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李贄的理想人格理論中,豪杰是一個僅次于圣賢的人格理想,是成為圣賢的必要條件。李贄認(rèn)為只有那些具備:有骨力能自立;做到真誠無欺;能夠急人之難;能夠舍生取義;具備膽識才氣的五個方面特點的人才能稱之為豪杰。
【關(guān)鍵詞】李贄;理想人格;豪杰
豪杰是李贄最為推崇的理想人格,在李贄著作中開始大量使用豪杰以及與豪杰意義相聯(lián)系的俠、漢子、好漢、丈夫等詞匯;而很少使用儒家傳統(tǒng)中的仁人、君子等概念來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他把豪杰當(dāng)做成為圣賢的必要條件,是高于狂狷的一種理想人格。他說:“古今賢圣皆豪杰為之,非豪杰而能為賢圣者,自古無之也”;“求豪杰,必在于狂獧,必在于破綻之夫”。所以,李贄豐富了從孔孟以來儒家從鄉(xiāng)愿—狂狷—中行的三階段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形成了鄉(xiāng)愿—狂狷—豪杰—圣賢的四階段人格發(fā)展理論。下面就簡要的論述一下李贄理想中的豪杰人格所具備的特點。
一、自立是豪杰人格的首要條件
在李贄的思想中,自立是成就豪杰的第一個規(guī)定。李贄認(rèn)為,自立指的就是一種骨力,是支撐著人安身立命和行走于天地之間的骨頭,他說:“能自立者,必有骨也。有骨則可藉以行立。茍無骨,雖百師友左提右摯,其奈之何?一刻無人,一刻站不得矣?!庇袝r李贄又將這種自立稱為根器,當(dāng)朋友問他,學(xué)道是否需要根器時,李贄不假思索地說:“如何不要!根器即骨頭,有些骨頭者,方可學(xué)道”。李贄是非常強調(diào)自立的,他認(rèn)為:“無以自立,則無以自安,無以自安,則在家無以安家,在鄉(xiāng)無以安鄉(xiāng),在朝廷無以安朝廷。吾不知何以度日,何以面于人也?!崩钯椩谶@里將自立與安家、安鄉(xiāng)和安朝廷聯(lián)系到了一起。
李贄從王陽明“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zhǔn)則”的觀點出發(fā),對自立者有著這樣幾個要求:首先,李贄認(rèn)為能自立者首先要自信。耿定曾理問李贄道:“學(xué)貴自信,故曰:‘吾斯之未能信又怕自是,故又曰:‘自以為是,不可與入堯舜之道。試看自信與自是有何分別?”李贄驟然對曰:“自以為是,故不可與入堯舜之道;不自以為是,亦不可與入堯舜之道。”其次,李贄認(rèn)為自立者還要有懷疑精神。在李贄看來:“人之是非,初無定質(zhì),人之是非人也,亦無定論?!彼?,必須要有懷疑精神,“學(xué)人不疑,是為大病,唯其疑而屢破,故破疑即是悟?!痹诖嘶A(chǔ)上,李贄甚至還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激烈主張。再次,李贄認(rèn)為自立者還要不庇于人,他說:“小人者,庇于人者也……若徒庇蔭于人,則終其身無有見識力量之日矣……豪杰凡民之分,只從庇人與庇蔭于人處識取?!?/p>
二、真誠是豪杰人格的內(nèi)在要求
在李贄的豪杰思想中,真誠是豪杰人格的內(nèi)在要求,他有時甚至將真誠看作是人與非人的根本區(qū)別。他說:“能誠其意,則出鬼門關(guān),人鬼之分,實在于此?!睂μ搨蔚泥l(xiāng)愿,李贄痛罵道:“若夫賊德之鄉(xiāng)愿,則雖過門而不欲其入室,蓋拒絕之深矣,而肯遂以人類視之哉!”
