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打通批評、理論與學術間的壁障
——關于當下文學評論的對話

2017-11-13 13:07段崇軒等
長江文藝評論 2017年6期
關鍵詞:文學評論文學理論評論家

◎段崇軒等

打通批評、理論與學術間的壁障

——關于當下文學評論的對話

◎段崇軒等

主持人:段崇軒(山西省作協(xié)文學評論委員會主任、評論家)

對話人:杜學文(山西省作協(xié)主席、評論家)

傅書華(太原師范學院教授、評論家)

楊矗(太原師范學院教授、評論家)

批評與理論的“分裂”狀態(tài)亟待改變

段崇軒:

在一次文學評論會上,我反思了自己近40年的研究與寫作,說今后要從文學批評向文學理論傾斜。楊矗說這是一個評論家應該有的“使命意識”。我本來談的只是今后的寫作想法和計劃,讓他這么一說倒真有了一點“使命意識”。我寫作數(shù)十年,研究的課題也比較寬,但基本上是圍繞當代作家作品、文學思潮和現(xiàn)象、小說史演變等進行的,是一種“典型”的文學批評?,F(xiàn)在我深切感到,我需要從當代文學的現(xiàn)實土壤上,向文學理論的廣大空間探索、提升。同時,當下文學中許許多多懸而未決和嶄露頭角的理論問題,也需要我們?nèi)パ芯俊⑵平?。當然,“隔行如隔山”,從批評向理論傾斜或者轉(zhuǎn)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下的文學評論,隊伍宏大、園地繁多、作品海量;從政治體制到文學體制,都在扶植文學評論。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評論的時代”,但文壇上又常常響起“評論的失語”“評論的缺席”這樣的聲音。其中的原因自然很多,但有一個核心的原因,就是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長期以來各自為政,處于疏離甚至是“分裂”的狀態(tài)。文學批評不積極地借鑒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資源,不主動地吸納文學理論的觀念方法,甚至不遵循文學批評的思想藝術標準,按照一種陳舊的、模式化的思想套路,去闡釋、評判作家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盡管批評文章滿天飛,但我們卻把握不到當下文學的態(tài)勢和問題,觸摸不到作家作品的藝術奧妙。而文學理論既不那么關注當下的文學現(xiàn)場與走勢,更不愿意理睬文學批評積累的思想發(fā)現(xiàn)和藝術判斷,依然使用著數(shù)十年前的教條理論和囫圇吞棗的西方文論,對既往的文學理論問題做不出新的闡釋,對新的文學理論問題拿不出獨到的解答。我真不知道這些年文學理論有哪些獨特建樹、有哪些新的觀點。譬如前些年從西方引進的“主體間性”理論,并沒有什么反響;譬如近年來提出的“本土經(jīng)驗”“文化自信”“中國故事”等,怎樣避免大而無當。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都根植于現(xiàn)實的和歷史的文學,文學批評依據(jù)文學理論、從文學創(chuàng)作中進行概括總結;而文學理論從文學批評中獲取思想和藝術“資料”,進而提煉、升華成普遍理論。二者是相輔相成、循環(huán)往返的。但現(xiàn)在二者的脫節(jié)、分離,造成了整個文學評論的貧血、混亂,也導致了整個文學的失衡、衰微。

杜學文:

