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從人格心理學的角度品鑒電視劇《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以白嘉軒、鹿子霖、白孝文為例
郭娟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0)
《白鹿原》被稱為“民族的心靈秘史”,電視劇一經播出就引起了熱議。劇中形色各異的角色被賦予了不同的命運,每個人物形象都具有濃厚的象征意味。本文主要是運用人格心理學的知識去剖析劇中幾位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為,以便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這部良心劇作。
白鹿原;人格面具;三重人格的失衡;俄狄浦斯情結
《白鹿原》是當代作家陳忠實先生的代表作,小說歷經六年完成,堪稱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扛鼎之作。為了迎合當前主流審美和相關政策,電視劇對小說進行了稍許改動,但人物形象依舊飽滿立體,電視劇將白鹿村里白姓鹿姓兩大家族之間的權力斗爭、兩代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展現的淋漓盡致,為觀眾展現了一出宏大深厚的民族大戲,而劇中所刻畫的白嘉軒、鹿子霖、白孝文等人形象鮮明。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人格是一個浩瀚而神秘的系統,人的內心世界就像宇宙一樣,人生最偉大的探險就是對內心世界的探索?!盵1]本文就試圖從人格心理學的角度去探索以白嘉軒、鹿子霖等人的人格特質和心理特點。
白嘉軒和鹿子霖是貫穿全劇的主要人物。白嘉軒是儒家傳統道德文化的代表人物,為人正直勤懇,堪稱君子,而鹿子霖則是自私膽小,陰險狡猾,心胸狹窄又睚眥必報的小人。兩人性格完全迥異,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二人都受到了人格面具的支配,直接導致了他們悲劇的人生結局?!叭烁衩婢摺蔽挥谌烁竦淖钔鈱樱溉嗽诠矆鏊耐庠诒憩F。它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給人一個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會的承認”。[2]人格面具的存在是為了生存,對人們來說人格面具必不可少,它能使我們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系,更好的適應社會。
從族長世家出來的白嘉軒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君子型人格面具使他一直在追求:修家、齊身。白家的立身綱紀已經刻在了他的骨子里成為了一種本能,他善良仁厚,對傷害過自己的石頭和黑娃他都選擇了以德報怨;他剛健自強,黑娃帶人直接打折了他的腰就是因為他“腰板兒太硬了”。面對荒年、瘟疫、日軍導彈他絲毫不畏懼,展現出與死亡搏斗的勇氣;他恪守職責,作為村里的族長,他致力于維護村里的和平安穩(wěn),平不平之事。交農事件他為民請命,不惜入獄也要換取長工幾人的性命。集勇敢、智慧、自強于一身的白嘉軒就是人們眼中的“君子”。
和勤懇耕種的白嘉軒比,鹿子霖一派市儈小人的做派令人不齒,他被“爭做人上人”的人格面具深深支配著。他一直和白嘉軒明里暗里的較勁。他爭名奪利,事事都想要壓過白嘉軒一頭。石頭想綁架騙白嘉軒,就騙說縣里有人來找他,但鹿子霖聽見后,就怕白嘉軒受到縣里的器重,非得要跟著去,結果被一塊兒被綁架了。村子里鬧瘟疫的時候他害怕染上瘟疫,便謊稱自己和妻子都染上了病,還極力阻止自己妻子去祠堂幫忙,連怯懦的妻子都忍不住抱怨他的自私。他陰險狡詐,為了報復白嘉軒和白孝文,他誘導小娥去勾引白孝文,最終導致白家父子二人決裂。他又極其虛偽,白孝文和小娥通奸是他一手促成,可他又在族人面前懇請白嘉軒手下留情,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白嘉軒丟人和維護自己心善的形象。他在白鹿原上見人都是一副和藹可親的笑模樣,是極有體面的“鹿鄉(xiāng)約”,這正是他善于維護自己人格面具的結果 。
