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山東棗莊277100)
《易傳》的制作時代及作者再探——兼評郭沫若易學(xué)史研究的相關(guān)問題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山東棗莊277100)
儒家開始傳習(xí)《周易》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焚書之后,最早一位靠講習(xí)《周易》延續(xù)本門學(xué)說的人物是秦漢之際的齊人田何,他是出自荀門的儒生,《易傳》多是其弟子或其再傳弟子的作品,故田何才是儒家易學(xué)的鼻祖;《易傳》均是秦始皇三十四年以后到西漢初年的作品。說孔子晚而好《易》以及田何以上的儒家易學(xué)傳授系統(tǒng)均是秦漢間儒生所偽造,不足據(jù)信。郭沫若認為《周易》是戰(zhàn)國初年的作品、孔子與《周易》《易傳》無關(guān)、《易傳》出自荀門、制作時代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以后等觀點都是可信的,但說《周易》的作者是馯臂則不可信。
周易;易傳;孔子;田何;
《易經(jīng)》是儒家十三經(jīng)的第一經(jīng),因此被尊為“群經(jīng)之首”,而從實際角度考察,《易經(jīng)》和《周易》的概念是不同的,《周易》僅僅是指其“經(jīng)”的部分,而《易經(jīng)》則是《周易》和《易傳》的合編,儒家經(jīng)典是《易經(jīng)》,所以漢代(包括)以后人們稱引《易經(jīng)》的經(jīng)、傳都稱“《易》曰”,無所分別?!吨芤住吩谙惹乇臼且槐静敷咧畷c儒家本沒有什么關(guān)系,是因為后來儒家研讀《周易》并為之作了很多“傳”,即《易傳》,《周易》才被蒙上了濃厚的儒學(xué)色彩,并被拉入了儒家經(jīng)典,說的明白一點,就是《周易》能成為儒家經(jīng)典并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因為《易傳》。
一
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時代》一文中,對《易經(jīng)》經(jīng)、傳的制作時代和作者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討,是其易學(xué)史觀點的集中體現(xiàn),結(jié)論主要有:
1.《周易》是戰(zhàn)國初年的作品。
2.《周易》的作者是馯臂(字子弓)。
3.《周易》與孔子無關(guān)。
4.《易傳》中有大部分是秦時代的荀子的門徒們楚國的人所著的。
5.《易傳》著書的時期當?shù)迷谇厥蓟嗜哪辏ㄇ?13)以后。
對《易傳》制作時代研究最力的還有李鏡池先生,他在《周易探源》的《易傳探源》部分中,也明確地認為“孔子并未作過《易傳》”,先秦時期儒家并無傳授《周易》之事,把傳本《易經(jīng)》中的七種十篇劃分成三組:
第一組《彖傳》與《象傳》——有系統(tǒng)的較早的釋“經(jīng)”之傳。其年代當在秦漢間;其著作者當是齊魯間的儒家者流。
第二組《系辭》與《文言》——匯集前人解經(jīng)的殘篇斷簡,并加以新著的材料。年代當在史遷之后,昭宣之間。
第三組《說卦》、《序卦》與《雜卦》——較晚的作品。在昭宣之后。
把郭、李兩先生的說法一對照就可以看出二者的看法有一個最大的相同之處就是都認為《易傳》非孔子所作,甚至不是先秦的作品,而是秦(包括)以后的作品,郭老的看法更明晰,認為是秦始皇三十四年焚書坑儒以后的作品。平心先生在《關(guān)于周易的性質(zhì)歷史內(nèi)容和制作時代》一文也力證孔子與《周易》《易傳》無關(guān),信而有徵,這個已經(jīng)是不爭的實事,所以這個問題這里也不再過多討論。
郭、李之說也有不同之處,比如郭老認為《說卦》三篇(即今本的《說卦》《雜卦》《序卦》三篇,本為一篇,后析為三)是戰(zhàn)國時代的作品,而李先生認為是較晚的作品。
《說卦》應(yīng)該是一篇戰(zhàn)國時代的作品,《史記·孔子世家》里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里面已經(jīng)提到了《說卦》,說明西漢初這篇的確還有,根據(jù)《論衡·正說》《隋書·經(jīng)籍志》的記載,此篇后來失傳,是漢宣帝的時候河內(nèi)女子發(fā)老屋又出土了這一篇,后被分為三篇收入了《易經(jīng)》。郭老已經(jīng)指出,晉代汲冢出土的《卦下易經(jīng)》就是此類的東西,說明戰(zhàn)國時代的確有此類的書,這個看法是對的。我們看看《說卦》的內(nèi)容,它是以筮書為基礎(chǔ)作的一種解釋,主要講卦理、卦象等方面的內(nèi)容,它明白是為使用筮書所作的一種說明,就是筮書的配合作品,并非是儒家易傳的篇章。
