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韋鋒
內容摘要:近年來,我國性犯罪案件數(shù)量,尤其是針對兒童的性侵害案件,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與之伴隨的是社會對這些類型案件關注度的提升。針對如何有效懲治性犯罪者,在現(xiàn)有刑罰體系不能有效解決性侵害問題時,人們將希望寄托到化學閹割制度之上。這一制度有別于物理閹割,利用藥物暫時性控制犯罪人的性沖動和性能力,具有可恢復性的特點使其更能為大眾所接受。在我國嚴峻的性犯罪現(xiàn)狀下,是否引入化學閹割制度成為擺在眼前的問題,而引入的前提是這一制度符合國情并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化學閹割 性犯罪 刑罰目的 犯罪控制
一、問題的提出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6年全年我國媒體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14歲以下)案件433起,相較于2015年,這一數(shù)據(jù)增長了27.35%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數(shù)據(jù)僅根據(jù)公開報道的案例進行統(tǒng)計,實際上更多的兒童性侵案件被有意無意地掩蓋了起來。王大偉教授也曾表示,針對中小學生性侵害的隱案比例高達1:7。一些性侵受害者家庭考慮到“面子問題”,選擇與性侵者進行私了,甚至主動掩蓋證據(jù),這是讓性侵者得以繼續(xù)逍遙法外的重要原因。
性犯罪案件廣泛存在與世界各個國家,可以說這是一種文明社會的野蠻粗鄙行為,為世界人民所不齒。在東亞國家韓國,一起真實的聾啞學校性侵案被改編成電影,引發(fā)舉國討論,由此推動了一系列嚴懲性侵害者相關法案的出臺,韓國也成為亞洲首個實施化學閹割的國家。當前我國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意識不斷提升,人們希望有更為有效的手段懲治、預防性犯罪人,而化學閹割作為一種在部分國外已進行實踐的手段,已逐漸走入公眾的視野。結合我國國情和需要,化學閹割能否引入我國刑法體系,成為當前值得深思的現(xiàn)實問題。
二、性犯罪與化學閹割
(一)何謂“性犯罪”
我國刑法中并未設專門章節(jié)規(guī)定“性犯罪”,學界所稱“性犯罪”乃是幾類犯罪的統(tǒng)稱。各國懲罰性犯罪的理由均在于性犯罪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其一,某些性犯罪嚴重踐踏了他人的性自由和性自決權;其二,有些性犯罪危害了社會公共秩序,有傷風化,違背社會倫理道德;其三,基于保護未成年人的目的認定某些行為為性犯罪。
基于上述認識,我國刑法中第236條強奸罪,第237條第1、2款強制猥褻、侮辱罪,第237條第3款猥褻兒童罪,第301條聚眾淫亂罪和引誘未成年人聚眾淫亂罪,第358條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協(xié)助組織賣淫罪,第359條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和引誘幼女賣淫罪,第360條傳播性病罪,第365條組織淫穢表演罪等罪名均屬于性犯罪。
從內容構成上來看,上述性犯罪罪名是一個比較寬泛的罪名范圍,而化學閹割則主要用于暫時控制、抑制犯罪人的性能力和性沖動,因此對某些性犯罪人的處理并不需要適用化學閹割制度;即便對其采取化學閹割,也無助于阻止其再次實施犯罪活動,例如,組織賣淫罪的犯罪人通常是以營利為目的,性沖動一般不體現(xiàn)在其犯罪意圖中,對其適用財產(chǎn)刑或自由刑更能實現(xiàn)刑罰的目的。
故本文所指的“性犯罪”應從一個狹義的范圍上來理解,即適用化學閹割能起到阻止犯罪的那些罪名的集合,主要包含強奸罪,猥褻、侮辱罪,猥褻兒童罪等罪名。
(二)“閹割”與“化學閹割”
閹割制度作為懲罰手段,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我國苗族創(chuàng)制的“椓刑”就是“宮刑”的前身,這些閹割制度都是通過損壞、切割生殖器官等物理手段實現(xiàn),故稱之為“物理閹割”或“外科閹割”。物理閹割通常比較殘忍,為實現(xiàn)抑制犯罪沖動的目的,受刑者需要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痛苦。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通過注射或服用藥物實現(xiàn)抑制犯意的新手段產(chǎn)生了,即通常所稱的“化學閹割” 。采閹割制度作為懲戒、矯正的地區(qū)中,除極個別(如挪威、美國部分州)仍保留物理閹割制外,其余均采取化學閹割制。
