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楠
彈幕文化:“虛擬在場”的象征性抵抗與話語權錯覺
◎劉 楠
作為互聯(lián)網時代媒介融合發(fā)展產生的新事物,彈幕逐漸進入主流文化的關注視野,并以其特有的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形成了一種“彈幕文化”。其參與式文化形成一種“虛擬在場”式社交,制造出狂歡氛圍。彈幕文化是游離于主流的亞文化,還是對主流文化的象征性抵抗?其話語權的建構,與資本異化的侵襲又有著怎樣的關系?本文將結合彈幕視頻《我在故宮修文物》《人民的名義》等彈幕文本,來對這些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闡釋。
故宮修表師傅王津想不到,他出鏡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反響平平,而在知名彈幕網站Bilibili網友的攻勢下,他被尊為男神。各種表白的彈幕能鋪滿整個屏幕。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導演李路想不到,他對年輕人不喜歡主旋律題材的擔心,被彈幕化解了,他說,看彈幕,特別高興,因為觀眾全是什么“九七年孤寡老人飄過”“九八的喜歡”等。
演員歐陽奮強也想不到,1987年上映的電視劇《紅樓夢》開播30年后,這位昔日唇紅齒白公子賈寶玉的飾演者,在56歲時被彈幕刷屏。2017年6月,歐陽奮強發(fā)微博稱,自己在B站看《紅樓夢》的彈幕笑出淚,然后在微博評論區(qū)和粉絲繼續(xù)互動談彈幕段子。
從AcFun(A站)和bilibili(B站)這中國兩大彈幕網站,到傳統(tǒng)的視頻網站紛紛推出彈幕服務、彈幕電影,網絡視頻平臺播放春晚開啟了彈幕功能,還有一些新興網絡產品也推出了“看漫畫吐槽、看小說有彈幕”等功能。
近些年,作為互聯(lián)網時代媒介融合發(fā)展產生的新事物,彈幕從年輕人流行的搞笑吐槽的邊緣位置逐漸進入主流文化的關注視野,并以其特有的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形成了一種新的信息交互系統(tǒng)和文化現(xiàn)象“彈幕文化”。而這種另類文化形態(tài)衍生出的爭論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本文試圖從社交模式、文化地位、話語權爭奪等方面發(fā)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彈幕,原指用大量或少量火炮提供密集炮擊。大量吐槽評論從屏幕飄過時效果看上去像是飛行射擊游戲里的彈幕。彈幕作為一種舶來文化,最先起源于日本,指的是提供即時評論功能的視頻網站上,那些橫向飄過視頻畫框或者懸停在視頻畫框上的文字評論。最早擁有彈幕功能的網站是用戶由“御宅族”構成的日本視頻網站niconico。
國內首先引進的是AcFun(A站),它成立于2007年,以高質量互動彈幕內容為特色,是中國二次元文化的開創(chuàng)者、引領者。另一大彈幕網站bilibili(B站)創(chuàng)建于2009年,其目的是為用戶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彈幕視頻分享站點。A站和B站都聚焦動畫、漫畫、游戲等二次元內容。現(xiàn)在B站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二次元愛好者彈幕聚集地。
有網友這樣感受:“彈幕也是一種社交需求,大家互不相識,卻可以在共同的愛好下暢談。在深夜,這是對孤獨的慰藉;在‘高能’降臨時或缺少字幕、科普時,是一種宛若友人般的相互的幫助。”
彈幕文化是當下網絡媒介參與式文化的典型代表。對于很多影視作品,似乎沒有哪一代粉絲會如此高頻度互動、網絡集體性同時出場,用發(fā)彈幕的形式,直抒胸臆。強調互動傳播的新媒體使消費者成為文化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共同參與到對話、互動之中。