李贄對真誠的理解主要有這幾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在“誠”的外在表現(xiàn)界定方面,李贄與儒家傳統(tǒng)的解釋大體一致,主要也是強調(diào)表里如一這一方面。他說:“身履是事,口便說是?!币髮⒆约旱难孕小罢颜焉昝饔诖笸V眾之下”不作些許“粉飾遮護”。其次,在“真”的理解方面,李贄主要以人的自然本性來解釋。如對《大學(xué)》中“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一句,李贄解釋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蓋即此以比好惡之真實不欺處,使人知道此是誠意,誠即實也?!痹诶钯椏磥?,無論是凡夫俗子的“如好貨、如好色,如勤學(xué)、如進取、如多積金寶、如多買田宅為子孫謀博求風(fēng)水為兒孫福蔭,凡世間一切治生產(chǎn)業(yè)等事”還是賢人君子的“不貪財,不好色,不居權(quán)勢,不患失得,不遺居積于后人,不求風(fēng)水以圖福蔭?!睆谋砻嫔蟻砜?,雖各自追求不同,但就“種種日用,皆為自己身家計慮,無一厘為人謀”這一點上,則是一致的,他說:“驅(qū)利避害,人人同心,是謂天成,是謂眾巧?!痹俅危钯椞岢觥巴恼f”,認(rèn)為真正的真誠必須從“絕假純真”的“最初一念”發(fā)出的“童心”出發(fā)。他說:“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fù)有初矣!”
三、俠義是豪杰的人格的外在表現(xiàn)
在李贄的豪杰人格理論中,俠義是豪杰的外表表現(xiàn),他說:“俠氣,乃古今豪杰所同有的”。李贄對歷史上的荊軻、田光、侯贏、豫讓等俠義之士,非常推崇,寫下了熱情洋溢的《詠荊卿》、《詠候生》等詩篇;李贄曾評點過《玉合記》、《紅拂記》和《水滸傳》等傳奇小說,對小說里面的主人公大加贊揚。在評《紅拂記》時,李贄認(rèn)為里面的人物都“可師、可法”。
在他看來“天地間緩急有用”的人就是“俠”,他說:“今人不識俠。俠,從人,從夾,為可以夾持人也。如千萬人在危急之中,得此一人即安,失此一人即危,人人可以憑借之,方謂之‘俠?!彼?,作為李贄心目中僅次于圣賢的豪杰人格,俠義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李贄關(guān)于豪杰俠義特點的理解,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李贄把傳統(tǒng)以“武”為特征的下向儒俠方面轉(zhuǎn)化,他說:“嗚呼!俠之一字,豈易言哉!自古忠臣孝子,義夫節(jié)婦,同一俠耳。”其次,李贄還從“俠”與擊劍報仇、“俠”與術(shù)、俠與死的層面澄清了傳統(tǒng)對“俠”的誤解。他認(rèn)為“俠”與擊劍報仇的江湖人士不同,他說:“今人,不識俠轉(zhuǎn)以擊劍報仇為俠,則可笑矣?!痹俅?,在“俠”與死的方面,李贄澄清了傳統(tǒng)對“俠”不愛惜生命的誤解,認(rèn)為死并不是“俠”的目標(biāo),俠的目標(biāo)是能幫助他人,死只是不得已地選擇,他說:“俠士之所貴者,才智兼資力,不難與死事,而在于成事也,使死可以成事,則死真無難矣,使死不足以成事,則亦豈肯以輕死哉!”