這種作品,近年又有所新發(fā)現(xiàn),就是清華簡中的《筮法》和《別卦》,都是戰(zhàn)國時代的竹簡書,和《說卦》《卦下易經(jīng)》是相同性質(zhì)的易學(xué)著作,都與卜筮密切相關(guān),說明戰(zhàn)國時代這種卜筮書的輔助性作品很多,所以郭老認為《說卦》是先秦的作品是對的;李先生根據(jù)其晚出的記載認為是昭、宣之后的作品,恐未必是。它在西漢時期曾經(jīng)失傳,原因可能就是它的內(nèi)容和儒家學(xué)說毫無干系,沒人傳習(xí)它;它在被重新發(fā)現(xiàn)之后又被儒生們做了改編,竄入了部分儒家《易傳》的內(nèi)容,就是《說卦》開頭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到“是故易逆數(shù)也”一段,又見于馬王堆漢墓帛書的《衷》篇,很明白它本來是儒家《易傳》中的一段文字,不是《說卦》里原有的,儒生們竄入這段儒家《易傳》的內(nèi)容,目的就是要使它有些儒學(xué)色彩,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我們討論儒家的《易傳》基本上可以拋開《說卦》以下三篇。另外,李先生說《系辭》是史遷以后、昭宣之間的作品也不確,馬王堆漢墓帛書《易傳》中就有《系辭》這一篇,內(nèi)容大體相同,它的抄寫時代約在漢文帝初年,那么其制作時間必定還在此之前,說它是昭宣之間的作品明顯有誤。
二
《周易》本來就沒有儒家的《易傳》,這個也可以由出土文獻所證實,《晉書·束皙傳》記載,晉代汲冢中出土了《周易》的上下經(jīng),除了《卦下易經(jīng)》算是一篇《易傳》之外,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的《易傳》;近年公布的上博簡《周易》,也是只有上下經(jīng)而沒有《易傳》,可見戰(zhàn)國時代根本就沒有儒家所作的《易傳》。
儒家門人研究《周易》必定是秦始皇三十四年以后的事情,這是個重要的節(jié)點。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書說:
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xué)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xué)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xué)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同意了這個建議,下令毀禁民間的《詩》《書》和百家之言,其中《詩》《書》為首禁,而這兩項是當時社會上儒生們主要研修講習(xí)的儒家經(jīng)典。這個時候,儒家的經(jīng)典不許民間講習(xí),儒生們也就失業(yè)了,他們急需一種能延續(xù)本門學(xué)說的方法,他們盯上了不在毀禁之列的卜筮之書《周易》。李鏡池先生就說:
秦皇不是推行新政策,焚書坑儒嗎?只有《周易》以卜筮之書沒有殃及,儒家既把它尊為‘經(jīng)’典,所以在這獨存而不禁的書上做功夫,把儒家思想附存上去。
這個看法是非常正確的?!吨芤住返呢载侈o文辭古奧簡約,晦澀難懂,這也給了儒生們充分馳騁想象、發(fā)揮臆說的空間——反正大家都不懂,就是胡說也不容易被揭穿。于是開始講習(xí)《周易》,把本門的學(xué)說夾雜進去,所以《易傳》里不少內(nèi)容都是化用一些先秦文獻特別是荀門學(xué)說(這也是一些學(xué)者認為《易傳》是作于戰(zhàn)國的重要原因)。他們講習(xí)的內(nèi)容被記錄成文字,就形成了《易傳》??扇寮冶緛硎遣粋髁?xí)《周易》的,沒有前學(xué)可以繼承,他們也不能完全讀懂《周易》,所以我們看看比較早的馬王堆帛書《易傳》里的篇章,在談?wù)摗吨芤住方?jīng)文的時候,都是找一些從字面上容易理解的句子來用,東說說、西講講,一小段一小段的,彼此也沒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那些《易傳》的篇章都是后人用這些片段拼湊起來,看著是一大篇,實際上零零碎碎的不成系統(tǒng)。由此而言,象成系統(tǒng)地全面解釋《周易》卦爻辭的《彖傳》和《象傳》必定是很晚出的作品,應(yīng)該是在西漢初年以后??纱藭r儒生們?nèi)匀徊荒茏x懂《周易》經(jīng)文,所以《彖》、《象》的解經(jīng)之辭要么就是任意發(fā)揮,要么就是含糊其辭,涉及《周易》本文的解讀上可謂錯謬百出,雖然里面也不乏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樣的精彩言論和文句,但是和《周易》本文的含義沒有必然聯(lián)系,這個李鏡池先生已經(jīng)做過很詳細的分析。高亨先生就明確地說:
