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冠南
陸德明《毛詩釋文》失?!俄n詩·二雅》異文考
呂冠南
唐代學(xué)者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是重要的經(jīng)典音義之書。該書卷五至卷七為《毛詩釋文》三卷,不僅對《毛詩》經(jīng)文的讀音及古訓(xùn)進(jìn)行了考索,還著錄了《韓詩》學(xué)派區(qū)別于《毛詩》的文本(即《韓詩》異文),在保留《韓詩》學(xué)派的文本方面,具有重要價值。但通過與其他征引《韓詩》文本的典籍比勘,可以發(fā)現(xiàn)《毛詩釋文》對《韓詩》異文的著錄仍有不少遺漏。茲以《韓詩》的小雅、大雅兩部分為中心,結(jié)合古籍征引,補(bǔ)出《毛詩釋文》失校的含《韓詩》異文之詩句45則,涉及33首作品。
陸德明;《毛詩釋文》;失校;《韓詩》
唐代學(xué)者陸德明所撰《經(jīng)典釋文》一書,在中國經(jīng)學(xué)史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該書以儒家經(jīng)典的音義為考察重點(diǎn),旁及《老子》《莊子》二書,為后世學(xué)者提供了重要的文字學(xué)、音韻學(xué)與訓(xùn)詁學(xué)材料。在《詩經(jīng)》研究方面,《經(jīng)典釋文》因卷五至卷七的《毛詩釋文》(下簡稱《釋文》)而為人熟知,這三卷內(nèi)容不僅對《毛詩》經(jīng)文的讀音及古訓(xùn)進(jìn)行了深湛的考索,而且還著錄了漢代另一重要《詩》學(xué)流派——韓嬰所創(chuàng)《韓詩》的不少材料,集中保留了該學(xué)派有別于《毛詩》的經(jīng)文(即《韓詩》異文)。《韓詩》學(xué)派在漢代曾盛極一時,但主要著作卻漸次亡佚,唯有《韓詩外傳》較為完整地保存至今。在這種《韓詩》文獻(xiàn)不足征的困境下,《釋文》所保存的《韓詩》異文便彌足珍貴,因?yàn)檫@是后世學(xué)者考察《韓詩》遺貌的重要來源。但在《釋文》之外,還有不少古文獻(xiàn)也對《韓詩》佚著進(jìn)行過數(shù)量可觀的征引,以之與《釋文》比勘,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不少《韓詩》異文溢出《釋文》的著錄。換言之,《釋文》對《韓詩》異文的著錄存在失校的情形。這對于《韓詩》經(jīng)文的整理與后續(xù)研究,均有不便之處。有鑒于此,茲結(jié)合古籍征引情況,以《韓詩·二雅》為考察中心,按《毛詩》篇目順序①皮錫瑞認(rèn)為《詩經(jīng)》“世次、篇次三家亦不盡同于毛”,見皮錫瑞:《經(jīng)學(xué)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96-199頁。但文獻(xiàn)闕如,今天已無法考證《韓詩》篇次的詳細(xì)順序了。故本文于詩篇順序暫依《毛詩》。,就《釋文》失校的《韓詩》異文加以輯錄。共得含異文之詩句45則,涉及33首作品。每則詩句之下,均附按語說明其來源,并附考證,借以比較《韓詩》異文與《毛詩》的異同。每則異文均加下劃線,以使其更加醒目。
1.《小雅·四牡》:“周道威夷。 ”
按:見《六臣注文選·西征賦》李善注引《韓詩》②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影印涵芬樓所藏宋刊本,第192頁。,后附薛君曰:“威夷,險也?!薄睹姟贰巴摹弊鳌百吝t”,《毛傳》:“倭遲,歷遠(yuǎn)之貌。 ”按薛君所訓(xùn)之“險”,亦有“遠(yuǎn)”義。 如《淮南子·主術(shù)》:“幽野險途?!备哒T注:“險猶遠(yuǎn)也?!雹酆螌帲骸痘茨献蛹尅?,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634頁。大抵路途遙遠(yuǎn),則艱險倍增,所以“遠(yuǎn)”含“險”義。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北阋浴半U”、“遠(yuǎn)”并舉。由此可知薛君訓(xùn)“險”與毛公訓(xùn)“歷遠(yuǎn)”,其義相通。
2.《小雅·皇皇者華》:“莘莘征夫。 ”
按:見《韓詩外傳》卷七“趙王使人于楚”章引詩④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版,第591頁。?!秶Z·晉語四》姜氏引《詩》亦作“莘莘征夫”,韋昭注:“莘莘,眾多。 ”①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24頁。《毛詩》“莘莘”作“駪駪”,《毛傳》:“駪駪,眾多之貌。 ”與“莘莘”之義同。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謂:“莘莘、駪駪,皆侁侁之同聲假借?!雹隈R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499頁。其說可從。
3.《小雅·常棣》:“飲酒之醧。 ”
