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淑育
摘 要:人際交往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交往活動之前,對自己能否完成交往活動的主觀判斷、信念和感受。因為就業(yè)的需要、經濟的發(fā)展對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要求越來越越高。校園心理劇是通過學生扮演當事人,體驗自己和沖突對方的心理反應,學會處理心理問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法。它讓中職學生換位思考、多方合作、把握情緒、呈現解決人際沖突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
關鍵詞:校園心理劇 中職學生 人際自我效能感 心理分析
課 題: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規(guī)劃 2015年度課題“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現狀及干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15-577)研究成果。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它是個體對自己能否完成某個活動任務的主觀判斷、信念和感受。人際交往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交往活動前,對自己能否完成交往活動的主觀判斷、信念和感受,包括交往能力、交往策略、交往動力3個維度的自我效能感。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又包括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角色能力、自我能力4個因素,交往策略效能感又包括尊重與坦誠、把握情緒、靈活溝通3個因素,交往動力自我效能感又包括主動性、堅持性2個因素。
一、 提高中職學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必要性
人際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對自己的人際交往充滿信心,更愿意克服困難,付出更大努力,實現交往目標。人際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則常常認為自己的交往能力不行,不加努力就輕言放棄。中職學生大多住校,因學習成績不佳,自我效能感偏低,在人際交往上易出現過激行為,嚴重影響學校的安全工作,更嚴重的是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因為就業(yè)需要,中職學生要很快成為職業(yè)人,經濟發(fā)展對他們社會化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對中職學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校園心理劇提高學生人際自我效能感
校園心理劇是心理劇在校園情境的運用,是既解決心理問題,又使全體學生受啟發(fā)的一種團體心理輔導方法。學生通過扮演當事人,呈現各種典型的心理困擾,進而在心理老師、全體參與者和觀眾的幫助下,學會如何正確處理心理問題。
與傳統“大道理”說教方式不同,校園心理劇生動、有趣、滲透性強。下面,筆者著重論證如何運用校園心理劇提高中職學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
1.換位思考,提高中職學生的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
中職學生入學之前,往往就對傳統說教很反感,教育者依然用簡單直接的辦法,就很難奏效。校園心理劇可讓學生把自己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煩惱、沖突,以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情景對話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去體驗每個角色的內心感受,達到換位思考的效果,以提高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
一是增強人際理解能力,提高人際自我效能感。中職學生往往覺得同學不友好、老師家長不關心、宿舍不舒適等,會有很多抱怨,在與人交往中,經常呼吁“理解萬歲”,卻不懂怎樣理解別人。在校園心理劇表演中,學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表現,也可以看到對方的不易,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師家長的良苦用心。
例如在校園心理劇《真的對你好!》中,小炎等三位學生先是打擊報復不讓其抽煙的三桂同學,然后從吳伯得肺癌死去的事件中,學會了換位思考,理解了父親的嚴厲,理解了三桂告發(fā)他們抽煙的目的。同時,通過三桂給他輔導功課,小炎發(fā)現幫助自己改正錯誤的人才是真的對自己好!在校園心理劇中學生逐漸學會理解別人后,生活中意見不一致時,就可避免大打出手,交往也更有信心,人際自我效能感普遍提高。
二是訓練表達能力和角色能力,提高人際自我效能感?,F在很多職業(yè)院校學生回到家就是一個人,但學校能提供更多交流機會,以促進學生提高表達能力。校園心理劇通過對話、動作、表情,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演繹劇本內容時,學生可以不斷訓練表達能力,進而準確把握不同角色的表現行為,提高角色能力。
例如,在心理劇《信任》中,夢琪因為被寄養(yǎng)的姑媽家的車被偷,認為自己不被信任,導致心情郁悶。心理課上,夢琪體驗自己和大姑在丟車事件中的不同角色表現,最終沖破隔閡,勇敢表達,做到相互信任,獲得心靈的釋放。校園心理劇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使其在換位思考中理解各個角色的行為反應,進而讓別人理解自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