《易傳》解經(jīng)與《易經(jīng)》原意往往相去很遠,所以研究這兩部書,應(yīng)當以經(jīng)觀經(jīng),以傳觀傳。
所以我們要解讀《周易》本文,依靠《易傳》的解釋等于緣木求魚,幾乎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現(xiàn)在還有不少人把《易傳》奉為圭臬,解讀《周易》寸步不離,只要有與《易傳》不合的說法就斥之為“妄說”,是非常可悲的。
由此也可以知道,至少在秦始皇焚禁百家之言的時候,《周易》還只是一本卜筮之書而非是儒家經(jīng)典,所以它不在毀禁之列,否則它豈能逃脫和《詩》《書》一樣的厄運?儒生怎么還能大張旗鼓地傳習(xí)它?所以,說先秦儒家就講習(xí)《周易》顯然不符合事實,說孔子讀《易》作《易傳》更是不能讓人相信的。其實在先秦時代,不僅儒家不講習(xí)《周易》,先秦的九流十家墨、道、法、名、陰陽、縱橫等等這些學(xué)派,也沒有人講習(xí)它,因為它就是一本用來卜筮的書,和這些學(xué)派的學(xué)說沒有關(guān)系。
三
可是有人會說,《史記·孔子列傳》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里明白地有孔子讀《易》、作《易傳》和儒家《周易》的傳授系統(tǒng),這個怎么解釋呢?其實這個也很好解釋。
首先,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儒家開始研習(xí)《周易》,但是當時各門各派都有比較嚴格的“家法”,非本門的東西是不能隨便研讀講習(xí)的。那么《周易》既非儒家經(jīng)典,以前也沒有傳習(xí)的過程,現(xiàn)在要傳習(xí)了,怎么說得過去?所以秦漢之際的儒生只能編造一些托詞,一是編造孔子讀《易》、談?wù)摗兑住返恼f法,二是編造一個《周易》的儒家傳授系統(tǒng)。
目前我們看到的說孔子讀《易》的最早的記錄,就是馬王堆漢墓帛書《易傳》中的《要》這一篇,它里面是這么說的: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子贛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悳行亡者,神霝之趨;知謀遠者,卜筮之蘩?!n以此為然矣。以此言取之,賜緡囗之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下面還有一大段孔子解釋的說辭,限于篇幅茲不贅錄。只這一小段,就告訴了我們兩項很重要的信息:
1.孔子以前不讀《周易》,是晚年才“好”的。
2.孔子好《易》,子贛(貢)還跑來責(zé)問他,說明儒家本來不僅不讀《易》,還輕視卜筮。
3.說孔子讀《易》、談?wù)摗兑住肪褪浅鲎匀寮业摹兑讉鳌?,先秦書中無之。
看看《要》的說法就可以明白,儒家門人開始編造孔子讀《易》、談?wù)摗兑住返臅r候是底氣不足的,他們不敢說孔子一直讀《易》,更不敢說孔子一直傳授、講習(xí)《易》,所以編了個孔子晚而好《易》又有子貢來指責(zé)的故事,然后通過孔子的口來作辯解,說明要學(xué)《周易》的重要性,這樣便給自己研習(xí)《周易》找到了合理的借口,也給以前儒家不傳習(xí)《周易》找了個相對合理的解釋。特別是《要》里面還借孔子的口說“《尚書》多閼(遏)矣,《周易》未失也”、“文王仁,不得亓志,以成亓慮。紂乃無道,文王作,諱而辟咎,然后《易》始興也。予樂亓知之。[非文王]之自[作《易》],予何[知]亓事紂乎?”這不分明說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儒生們的境遇和心情嗎?同時也可以知道,不僅說孔子作《易傳》是秦漢儒生的編造,連包犧氏(伏羲氏)作八卦、文王作《周易》的說法也同樣是他們編造出來的,此類的說法,在先秦典籍里找不到任何蹤跡,最早就是見于儒家《易傳》的《系辭》,其目的是拉些古代的名人來抬高本為卜筮之書的《周易》的身價。
