基本條件,如果所有元素之間、所有元素與最終評價結構之間有顯著相關,且顯著程度較為均勻,則能夠說明此框架具有相當程度的合理與穩(wěn)定性,從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看,所有要素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shù)均達到了顯著水平,且顯著程度均達到了2顆★(如表1所示),由此可以說明本框架選擇的評量要素有相當程度的合理性與穩(wěn)定性。
表1 9個評量要素與總體評價之間的相關性分析(表格來源:本研究整理)
其次,為進一步探究各評量要素與各潛在變項之間的關系,研究在各層面進行了回歸分析,其結果顯示,影片評量的9個要素均與其各自的潛在變項之間存在3顆★的強顯著相關,具體情況如下:
1.從回歸系數(shù)看,“聲音創(chuàng)作”對技術層的影響達到了3顆★的強顯著程度(.434★★★),其次是視覺特效制作也達到了2顆★的顯著性(.306★★),相比而言技術層面的鏡頭語言運用沒有被納入到受試者的評量體系中(.159),沒有呈現(xiàn)出顯著性,從整體上看技術層面的三個評量要素總共能夠解釋(技術層)約70%的變異量(rsq=.708)。2.“空間場景”設計、影片“節(jié)奏韻律”以及“情節(jié)橋段”設計與語義層之間均存在強顯著相關,從具體的數(shù)值看,情節(jié)橋段設計在語義層面的影響相對較低,.237★(情節(jié)橋段)<.319★★(節(jié)奏韻律)<.367★★(空間環(huán)境),總體上這三個評量要素總共解釋了“語義層”面共75%的變異量(Rsq=.750)。3.影片“角色的形象設計”“演員的表演技巧”“演員的情緒表達”與“效果層”構成了強顯著相關,從回歸分析的結果看,演員的情緒表達較少被受試者關注,.14(情緒表達)<.279★★★(形象設計)<.546(表演技巧),總體看這三個評量要素總計解釋了“效果層”面84.8%的變異量(Rsp=.848)。從以上全部的分析結果可以判斷,框架選擇的9個評量要素均能較好地解釋了各自的潛在變項(技術、語義與效果層)。
再次,為了研究9個觀察變項、3個潛在變項與影片最終評價結果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論證框架整體的合理性與穩(wěn)定性。本研究將受試者對影片的最終評價,即問卷第二組的9題進行計算,得出總平均數(shù),以此作為影片最終評量的“依變項”。同時將問卷前面的9題作為“自變項”分別向其做回歸分析。從數(shù)據(jù)分析的結果看,在影響影片最終評價的9個要素中,“空間場景的環(huán)境設計(.304★★★)”“演員角色的形象設計(.334★★★)”對影片最終評價結果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演員的情緒表達(.237★)。從R平方值可以看出,9個評量要素總共解釋了影片最終總體評價90.2%的變異量,因此可以認為本框架選擇的9個評量要素能夠作為影片評量的關鍵要素。進一步觀察3個潛在變項與影片最終評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從回歸分析的結果看,效果層對作品的整體評價結果影響最大,回歸系數(shù)為.648★★★;相比而言技術層(.125★)與語義層(.213★)對作品的最終評價影響相對較弱,但也達到了1顆星的顯著程度。而從R平方的參考值看,三個層面總共解釋了作品最終評價結果88.8%的變異量。因此無論是站在3個潛在變項的角度,還是9個單獨觀察變項的角度看,其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了受試者對影片的最終評價。
長期以來,對影視短片作品的評量一直深受個人主觀意識與經驗主義的影響,顯然這種情況會給影視作品的評判結果帶來較多的不確定性,也會給作品評價的公平公正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建立影視短片的評量架構雖然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的評判方法,特別是對講求觀念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設計活動而言,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作為一種評量指標,其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積極意義。通過本研究的相關資料分析,其最終研究結果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研究建立的評量框架,從信度與效度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其研究本身具有相當程度的可信度,探索性效度分析(CFA)的結果也顯示出了框架邏輯結構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2.通過相關分析可以看出,框架選擇的9個評量要素兩兩之間、評量要素與最終評價結果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通過不同層級的回歸分析也可以看出,9個觀察變項與3個潛在變項之間、9個觀察變項與最終評價結果之間、3個觀察變項與影片最終評量結果之間均存在著強顯著關系。通過回歸分析也可以看出,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受試者對影視作品的最終評價,這也說明,作品的最終評價結果很大程度上來自框架中的9個觀察變項和3個潛在變項,框架整體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9個觀察變項對最終評量結果有90.2%的解釋變異量,3個潛在變項對最終結果88.8%的解釋變異量也能再次說明,評量框架選擇的9個評量要素能夠良好地解釋受試者對作品的最終判斷,同時也能說明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設具有相當?shù)目茖W性。
從以上的論證過程可以看出,本研究搭建的評量框架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也有客觀數(shù)據(jù)的支撐,其可以作為影視作品評量的方法之一。由于框架的搭建與驗證尚處于初級階段,實驗作品的選擇可能也會對影片評量框架的驗證帶來一定影響,框架的完整性與嚴密性也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因此期待更多專業(yè)人士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檢驗與修正,進而逐步完善影視作品評量的系統(tǒng)體系和方法。
[1]Hui Yun Yen,Po Hsien Lin,Rungtai Lin.J.Emotional Product Design and Perceived Brand Emo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s in Psychology(IJAP),2014,3(2):59-66.
[2]呂昭慧,何明泉.運用文化符碼之產品設計探討,設計研究[J].2006(6):140-146.
[3]邱玲.淺析中小成本電影成功的五大要素[J].傳媒,2016(9):67-68.
[4]姬建鋼.論影視藝術場景設計的基本要素[J].藝術百家,2013(s2):111-112.
[5]周戭.影視特技合成要素的真實感與鏡頭感《臺灣1895》中特技鏡頭的制作[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1):72-75.
錢鳳德,男,山東臨沂人,南京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博士;吳 浚,男,湖北恩施人,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臺灣藝術大學創(chuàng)意產業(yè)設計研究所博士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當代博物館文化信息傳達有效性評估(項目編號17YJC76006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