按:見《六臣注文選·魏都賦》劉良注引《韓詩》③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131頁。。 《玉篇》:“醧,私也。 ”④顧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影印張氏澤存堂本,第532頁。《毛詩》“醧”作“飫”,《毛傳》:“飫,私也。 ”與《韓詩》作“醧”義同。
4.《小雅·蓁蓁者莪》:“蓁蓁者莪。 ”
按:見《六臣注文選·東都賦》李善注引《韓詩》⑤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43頁。,后引薛君曰:“蓁蓁,盛貌也。 ”《毛詩》“蓁蓁”作“菁菁”,《毛傳》:“菁菁,盛貌。 ”與薛君之訓(xùn)義同。
5.《小雅·車攻》:“東有圃草。 ”
按:見《后漢書·馬融傳》章懷太子注引《韓詩》⑥范曄撰,李賢注:《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957頁。,并引薛君曰:“圃,博也?!薄睹姟贰捌浴弊鳌案Α?,《毛傳》:“甫,大也。 ”薛君所訓(xùn)之“博”與《毛傳》所訓(xùn)之“大”義同,如《魯頌·泮水》:“戎車孔博。 ”《釋文》:“博,大也?!痹偃纭稘h書·食貨志》:“其為禍博矣?!鳖亷煿抛ⅲ骸安?,大也。”⑦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56頁。均可證明。
6.《小雅·吉日》:“駓駓俟俟。 ”
按:見《后漢書·馬融傳》章懷太子注引《韓詩》⑧范曄撰,李賢注:《后漢書》,第1959頁。。 《玉篇》:“駓駓,走貌?!雹犷櫼巴酰骸端伪居衿?,第422頁?!睹珎鳌罚骸摆厔t儦儦?!迸c“駓駓”義近。又考《六臣注文選·西京賦》李善注引《韓詩章句》曰:“趨曰駓否,行曰騃。”⑩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53頁?!榜y”、“駓否”相通,見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影印臨嘯閣本,第205頁。;“騃”或借作“俟”,見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連筠簃叢書本,第832頁。,所以疑心此處《章句》即釋《吉日》“駓駓俟俟”之文,若是,則《韓詩》此句亦作“駓否駓否騃騃”。
7.《小雅·祁父》:“有母之尸雍。 ”
按:見《韓詩外傳》卷七“曾子曰往而不可還者親也”章引詩?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609頁。。 《毛詩》“雍”作“饔”。 《墨子·七患》:“雍食而不盛?!蓖跄顚O曰:“饔、雍古字通。”?吳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41頁。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謂:“雍,古‘饔’字。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儒藏》精華編第36冊,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601頁。均可證“雍”、“饔”兩字存在通用關(guān)系。
8.《小雅·白駒》:“在彼穹谷。 ”
按:見《六臣注文選·苦寒行》李善注引《韓詩》?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520頁。,又見《西都賦》善注引《韓詩》,但經(jīng)文引作“在彼空谷”?同上,第 27頁。,按“空谷”為“穹谷”之訛,由該條后附薛君曰“穹谷,深谷也”可證?!睹姟贰榜饭取弊鳌翱展取?,《毛傳》云:“空,大也。 ”則空谷為大谷,與薛君訓(xùn)為“深谷”義近。
9.《小雅·雨無正》:“勛胥以痡。”
按:《后漢書·蔡邕傳》李賢注:“《詩·小雅》曰:‘若無此罪,勛胥以痡?!瘎?,帥也。胥,相也。痡,病也。言此無罪之人而使有罪者,相帥而并之,是其大甚。 見《韓詩》。 ”?范曄撰,李賢注:《后漢書》,第1986頁??芍皠遵阋辕j”系《韓詩》之文。 《毛詩》“勛”作“淪”,此句《毛傳》謂:“淪,率也?!薄奥省薄ⅰ皫洝笨赏ㄓ?,如《儀禮·聘禮》:“帥眾介夕。”鄭玄注:“古文帥皆作率。”①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頁。再如《論語·顏淵》:“子帥以正。 ”陸德明《釋文》謂“帥”字“與‘率’同。 ”劉寶楠《正義》:“經(jīng)傳省作‘率’,假借作‘帥’?!雹邳S懷信:《論語匯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8頁。均為二字通用之證。據(jù)此,可知韓、毛用字異而訓(xùn)義通。 又,《毛詩》“痡”作“鋪”,鄭玄箋謂:“鋪,遍也。”與《韓詩》“痡,病也”之訓(xùn)有別。
10.1.《小雅·小旻》:“翕翕訿訿。 ”