看B站對87版電視劇《紅樓夢》彈幕,有人吐槽,有人高舉科普旗幟,用不同顏色的字體,或“搬運”原著文字、脂硯齋評語,或腦補古代禮制。例如寶玉和黛玉見面前,王夫人囑咐黛玉說寶玉是個“混世魔王”時,彈幕上“給個高能預警”。還有網友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分了寶黛黨、釵黛黨,例如彈幕發(fā):“皇上是寶黛黨,不滿貴妃瞎做主”。
不同的喜好和價值觀,在彈幕網站上以“寶黛黨”、“釵黛黨”這樣的形式區(qū)分和聚集。
這也是彈幕這種網絡新型社交形態(tài)的特點,高參與度帶來高互動性,人們在尋求共鳴中滿足社交需求。
而彈幕視頻本身傳遞的是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而彈幕則是用戶、觀眾對于視頻的吐槽、建議和反饋。各種天馬行空的彈幕、本身就是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戶還可以對個人編寫的腳本語言,選擇各種花樣形式,例如透明度、定點出現(xiàn)、消失以及速度的調節(jié)。某種意義上,個體在改變自己獲取信息的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自我表達、人際互動的方式以及社會角色。
被稱為“官場現(xiàn)形記”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除了在湖南衛(wèi)視播出外,還可在愛奇藝、騰訊等五家視頻網站在線觀看,這些視頻網站幾乎都有發(fā)表彈幕功能,很多人在觀看時開啟彈幕功能,彈幕評論熱鬧非凡,甚至在引起爭議或贊同的劇情中出現(xiàn)滿屏被彈幕霸占看不清正劇的情況。
彈幕評論,給用戶“我在現(xiàn)場”的存在感,例如《人民的名義》中被彈幕追捧的陳巖石老檢察長,用身體當火把守護大風廠工人利益的一幕,用戶紛紛評論,例如“為人民服務不只是口號”、“感動得淚如雨下”等。再例如,侯亮平抓捕趙德漢的時候,有位急性子的朋友發(fā)表:“這么墨跡,直接抓走啊,還談心!”這些都體現(xiàn)了用戶通過彈幕實現(xiàn)的現(xiàn)場參與融入感。
某種意義上,彈幕是彰顯個體的存在感與價值的手段,也是建構自我形象以及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道具”。技術促進了人們對自我存在感的追求。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用戶不僅需要視覺體驗,還需要親臨現(xiàn)場的真切感受,和“我在現(xiàn)場”的存在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全新帶來的亢奮感,也能是一種“實時互動”的錯覺狂歡?!m然不同彈幕的發(fā)送時間有所區(qū)別,但是其只會在視頻特定的一個時間點出現(xiàn),圍繞相同的主題展開,在參與評論時就會有與其他觀眾同時評論的錯覺。
有學者引用“彈幕池”的概念來分析彈幕文化。作為雜貨店的彈幕池彈幕的集合被稱為“彈幕池”。每個彈幕池相對獨立,也就是說每個視頻擁有一個彈幕池,無論是否有彈幕對應其內容和時間軸。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傳播交流并不是彈幕的唯一功能,甚至可以說它只是彈幕的一個邊緣功能。
也就是說,彈幕組成的彈幕池,可以營造一種氛圍,虛擬受眾同時在場的“狂歡”氛圍。彈幕通過不斷地制造交流、溝通以及獲得權力的形式,讓其使用者獲得虛擬的媒介體驗與享受。就其本質,對于無論是現(xiàn)實還是虛擬世界中的我們而言,不過是多了一種消費選擇的“自由”而已,而這種“自由”卻又是以付出比傳統(tǒng)媒介消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而得來的。
據(jù)公開信息顯示,目前B站(bilibili)活躍用戶超過1.5億,每天視頻播放量超過一億,彈幕總量超過14億,原創(chuàng)投稿總數(shù)超過1000萬,用戶平均年齡17歲,75%的用戶年齡在24歲以下。