關于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的關系,我的觀察和感受,第一是近年來文藝理論的建設比較滯后。最突出的特點是介紹移植外來文藝理論比較多,可以說汗牛充棟,流派紛呈。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它大大拓展了文學的表現(xiàn)領域與表現(xiàn)手法,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不過其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如對傳統(tǒng)美學的疏離、隔膜,影響了理論的融合及對創(chuàng)作實踐的引導;介紹多,而結合創(chuàng)作進行理論重建少等等。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目前在文藝理論的建設方面,是移介大于重建。這也就帶來第二個問題,在批評實踐中,既有的理論資源乏于運用,新的資源還沒有形成,移用外來理論與方法就成為最便捷的渠道。雖然這種移用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可以拓展理論與評論的領域,然而終歸還沒有融合成一種完善的體系。但是,一定的理論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條件,包括審美習慣、審美范式下形成的。如果脫離了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簡單的移用就會出現(xiàn)水土不服、生搬硬套的現(xiàn)象。這樣的批評看似與理論結合得比較緊密,但是難以發(fā)揮持久的作用。第三是,由于理論資源的缺乏,就強化了感悟描述式評論。這樣的評論可以寫得很生動、很鮮活,應該說也是非常具有特點,具有感染力的。其積極的意義是把枯燥的批評轉(zhuǎn)變?yōu)樯鷦拥拿枋?,拉近了讀者與批評的距離。但其問題是缺乏堅實的理論背景,疏離了作品、讀者與理論的關系。以至于在很多時候模糊了文學的基本規(guī)范,許多基本的理論成為創(chuàng)作者與欣賞者很模糊的概念。

傅書華:

我很認可崇軒剛才說的,現(xiàn)在文學批評界一個很大的缺陷是不積極地借鑒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資源。大家都是伴隨著中國新時期文學走過來的,都還記得1985年,正是因為對西方現(xiàn)代文藝理論資源的引進,激活了當時的文學批評,也因為文藝批評方法、觀念的變革,極大地推動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型。現(xiàn)在文學批評的無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注重汲取新的理論資源,舉其要者有三:第一,大家知道,當下的中國,由于轉(zhuǎn)型,新的社會問題真是太多太多了,每個人身處其中,感同身受,無需多說。面對這些社會問題,中國思想界形成了幾個主要的思想派別,依據(jù)各自的理論資源,針對現(xiàn)實問題,爭論激烈,相持不下。但這些思想資源以及爭論,文學批評界很少汲取、介入,這使中國當下的文學批評,給人一種“不在場”感,而五四以來中國文學批評的一個強大的傳統(tǒng),就是“在場”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第二,對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不夠。從表面上看,似乎對馬克思主義文論特別重視,相關研究機構紛紛成立,課題導向也大幅度傾斜,但正如崇軒剛才所說,還是一種陳舊的模式與套路,又由于研究模式的陳舊與套路,導致許多人將這種陳舊的解說當成馬克思主義文論本身,從而對馬克思主義文論產(chǎn)生誤解與反感。其實,產(chǎn)生于資本積累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對于中國今天資本積累中出現(xiàn)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的。第三,對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理論資源注重不夠。從事中國當代批評的學人,普遍缺乏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功底,從事中國古代文論的學人,又普遍看不起中國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學界幾次會議呼吁打通古今學界的壁壘,但一直沒有得到回應,更談不到產(chǎn)生實際效果。

楊矗:

今天,我們看到的文學評論大多是一種無理論的“理性言說”,其中還摻揉著許多個人感受性的東西,結果對作品的評論就更多地膠著于一種“我注六經(jīng)”的狀態(tài),大多是談作品的人物、情節(jié)、敘事特點,其價值目標就主要鎖定在“作品是什么”這樣一種認識論的格局,以客觀、還原、說清事實為要務,而相對缺乏“作品該怎樣”的可能性追究。也就是說“還原性的闡釋多”,“批評性的建構少”。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批評者的“主體意識”不強,再深一步說則是批評者的“理論意識”不足導致的。換言之就是批評與理論的“分裂”、脫節(jié)現(xiàn)象。

王國維曾說過:“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文學評論也存在“入和出”的問題,批評者既要入乎作品之內(nèi),又要出乎作品之外。“入內(nèi)”看它是什么,“出外”言它應是什么。而“應是什么”就需要理論的支持了。因為“是什么”相對地看主要是說“事實”,“應是什么”就主要是說可能的“邏輯”,而合理的成體系的“邏輯”就是富有理想色彩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的缺乏就使批評者在文學評論的建構訴求方面不自覺、不擅長了。