按:見《原本玉篇?dú)埦怼贰霸`”字條引《韓詩》③顧野王:《原本玉篇?dú)埦怼?,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7頁。,《爾雅·釋訓(xùn)》:“翕翕訿訿,莫供職也。 ”郝懿行《義疏》:“翕翕者,小人黨與之合。 ”④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郝氏家刻本,第573頁。《毛詩》“翕翕”作“潝潝”,《毛傳》:“潝潝然患其上。”孔穎達(dá) 《正義》:“潝潝為小人之勢,是作威福也。”⑤孔穎達(dá):《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863頁??梢婍n、毛兩家之異文,均解為小人結(jié)黨之氣焰囂張,用意相近。
10.2.《小雅·小旻》:“是用不就。 ”
按:見《韓詩外傳》卷六“晉平公游于河而樂”章引詩⑥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585頁。。 《毛詩》“就” 作 “集”,《毛傳》:“集,就也。 ”王先謙《集疏》謂:“集、就雙聲字,故韓‘集’為‘就’?!雹咄跸戎t:《詩三家義集疏》,第645頁。僅就雙聲的層面探討二字之義同,尚存待發(fā)之覆。 按“集”、“就”二字均訓(xùn)為“成”,故得通用?!缎F》:“是用不集。”朱熹《詩集傳》:“集,成也。 ”⑧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213頁。此為“集”訓(xùn)“成”之例。 《周禮·春官·巾車》:“十有再就?!编嵭ⅲ骸熬停梢?。”⑨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142頁。此為“就”訓(xùn)“成”之例。以《小旻》此句而論,作“集”與作“就”,俱為“成”義,故得互訓(xùn)。
11.《小雅·小宛》:“翰飛厲天。 ”
按:見《六臣注文選·西都賦》李善注引《韓詩》⑩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34頁。,后附薛君曰:“厲,附也。 ”“附”有“近”義,《孫子兵法·行軍》:“無附于水而迎客?!辈懿僮ⅲ骸案?,近也。 ”杜佑注同?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85頁。。 則《韓詩》解“厲(附)天”為近于天空之義?!睹姟贰皡枴弊鳌办濉保睹珎鳌罚骸办?,至也。 ”則《毛詩》解“戾(至)天”為到達(dá)天空之義,與薛君所訓(xùn)相近。
12.《小雅·小弁》:“雚葦淠淠。 ”
按:見《韓詩外傳》卷七“楚莊王賜其群臣酒”章引詩?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628頁。。 《毛詩》“雚”作“萑”,二字同義。見屈原《天問》:“莆雚是營。 ”洪興祖注:“雚,薍也,音丸,與萑同。 ”?游國恩:《天問纂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34頁。
13.《小雅·巧言》:“趯趯毚兔。”
按:《史記·春申君列傳》裴骃《集解》引《韓詩章句》:“趯趯,往來貌。獲,得也,言趯趯之毚兔。謂狡兔數(shù)往來逃匿其跡,有時遇犬得之。”?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105頁?!俄n詩章句》原作“韓嬰《章句》”,有誤。具體辨析見呂冠南:《〈史記〉三家注的〈詩經(jīng)〉文獻(xiàn)學(xué)價值》,《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7年第1期,第67頁。所釋即“趯趯毚兔,遇犬獲之”之句,可知《韓詩》作“趯趯毚兔”。 《毛詩》“趯趯”作“躍躍”。 “趯”與“躍”同,例如《召南·草蟲》:“趯趯阜螽。 ”《毛傳》:“趯趯,躍也。 ”再如《漢書·李尋傳》:“涌趯邪陰。 ”顏師古注:“趯字與躍同。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第3183頁。
14.1.《小雅·巷伯》:“緝緝繽繽,謀欲譖言。 ”
按:見《原本玉篇?dú)埦怼贰袄_”字條引《韓詩》?顧野王:《原本玉篇?dú)埦怼?,?77頁。,云:“繽繽,往來貌也。 ”《毛詩》“繽繽”作“翩翩”,《毛傳》:“翩翩,往來貌。 ”與《韓詩》之訓(xùn)同義。 又,《毛詩》“譖言”作“譖人”。 考《小雅·雨無正》:“譖言則退。 ”鄭玄箋:“有譖毀之言。 ”《巷伯》:“彼譖人者。”孔穎達(dá)《正義》:“彼讒譖人者?!笨芍恢缸嫐е?,一指讒人之人,詞義有所差別。
14.2《小雅·巷伯》:“慎爾言矣?!?/p>
按:見《韓詩外傳》卷三“受命之士”章引《巷伯》(345),《毛詩》“矣”作“也”,二字俱語辭。
15.1.《小雅·四月》:“百卉俱腓。 ”
按:見《六臣注文選·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李善注引《韓詩》①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376頁。,《呂氏春秋·蕩兵》:“于始有民俱。 ”高誘注:“俱,皆也。 ”②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90頁。毛詩》“俱”作“具”,鄭玄箋:“具,猶皆也。 ”與《韓詩》作“俱”之義同。