B站(bilibili)董事長陳睿表示,中國的千禧一代出生于互聯(lián)網時代,他們正日益“棲息”于虛擬世界?!懊總€人都害怕孤獨,每個人都想要一個能直抒胸臆且不必看到不喜歡的人的更好世界。一旦看到這樣的世界,他們就無法離開?!?/p>
正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尹鴻教授所指出的,“以前影視劇是僅供被動觀看的文本,現(xiàn)在它更多地成為大家主動詮釋和分享的話題,這是互聯(lián)網時代社會心態(tài)的轉變?!?/p>
不同的媒介形式隱喻不同時代的文化形態(tài),且不論彈幕文化是不是邊緣文化,翻看報紙雜志,各路學者專家已經把之當作重要文化現(xiàn)象來研究。有人說,彈幕作為一種徘徊在小眾聚集區(qū)和大眾視角邊緣的文化形式,不過只是時代的一個注腳。也有人認為,彈幕的逆襲,已經從邊緣走向主流。梳理一下,現(xiàn)在專家學者對彈幕文化存在著幾種意見:
第一種觀點認為,參與式的亞文化不能成為主流文化。
按照亞文化的相關解釋,亞文化的動力來源于對已經解構好的內容予以再生產,解構的欲望。彈幕是以解構文本為目標的。彈幕作為一種典型的青年亞文化,具有反抗、沖突、矛盾、另類等特點,這種創(chuàng)造具有娛樂性。
但是真正的對話是不同聲音之間相互交織的論證,是一種不同的思想和觀念構成的復調。而在彈幕網站中,各種跟隨缺乏獨立的立場和對文本的意義解讀,而是近似一種盲目的嬉戲和娛樂跟風的狂歡實踐。
例如彈幕常用語“彈幕護體”、“前方高能”,二次元的世界中,各種自由、松散的文本,允許用戶作為“游牧者”隨時參加和介入到這些大眾文本中去,通過彈幕不斷盜獵出新的意義來。彈幕作為一個亞文化聚集地,網友的交流“吐槽”是對抗自身的認同危機,這種參與式的亞文化,不能成為主流文化。
第二種觀點認為,彈幕文化將從非主流成為主流文化。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彈幕視頻中產生的文本意義及話語方式具有更強的再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力,彈幕所承載的文化即是彈幕文化。彈幕文化與主流文化不斷互動,從而對主流文化產生影響。
現(xiàn)今,網絡視頻平臺播放春晚現(xiàn)在也開啟了彈幕功能,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平臺之下,彈幕的狂歡性質顯露無遺。可見,彈幕經過展示、討論不斷產生新的傳播價值。
過去大眾傳播時代的文化生產者是精英階層,媒介內容生產是專業(yè)化的,而彈幕是對精英文化進行平民化即時性的解讀和傳播,這不但使得草根文化與精英文化中間產生了直接接觸,還在解構精英文化的同時形成草根文化。
一個典型案例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只有三集的紀錄片,2016年1月7日在央視九套首播,但當時反響并不大,很少有人注意到這部紀錄片。不過在時隔一個月后,這部紀錄片卻在彈幕網站B站走紅,彈幕形成了新景觀,例如從事文物修復的女博士紀東歌騎著自行車穿過故宮時,彈幕旁白是:“上一個這么做的人是溥儀”?!肮蕦m男神”鐘表修復師傅王津就是被類似評點推動走紅的。
這部彈幕網站走紅的紀錄片,成功吸引了主流媒體的關注,主流文化與彈幕文化相得益彰,彈幕文化推動主流文化形成。也就是說,彈幕文化目前雖仍處于“非主流”的位置,但隨著這一代受眾逐漸成為消費主力,“非主流”將成為“主流”。
還有第三種,即彈幕文化是對主流文化的象征性抵抗。
胡疆鋒教授在《反文化、大眾文化與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中提出:“‘亞文化’往往只提供象征性的抵抗,與父輩文化之間存在著潛在的一致性和連續(xù)性?!惫P者比較贊同的是,彈幕文化因為實用群體小眾、觀影方式顛覆傳統(tǒng)、價值觀反叛主流等特點,屬于網絡亞文化的范疇。