這種編造,必定在秦代儒生們開始講習(xí)《周易》時就已經(jīng)有了,產(chǎn)生比較早,所以有了《要》這一篇,當然還會有其它的類似的內(nèi)容,它產(chǎn)生在司馬遷之前,那么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周易》已經(jīng)是儒家的經(jīng)典,他把這些材料收集到并寫進《史記》自然也順理成章,有學(xué)者認為是“后人竄入”的,實在是大可不必。平心先生就說:
須知司馬遷受到時代和材料的局限,《史記》中有關(guān)《周易》沿革的記述,多得自《易》家的傳聞,其中很多夸誕不實之處。上引孔子晚而喜《易》之說,顯然是出于《易》家的偽托,與《古論語》改‘亦’為‘易’當同出一源。
此可謂之論??勺⒁獾氖?,司馬遷在《孔子世家》里提到的《易傳》就是傳本《十翼》的《彖》《繫》《象》《說卦》(當包括了今本的《雜卦》《序卦》)《文言》五種,馬王堆漢墓帛書的《二三子》《衷》《要》《繆和》《昭力》等篇目全無提及,漢代的易學(xué)著作里這些篇也無蹤跡可尋,只是其中的一些說法散見于典籍,比如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等等,故也被司馬遷收集到寫進書里。說明在司馬遷之前儒生們作的《易傳》非常多,同時失傳的或沒被編入《易經(jīng)》的也很多,比如《大戴禮記·保傅》里引《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庇忠娪凇读信畟鳌?、《漢書·杜周傳》等很多漢代典籍,這話《周易》經(jīng)文里沒有,鐘肇鵬先生指出它“本是古《易傳》之文”,應(yīng)該是對的,但今看到的《十翼》和馬王堆帛書《易傳》里也沒有,說明這些《易傳》在漢代就失傳了,大概和秦末之亂民間學(xué)術(shù)又遭破壞有很大關(guān)系。儒生們是一邊失傳舊的一邊創(chuàng)作新的,《彖》《象》《文言》之類恐怕都是西漢初才有的東西,比《系辭》等篇晚出,故更具系統(tǒng)性,所謂“后來者居上”。
四
其次,儒生們既然“創(chuàng)造”出了“孔子晚而好《易》”而且談?wù)撨^《易》的“史實”,算是給自己研習(xí)《周易》編成了借口,但到他們這里時間久遠了,總得有個傳授系統(tǒng),表示他們傳習(xí)《周易》是繼承前學(xué),是有“家法”的,于是又得編造一個傳授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就是《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里的記載:
孔子傳《易》于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何傳東武人王子中同,同傳菑川人楊何,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
其中“馯臂子弘”郭老已經(jīng)指出當作“馯子弘臂”,因為《史記》用的古式,即人名、字并稱的時候是先字后名,此人是名“臂”字“子弘(肱)”,是后人根據(jù)《漢書》所改?!稘h書·儒林傳》也記載了這個傳授系統(tǒng),比《史記》更加詳細:
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xué),《易》為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絕也。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shù)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征為太中大夫。齊即墨成,至城陽相。廣川孟但,為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兩種說法略有不同,比如《史記》說商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子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而《漢書》則說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弓、弘、肱并音近可通),先后次序不同;還有些人名用字也有差異,當然這些差別無關(guān)本文論述,暫時可以忽略。值得重視的是《漢書》在“齊田何子裝”下比《史記》多出來的那一段,為什么要在這里說這一番話?筆者認為這里已經(jīng)明確地告訴我們,秦禁學(xué)的時候《周易》還是卜筮之書而不禁,所以得以在社會上講習(xí)傳授,儒生開始研習(xí)《周易》的是始于田何,而《易傳》正是田何的門弟子們的作品!