15.2.《小雅·四月》:“亂離斯莫。 ”
按:見《六臣注文選·關(guān)中詩》李善注引《韓詩》③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368頁。,并附薛君曰:“莫,散也。 ”《毛詩》“斯莫”作“瘼矣”,《毛傳》:“瘼,病也。 ”與薛君的訓(xùn)釋不同??肌洞笱拧ぐ濉贰懊裰印?,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莫,朱彬讀為‘瘼’,訓(xùn)病。 ”④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第926頁??芍澳迸c“瘼”存在通假的現(xiàn)象。但此處薛君明訓(xùn)“莫”為“散也”,當(dāng)不可通假為“瘼”。 《韓詩》訓(xùn)“莫”為“散”,與句中“亂離”相照應(yīng),類似于白居易《自河南經(jīng)亂……》所謂“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⑤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81頁。;《毛傳》以“病”訓(xùn)“瘼”,則頗有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意味⑥胡之驥:《江文通集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5頁。。薛敘分別之實(shí)情,毛敘亂離之心病,各有勝處。
16.1.《小雅·小明》:“眷眷懷顧。 ”
按:見《六臣注文選·答張士然》李善注引《韓詩》⑦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465頁。,劉良注:“眷眷,顧之將深也?!薄冻o·九嘆·離世》:“魂眷眷而獨(dú)逝。 ”王逸注:“眷眷,顧貌。 ”⑧洪興祖:《楚辭補(bǔ)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88頁?!读甲⑽倪x·為石仲容與孫皓書》:“然主上眷眷。 ”張銑注:“眷眷,回顧貌。 ”⑨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807頁。均可證“眷眷”的核心詞義為“顧”?!睹姟贰熬炀臁弊鳌安C睠”,鄭玄箋:“睠睠,有往仕之志也?!迸c“眷眷”有所不同。
16.2.《小雅·小明》:“靜恭爾位。 ”
按:見《韓詩外傳》卷四“齊桓公伐山戎”章引詩⑩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369頁。,《毛詩》“靜恭”作“靖共”。 “靖”為“靜”之古字,故得通用。如《漢書·敘傳上》:“靖潛處以永思兮。 ”顏師古注:“靖,古靜字也。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第4215頁。再如《文選·思玄賦》:“既防溢而靖志兮。”張衡自注:“靖,靜也。 ”?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285頁?!肮病睘椤肮А敝抛郑实猛ㄓ?。 如《大雅·韓奕》:“虔共爾位?!编嵭{:“古之恭字或作共?!绷砣纭稘h書·敘傳上》:“委命共己。 ”顏師古注:“共讀曰恭。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第4232頁。故《毛詩》作“靜共”,為古文;《韓詩》作“靜恭”,為今文。
17.《小雅·鼓鐘》“淮有三州,憂心且陶。 ”
按:見《原本玉篇?dú)埦怼贰疤铡弊謼l引《韓詩》,云:“陶,暢。 感其樂聲,陶□其人。 ”?顧野王:《原本玉篇?dú)埦怼?,?01頁?!睹姟贰疤铡弊鳌版ā保睹珎鳌罚骸版?,動也。 ”鄭玄箋:“妯之言悼也。”與《韓詩》之義均不同。又,《毛詩》“州”作“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州”字條:“俗作洲。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經(jīng)韻樓刻本,第569頁。則作“州”者為正字,作“洲”為俗字。
18.1.《小雅·楚茨》:“禮義卒度。 ”
按:見王應(yīng)麟《詩考·韓詩》引《韓詩外傳》①王應(yīng)麟:《詩考;詩地理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5頁。今本《外傳》卷四“禮者治辯之極也”章作“禮儀卒度”,見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374頁?!皟x”與《毛詩》同文,或?yàn)楹笕隧槨睹姟范?。故今以王?yīng)麟所見本為準(zhǔn)。?!睹姟贰傲x”作“儀”,二字為古今字,可以通用。 參看《周禮·地官·大司徒》:“五曰以儀辨等?!编嵭ⅲ骸肮蕰畠x’或?yàn)椤x’。 ”孫詒讓《正義》:“凡威儀字,古正作義,漢以后假儀度之儀為之?!雹趯O詒讓:《周禮正義》,第705-710頁。
18.2.《小雅·楚茨》:“馥芬孝祀。 ”