彈幕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對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的抵抗,但是這種抵抗并非全面的反抗。彈幕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抵抗正是這樣的一種“象征性抵抗”,它既不會改變主流文化的實質內容,也不會沖擊其主導地位。
再以有關《人民的名義》的彈幕表達為例,用戶通過對視頻的二次編輯,把原本嚴肅的話語加以改寫變成了隨意反叛的表演,多了一份戲謔與自嘲的傾向。在《人民的名義》播放過程中就產生了一些高頻詞匯,如“漢東男子天團”、“達康歐式雙眼皮”、“達康書記背鍋”等,還有一些網友更是將《人民的名義》調侃成“官場高配版狼人殺”。狼人殺本是青年群體熱衷的推理趣味桌游,《人民的名義》中撲朔迷離的線索、心口不一的對話與狼人殺游戲有著一定的相似度,這種比喻讓年輕受眾眼前一亮,將反腐正劇通俗化、幽默化解讀。青年群體在觀看電視劇的同時發(fā)表即時彈幕互動,自身的價值觀得以重新塑造,并與現(xiàn)實社會構成新型的對話關系。
但是,彈幕文化這種狂歡式的文化,僅僅是彈幕集群文化小天地內的一場狂歡,不同的用戶通過興趣集結在一起,構成了相同興趣的圈子,其線上黏度高,共同參與現(xiàn)話題討論,組織線下活動,互相推送彈幕視頻,更多地帶有自娛自樂的色彩。相對于現(xiàn)實世界中龐大復雜的主流文化而言,這種規(guī)模的狂歡根本微不足道。主流文化不會因彈幕狂歡而改變其嚴肅主流價值觀的面孔,更不會因此失去它對其他文化的主導、支配地位。
彈幕文化的“網絡狂歡”的景象帶動著意義的消解與建構,彈幕視頻中產生的文本意義及話語方式具有更強的再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力,彈幕甚至登錄官方平臺。
例如,網絡視頻平臺播放春晚現(xiàn)在也開啟了彈幕功能。媒體報道,2015年愛奇藝就羊年春晚與微博達成深度合作,微博上有關春晚的評論以彈幕的形式實時呈現(xiàn)在愛奇藝春晚網絡直播中,并且用戶可以一邊觀看視頻直播一邊通過彈幕對節(jié)目進行評論。彈幕直播這一新型的互動方式,是春晚30年史上的一次重要轉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在此基礎上,有樂觀派認為,彈幕文化代表著草根文化對傳統(tǒng)精英文化的勝利,彈幕文化興起讓我們的話語權可以最大化的得到解放,彈幕帶來公共傳播模式和公共話語空間將發(fā)生進一步變革。
但我們首先要明白話語是什么?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莫里提出“話語理論”,“話語”是社會所產生的談話或思考方式,它由提取意義的社會經驗領域、從中取得意義的社會場所,以及意義借以形成與流通的語言所界定。話語也是一種對社會定位的方式,它從社會經驗的重要領域中提取意義;意義永遠不會只存在于文本中,意義存在于文本和受眾互動中形成的解讀。也就是說,彈幕這種網友貢獻的文本,不是封閉的充分自足的實體,而是開放性、流動性的,彈幕文本成為可由許多方式激起各種潛在意義的話語體系。
但是彈幕碎片化與即時化的信息生產帶來更多的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原始素材”,很多來源于對主流文化相關內容的加工改編。比如“賀電”是彈幕文化中的常見詞匯,彈幕族常用它來表達對影視結局的祝賀或者是對某些不幸事件的調侃;而在主流文化中,“賀電”一般是以政府部門或代表人物的名義發(fā)給其他單位或個人的賀詞,其發(fā)送者和使用場合都較為正式。彈幕的話語碎片化很難形成一種對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權力。對于彈幕用戶說,曲折深奧的真理和抽象的意識理念是枯燥乏味的,滿足隨著社會激烈變動而不斷改變的個人欲望,顯然比追求真理和權力更重要。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虛擬空間中的各種“在場感”或“在場”,很多時候也是社會資本相關的一種投資策略,在不同的“現(xiàn)場”中切換,對那些有價值的社交對象通過各種方式呈現(xiàn)自己“在場”,從而獲得所需的報償,或者關系的積累。