文學評論是一種嚴肅的學術創(chuàng)造

傅書華:

文學評論作為一種學術創(chuàng)造,我覺得離不開三種元素,一種是思想性,一種是文學批評的學術體系,包括概念、方法、評價標準等等,一種是審美感受能力。遠離當下的缺乏思想性精神性的文學評論是沒有生命力的。其實,不論是中國傳統(tǒng)的載道派言情派,還是中國現(xiàn)代的人的文學,抑或是西方各種批評派別的不斷更新,從結構到解構,從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其實都體現(xiàn)著某種對世界對人生的不同的認知,是有著強烈的思想性的。文學批評的各種學術體系,譬如神韻、形神、言意、味、空等中國傳統(tǒng)文論概念,則是長期文學經(jīng)驗的理論提升,只有依據(jù)并結合新的文學經(jīng)驗,豐富這些學術體系,才能使文學批評因為具有歷史的縱深而具備學術的深度。但我更想強調(diào)的是,文學評論,作為一種獨特的學術創(chuàng)造,需要審美感受能力,而恰恰是這一點,在當下中國的文學評論中,是十分缺少的。這與當下從事文學評論的人,閱讀古今中外文學經(jīng)典作品不足有關。我們常??梢钥吹?,從事當下文學評論的人,平常大多讀的是文學理論著作、當下的文學作品以及自己關心的當下的文學評論,卻很少去讀古今中外文學經(jīng)典作品,即使讀,也是讀西方新出版的文學經(jīng)典之作。這種閱讀的缺失,導致了文學評論者審美感受能力的單一與弱化,我們也很少能夠看到,當代文學評論者在評論當下的文學作品時,能夠以古今中外經(jīng)典名作為參照為例證。

段崇軒:

作為社會科學中的文學評論,自然屬于學術范疇,那就應當遵循學術規(guī)律和紀律?,F(xiàn)在學界有一種說法:搞古典的看不上搞現(xiàn)代的,搞現(xiàn)代的看不上搞當代的,搞文學理論的看不上搞文學批評的??傊窃降较掠卧綖E。為什么呢?因為越到下游越缺乏學術性。所謂學術是指一種專門的、系統(tǒng)的學問;而學術性就是一門學問的基本特征和品格。文學評論的學術性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我覺得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客觀性,即在開闊的視野下對評論對象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判;二是公正性,以評論的價值標準為尺度作出中肯的定位和判斷;三是思想性,體現(xiàn)出評論者深廣的思想穿透力;四是創(chuàng)新性,在評論對象中發(fā)現(xiàn)新的思想和藝術特點,提出新的理論問題。坦率說,用這樣的學術標準衡量當下的文學評論,有許多論文論著是不合格的。此外,陳寅恪說過:“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自由意志(思想)”和“獨立精神”,這是學術的一種至高境界,體現(xiàn)了學者的一種博大胸懷和崇高人格。我們現(xiàn)在的文學評論家,有多少人還在堅守這種學術精神呢?

杜學文:

不過現(xiàn)實中人們對評論還是有很多希望,似乎與“嚴肅”“學術”有距離。比如,人們總是說,評論文章沒人看,因為太“嚴肅”,說的道理太多。言外之意就是說過于學術化。一般而言,那些感悟式、描述式的評論比較好讀,因為其中有許多細節(jié)、描寫,甚至故事。這當然改變了評論僵硬、死板的面貌。但是,并不是因為存在這樣的評論,就可以忽略其中隱含的理論追求與學術品格。即使把評論寫得很生動、很鮮活,也應該藝術地保持評論的“嚴肅性”“學術性”,或者說評論不能脫離基本的理論背景與學術品格。生動與鮮活只是一種風格,一種形式,而理論才是其實質(zhì)、根本。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評論,我們就會得出一些基本的看法。首先,評論自然是嚴謹?shù)?,強調(diào)邏輯推理的,但也應該是追求表達的通俗、人性、活潑的,這樣才會有更多的讀者接受。其次,不論評論如何鮮活生動,其本質(zhì)是一種理性思維,是需要有理論背景的。這種所謂的理論背景,從其無意識層面來看,蘊含了評論者對作品基本的判斷標準;從其顯性的層面來看,必然通過作品來討論相應的問題,并得出理論性結論。因此,也就是說,在評論的過程中,評論者已經(jīng)進行了理論的探討,從對作品的分析中指向了學術。當然,這還不是一般的學術研究,而是說,具備了理論或者學術的品格。評論在對作品與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具有普遍意義的規(guī)律,并對這種規(guī)律進行論述闡釋,從而使針對具體作品的評論表現(xiàn)出對這些作品的超越,升華為學術性的概括。這就是評論的理論貢獻。