按:見《六臣注文選·蘇武詩四首》李善注引《韓詩》③蕭統(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545頁。,后附薛君曰:“馥,香貌也。 ”《毛詩》“馥”作“苾”,《毛傳》于“苾”字無訓(xùn),考《說文》:“苾,馨香也?!雹茉S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影印陳昌治刻本,第24頁。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四“苾芬”條注引《埤蒼》曰:“苾,大香也。”⑤徐時儀:《一切經(jīng)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頁??勺C“苾”為“香”義,與《韓詩》之訓(xùn)義同。
19.《小雅·大田》:“有弇凄凄,興云祁祁。 ”
按:見王應(yīng)麟《詩考·韓詩》據(jù)《韓詩外傳》引詩⑥王應(yīng)麟:《詩考;詩地理考》,第45頁。今本《外傳》卷八“夫賢君之治也”章引作“有渰凄凄,興云祁祁”,見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721頁。作“渰”者與《毛詩》同,或?yàn)楹笕藫?jù)《毛詩》而改。故今以王應(yīng)麟所見本為準(zhǔn)。?;哿铡兑磺薪?jīng)音義》卷八十“淹云”條引《說文》:“弇,云雨貌也。 ”⑦徐時儀:《一切經(jīng)音義三種校本合刊》,第1922頁?!睹姟贰皬m”作“渰”,《毛傳》:“渰,云興貌。 ”可知“弇”、“渰”義通。 又,《毛詩》“凄凄”作“萋萋”,《毛傳》:“萋萋,云行貌。 ”考《六臣注文選·敬亭山》:“多雨亦凄凄?!眳蜗蜃ⅲ骸捌嗥啵曷涿??!迸c《毛傳》“云行”之義大致相通,因?yàn)椤霸菩小蓖鶠椤坝曷洹钡恼髡?,如陶淵明《停云》:“靄靄停云,濛濛時雨。 ”⑧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1頁?;蚨鸥Α队辍罚骸靶性七f崇高,飛雨藹而至。 ”⑨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325頁。另,《毛詩》“興云”作“興雨”,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段玉裁曰:“古人止言‘降雨’、‘下雨’,無言‘興雨’者。 ”⑩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第714頁。言下之義,是以《韓詩》作“興云”者為是。
20.《小雅·角弓》:“雨雪麃麃。 ”
按:見王應(yīng)麟《詩考·韓詩》據(jù)《韓詩外傳》引詩?王應(yīng)麟:《詩考;詩地理考》,第45頁。今本《外傳》卷四“夫當(dāng)世之愚”章及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章引此詩俱作“雨雪瀌瀌”,見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403,656頁?!盀d瀌”與《毛詩》同文,或?yàn)楹笕隧槨睹姟范?。故今以王?yīng)麟所見本為準(zhǔn)。。 《漢書·劉向傳》:“雨雪麃麃。 ”顏師古注:“麃麃,盛貌。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第1944頁?!睹姟贰胞侞仭弊鳌盀d瀌”,鄭玄箋:“雨雪之盛瀌瀌然。”與師古注“麃麃”為“盛貌”義同。
21.《小雅·菀柳》:“上帝甚陶(一作慆)。 ”
按:作“陶”者見《原本玉篇?dú)埦怼贰疤铡弊謼l引《韓詩》,云:“陶,變也。 ”?顧野王:《原本玉篇?dú)埦怼?,?01頁?!队衿芬俄n詩》原作“上帝具心陶”,《詩三家義集疏》引皮嘉祐曰:“《玉篇》‘甚’訛作‘具心’,今據(jù)《毛詩》訂正作‘甚陶’,即《毛詩》之‘甚蹈’。 ”見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第 744 頁。 本文從皮嘉祐說,定《韓詩》文為“上帝甚陶。”作“慆”者當(dāng)為《韓詩》之異文,見《韓詩外傳》卷四“客有說春申君者”章引詩?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413頁。。 《毛詩》“陶”、“慆”作“蹈”。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皮嘉祐曰:“《外傳》作‘甚慆’,‘慆’與‘蹈’形近,與‘陶’聲近,故三字通作。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第744頁。此說可從。
22.《大雅·文王》:“陳錫載周。 ”
按:見《原本玉篇?dú)埦怼贰瓣悺弊謼l引《韓詩》?顧野王:《原本玉篇?dú)埦怼?,?00頁。 《玉篇》引《韓詩》原作“陳堂錫載周”,“堂”字衍,當(dāng)刪。,《毛詩》“載”作“哉”,《毛傳》:“哉,載。 ”鄭玄箋:“載,始也?!笨追f達(dá)《正義》:“哉與載古字通用?!雹倏追f達(dá):《毛詩正義》,第1122-1123頁。陳奐《詩毛氏傳疏》:“哉為載,載又為始,此一義之申。”②陳奐:《詩毛氏傳疏》第5冊,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3年版,第76頁??芍n作“載”與毛作“哉”,其義相同,均訓(xùn)為“始也”。