彈幕依托于商業(yè)彈幕網站,也是商品的一部分,盈利是其首要目的,彈幕視頻有可能成為“粉絲經濟”出色的營銷工具。我們警惕商業(yè)逐利驅動下,網站對媒介內容創(chuàng)造者的剝削。例如,彈幕平臺所有者實際上是最大獲利者。彈幕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很可能就成為網站的免費勞動者。很多彈幕網站的盈利手段是游戲運營以及周邊產品開發(fā),彈幕網站對用戶精準營銷,反過來也控制了用戶的生活方式,助推消費主義文化的盛行。
2014年暑期,彈幕登上大熒幕,《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和《小時代3》兩部電影先后在影院推出彈幕版。其中,《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這個系列的動漫曾在土豆網上獨播,具有適合互聯(lián)網平臺的基因,加之動漫題材更易與彈幕技術相結合,《秦時明月》動漫最新番外篇的網絡彈幕更是以平均每秒300條的速度被用戶源源不斷地產出,因此其彈幕場大電影更易受到粉絲的追捧。其挖掘用戶需求針對特定觀眾群體推出彈幕場電影的做法,體現(xiàn)了影片出品方深度開發(fā)粉絲經濟的營銷邏輯。
同樣是出于商業(yè)化的原因,彈幕視頻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黃色低俗和暴力內容,它們在匿名和彈幕的掩飾下毫無底線。盡管B站采用了“提高準入門檻”和“嚴打違規(guī)行為”相結合的方式,B站出臺了名為“小黑屋”的封禁區(qū),意在進行社區(qū)氛圍的凈化。很多的彈幕內容依然惹人詬病,匿名狀態(tài)下的去個人化信息使得監(jiān)管更具難度。
2017年8月25日,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公布《互聯(lián)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guī)定》,對發(fā)帖、回復、留言、彈幕等作出具體規(guī)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也就是說,彈幕網站要實名制而且要先審后發(fā)。
從2008年至今,國內彈幕發(fā)展已經有了9年的時間,今年這次新規(guī)定的“管束”,會結束彈幕的“野蠻生長”狀況嗎?人們在等待進一步的檢驗。
如今,彈幕已經成為所有主流視頻網站的必備功能,各種形式的互聯(lián)網內容中都開啟了彈幕,普通網友在觀看視頻、直播、漫畫、新聞等內容時都能看到彈幕。每一種革命性的媒介和新的信息形態(tài)必然會有不同的媒介文化,也會帶來人的思維與行為模式的變化,不可否認的是,彈幕文化,確實能夠激發(fā)年輕人的語言創(chuàng)造活力,也反映出年輕人在文化上、心理上、交流上的多樣訴求。不論彈幕是小眾草根狂歡還是大眾話語權假象,以及對主流文化的象征性抵抗,這個社會需要主流文化的引領,也需要多元文化的補充,彈幕文化在如今的多元文化舞臺中,應該有屬于自己的位置。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注釋:
[1]呂鵬、徐凡甲:《作為雜貨店的彈幕池:彈幕視頻的彈幕研究》,《國際新聞界》2016年第10期。
[2]別君華:《參與式文化:文本游牧與意義盜獵》,《青年記者》2016年8月中。
[3]朱亮:《彈幕文化對主流文化的象征性抵抗》,《青年記者》2016年12月中。
[4]曹曦冉:《從彈幕現(xiàn)象談電視劇對青年群體主流價值觀的建構》,《新聞世界》2017年6月。
[5]汪振城:《當代西方電視批評理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頁。
[6]諸葛達維:《互聯(lián)網時代的彈幕電影分析》,《新聞界》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