化學閹割是對某一類采取藥物干預行為人性欲、性能力的行為的概稱,在適用化學閹割的國家中,基于翻譯、理解的不同和避免反對人士過度批評的原因,在立法中各國采取了不同的專業(yè)名詞:
俄羅斯使用“藥劑預防手段”等術語指代化學閹割,針對戀童癖使用“可采用強制醫(yī)療措施”的表述;美國加州針對兒童實施的性暴力犯罪的慣犯,實施“周期性地注射能夠調節(jié)性欲的荷爾蒙藥物療法”,即MPA療法 ;韓國國會2010年通過了《有關性暴力犯罪者性沖動藥物治療的法律》,將化學閹割稱為“性沖動藥物治療”;捷克將化學閹割稱為“保安治療”等。雖然在法條的表述上較少使用諸如кастрация, castration, (意思為閹割、去勢)等字樣,但結合法條本身的描述和立法目的來看,這些名詞的本質仍是化學閹割。
三、化學閹割制度在國外的實施現(xiàn)狀
19世紀初化學閹割制度便已產(chǎn)生,至20世紀開始進入到實踐領域:1933年,納粹政府在同性戀者間施行化學閹割;1943年,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因同性戀身份而被化學閹割(荷爾蒙療法);1999年,美國對戀童癖者進行化學閹割,這是美國實施的第一例化學閹割;1993年,挪威立法對強奸犯適用化學閹割。進入21世紀,越來越來國家引入化學閹割制度,挪威、以色列、俄羅斯、阿根廷、波蘭、韓國等國家紛紛通過法案,批準對某些特定人群采取化學閹割。印度、南非、新西蘭等國家也在研究是否將化學閹割制度引入本國 。至此,化學閹割已不再是一個小眾的制度,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所接納。
(一)適用對象及方式
化學閹割雖不像物理閹割一樣,會對犯罪人造成永久性的損害,但這一種制度實行的時間不足百年,相較其他刑罰措施仍十分“年輕”,世界各國對此仍保持較為謹慎的態(tài)度。一方面,化學閹割抑制再犯的有效性吸引了更多國家地區(qū)的刑事政策、刑事立法界的關注,希望引入該項制度遏制性侵犯罪的增長,但引入的過程比較慎重;另一方面,適用化學閹割的國家地區(qū)在適用上也較為嚴苛,體現(xiàn)在適用的對象和適用方式上:endprint
1.適用的對象:多以受害人年齡為重要指標
在美國適用化學閹割制度的8個州中,加利福尼亞州、佐治亞州、愛荷華州、路易斯安納州、蒙大拿州、威斯康辛州均對適用化學閹割的對象作了限定:(1)被害人年齡,適用對象是那些以未成年或者兒童為犯罪對象的犯罪人;(2)累犯,路易斯安納州規(guī)定對多次性犯罪者強制適用化學閹割。
波蘭有關強制猥褻兒童的化學閹割法案規(guī)定,強奸15歲以下兒童或者近親的孌童癖罪犯,必須在出獄前接受“化學閹割”和心理治療 。這一法案以受害人年齡和身份限制化學閹割適用的對象。
瑞典法案限定僅對年滿23周歲的性犯罪累犯人員適用化學閹割;德國規(guī)定僅可對年滿25周歲的人實施化學閹割。
2.適用的方式:尊重性犯罪人的意志
捷克共和國對閹割制度制定了單獨的閹割法,明確規(guī)定適用化學閹割必須由本人申請,并需經(jīng)過法律專家和醫(yī)生共同組成的專門委員會的同意;芬蘭共和國同樣制定了閹割法,規(guī)定由于性本能導致精神或其他方面痛苦的,可由本人提出進行化學閹割;英國、挪威雖無單獨立法,但也規(guī)定實施化學閹割必須由本人申請。
(二)有效性評估
化學閹割從理論進入實踐已有數(shù)十年的歷史,通過藥物成分干預、抑制性犯罪人的性沖動或性能力,在藥理作用上可以成立,但在預防再犯層面上是否有效,是化學閹割制度能否繼續(xù)推行的核心問題。關于這一問題,適用化學閹割的國家近些年陸續(xù)進行了一系列評估:
北歐四國(瑞典、挪威、丹麥、冰島)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顯示,實施化學閹割對降低戀童癖者作案率有效,當?shù)卮祟惏讣l(fā)案率已經(jīng)從40%減少到5% ;美國一項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20世紀90年代接受化學閹割的629名性犯罪中,再犯率僅為8%,相較未接受者而言,這一數(shù)據(jù)為20% ;美國另一項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通過對600名性犯罪者跟蹤調查,一般再犯率為30%至50%,而接受化學閹割后的再犯率僅為8% ;丹麥王國于1989年至2004年間,對25名強奸犯實施了化學閹割,其再犯率為0 ;德國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1970 年至 1980 年間,接受化學閹割的104名性侵罪犯中,再犯率僅3%,未受化學閹割者的再犯率高達46% 。