23.《大雅·大明》:“天難訦斯?!?/p>
按:見王應(yīng)麟《詩考·韓詩》據(jù)《韓詩外傳》引詩③王應(yīng)麟:《詩考;詩地理考》,第49頁。今本《韓詩外傳》卷十“傳曰言為王之不易也”章引詩作“天難忱斯”,見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826頁?!俺馈迸c《毛詩》同文,或?yàn)楹笕隧槨睹姟范?。故今以王?yīng)麟所見本為準(zhǔn)。。 揚(yáng)雄《方言》卷一:“訦,信也。 燕、代、東齊曰訦。 ”④戴震:《方言疏證》,《戴震全集》第5冊,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3頁?!睹姟贰霸H”作“忱”,《毛傳》:“忱,信也。 ”用字與《韓詩》雖有不同,但表義則完全相通。
24.《大雅·綿》:“周原腜腜。 ”
按:見《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韓詩》⑤蕭統(tǒng)選,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影印胡克家刻本,第101頁?!读甲⑽倪x》未收此條李善注。。 張載注:“腜腜,美也。 ”《毛詩》“腜腜”作“膴膴”,《毛傳》:“膴膴,美也?!笨芍易之惗x同。
25.《大雅·旱麓》:“延于條枚。 ”
按:見王應(yīng)麟《詩考·韓詩》引《韓詩外傳》⑥王應(yīng)麟:《詩考;詩地理考》,第50頁。,“延”為延展之義,參《六臣注文選·魏都賦》:“延閣胤宇以經(jīng)營?!崩钌谱ⅲ骸把?,相連延也?!雹呤捊y(tǒng)選,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第125頁。李白《大獵賦》:“方將延榮光于后昆。 ”王琦注:“延,施及也。 ”⑧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83頁?!睹姟贰把印弊鳌笆?,鄭玄箋以“施”為“延蔓”,與“延”之義相通。
26.《大雅·公劉》:“芮陽尻之即。 ”
按:見《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言公劉止其軍旅,欲使安靜,乃就芮陽尻之間耳?!雹岚喙套亷煿抛ⅲ骸稘h書》,第1548頁?!睹姟贰瓣栧辍弊鳌镑丁保睹珎鳌吩疲骸镑?,究也。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陳奐曰:“傳訓(xùn)‘鞫’為‘究’,究之為言曲也。 《說文》:‘氿,水厓枯土也。 ’‘究’即‘氿’之叚借,‘氿’即‘陽尻’、‘堌尻’之異文。 ”⑩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第838頁。依陳氏之說,則韓、毛用字雖有不同,但表義則無差別,二家異文之本字均為“氿”,訓(xùn)為“水厓枯土”。
27.《大雅·泂酌》:“愷悌君子。 ”
按:見《韓詩外傳》卷六“詩曰愷悌君子”章引詩?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569頁。。 《毛詩》“愷悌”作“豈弟”,二詞同義,《爾雅·釋言》:“愷悌,發(fā)也。 ”郝懿行《義疏》:“愷悌,即豈弟。 ”?郝懿行:《爾雅義疏》,第403頁。均訓(xùn)和樂平易。
28.1.《大雅·板》:“下民瘁癉。 ”
按:見芙蓉泉書屋本《韓詩外傳》卷五“登高而臨深”章引《詩》?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注四,第471頁。,《毛詩》“瘁”作“卒”。 《小雅·節(jié)南山》:“卒勞百姓?!瘪R瑞辰云:“卒者,瘁之假借。 卒亦勞也,猶言賢勞、劬勞。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第598頁。《毛詩》此句之“卒”,亦當(dāng)為“瘁”之假借字。 結(jié)合《毛傳》“癉,病也”之訓(xùn),則《毛詩》“卒癉”意為既勞且病。
28.2.《大雅·板》:“誘民孔易。 ”
按:王應(yīng)麟《詩考·韓詩》據(jù)《韓詩外傳》引詩?王應(yīng)麟:《詩考;詩地理考》,第52頁。今本《外傳》卷五“天設(shè)其高”章引詩作“牖民孔易”,見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474頁?!半弧迸c《毛詩》同文,或?yàn)楹笕隧槨睹姟范?。故今以王?yīng)麟所見本為準(zhǔn)。,《毛詩》“誘”作“牖”。 《板》:“天之牖民。”《毛傳》:“牖,道也。 ”孔穎達(dá)《正義》:“牖與誘古字通用,故以為導(dǎo)也。 ”?孔穎達(dá):《毛詩正義》,第1352頁。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謂:“‘誘’正字,‘牖’借字。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第853頁。
