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瀾
【摘 要】“社會存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礎的概念,社會存在理論是馬克思進行哲學批判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原則。無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或者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完善和重構,還是將馬克思主義運用到實踐,這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理論;無論是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還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存在理論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堡壘。本文簡要梳理近代存在論及其特點。
【關鍵詞】社會存在;近代;存在論;特點
一、導論
如果說古希臘的哲學家對感性事物和抽象概念還沒有徹底分清,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將二者混淆看待,那么近代的哲學家則是在原則上將思維與存在割裂,從而使得主觀概念和客觀事物得以彰顯,但也因此讓主觀和客觀嚴格對立起來,使哲學更加遠離了大地。經(jīng)院哲學的名實之爭為哲學的解放和科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哲學逐漸擺脫了“神學的婢女”地位,獲得了獨立發(fā)展的空間,并且這一爭論啟發(fā)了近代哲學對“人”的發(fā)現(xiàn),促進了“自我意識”的形成;而自然科學與神學的分離,改進了人類認識宇宙世界的方式,提高了人類的認識水平,科學的研究方法也被運用于哲學研究,促進了哲學認識方法的轉變,從而哲學的研究重點也由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哲學與科學研究成果的互相借鑒是近代哲學的顯著特點,這在潛意識里改變著人們的世界觀。世界觀的轉變必然伴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從而反映在現(xiàn)實實踐中則是社會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一切又反過來影響了哲學理論的轉變,哲學開始了對人類世界的關懷。這一時期早期經(jīng)驗論者的政治哲學和唯理論者轉向理神論以及后來法國唯物主義者對“神”的詰難,一直到德國古典哲學家的龐大體系的建立,都圍繞的是“人的認識”問題,而且是與對人類的道德關懷緊密聯(lián)系的,因而這一時期的實踐突出地表現(xiàn)為道德實踐,這其實是對上帝在人間符號化的內容補充,這在主觀上是對上帝存在的反思,客觀上則是人類實踐的要求。從而哲學雖然遠離了大地,但是它的根本來源則依舊是大地,它的成果也是直接體現(xiàn)于生活的,而它的遠離大地,則是哲學家們在認識上的自我封閉的表現(xiàn),這些則是他們各自哲學的局限和在實踐上的空洞所在。近代存在論是從認識人的天性開始的,主要表現(xiàn)為人類的知識來源問題。
二、從培根到黑格爾
培根對存在論的貢獻在于對人的理性的張揚,具體表現(xiàn)為他提出的科學的認識方法——歸納法。他認為尋求和發(fā)現(xiàn)真理的“真正道路”在于“從感覺與特殊的事物把公理引申出來,然后不斷地逐漸上升,然后才達到最普遍的公理”。①而這個過程則是靠人的理智與實驗來完成的。對普遍公理的尋求,就是對人類的確定的知識的尋求過程,而對確定知識的尋求,則是為了指導“行動”②,即“知識就是力量”。培根的這種科學精神與馬克思的哲學改造世界的目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培根的理智受到感官和意志影響的觀點是十分有意義的,他看到了理性的局限性所在,在他這里理性思維與客觀的感性事物還沒有分裂。
笛卡爾對存在論的貢獻在于對“自我意識”的發(fā)現(xiàn)。他的方法論的原則是知識的自明性,其方法論就是理性的演繹法,這種演繹知識是具有普遍性的,而演繹法的自明性的基礎概念則是由上帝這一根本的天賦觀念作保證的其它自明性概念。這是他繼培根對科學方法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同時也是對人的理性能力的更大程度的彰顯。而他的這種演繹方法必然使得感性事物與精神理性相分離,從而他建立了自然實體與精神實體并存的“心物二元”論的知識體系,從而思維和存在在他這里重新被割裂了。③即使這樣,他將上帝確定為存在論的根基保證了知識的普遍性和確定性對科學和哲學的發(fā)展還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這在客觀上肯定了自然世界的真實存在和人的理智世界的實踐能力,這刺激了晚期經(jīng)驗論者的反撲,因為這可能會讓上帝存在的意義大打折扣,因此經(jīng)驗論者批判的結果就是“物質實體”的喪失所帶來的先驗世界的建立,在實踐領域他們不再關注自然世界,在思維世界只是遵循“習慣”并只是“知道自己的無知”,④從而在破除唯理論者形而上的武斷時陷入了對先驗認識的武斷,這就為康德對“自在之物”的劃分和先驗認識論的建立提出了問題。⑤