田何是從秦朝過來的人,本是齊國人,應(yīng)是一名儒生。根據(jù)《韓非子·顯學(xué)》的記載,孔子之后,儒家分為八派,最后的一大派是“孫(荀)氏之儒”,即荀子的一派,是戰(zhàn)國末直到秦漢影響最大的一個儒學(xué)流派。荀子主要講學(xué)于齊,弟子眾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里說: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xué)於齊?!锺壷畬俳砸阉例R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
田何是齊人,而且是儒生,必定是出自荀門。他經(jīng)歷了秦始皇三十四年毀禁百家言之禍,是第一個想到靠講習(xí)《周易》來延續(xù)本門學(xué)說的人,此后他傳授了王同、周王孫、服生、丁寬等一批弟子,皆著《易傳》數(shù)篇。其中丁寬本是梁人項生的弟子,項生是田何的弟子,后來丁寬又直接學(xué)于田何,他作了長達三萬言的《易說》,大概是解《易》作品最多的一位,影響也最大,后來漢代易學(xué)最為著名的施、孟、梁丘三家之學(xué)都是出自丁寬這一系(并見《漢書·儒林傳》)。所以秦漢間的《易傳》基本上都是田何門徒的作品,郭老說《易傳》多出自荀門,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田何就是儒家傳《易》的鼻祖,《漢書·儒林傳》里也很老實地說“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要言《易》者本之田何”、“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何)、丁將軍(寬)”,都是很可信的記載,田何以上再無儒家《易》說。直到現(xiàn)在還有不少人堅信《易傳》是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其實《易傳》既與孔子無關(guān),也根本不是先秦作品。
回頭再看看《史記》《漢書》里的那個傳授系統(tǒng)就很明白了:田何以上的那些,全是秦漢儒生們的編造,沒有可信度;只有田何以下的才是真正的儒家易學(xué)傳授系統(tǒng),是比較可信的。
有一點要說明,易學(xué)傳授系統(tǒng)是編造,但是里面的人物未必就是編造,商瞿、馯臂直到光羽等人都是確有其人,都是儒,大概彼此有所師承,這些人物要么因為時代久遠具體事跡已經(jīng)不可知(如商瞿、馯臂),要么本來就是不很知名的人物大家并不了解(如周豎、光羽),所以秦漢間儒生才把他們拉來編成了一個《周易》的儒家傳授譜系排在田何之前。現(xiàn)在學(xué)者們不敢說田何是儒家易學(xué)的第一人,就是受了這一段偽造譜系的影響。
五
可能有人會有異議:《荀子》書中不少地方提到《易》,說明荀子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讀《易》了吧?事實是《荀子》是秦漢間荀門儒生纂集起來的作品,它里面有荀子的遺著,也有荀門弟子的作品,而秦漢間荀門新興的最大學(xué)問也是唯一得以講習(xí)的學(xué)問就是《易》,那么它里面有與《易》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是很合理的;反過來說,如果《荀子》里沒提到《易》才是不正常呢!故這里敢斷言:凡是那些與《易》有關(guān)的話,肯定不是荀子所言,而是荀門弟子所作,荀子的時候儒家還沒開始讀《易》,所以儒生們編排的那個《周易》傳授系統(tǒng)里也沒提荀子,因為荀子太有名而且時代離得太近,他的事跡、學(xué)說大家都很熟悉,如果編造他的事情非常容易被揭穿。
另外還有一個是《呂氏春秋》,此書是呂不韋召集門客編纂的,成書在秦始皇焚書之前,里面也有三處引“《易》曰”(分別見《務(wù)本》、《慎大》、《召類》),豈不是說秦始皇焚書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人在研習(xí)《易》?這個也很容易解釋,《呂氏春秋》在編成之后直到漢代,又經(jīng)過不少人的編輯整理,自然里面會被插入一些新的內(nèi)容,其中那三處“《易》曰”就是硬插入里面的,如《務(wù)本》:
安危榮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廟,宗廟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亂在于有司?!兑住吩唬骸皬?fù)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無異則動卒有喜。今處官則荒亂,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諫,將眾則罷怯,以此厚望于主,豈不難哉?
我們看看“《易》曰”的那幾句,明白是硬性塞入的,抉斷了文意,如果去掉那幾句就是:
安危榮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廟,宗廟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亂在于有司。今處官則荒亂,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諫,將眾則罷怯,以此厚望于主,豈不難哉?