29.1.《大雅·蕩》:“其命匪訦。 ”
按:見王應(yīng)麟《詩考·韓詩》據(jù)《韓詩外傳》引詩①王應(yīng)麟:《詩考;詩地理考》,第52頁。今本《外傳》卷五 “繭之性為絲”章引詩作“其命匪諶”,見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476頁?!爸R”與《毛詩》同文,或?yàn)楹笕隧槨睹姟范?。故今以王?yīng)麟所見本為準(zhǔn)。,“訦”訓(xùn)“信”,已見本文第23條按語。 《毛詩》“訦”作“諶”,《毛傳》:“諶,誠也。 ”按“誠”與“信”同義,參看《禮記·郊特牲》:“幣必誠。”鄭玄注:“誠,信也。 ”②孔穎達(dá):《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949頁?!墩撜Z·子路》:“誠哉是言也!”皇侃《義疏》:“誠,信也。 ”③黃懷信:《論語匯校集釋》,第1177頁??芍俄n詩》與《毛詩》雖用字不同,但表義相通。
29.2.《大雅·蕩》:“以無倍無卿。 ”
按:見《韓詩外傳》卷五“智如泉源”章引詩④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479頁。,《毛詩》“倍”作“陪”,二字通用。如《左傳·定公四年》:“分之土田陪敦。 ”《釋文》:“陪,本亦作倍。 ”⑤孔穎達(dá):《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9頁。再如《穆天子傳》卷六:“周室父兄子孫倍之。”洪頤煊校:“倍,古陪字。 ”⑥王貽樑,陳建敏:《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注三五,第339頁。均為“倍”、“陪”通用之證?!睹珎鳌方狻耙詿o陪無卿”為“無陪貳也,無卿士也”,可知其以“陪”為“陪貳”之義,孔穎達(dá)《正義》:“陪貳,謂副貳王者,則三公也?!雹呖追f達(dá):《毛詩正義》,第1361頁。
30.1.《大雅·抑》:“荒愖于酒。 ”
按:見元本《韓詩外傳》卷十“齊桓公置酒”章引詩⑧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注四,第860頁。。 《毛詩》“愖”作“湛”,二字通用,見《大戴禮記·少閑》:“優(yōu)以繼愖。 ”孔廣森《補(bǔ)注》:“愖,湛也?!雹峥讖V森:《大戴禮記補(bǔ)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18頁。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陳喬樅曰:“愖、沈與湛,皆‘酖’之叚借?!墩f文》:‘酖,樂酒也?!雹馔跸戎t:《詩三家義集疏》,第865頁。此說可從。
30.2.《大雅·抑》:“灑掃庭內(nèi)。 ”
按:見《韓詩外傳》卷六“子路治蒲三年”章引詩?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523頁。,《毛詩》“灑”作“灑”,《毛傳》:“灑,灑也。 ”(《唐風(fēng)·山有樞》“弗灑弗掃”之《毛傳》同)按此二字為古今字,故得通用。參看《說文》:“灑,滌也。從水,西聲。 古文為‘灑掃’字。 ”?許慎:《說文解字》,第236頁?!墩撜Z·子張》:“灑掃應(yīng)對。 ”《釋文》:“灑,正作灑。 ”?黃懷信:《論語匯校集釋》,第1678頁。
30.3.《大雅·抑》:“告爾人民。 ”
按:見《韓詩外傳》卷六“古者有命民”章引詩?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524頁。,“告”當(dāng)為“誥”之省。 《毛詩》“告”作“質(zhì)”,《詩三家義集疏》引馬瑞辰曰:“‘質(zhì)’與‘誥’不相通,‘誥’當(dāng)為‘詰’之訛。 ……質(zhì)、詰疊韻,古并通用。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第866頁。依馬說,則韓、毛二家字異而義同。
30.4.《大雅·抑》:“無言不酬。 ”
按:王應(yīng)麟《詩考·韓詩》引《外傳》?王應(yīng)麟:《詩考;詩地理考》,第53頁。今本《外傳》卷十“齊桓公遣晏子南使楚”章引詩作“無言不讎”,見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861頁?!白嚒迸c《毛詩》同文,或?yàn)楹笕隧槨睹姟范摹9式褚酝鯌?yīng)麟所見本為準(zhǔn)。。 “酬”為答報之義,《易·系辭上》:“是故可與酬酢?!崩疃瘛都狻罚骸按饒鬄槌辍?”?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87頁?!稜栄拧め屧b下》:“酬,報也。 ”郭璞注:“酬,此通謂相報答。 ”?邢昺:《爾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3頁。《毛詩》“酬”作“讎”,《毛傳》:“酬,用也?!笨追f達(dá)《正義》:“相對謂之讎。讎者相與用言語,故以讎為用。”?孔穎達(dá):《毛詩正義》,第1373頁。此說出于回護(hù)《毛傳》,過于迂曲??肌抖Y記·表記》亦引“無言不讎”之句,鄭玄注:“讎,猶答也?!雹倏追f達(dá):《禮記正義》,第1717頁。詩義遂轉(zhuǎn)為醒豁。 朱熹《詩集傳》亦訓(xùn)“讎”為“答”,謂“天下之理,無有言而不讎(答)”②朱熹:《詩集傳》,第313頁。,與鄭注同訓(xùn),與“酬”義亦相通。