楊矗:

我同意諸位的觀點,我想補充的是,文學評論應該是“及物”的,及“作品”這個“物”。還應該是及“學術”的和及“理論”的,當然還應該是“文學”的,即還應該有“美文化的”表達、好讀。我這里重點要談文學批評的“及理論性”。什么意思?意思是說,文學批評應有一定的“理論含量”和“理論目標”追求,這是由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關系所決定的,同時也是“專業(yè)批評”區(qū)別于非專業(yè)大眾批評之“學術性”所要求的。

大家都知道,文學批評不是文學理論,文學理論也不等于文學批評,但是兩者是有內(nèi)在性的密切關聯(lián)的,表現(xiàn)在:文學批評是側重于應用的“弱理論形式”,理論在批評中已轉(zhuǎn)變?yōu)榱闼榈牟痪哂袊烂芟到y(tǒng)形態(tài)的觀念、觀點、方法,是批評者對其暗自攜帶的某種比較邏輯化的“解釋系統(tǒng)”的選擇性提取、化用的產(chǎn)物,而文學理論則是“批評的弱形式”,它的任務是建構邏輯的理論體系,其中也會以文學作品的批評為例證,但基本形態(tài)則是概念、邏輯、理論體系。如此來看,批評的理論性升華、建構就成理論,而理論的靈活攝取、化用就成批評。此外,批評與作品的結合度要遠遠高于理論對作品的依持關系?;驈墓δ苌蟻砜?,批評主要側重于對作品意義和價值的闡釋,理論主要側重于對于理想文學觀念的建構和守護?;蛘哌€可以這樣作比較,作品以“形象肉身”來暗示“文學觀念”,批評以與作品緊密互動的“闡釋骨架”來表達文學觀念,文學理論則以“理論體系”來建構文學觀念,它們具有同一個家族的“家族相似性”,不同的只是具體的骨骼形貌。

文學評論家要有全面、深厚的思想理論修養(yǎng)

杜學文:

確實,文學評論這一專業(yè),要求評論家要有特殊的全面的修養(yǎng)。首先,評論家應該與作家一樣,有對現(xiàn)實生活的敏感性。如果對現(xiàn)實生活沒有認知,就難以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趨勢,難以對作家所表現(xiàn)的生活做出有價值的判斷。所以,評論家也應該深入生活,關注現(xiàn)實,感受時代,并從中發(fā)現(xiàn)那些最有意義的東西。其次,評論家應該有比較好的藝術判斷力。這種能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天賦,二是后天的積累。他們應該是比一般人具有更為深厚的文藝理論方面的修養(yǎng),并且能夠運用到藝術鑒賞之中。但是,我在這里特別強調(diào)的是,要做好評論,僅僅依靠藝術方面的修養(yǎng)、積累還是非常不夠的,評論家還應該有更多的人文知識方面的積累。比如對歷史知識與文明演變規(guī)律的了解,對哲學思想的了解,以及心理學、經(jīng)濟學、科學技術、軍事知識等諸多事物的了解。文學評論最基本的是要完成對作家作品的解讀。但是,僅僅局限于此是非常不夠的。優(yōu)秀的評論家應該站在解讀文本的基礎之上,在探尋藝術規(guī)律的同時,表達自身對社會人生的認知,揭示社會生活的普遍規(guī)律與人生命的終極價值。