上述評估數(shù)據(jù)集中體現(xiàn)出化學閹割對于抑制性犯罪者再犯罪的顯著作用。
(三)反對的聲音
化學閹割雖然已經(jīng)獲得了一定實效,并在一些國家地區(qū)適用了一段時間,但針對化學閹割本身的爭議、反對聲從未停止。
1.化學閹割藥物有強烈副作用可能性
化學閹割是通過攝入化學閹割藥物,調節(jié)、控制體內激素水平,達到降低性沖動,進而實現(xiàn)降低性犯罪率的目的,藥物控制是化學閹割的核心要素。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化學閹割藥物雖然盡量以不損害被閹割者身體健康和機能為目標,但在使用過程中被證實可能造成人體損害:以美國的MPA療法為例,MPA療法主要使用藥物為Medroxyprogestero-neacetate(醋酸甲羥孕酮),其副作用表現(xiàn)為可能導致出血、體重變化、精神抑郁、失眠、凝血功能異常、痤瘡、瘙癢、多毛、脫發(fā)等癥狀。此外,其他化學閹割藥物還包括醋酸環(huán)丙孕酮、醋酸亮丙瑞林等其他孕激素藥物,這些藥物同樣具有導致肌肉量減少、骨質疏松、顯現(xiàn)出女性化特征等一系列副作用,并且在使用上存在較多的不適宜、禁用人群。
針對個人體質的不同,對藥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因此在藥物使用劑量上可能存在差異,一旦藥物劑量把握不慎,很可能使臨時性的控制演變?yōu)橛谰眯缘闹職垼换瘜W閹割通常是臨時性控制手段,長時間使用有可能產(chǎn)生抗藥性或依賴性,導致使用劑量上不斷提高,藥物風險大大提高。正是由于存在這樣的潛在問題,美國FDA(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仍未將上述孕激素等藥物認定為治療性犯罪的藥物。
2.化學閹割控制犯罪的角度單一
不僅是性犯罪,各類犯罪的產(chǎn)生原因都是多方面的,具言之: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世界中犯罪活動有密切關聯(lián),自然環(huán)境的時間、空間要素是犯罪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例如夜間相較白天更容易發(fā)生盜竊犯罪,農村地區(qū)相較城市更易發(fā)生惡性暴力犯罪;各種社會因素也可能誘發(fā)犯罪,包括經(jīng)濟、政治、教育等各要素,例如競爭市場環(huán)境下非法經(jīng)營活動日益猖獗,政治制度是否完善與貪污腐敗犯罪有直接關聯(lián),學校教育缺失與青少年犯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亞文化的傳播激發(fā)了反社會性犯罪;個人生理構造的不同已被證實可能存在不同的行為取向 。
綜上,犯罪產(chǎn)生的原因既有內部、個人原因,也有外部、社會原因,而化學閹割只關注于犯罪人的個體原因,設想從犯罪人生理方面介入,通過抑制性犯罪人的性沖動、性能力,實現(xiàn)控制性犯罪的目的。
另外,犯罪控制是通過制裁、預防、治理等環(huán)節(jié),利用一定的手段與方法把犯罪遏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反對化學閹割的聲音認為閹割只注重于對性犯罪人的制裁,而在性犯罪的預防層面上沒有用武之地,犯罪控制是殘缺的。
3.化學閹割侵犯人權
反對意見認為化學閹割侵犯了被閹割者的人權。雖然在適用化學閹割的國家地區(qū)中,大部分都給予了性犯罪人選擇權,即是否同意接受化學閹割,但這種選擇往往是基于不利的情形下作出的,此時犯罪人大多已被定罪,擺在面前的選擇大多只有兩個:要么接受化學閹割換取減刑、假釋的機會,要么面臨長期監(jiān)禁或更嚴重刑罰。犯罪人在利害關系的博弈間,大多會選擇接受化學閹割,反對意見認為,要求犯罪人在這種境況下做選擇無異于喪失了自由意志,自主選擇的權利實際上被嚴格限制。