四、才能是豪杰人格的能力要件
在李贄看來,一個真正的豪杰之人必須具備膽識這樣的能力要件,不然則不足以成事。他說:“夫國家多難,羽檄旁午,匪才弗達,上下多危,蕭墻交構(gòu),匪才弗定,丑虜窺伺、內(nèi)猜外疑,匪才弗靖。奸雄僭竊,彼甲此乙,匪才弗協(xié)。”李贄甚至希望將智謀一類的兵書作為科舉考試的科目,他說:“吾獨恨其不以‘七書與‘六經(jīng)合而為一,以教天下萬世也?!辈⒁来俗髁恕秾O子參同》一。更有甚者,他在《藏書》中,毫不顧忌地將李斯列在才力名臣之首。在《焚書》中,李贄甚至對當(dāng)時橫行海上的林乾盜的才能大為嘆服。可見,作為李贄理想人格的豪杰之士,能力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件。
在李贄看來,豪杰之士的理想才能主要有見識、技能與膽略三部分構(gòu)成。他說:“有二十分見識,便能成就得十分才,蓋有此見識,則雖只有五六分材料,便成十分矣。有二十分見識,便能發(fā)十分膽,蓋識見既大,雖只有五六分膽,亦成十分去矣。是才與膽皆因識見而后充者也?!崩钯椀倪@一理論是對孔子“智、仁、勇”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首先,見識主指是智力,這與孔子所論基本相同,他說“無見識則是非莫曉,賢否不分,黑漆漆之人耳,欲往何適,大類貧兒,非貧而何?!逼浯危陉P(guān)于才的界定方面,剔除了傳統(tǒng)儒家偏重與道德方面的思路,他更加強調(diào)的是一種技藝,他說:“宋儒有言,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信斯言也,豈得謂之才哉!”再次,在關(guān)于膽的論述方面除了強調(diào)見識對膽氣的滋養(yǎng)作用外,也強調(diào)德性對膽略的充盈作用,他在描述自己與對手對抗時的所具備的勇氣時說:“古稱‘不愧、‘不怍,我實當(dāng)之。是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日與世交戰(zhàn)而不敗者,正兵在我故也”。
五、舍身是豪杰人格的終極要求
對于儒家傳統(tǒng)中舍生取義的思想李贄是非常推崇的,他作了著名的《五死篇》,論述了豪杰的五種死法,他認(rèn)為天下第一等好死是程嬰、公孫杵臼、紀(jì)信、欒布、聶政和屈原之死,其后依次為戰(zhàn)場之死,為不屈而死,為盡忠被讒而死,為功成名遂而死。他認(rèn)為,豪杰之士在必要的時候必須殺身成仁。他說:“蓋古人貴成事情,必殺身以成之,舍不得身,成不得事矣?!彼蠛澜苤?,要“堅其志無憂群魔,強其骨不計禍害”,茍有益于世則“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fēng)”也在所不辭。
對于豪杰之士的舍生取義問題,李贄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首先,李贄承認(rèn)利避害是人生的實相,自己坦然地承認(rèn)怕死,說自己“貪生怕死之尤者,雖死后尤怕焚化”。 有時他甚至認(rèn)為因為佛、圣也怕死,他們才會岌岌于性命之道來參透生死,他說:“自古唯佛、圣人怕死甚,故窮究生死之因?!崩钯椩谠u論荊軻與魯勾踐時,他說:“古人真是愛身惜死,你看荊軻與魯勾踐博,少目攝之便去,本為俠客,睚眥報仇,卻乃如此怯懦,方知古人的心腸不同”。其次,李贄反對他反對為道義名節(jié)而死,認(rèn)為死一定要有益于世,當(dāng)朋友問他:“作大事的人,需要殺身不悔乎?”李贄回答說:“古今大豪杰做事,都有個著數(shù),不是泛然的。”他認(rèn)為豪杰的著落處就是成事,也就是要能利于他人和萬民的福祉的實現(xiàn)。對田光之死,李贄認(rèn)為并不是為圖一段好死,也不是以死來激怒荊軻,他說:“古人(田光)這等去處,細不可當(dāng),只是一死,燕太子之事定矣。光知荊軻之殺秦王,易于反掌,只恐他不為人所用,看得太子不在眼里;光既已死,則荊軻安得不為太子用,安得不為太子死哉?……古人的頭好不容易擲,人知其極粗處,不知其極細處?!?/p>
參考文獻
[1]張建業(yè).李贄文集(第一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張建業(yè).李贄文集(第七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王陽明.傳習(xí)錄(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4]張建業(yè).李贄文集(第三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5]張建業(yè).李贄文集(第四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李董清(1981.12—),男,漢族,云南昌寧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普通話測試及中國古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