楊矗:

從批評和理論的關系可以看出,一個專業(yè)的批評家,或一個好的、理想的批評家不能沒有好的理論修養(yǎng)和稟賦,盡管你的批評言說、批評話語不該是理論的,但你的言說內(nèi)涵、“話里的話”卻不能不涉及“文學觀念”、“文學尺度”、“能自圓其說的解釋體系”,而這些無一不來自文學理論,它們正是構成文學理論的一些基本要素。我們現(xiàn)在許多文學批評為什么會與理論脫節(jié)?原因我想大概有三條:第一,批評者進入批評之前缺乏系統(tǒng)的文學理論準備,沒有科班的文學理論學習、訓練的背景,或也看過一些理論書籍、文章,但卻始終未形成系統(tǒng)的“體系性認知”和應有的“透徹性把握”。第二,有理論準備卻缺乏運用自如的化用能力,導致理論和批評“隔河相望”,無法匯通,所以每每會處于“有需要”卻無法上手的窘局。第三,受感受批評、印象批評之風的影響,覺得這類批評生動好讀,有較高的閱讀率便積極跟進,而有意無意中便淡忘、淡化了“批評理論化”的理想要求。

段崇軒:

我覺得當下文學評論的種種問題,與評論家文化修養(yǎng)的殘缺和學術貫通能力的匱乏有密切關系。十幾年前,我寫過幾篇文章,論述了文學評論“三分天下”的問題。在文壇上引起一些討論,《文藝報》作了專門報道?,F(xiàn)在這種“三分天下”的格局,不僅沒有改變,而且出現(xiàn)了固化傾向。譬如學院派往往用宏大理論譜系去套鮮活的作家作品,所寫的文章與評論對象“風馬牛不相及”;譬如協(xié)會派總是用當下的膚淺感受闡釋作品,難以從理性上更深更廣地把握作品;譬如媒體派一般從流行的觀念和趣味上推介作家作品,很多觀點都是過眼云煙。另外還有自發(fā)派評論,這里不再贅述?,F(xiàn)在知識爆炸,而行業(yè)分工越來越細,評論家的思想知識面越來越窄,這就很容易形成坐井觀天、以偏概全的批評現(xiàn)象。因此在今天做一個評論家十分困難,更需要有全面而堅實的思想理論修養(yǎng),更需要有打通派別、知識壁障的能力,進而成為一個既博大又精深的評論大家。

傅書華:

據(jù)說,一些從事與文學批評毫無關系工作的人,曾經(jīng)說自己是野生派、自由派、草根派什么的,我覺得如果一定要給個命名,倒是叫民間派比較妥帖。我覺得這其中,是不是有這么幾點值得我們注意:一個是不能機械地用職業(yè)來劃定派別,不能說我在高校任教,我就是學院派,我在報社編副刊,我就是媒體派。但是另一點,這些不同的批評派別,又確實有著自己各自的特點,我在這里不作細致的學術性論說,我只打個比方。就好像是旅游,媒體派是把游客引領到景點,放著好景點,或者你有眼無珠,或者你被利益驅(qū)使,你不去引領,你引領錯了,那就是你的失職。好的眼力,好的操守,是對你基本的要求。作協(xié)派批評呢?你需要給景點制作者、游覽者說出這個景點為什么好,好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學院派批評則需要從學理上講清楚好在哪里,哪怕一般游客對此不感興趣。我還想強調(diào)一點,學院派需要對被評論者有一定的距離,有自己獨立的價值立場,現(xiàn)在,這兩點在學院派批評中,都比較缺乏。民間派的特點是作為一個游客,可以隨心所欲走馬觀花,覺得哪個景點甚至不是個景點只是片景色適合自己,就沉浸其中品味把玩。這四個批評形態(tài)當然是可以相互學習相互融合的。我特別提出民間派的價值,因為在其他三種批評形態(tài)中,現(xiàn)在都多少被各種規(guī)訓、體例、譜系所束縛,是各種各樣的“話”在說“我”,而民間派是“我”在說“話”。