另外,化學閹割藥物的不確定性可能侵害被閹割人生命健康權;接受藥物控制期間,正常的性權利受到剝奪,生育權更無從提起;某些適用化學閹割的地區(qū),將性犯罪人的信息予以公布,隱私權、平等權、名譽權等都將受到限制,如美國“梅根法案” 要求,性侵者出獄之后,須在社區(qū)登記報備個人行蹤、住址、駕照號、體貌特征等,警方在社區(qū)、網(wǎng)絡上予以公布,提醒社會公眾注意提防 。endprint
四、我國引入化學閹割的可行性分析
伴隨著公眾對于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意識的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性犯罪案件浮出水面,一方面受害人在公益組織、國家機關的幫助支持下勇于站出來控訴施暴者,另一方面有良知的公共媒體的挖掘、曝光,使一些隱案被暴露在陽光之下。關于如何處理這些性犯罪人,越來越多的聲音提出希望我國引入化學閹割制度。那么,化學閹割是否適合我國國情,是否具有引入我國適用的可行性,接下來筆者將從幾方面進行論述。
(一)社會接受度層面
就社會的接受度方面而言,在我國推行化學閹割制度的障礙似乎比較小,原因有二:
首先,我國自古便有閹割刑的傳統(tǒng)。閹割刑不僅破壞身體上重要的器官,且在我國這一“延續(xù)香火”思想盛行的地區(qū),閹割還在思想、社會評價領域等方面對受閹割人予以重創(chuàng),是古代僅次于死刑的一種殘酷的重刑之一。從苗族的“椓刑”,至延續(xù)千年的“宮刑”“腐刑”,閹割一直作為一種懲罰手段來實施,這時的“閹割”均為物理閹割。而現(xiàn)代的化學閹割比起血淋淋的物理閹割更為溫和,既能達到懲戒犯罪人的目的,也能更為人道,在我國這樣有過閹割入刑的傳統(tǒng)的國度,社會公眾的接受程度相較而言更高。
其次,善惡有報、殺人償命等思想從古流傳至今,報應刑論的觀點已深入國人心中。對于性犯罪者而言,其犯罪的目的是滿足自身不正常的性需求,而化學閹割能夠利用藥物控制手段暫時阻斷性犯罪人的性需求,從報應的思想來看,讓犯罪人暫時喪失性需求和性能力,是與其犯罪行為所對等的懲罰。
另外,為避免對化學閹割制度的誤讀,在實踐中可以適用諸如“性犯罪藥物治療程序”等名稱,更易于大眾接受。
(二)技術與效用層面
化學閹割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已經(jīng)適用了較長時間,在適用劑量、執(zhí)行標準等方面都能為我國提供借鑒。
就反對意見提出化學閹割藥物可能導致強烈副作用,所謂副作用是藥理上可能導致的結果,經(jīng)批準使用的藥物為體現(xiàn)出科學嚴謹,在藥物說明書上基本均會明確提示副作用及不適宜人群,況且實際上在適用化學閹割過程中并沒有爆發(fā)過大規(guī)模的強烈藥物反應的事件,個別化學閹割者所表現(xiàn)出的藥物作用多歸因于個體身體差異。此外,化學閹割只是一種短期的臨時手段,一旦接受化學閹割的犯罪人經(jīng)評測符合治療所應達成的結果后,會停止攝入有關藥品,絕大多數(shù)的副作用在停止藥物治療后會逐漸消失。如今在越來越多國家關注到化學閹割制度,勢必將推動化學閹割相關學科的進步,未來也必將會出現(xiàn)更為安全、更少副作用的藥物,使化學閹割變得更為科學。
任何一種刑罰手段都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如監(jiān)禁刑可能會導致犯罪人交叉感染,社會危害性進一步增強;死刑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不論從哪一個角度來分析,對犯罪人的懲罰都是必要的,犯罪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就應當預料到實施行為的后果和責任。公共社會利益的維護不能因噎廢食,通過不斷完善程序等技術手段可以將化學閹割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從效用方面來考察,化學閹割不僅是有效的,更是高效的。反對者認為化學閹割的效用僅體現(xiàn)在懲罰功能上,筆者認為這樣的理解過于片面。首先,我們承認化學閹割在懲罰功能上作用顯著,但通過懲罰可以削弱犯罪人的社會危害性,實現(xiàn)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其次,從新社會防衛(wèi)論觀點出發(fā),這一觀點“否定以遏制犯罪乃至防止社會受犯罪的侵害為目的主 要從國家利益的觀點來實行的刑事政策……國家有義務使陷入犯罪的人復歸社會 ”,化學閹割可以使性犯罪人逐漸緩解不正常性需求、性欲望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在療程過后可以更好的恢復社會中去。因此,筆者認為集懲戒、教育、威懾等功能于一身的化學閹割制度,是有效且高效的。