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說:“當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于人格面具而且以人格面具自居時,這種情況被稱之為‘膨脹’。一方面,這個人會由于自己成功地充當了某種角色而驕傲自大。他常常企圖把這種角色強加給他人,要求他人也來充當這一角色,如果他有權有勢,那么在他手下生活的人,就會感到痛苦不堪。有時候父母也會把自己的人格面具強加給子女,從而導致不幸的結局。那些與個人行為有關的法律和習俗實際上乃是集體人格面具的表現?!盵3]白嘉軒身居族長之位,以身作則恪守仁義,他總是把自己的思想意志強加給別人 。他修祠堂、讓全村人挨個背誦鄉(xiāng)約、請先生來村里授課,這些所作所為就是想全村人都戴上“仁義”的集體人格面具。他不留情面的處罰涉賭賣大煙的村民,他嚴令禁止黑娃和小娥進宗祠,面對兩次性丑聞都對當事人施以鞭刑,即使是對自己的賦予厚望的長子也鐵面無私,毫不手軟。對他來說這些人違背了“仁義”二字,是對集體人格面具的踐踏,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對封建禮法的嚴格遵守使他不止一次被自己的妻子和母親指著大罵“心太硬”,他的君子型人格已經占據了他的思想、行動,他太在意自己的臉面甚至不惜與自己的兒子白孝文斷絕關系,和自己的女兒靈靈不復相見。他的悲劇是封建傳統倫理道德體系與當時大環(huán)境的沖突導致的。
而鹿子霖一直被“人上人”面具支配,他一直被嫉妒和虛榮迷惑失去了自我。人格面具具有欺騙性,鹿子霖嘗到了人格面具帶給他的甜頭,便不忍放棄,他追名逐利、曲意逢迎,最終他在功利的世界里無法自拔。他不能像白嘉軒那樣挺直了自己的腰桿,對他而言,光鮮的活著比有尊嚴地活著更重要。但他也和白嘉軒殊路同歸,活的并不那么自在快活。時不時的也要進一趟大牢、遭一頓批斗,最后他在三年的牢獄生涯里瘋了,瘋言瘋語中也是想要壓過白嘉軒一頭,取代他族長的職責和威嚴,這就是他被面具支配,迷失自我造成的。
總之,白嘉軒和鹿子霖二人向我們展示了人格面具過度膨脹的后果,這和他們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他們是當時社會舊式農民的兩個典型,對讀者也是一個啟示:人格面具只是人格的一部分,我們不可以過度熱衷和沉湎,以免對心理健康造成傷害。
白孝文是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形象非常復雜,從早期敦厚心善的好好先生變成了一個虛偽陰險的政客,從歷史和文學的角度來看,他的悲劇是傳統倫理道德對人性的壓抑導致的,從人格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他的心理變化是自我與超我的對立沖突導致的。
根基于心理學中精神分析理論的人格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是由三個層面組成的。最底層是本我,代表著一個人的所有生物性沖動,如食欲,性欲等;中間一層是自我,是他與周圍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的部分;最上層是超我,代表著長輩、社會等各個方面對自己在倫理道德方面的要求。其中的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部分,它由先天的性本能和欲望所組成,是無意識、無理性的。性本能“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巨大的心理能量,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真正原動力或內驅力?!盵4]。白孝文作為白嘉軒的長子,一直被當成族長繼承人來培養(yǎng),孝文的所作所為都是在滿足父親的期待、族長的標準??伤约旱挠妥非蠖急簧钌顗阂值搅艘庾R深處。白孝文對性一無所知,在新婚之夜還需要妻子教他如何做,此后對性的無節(jié)制觸怒了他的長輩們,婆的墻角蹲號、父親的斥責都在逼他壓抑自己最原始的性沖動。
只有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面的力量達到平衡,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處于正常,和諧的狀態(tài)。若失衡,必然會造成心理變態(tài)和人格扭曲。在正常情況下,人格結構的三個部分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但當本我的沖動和欲求強烈,超我又給與嚴厲的批判和壓力時會使自我難以承受。自我制約著本我的沖動,又受超我的指責。每一次,在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時,自我就非常的憂慮。”[5]長輩和先人這些倫理道德所代表的超我對本我的欲望施加了懲罰,這直接導致了孝文在房事上的“不行”,就算面對小娥的引誘他也是有心無膽。直到偷情事發(fā),他被父親罰跪在祠堂,遭受鞭刑,被剝奪了族長繼承人的“政治權利”,自尊心、尊嚴感在眾人面前被粉碎,他突然就行了。原來他被迫接受的那一套道德準則并沒有被他內化為對自己的要求,只是出于世俗禮法和父親的威嚴所遵守,當他掙開這些束縛,擺脫掉超我施壓帶來的罪惡感,他的欲望得到了完完全全的釋放,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達到平衡的結果就是他順從本我對名利的欲望,在官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如果孝文在劇中的形象轉變是因為本我自我超我沖突導致,那他的悲劇則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結果。