這樣文字貫通,辭意順暢,而“《易》曰”那幾句插在里面就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再比如《慎大》:
武王勝殷,得二虜而問焉,曰:“若國有妖乎?”一虜對曰:“吾國有妖,晝見星而天雨血,此吾國之妖也?!币惶攲υ唬骸按藙t妖也,雖然,非其大者也。吾國之妖甚大者,子不聽父,弟不聽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蔽渫醣芟侔葜?。此非貴虜也,貴其言也。故《易》曰:“訴訴履虎尾,終吉”。
大家一看就會明白,最后那句“故《易》曰:‘訴訴履虎尾,終吉’”是后來加上的蛇足,且加得很拙劣,本來這是講武王“貴言”的故事,而那句《易》文和這個故事主題根本就不搭界。這是因為在先秦兩漢時期,人們抄書、校書時喜歡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修改、增刪字句和內(nèi)容,這種行為被認為是正常的,也是為大家所接受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緇衣》這篇,它本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篇儒家文獻,后被收入《禮記》,《禮記》本的結(jié)尾處是:
《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兌命》曰:“爵無及惡德?!泵窳⒍拢兌漓?,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兑住吩唬骸安缓闫涞?,或承之羞”、“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p>
這里面明白引有《易》,有人會說這就是先秦儒家研《易》的證據(jù)??墒?,現(xiàn)在有了郭店簡本、上博簡本的兩個戰(zhàn)國楚簡版本的《緇衣》,它們都是到“《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而止,還加了墨丁符號表示全篇結(jié)束,“《兌命》曰”以下全然不見,自然所引的那兩句《易》也沒有,說明《緇衣》的原本里就沒有,那么這些內(nèi)容哪里來的?很顯然是漢代人整理該篇的時候加上的,而對當時的人來說,加就加了,改就改了,很正常,并沒有任何人提出過異議。其篡改的目的和篡改《呂氏春秋》一樣,都是為了給秦漢間新興起來的儒家易學(xué)張目,這個絲毫不用懷疑。這種更改對于儒生們來說只是在抄寫書籍時動動筆的簡單事情,可對于后人來說卻造成了一樁樁學(xué)術(shù)謎案,好多到現(xiàn)在都理不清楚。
知道了這些,那么郭老所說《周易》是戰(zhàn)國初期馯臂所作就是個絕大的問題,郭老作出這個判斷,主要根據(jù)就是《史記》《漢書》所載的那個所謂《周易》的儒家傳授系統(tǒng),可我們已經(jīng)知道這個傳授系統(tǒng)自田何以上是不可信的。說《周易》是戰(zhàn)國初年的作品這個應(yīng)該沒問題,但說是馯臂所作,則是明白上了秦漢儒生們的當——先秦儒家既不傳《易》,也輕視卜筮,馯臂是儒家門人,《荀子·非十二子》中說“……是圣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即馯臂)是也”,把孔子、馯臂并提,說他是“圣人”,說明馯臂是戰(zhàn)國早期儒家一位非常有名人物,他怎么可能去作一本與本門毫不相干的卜筮之書?這個顯然是很不合理的事情,所以郭老說馯臂是《周易》的作者恐怕是不可靠的?!吨芤住芬欢ㄊ菓?zhàn)國早期精通的卜筮的巫史的作品,其作者是受了當時私家著書風(fēng)氣的影響而獨立完成的一本筮書,它是被用來作卜筮占斷的參考書,和儒家毫不相干,也和其他諸子學(xué)派無關(guān)。
綜上所述,郭老說《周易》是戰(zhàn)國初年的作品、孔子與《周易》《易傳》無關(guān)、《易傳》都是荀門弟子的作品、制作時代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以后等都是可信的,但說《周易》的作者是馯臂則不可信;儒家開始傳習(xí)《周易》是秦始皇三十四年焚書之后才有的事情,最早一位靠講習(xí)《周易》延續(xù)本門學(xué)說的儒家人物是齊人田何,他是出自荀門的儒生,《易傳》則多是其弟子王同、周王孫、丁寬等人或其再傳弟子的作品,時間均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以后到西漢初年,故田何才是真正儒家易學(xué)的鼻祖。說孔子晚而好《易》以及田何以上的儒家易學(xué)傳授譜系均是秦漢間儒生的偽造,不足據(jù)信。
(責(zé)任編輯:陳俐)
[1]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時代[A].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李鏡池.周易探源[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平心.關(guān)于周易的性質(zhì)歷史內(nèi)容和制作時代[J].學(xué)術(shù)月刊,1963(7).
[4]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肆)[M].上海:中西書局,2013.
[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序言[M].濟南:齊魯書社,1979.
[7]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4.
[8]鐘肇鵬.讖緯論略[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9]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0]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號:K09
符:A
:1003-7225(2017)01-0034-05
2016-07-29
王寧(1968-),男,山東棗莊廣播電視臺主任編輯,主要從事上古史、古文獻及古文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