德國古典哲學,即馬克思所稱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哲學史上,尤其是對存在論,是有著承上啟下的意義的??档聦Υ嬖谡摰呢暙I主要是他對認識論領域的“哥白尼革命”,即讓“對象符合觀念”,這其實也是與他對自在之物的設定相一致的。從而認識的對象不再是自然物,而是自然物表象在人的觀念中的現(xiàn)象,這就從人的認識對象中分離出了自在之物?,F(xiàn)象本身是人的意識依靠先驗范疇和直觀形式所建構出來的,是觀念對自在之物的表象??档卤救酥匾暤牟⒉皇侵R本身,而是道德實踐。在他看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這一點直接體現(xiàn)在理性宇宙論的二律背反中,從而人的認識也是有限的?!耙磺卸家詫嵺`為歸宿”⑥,康德對知識論的研究始終遵循著“沒有知識(指科學或理論知識)對人是無所裨益的⑦和知識(指在根本上具有實踐傾向的所有知識)的目的是實踐⑧這兩條信念進行的。“倫理是無條件的和絕對的實踐”⑨,具體表現(xiàn)為道德實踐和善報的統(tǒng)一,從而實現(xiàn)人的最大自由。因此康德的認識論雖然將現(xiàn)實的存在物分隔在了自在世界里,關上了思維與存在統(tǒng)一的大門,但是他的認識論所服務的目的則是對人的直接關懷,骨子里對上帝的不認可使他高揚人的理性,即使他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但是他依舊給予人的理性自由和理智能力很高的評價,而實踐理性則是人的理性的最高表現(xiàn)。這就對人的本質的發(fā)現(xiàn)和人的真實存在的意義與狀態(tài)的挖掘提出了課題,無疑這項任務是留給后人來完成的,馬克思完成了第一個課題和第二個課題的一部分,而剩下的,還有待我們繼續(xù)挖掘,這是康德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
黑格爾對康德的超越是通過進一步對人的理性能力的挖掘進行的。他批評以前的哲學用知性來思維理性,同一性被非同一性代替而成為絕對原則,他所做的工作就是重新恢復理性的真正力量,拯救在康德和費希特哲學中受到“虐待”的自然。⑩他把理性(反思)看做最高原則,理性就是同一性。他贊揚康德是近代哲學家里第一個區(qū)分哲學的現(xiàn)象和普通知識中現(xiàn)象的第一人,但是他認為康德只是走出了第一步。黑格爾認為現(xiàn)象比單純的存在更高級,因為單純的存在以自身為原因,而現(xiàn)象在思想中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存在與他物的聯(lián)系,暗示了存在本身的缺點,因而存在的不穩(wěn)定性才顯現(xiàn)出來,所以現(xiàn)象才是存在的真理。(11)黑格爾在這里已經(jīng)暗示了現(xiàn)實存在是變化的,而對存在的把握只能通過現(xiàn)象來完成,當然現(xiàn)象本身的真理也是階段性的。黑格爾說的是存在和現(xiàn)象的關系問題,叔本華則直接看到了以存在為基礎的存在與思維的統(tǒng)一性問題,而黑格爾對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性問題是以現(xiàn)象為前提的。叔本華的這一發(fā)現(xiàn)跟后來胡塞爾的主體間性理論具有原則上的一致性,也與中國哲學家荀子的“虛壹而靜”之“虛”很相似。這兩種解讀實際上正好是近代哲學存在論的兩種路向反映,一種經(jīng)由黑格爾等理性派哲學家將理性推向了極致,另一種則由叔本華開啟了尼采、祁克果以及后來海德格爾等的人本主義意志和存在哲學之門。他們的哲學雖然被稱為非理性哲學,但是他們的哲學本身并不缺乏理性,而是他們將理性在運用過程中同樣走向片面的極端而陷入了非理性。而這些其實還是由于思維與存在的分裂導致的。非理性主義者其實是重新回到哲學的起點,是“法先王”,而理性主義者則是對現(xiàn)有哲學進行革命,是“法后王”。盡管如此,他們的關注的焦點則是一致的,都是對人的生存的關懷,這是與他們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和個人體驗密切聯(lián)系的。endprint
三、近代存在論的基本特點