30.5.《大雅·抑》:“子孫承承?!?/p>
按:見《韓詩外傳》卷六“吾語子”章引詩③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530頁。。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曰:“韓作‘承承’,蓋取子孫似續(xù)相承之義。 ”④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第953頁?!睹姟贰俺谐小弊鳌袄K繩”,鄭玄箋:“繩繩,戒也?!迸c“承承”之義有別。
31.《大雅·桑柔》:“菿彼云漢”。
按:見《北堂書鈔》卷一五〇引《韓詩》云:“對彼云漢?!雹萦菔滥献?,孔廣陶注:《北堂書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三十三萬卷堂刊本,第682頁。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卷七引王念孫曰:“‘對’當(dāng)為‘菿’,‘菿’、‘倬’古字通。 《小雅·甫田篇》‘倬彼甫田’,釋文:‘倬,《韓詩》作菿,云:菿,卓也。 ’是《毛詩》‘倬’字,《韓詩》皆作‘菿’,則‘對’為‘菿’字之訛無疑。”⑥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94-395頁。此說可從,故依其說而定 《韓詩》文作 “菿彼云漢”。《毛詩》“菿”作“倬”,二字通用,已見上引王念孫說。
32.1.《大雅·蒸民》:“天生蒸民。 ”
按:見《韓詩外傳》卷五“繭之性為絲”章引詩⑦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476頁。。 《毛詩》“蒸”作“烝”,二字在古籍中通用。 參看《爾雅·釋詁上》:“烝,君也。 ”《釋文》:“烝,本又作蒸。 ”⑧邢昺:《爾雅注疏》,第13頁?!墩f文》“烝”字條,段玉裁注:“經(jīng)典多假‘蒸’字為之。 ”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481頁。
32.2.《大雅·蒸民》:“夙夜匪懈。 ”
按:見《韓詩外傳》卷八“吳人伐楚”章引詩⑩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670頁。?!睹姟贰靶浮弊鳌敖狻?,二字通用,如《周禮·地官·大司徒》:“則民不怠?!编嵭ⅲ骸皯n之則民不解怠?!睂O詒讓《正義》:“解,懈之借字。 ”?孫詒讓:《周禮正義》,第709頁。《戰(zhàn)國策·秦策三》:“悉忠而不解。 ”鮑彪注:“解、懈同。 ”?范祥雍:《戰(zhàn)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注三七,第365頁。
33.《大雅·召旻》:“我居御卒荒。 ”
按:見《韓詩外傳》卷八“一谷不升謂之?”章引詩?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第705頁。。《毛詩》“御”作“圉”,《毛傳》:“圉,垂也。 ”鄭玄箋:“國中至邊竟以此故盡空虛。”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解《韓詩》曰:“言大荒之年,所居所御盡為之變?!?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第923頁。與《毛傳》和鄭箋均不同。
以上四十余條《韓詩》異文均保存在《釋文》之外的十余種古籍中。對這些 《釋文》失校的《韓詩》異文進(jìn)行整理,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首先,可以為深入研究《韓詩》學(xué)派提供更為豐富的文本基礎(chǔ);其次,古籍在著錄《韓詩》經(jīng)文的同時,往往還附帶記錄了該學(xué)派的訓(xùn)詁材料(以《原本玉篇?dú)埦怼泛汀读甲⑽倪x》最為典型),從而為后世學(xué)者提供了《毛傳》以外的漢儒解《詩》資料,這些遺說無論在學(xué)術(shù)史還是《詩》學(xué)史中,都具有參考意義;最后,這些訓(xùn)詁材料與《毛傳》各有異同,對這些異同進(jìn)行辨析與討論,不僅可以明晰漢儒解《詩》的和合與分殊,還可以為更加正確地解讀《詩經(jīng)》之本義提供有利的條件。
【責(zé)任編輯 王宏林】
呂冠南,山東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yàn)榍貪h文學(xué)與文獻(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