(三)法規(guī)層面
化學閹割在域外實踐中在存在著性質上的爭議,究竟是將其歸類為刑罰或是保安處分,至今未有定論。從保安處分與刑罰兩者關系來看,有如下幾種看法 :
第一種觀點認為,二者有相似之處但區(qū)別較大,相似點在于二者均以有罪行為為前提,區(qū)別在于二者的實質、目的、適用對象、適用條件、內容不同,保安處分定位于一種非刑罰性質的行政處分;第二種觀點認為,刑罰與保安處分均是刑法的一部分,均是刑事制裁的方法,二者區(qū)別在于量上的不同,而不在質的差別,兩者在目的上都是相同的;第三種觀點認為,刑罰與保安處分沒有區(qū)別,也沒有區(qū)別的必要,兩者均以防衛(wèi)社會為最終目的。
盡管存在認識上的不同,但從法規(guī)層面而言,無論是將化學閹割看作是刑罰或是保安處分,立法上最終多是以修正案的形式體現(xiàn)在刑法體系中。既然最終都是采取修法的路徑,我國引入化學閹割制度就不存在立法上的困難。
(四)現(xiàn)實需要層面
前文已提及我國性犯罪案件數(shù)逐年上升,再用幾組數(shù)據(jù)說明問題:2015年全國各級公安機關強奸案立案29948起,除去受害人未報案的“隱案”數(shù),平均每天發(fā)生強奸案件80余起 ;2008年至2011年6月間,廣東省全省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受理涉及到女童被害人的性侵害案件共1078件,將近每天發(fā)生至少1起女童性侵案 ;2006年至2012年9月間,江蘇省灌南縣共審查起訴強奸、猥褻類案件121件,其中被害人為幼女的案件為29件,該縣平均每年發(fā)生至少4起針對幼女的性侵案件 。
還有學者對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間,曾因性犯罪受過刑事處罰后再次實施犯罪的 9070名犯罪人為樣本進行了調查 ,其中7360人所犯前罪為強奸罪、強制猥褻罪、猥褻兒童罪,這些人中有554人所犯后罪仍為此三項罪名,綜合再犯率為7.5%。
上述數(shù)據(jù)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我國性犯罪案件尤其是性侵犯罪問題嚴重,尤其在我國學校和家庭性教育尚未成型且未廣泛推廣的背景下,減少和消除兒童性侵案件,需要教育之外的手段輔助解決;其二,就目前來看,現(xiàn)有的刑罰體系并不能有效解決性犯罪問題,傳統(tǒng)的自由刑、財產(chǎn)刑等刑種對特殊類型的性犯罪起不到預防初犯和防止再犯的效果,而從罪刑相適應原則以及廢除死刑化浪潮等原因考慮,對這一類型的犯罪人也一般不適用剝奪生命的刑罰措施,缺乏有效的懲戒機制,無異于放任犯罪人實施犯罪。
通過前文所列舉的數(shù)據(jù),可以證明化學閹割制度對于抑制性犯罪人再次實施犯罪效果顯著,若將化學閹割引入我國至少可以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首先,對于性犯罪人而言,性能力被限制和控制,相較自由刑而言更具有威懾力;其次,以猥褻兒童罪為例,刑法第237條規(guī)定的刑罰為最高5年有期徒刑或拘役,法官只能依法裁判量刑適用自由刑,若引入化學閹割,在量刑時可根據(jù)案情采取更為靈活的量刑標準。在制度上可借鑒刑法第37條規(guī)定的禁止令的形式,自刑罰執(zhí)行完畢之日或假釋之日起執(zhí)行化學閹割,將有期徒刑、拘役與化學閹割相結合,使犯罪人在回到社會的一段時期內,仍有教育改造的長效機制。
五、結語
化學閹割是現(xiàn)代醫(yī)學和科技進步所催生出的新型手段,自本世紀初期發(fā)明以來,憑借其可恢復、較為人道等特性,為某些國家和地區(qū)所采納。依相關的研究數(shù)據(jù)來看,對犯罪人適用化學閹割后,再犯率的確實現(xiàn)了大幅下降,從這一方面而言,化學閹割對性犯罪的控制是有效果的,化學閹割制度也因此得到了各國的廣泛關注。
本文著重介紹了化學閹割制度,以及該制度在國外適用過程中的經(jīng)驗與問題,并試圖從多角度分析我國引入這一制度的可行性,從目前可查閱的學術成果看來,化學閹割制度還大多停留在學術討論層面上,并未見到我國有相關的實證試驗結果。筆者雖比較贊同將該制度引入到我國,但主要還是以理論推導為主,缺乏實證性數(shù)據(jù)分析,不免顯得行文主觀,希冀在今后有更多實證數(shù)據(jù)支撐,進一步完善該制度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