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彩虹
一、 “微”體驗的定義及有效性分析
“微”體驗,是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情境或小游戲,使學生獲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綜合感受,進而表達、成文。通過這樣的形式,喚醒學生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關(guān)注熟視無睹的生活情境,最終使寫作成為他們的一種樂趣,一種習慣。
1. “微”體驗,以“微小”為特點,難度小,易操作。以前,我們一般都在專門的習作課上進行習作指導(dǎo),如果進度趕不上,這節(jié)習作指導(dǎo)課可能還會被無情占用,學生只能回家完成習作。但“微”體驗習作可以時時處處引導(dǎo)學生觀察、體驗、分享。
2. 微”體驗,以“體驗”為途徑,樂參與,愿動筆?!拔ⅰ斌w驗習作,以學生的“體驗”為途徑,打破了傳統(tǒng)小學習作教學機械的、無效的技能、方法的傳授,學生樂參與,愿動筆?!拔ⅰ绷曌骶褪前焉畹膹V闊天地和課堂的小天地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和運用語言,變“課堂習作”為“生活習作”,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變單一封閉式教學為多元開放式教學。
二、 “微”體驗式的“作前指導(dǎo)”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習作1》中寫道:“習作并不難,只要你把做過的、看見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讓人看明白就行了。”但是,讓剛剛開始接觸習作的學生迅速找到素材,沒有激發(fā)點是不行的。根據(jù)教材引導(dǎo)學生讀例文,寫經(jīng)歷,不僅對于大部分學生有難度,而且在評講時,也會缺乏針對性。于是,筆者帶著學生進行了一次“微”體驗。
上課前,教師將鏡子裝在一個漂亮的盒子里。課堂上,教師神秘地告訴學生,有一份送給他們的禮物裝在這個盒子里,讓學生猜猜。學生自由表達后,教師巧設(shè)語言臺階——“剛才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有的……還有的……”這樣的句式輔助學生把零散的詞語組織成了一句完整的話語。接下來,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順勢拓展,讓學生在熟悉的句式引領(lǐng)下感悟內(nèi)容的參差變化之美。之后,教師請一個表現(xiàn)力強的學生來看禮物,引導(dǎo)學生用“只見……”的句式將自己看到的說出來。最后,出示答案——老師送給他們的是獨一無二的自己。游戲結(jié)束后,引導(dǎo)學生根據(jù)這兩個語言“支架”將活動過程說一說,學生的內(nèi)部語言就會轉(zhuǎn)化成口頭語言,接下來寫作的過程就會更流暢。
課堂體驗一直是學生最為喜愛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微”體驗,激發(fā)起學生表達的原動力。體驗時,他們?nèi)硇耐度?,心態(tài)放松,表達自然,自然而然地為習作積累了素材,而恰到好處的“語言支架”又降低了他們寫作的難度。體驗過程中,教師所做的只是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分享體驗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與感受,沒有給他們套枷鎖,沒有過多的技術(shù)指導(dǎo),體驗中獨特的“學生”依然鮮活存在。體驗結(jié)束后,教師進一步將體驗拓展到平時的生活中,引導(dǎo)學生明白“刷牙時”“洗澡時”“吃飯時”……都可以作為本次習作的素材。
這樣的“微”體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講”習作,但這樣的“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對于呵護習作起步階段學生的興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拔ⅰ斌w驗式的作前指導(dǎo)就像一張弓,將習作的種子射入學生的心田。
三、 “微”體驗式的“作后講評”
習作修改是教師認為最重要,然而卻是學生認為最模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微”體驗式的“作后講評”既有共性又有針對性,更利于起步階段的學生學習修改。
1. 批改有效果。三年級的學生,習作剛剛起步,因此在批改習作草稿時,教師要做有心人,批改時要了解學情,發(fā)現(xiàn)習作中的不足和優(yōu)點。以第一篇習作《神奇的鏡子》為例,習作中有的語句不通順,有的敘事不完整……也有寫得特別優(yōu)秀的習作——能將自己觀察到的寫出來,將自己的感受寫進去……批改后,教師對學生的習作情況心中有數(shù),為下面有層次的分享打好了基礎(chǔ)。
2. 分享有層次。教師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習作,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分享。首先,教師先選一些語句通順、敘事完整的習作進行分享,讓同學們夸一夸這些同學,教師順勢總結(jié)出這些習作的優(yōu)點。接著,利用實物投影對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習作進行講評,尤其對于中年級需要掌握的標點符號——冒號、引號的使用稍作指點,以上所“評”的是最基本的三年級習作要求。
接下來分享的就是優(yōu)秀的習作片段了,如,有的同學看到老師拿著一個盒子走進教室,就對盒子進行了描寫——“這個盒子上面有一只毛茸茸、棕色的小熊,這只小熊的眼睛像黑豆,非??蓯邸?;有的同學將觀察到的人物形象寫得惟妙惟肖——“他的眼睛睜得大大的,肩膀上聳,嘴巴緊緊地閉著,仿佛看到了什么很重要的秘密”;有的同學還寫出了自己的感受——“很快,溫老師說可以選一個同學上去看禮物,唉,幸運終究沒讓我沾上邊兒,孔宇哲成了這個幸運兒,我羨慕死他了”……同學們在分享的過程中不僅神采奕奕,而且還感受到了用文字組織言語的自信。
這樣的講評擺脫了枯燥,既讓學生感受到了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也明白了自己的文章在哪里可以進一步修改。
3. 修改有策略。老舍先生曾說:“我寫作中有一個竅門,一個東西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惫P者和學生交流了這句話以后,學生明白了,修改習作得先大聲讀,看到錯別字馬上改正,讀到不通順的地方進行修改。讀完以后就要進行“補”的環(huán)節(jié)了,因為聽完了大家的分享,所以學生自己也會有很多想法,這時就可以在原文上進行補充了。講評體驗時,課堂很熱鬧,此時,有層次、充滿快樂的點評就像一支箭洞穿了修改中的迷霧。
習作修改,承載的內(nèi)容很多。起步階段的習作修改不宜繁瑣,“一改二補”清楚明晰,有助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修改習慣,也可以讓修改真正落到實處?!拔ⅰ斌w驗式的作后指導(dǎo)刪繁就簡,學生在體驗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原來習作修改并不是那么難的事情。
然而這樣的“微”體驗不可避免地會讓學生選擇相同的題材。可是,同樣的題材也能寫出好文章,此時的“同”是為了將來的“異”。況且這里的“微”體驗并不是狹隘地局限在創(chuàng)設(shè)情境,而是以它為引子,將學生曾經(jīng)身臨其境或熟視無睹的情境喚醒。起步階段,“微”體驗教學能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學會關(guān)注生活,他們在老師的幫助下有了敏銳的洞察力,“放學路上的一次小偶遇”“新來到班級的小胖胖”……這些生活小事都可以走入自己的文章。習作就這樣由陌生而熟悉,由遙遠而親近,生活和習作便這樣無聲無息地結(jié)合起來。希望“微”體驗這扇小窗,把學生習作引向更廣闊的生活舞臺。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