文學評論要成為整個文學的強大“引擎”

楊矗:

無論是從文學批評還是文學理論的功能看,文學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文學評論,在我看來,文學批評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三大基本功能:第一,闡釋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充當讀者理解、接受作品的“專業(yè)之橋”。因為作品的形態(tài)是“沉默的肉身”,它的內(nèi)涵和意義是隱藏著的,等待批評家通過“意義闡釋”的二次加工來轉(zhuǎn)化,這樣才便于讀者更好地從作品獲得“意義營養(yǎng)”。第二,去蔽除幻、激濁揚清、推陳立新。文學批評要用先進的、理想的“文學觀念”來觀照作品,或發(fā)現(xiàn)作品的問題和不足,用鮮明的“批評聲音”來對創(chuàng)作者提出警示,或理清與作品有關的渾濁復雜的文學“渾水”,讓文學的現(xiàn)實變得更加山清水秀,明朗和諧。另外,還可以及時地對作品中蘊含的有價值的“文學新理想、新觀念”予以發(fā)掘、提煉以形成“自覺的理論化認識”,以為新的理論建設添磚加瓦。第三,向社會大眾宣傳、推介作家作品。加拿大文學理論家弗萊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是無法阻止批評家好歹也成為教育的先鋒和文化傳統(tǒng)的締造者的。莎士比亞和濟慈如今享有多大聲譽,同樣是批評界開展宣傳的結果?!彼寡圆惶?,文學評論的確是作家作品社會化傳播的利器、重器、加速器、推進器。比如,《紅樓夢》的廣泛社會化“普識度”就與紅學家們聲勢宏大的“紅學批評”分不開;當年茅盾先生對小說《百合花》的肯定讓茹志鵑更堅定地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孫紹振關于“新的美學原則”的發(fā)現(xiàn)也讓新起的“朦朧詩群”有了合法的“文學入場券”。德國接受美學家認為,文學歷史應是“文學接受”的“效果史”,而這“接受效果史”的形成和優(yōu)化就離不開積極的、理想的文學批評。

杜學文:

剛才楊矗說的是文學評論的功能,關于文學評論的價值,實際上也有很多說法。其中之一就是作家不需要評論。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評論不能為創(chuàng)作提供思想啟迪的話,當然從事創(chuàng)作的人也就不需要評論了。但不管人們怎么議論評論,說它有沒有用,評論仍然存在著。這種存在實際上就是說,評論有自己獨立的價值。這種價值首先就表現(xiàn)在對作品文本的分析上。但我認為這還是比較低的一個層次。評論在完成對文本藝術性的分析之后,還應該有更艱巨的任務,這就是要揭示作品所表露出來的思想與價值觀。優(yōu)秀的作品并不能僅僅等于藝術表達的優(yōu)秀,還體現(xiàn)在其思想的深刻、對社會生活揭示的準確、典型形象的永恒等方面。就評論而言,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只是初步的工作,而對作品思想性的研究才是更為重要的工作。如果我們僅僅認為卡夫卡在其《變形記》中以荒誕的手法塑造了格里高爾這個形象,我認為這樣的分析是非常簡單的。如果評論沒有揭示出人個體在社會重壓之下的人格扭曲,就基本上沒有完成文學評論的任務。而優(yōu)秀的評論家不僅要指出這種扭曲,還要找出之所以如此的社會原因、人格原因,并告訴讀者應該如何進行自己的選擇。評論家的這種揭示并不等于作家在創(chuàng)作之初已經(jīng)有了這樣的認知。很可能作家也是在自己無意識的情況下實現(xiàn)了一種極具意義的表達。但是,當評論家以自己對生活及藝術的敏銳感受感覺到這種意義時,將無疑會對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評論當然是創(chuàng)作的強大引擎、助推器,是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積極意義的思考者、表達者、推動者。

