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睦齡
【摘 要】布萊希特是20世紀西方戲劇史上具有獨創(chuàng)性與顛覆性的戲劇理論家和劇作家之一。其以“間離效果”為核心的“敘述體戲劇”理論構想和創(chuàng)作實踐帶有強烈的革命傾向,推翻了傳統(tǒng)戲劇在演劇中的“第四堵墻”,瓦解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戲劇藝術的控制與遮蔽,開辟了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戲劇藝術的新紀元。
【關鍵詞】敘述體戲??;間離效果;意識形態(tài)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9-0033-01
一、“間離效果”的理論來源及價值訴求
亞里士多德把悲劇定義為“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苯鑼π袆拥哪7聛硪鹩^眾的恐懼和憐憫,從而達到情感的凈化與陶冶。然而對生活、對美學思想有獨到見解的布萊希特認為,戲劇面對的不是受眾的感情,而是受眾的理性;戲劇不是讓受眾去分享經(jīng)驗,而是去領悟那些事情。布萊希特極力反對戲劇創(chuàng)作在亞氏美學的支配下,走上四大皆空的“凈化”道路。他指出,“人類世界的繽紛復雜的事件,如果不運用所有的方法來解釋它們,那么人們就不可能有足夠的認識?!敝挥袆?nèi)ナ录蛉宋镄愿裰心切╋@而易見、不言自明的特質(zhì),打破它們表面的一致與和諧,賦予它們某種令人詫異、需要解釋的因素,才能引導人們對這個陌生世界進行思考與聯(lián)想。
二、“間離”理論的辯證關系
“間離”是一種自我抵消的、辯證的運動;是顯示事物本質(zhì)、獲取事物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特殊途徑;它導致目標同時又離開目標,積累不可理解的東西,直到理解出現(xiàn)。
“間離效果”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僅僅在于產(chǎn)生陌生感、制造間隔,而恰恰是在更高一級水平上消除劇本與受眾間的間隔,達到真正的令人熟悉。“間離效果”簡言之就是從不充分的理解,經(jīng)過不理解的震驚,達到真正理解的過程;是一種從認識——不認識——更高層次認識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過程。因此,“離間效果”對人們的審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人們有明察秋毫的目光,明細透徹的判斷和深思熟慮的行動,并最終實現(xiàn)對社會的變革,對自然界的駕馭。
三、“間離效果”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
(一)情節(jié)再現(xiàn)的歷史化。弗里德里克·杰姆遜在《布萊希特與方法》一書中將布萊希特提出的“間離”解釋為“對新事物的間離,就是通過恢復新事物的過去,為那個過去創(chuàng)造一種歷史性?!睔v史化能通過顯現(xiàn)事物的過去,讓事物獲得第二歷史感,其稍縱即逝的特征讓人們對它的感知只有將它作為已過去的歷史加以審視才能顯現(xiàn)出它的本質(zhì);只有在生活與歷史的審美距離中,才能讓人自覺地站在所處社會制度的立場去觀察那個特定時代的制度特征,才能讓受眾自己的生存境遇在“歷史”的現(xiàn)實中被陡然凸現(xiàn)。這份對歷史保有的距離感有利于激發(fā)人們對自身境遇的審視,有利于讓人們獲得一種審美的新境界,并在實踐中發(fā)掘其全新的社會意義。
歷史化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時空的假定性。“布式”戲劇在時空處理時追求史詩性和自由性,推崇戲劇事實的“假定性”原則。布萊希特致力于將急劇變化和絢麗多彩的歷史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因此“敘述體戲劇”在創(chuàng)作上與“時空無關”,它可以盡情展現(xiàn)一段完整的歷史畫面。
在表現(xiàn)歷史的空間上,布萊希特卓越地運用了從個別走向一般的美學原則,選擇一個具有象征性的主題,讓它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或快或慢、或?;蛐械夭粩嘞蚯皾L動。如《大膽媽媽》里作者通過描寫30年戰(zhàn)爭中大篷車的破敗,把大膽媽媽隨軍沉浮的命運清晰地刻畫出來,大篷車是主人公命運的象征,是戰(zhàn)爭進程的見證。
(二)抽象虛擬的寓言化。寓意劇又稱寓言劇,是間離效果極為重要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布萊希特的寓意化創(chuàng)作不在于對人物進行惟妙惟肖的刻畫,而在于探究社會大環(huán)境對人物生活習慣、性格品行的影響;不在于分析某一具體現(xiàn)象細枝末節(jié)的真實,而在于將最具有代表性的日常生活事件直接進行典型的概括和抽象,將最能反映人事本質(zhì)的每一個側面集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個高度濃縮的現(xiàn)實,讓人們的生活百態(tài)顯露其中。因此,寓言劇關注的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和共同規(guī)律,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蘊含了一定的哲理性,投射出生活的智慧。
如在《四川好人》里,故事的發(fā)生背景可以用任何一個早期資本主義時代的大城市來取代,因為資本主義制度覆蓋下的社會性質(zhì)都是一樣的,人和人之間無非是溫情面紗下掩蓋的赤裸裸的利益關系;所謂的商業(yè)買賣只不過是不擇手段的丑陋勾當和各憑手段的爾虞我詐。布萊希特著意用虛構的手法,將他眼中的一切滲透到虛擬化的世界中,這不僅是對劇中人物的審視,更是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與轟鳴。
注釋:
①黃應全.讓戲劇暴露為戲劇——布萊希特陌生化理論之我見[J].戲劇,2002(2).
②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97.
③張黎.布萊希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23.
④張黎.布萊希特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201.
⑤弗里德里克·杰姆遜.布萊希特與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77.
參考文獻:
[1]布萊希特.布萊希特戲劇選(上)(下)[M].高士彥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方維貴.布萊希特[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
[3]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布萊希特與方法[M].陳永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4]舒也.布萊希特與西方戲劇傳統(tǒng)[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6(2):58-61.
[5]周洋洋.《四川好人》里的“間離計”——淺析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技巧[J].文學界:理論版,2011,(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