2.在自編自導自演、多方合作中,訓練中職學生的交往策略自我效能感
校園心理劇集教育性、活動性、趣味性于一體,比較容易受中職學生歡迎。劇本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從設計構思到舞臺展示,要花幾個月的時間,需要多方面的密切配合,要求學生做到主動交往、尊重與坦誠、靈活溝通等,這是對交往策略自我效能感的很好訓練。
一是訓練靈活溝通能力,提高人際自我效能感。中職學生把自己的生活“囧事”寫成劇本,有時也會因為一句臺詞爭論半天。學生把劇本修改好后,老師還會從語言表達、心理發(fā)展、教育功能等方面提出建議,包括提煉出反映中職學生普遍困惑的焦點問題,讓學生再修改。演出時,老師還會針對舞臺的趣味性、演員的個性再修改劇本,如《我一定要努力》一個劇本就修改十幾遍。這個過程需要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無數次的溝通。
校園心理劇在舞臺的展示過程,需要演員嫻熟的配合,還要有旁白、音響、背景、燈光、音樂、服裝、化妝等的強大支持。表演時,臺上學生認真演,臺下學生仔細看,如家庭教育暴露出來的親子關系問題,通過詼諧語言的表達,使臺下的學生笑聲震天。這都會給中職學生帶來自我實現的成功體驗、人際交往的成就體驗,這是他們很需要的。
在心理劇表演中學生的溝通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也獲得了交往的成功體驗。這樣即使碰到很難溝通的問題,學生也會調動內在的積極能量,因為他們的人際自我效能感提高了。
二是培養(yǎng)把握情緒的能力,提高人際自我效能感。校園心理劇以藝術的形式反映學生內心沖突和情緒波動,采用心理學技巧如角色交換、鏡觀技巧 、雕塑技巧 、空椅子技巧等,讓學生很好地感受情緒。體驗在某種情境下,如何更合理地表達情緒,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把握情緒的人際自我效能感。endprint
如校園心理劇《花一樣綻放》的留守女孩,在外婆家,無法面對表哥的死,活在深深的傷痛中,遷怒舅舅、舅媽,甚至動手打人。她壓抑了很久的情緒需要表達,在心理劇表演中,我們運用鏡觀技巧,讓女孩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觀看自己整個心靈掙扎的過程和紊亂的情緒,以激發(fā)她重新詮釋這個情境。這樣現實生活中她能更有能量去面對“仇恨的親人”,重新獲得心靈的重整。
校園心理劇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提供學生很安全的宣泄情緒的機會,不僅如此,還會繼續(xù)通過心理老師的帶領營造包容、支持的環(huán)境,利用情節(jié)的推動,進一步引導學生很好地訓練把握情緒的方法,化消極為積極的能量,學會平和地處理人際關系,提高人際自我效能感。
3.在解決人際沖突中,提高學生的交往動力自我效能感
中職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經常會面臨各種沖突,處理不當,往往導致當事人出現攻擊、封閉、退縮等不良心理,嚴重的會出現傷害事故。校園心理劇的背景一般是具體沖突的情境,在整個扮演和觀看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許多直接學習的機會。主人公在沖突中成長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必須增進人際溝通,主動交往獲得諒解和爭取發(fā)展機會,提高交往的主動性和堅持性,激發(fā)學生的交往動力自我效能感。
在校園心理劇中,類似解決沖突的人際交往情節(jié)比比皆是。如《團結》中的體育委員因為動員同學參加校運會而遭到圍攻,“心灰意冷”時,班主任告訴他“人與人之間發(fā)生一些口頭小沖突是很正常的,要學會主動溝通,堅持不懈地努力。”最后大家團結協作,在校運會中獲得全校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
不管是演員還是觀眾,這都是他們經常碰到的問題,學會主動交往、正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能更有效達到良好的人際效果。讓中職學生從他人經驗和自身體驗中,看到解決沖突的有效方法,這種正向的成功經驗及替代性經驗,有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
筆者學校開展的課題活動“團結互助、和諧校園”校園心理劇表演賽,在布置寫劇本之前,采用《青少年人際交往效能感量表(AICSE)》,對參加校園心理劇比賽的學生進行前測,同時在他們班級中各隨機抽取相應人數,組成對照組,驗證兩個組具有同質性。在校園心理劇表演賽結束三個月后進行后測,結果是參加校園心理劇的學生人際自我效能感顯著提高(p<0.001),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
三、小結
校園心理劇可以提高學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有效幫助中職生提高自我探索能力,塑造積極行為。但不是一般老師都能勝任的,要抓住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自編自導的校園生活舞臺劇,二是把握心理輔導的功能。要求心理教師在學生編劇和表演過程中,營造一種助人自助的心理氛圍,同時通過分享討論,擴大和落實心理輔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M].NJ: Prentice- hall,1986.
[2]劉遜.青少年人際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碩士畢業(yè)論文,2004.
[3]郭小艷.校園心理劇的功能和作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