傅書華:

現(xiàn)在的文學評論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指導性功能有著太多的不能令人滿意之處。我略舉三點。第一,對中國古代文學經(jīng)典作品閱讀的缺失格外嚴重。不但青年批評家是如此,現(xiàn)在的青年一代作家,大多讀的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經(jīng)典作品,然后,學習他們的方法,講述自己在中國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到的故事。對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性作品,則讀得不多,很少看到他們借鑒史記、志怪小說、筆記小說等寫作資源進行創(chuàng)作的小說。青年批評家呢?也大多缺少足夠的對中國古代經(jīng)典作品及文論的閱讀經(jīng)驗,而多是借用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理論及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作品的閱讀經(jīng)驗,來評論新一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沒有能力指出他們?nèi)笔е袊糯膶W寫作經(jīng)驗的不足。如此一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資源寫作經(jīng)驗就都被忽略了。但隨著中國的發(fā)展,要用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對中國古代文學寫作經(jīng)驗創(chuàng)作資源的忽視,這個問題就比較突出了。從文化現(xiàn)象來說,現(xiàn)在的國學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糟粕的傳播遠遠大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弘揚,那原因,也在于學界沒有用現(xiàn)代眼光對傳統(tǒng)文化真正的重視與研究。第二,在時代的轉(zhuǎn)型期,作家感受力與理解力的落差是世界性的普遍現(xiàn)象。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中的經(jīng)典作家就是巴爾扎克與托爾斯泰,在中國新時期文學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也很突出。陳美蘭老師曾經(jīng)專門撰文談及此種現(xiàn)象,名曰“斜線的行走”,這在創(chuàng)作界如果可以理解的話,那么,面對這樣的創(chuàng)作,評論界沒有能力指出這種不足,則是評論界的失職。第三,深入生活是創(chuàng)作界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現(xiàn)在大有舊話重提之勢。但評論界卻沒有能力給創(chuàng)作界指出用什么樣的新的思想視野來觀察生活,并因了這新的視野,賦予生活以怎樣新的形態(tài)新的意義。譬如南方的一些小城,譬如山西晉城、高平這樣的比較富裕的小城,如何在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都市與鄉(xiāng)村的沖突中,賦予這樣的小城生活小城人生以新的全然不同于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都市與鄉(xiāng)村的時代意義。

段崇軒:

文學評論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從文學新時期到多元化時期,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過去我們把文學評論看作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衍生物,是一種依附、從屬的關系?,F(xiàn)在文學評論變成了一種獨立自足的學科,它與文學創(chuàng)作平起平坐、二分天下,是一種平等、互為的關系。如果把整個文學事業(yè)看作一架巨大的飛機,而文學評論與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這架飛機的兩個“引擎”。文學評論對整個文學肩負著推動、引導的重要功能。而當下的文學評論,并沒有很好地發(fā)揮這種功能?,F(xiàn)在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一部作品的發(fā)表,并不等于大功告成,它還需要批評家的判斷、解剖、闡釋,還需要理論家的概括、提升、定位等等,并把這些認識和觀點傳播到廣大讀者中,以引導人們的閱讀、鑒賞,這時才可以說作品基本完成了。從作品——評論——鑒賞,是一個文學生產(chǎn)的邏輯鏈,文學批評在其中確實責任重大。愿我們在文學評論的重建中努力共勉!

猜你喜歡
文學評論文學理論評論家
一個符號,表示否定
梁曉聲“報恩”
評論家楊占平
新文學評論
新文學評論
社會轉(zhuǎn)型期中國文學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
新媒體時代文學理論教學研究
追憶黃藥眠
Mother—Daughter Relation in the Joy Luck Club
文學理論:在中國特色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