教育在人格發(fā)展中完善起主導作用,而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和深遠的影響。而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在白家這個典型的父權至上的傳統家庭中,父子關系的緊張導致了白孝文的悲劇。早期孝文的人格壓抑主要是來自父親白嘉軒,白孝文身為長子,身上擔負了家、族繼承人的雙重身份,白嘉軒對他的教育是嚴苛不近人情的。當孝文看到黑娃翻墻進祠堂去告訴父親,被斥責告黑狀;當孝文遵從綱常倫理讓鹿三去后院吃飯的時候又被父親斥責;當孝文要求去城里讀書求上進的時候,又被父親視為“心里不干凈”。每次白孝文做的不合他意,白嘉軒就斥責打罵或者冷暴力。孝文的安全、愛和尊重的需要在父親這里得不到滿足,就很難自我實現。在白孝文成長過程中不斷受到父親“閹割”自己的焦慮,直到他選擇一種消極的方式(分家、墮落)對抗父親,這種焦慮感才消失。但電視劇結尾他大哭著質問父親為什么要親手舉報斷了自己的仕途和生路。白嘉軒的“大義滅親”其實就是一種象征性的閹割行為,孝文最終也沒有反抗成功,仍逃脫不了被閹割的結局。
面對強大的父權,母親這一角色在白孝文成長過程中被強制弱化了。仙草對自己的兒子不是不關心甚至是有點溺愛,只是她是沒有資格去過多的參與孩子的教育,在白孝文成長過程中,母親這一角色是有些模糊的,如果說白孝文對小娥的一見鐘情是源于她身上那種女性的魅力,那他真正愛上小娥則是因為他在小娥身上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柔和包容。得知妻子被土匪糟蹋了,白孝文竟然暈了過去,直到他鬼使神差的跑到破窯洞里被小娥抱在懷里,他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委屈和害怕哭了出來。田小娥把他抱在懷里溫聲安慰的樣子像極了母親在安慰自己哭泣的孩子,白孝文在田小娥身上感受到了母親的關愛和溫暖,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白孝文在明知道和小娥廝混是有羞先人的,卻依舊無法控制自己沉淪其中。
白孝文是當時動亂社會的一個投機者,固然他的悲劇令人同情,可他選擇了一種消極的人格方式去對抗自己的父親依然是不可取的。
在陳忠實先生原著的基礎上,演員們用自己精湛的演技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這些典型人物的性格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揭示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某些心理隱疾。里面每個人物角色的人格都是不完善的,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以劇為鑒,更好的正視自己的一些性格缺陷,健全自己的人格。
[1] 卡爾·榮格.人類及其象征[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 :235.
[2] 葉奕乾.現代人格心理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
[3] [美]霍爾.榮格心理學入門[M].北京:三聯書店, 1987.
[4] 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43.
[5]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選———論無意識與藝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郭娟(1995-),女,漢族,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2016級應用心理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