近代存在論的最大特點就是從本體論走向認識論,對人的理性進行了挖掘,并且成果顯著。對認識論的關注不代表近代哲學就不關注本體論,而是將認識論放在了本體論之上來說的,這就已經(jīng)潛在地規(guī)定了某種存在和思維的關系。這也是與古希臘存在論的不同之處,古希臘哲學家只講存在和思維,而近代哲學家則講二者的關系。所以近代哲學們研究的所有問題,要么是圍繞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進行的,要么就是在思維和存在的某種確定關系之上進行的。近代哲學家們雖然高揚了人的理性,但是卻沒有找到人的理性的根源,他們只是簡單地把理性當做一種純粹的思維能力,而且是與觀念緊密聯(lián)系的,并且區(qū)分了知性和理性,這雖然是高明的做法,但同時也是危險的行為,因為對知性和理性的嚴格區(qū)分勢必導致理性的空洞。在沒有發(fā)現(xiàn)理性主體的本質之前,理性作為主體的思維能力不過是受到知性限制的自由意志的恣意發(fā)揮,因而理性的地位在近代哲學史上表現(xiàn)為狼牙狀,這是由于當一個哲學家為理性唱贊歌時必然會跑調,從而受到其他哲學家的非難。理性本質上是一匹野馬,脫韁了它就會僭越主人的地位,只有把它縛在人的本質的存在之柱上,他才會成為一匹良馬。近代哲學家雖然發(fā)現(xiàn)了人,但是并不認識人,從而就像瞎子走路,片面的將人的認識導向了死胡同,這是必然的。那么近代哲學的葬禮,只能是由人的本質的彰顯來操辦了。
注釋:
① 北京大學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西方原著選讀(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第358頁
② 北京大學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西方原著選讀(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第345頁
③ 后來斯賓諾莎的調和事實上也是不成功的,但是他在實際上確立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廣延和精神作為實體的兩種屬性,表現(xiàn)為實體本身的內在同一,而這種同一就是在人的精神里實現(xiàn)的。斯賓諾莎雖然說明了二者的同一,但是并沒有說明二者是怎樣同一的,從而使得這種身心平行論具有了機械性和神秘性的特點。
④ 北京大學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西方原著選讀(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第526-532頁
⑤ 叔本華認為,康德對休謨的哲學是一種糾正和利用的關系。參見叔本華著,商務印書館1982年出版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570頁。
⑥ 康德.邏輯學講義[M].許景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第86頁
⑦ 康德.邏輯學講義[M].許景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第41頁
⑧ 康德.邏輯學講義[M].許景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第86頁
⑨ 康德.邏輯學講義[M].許景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第86頁
⑩ 黑格爾.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別[M].宋祖良、程志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第2-4頁
(11)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第276頁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共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 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上下卷)[M]. 白錫堃、張西平、李秋零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6] 阿爾都塞.保衛(wèi)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7] 北京大學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8] 俞吾金.從康德到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學沉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