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一位老師請出兩個身高差不多,胖瘦也差不多的男生,現(xiàn)場用語言對其中一人進行“素描”,讓學生猜猜是在給誰“畫像”——“他頭發(fā)總是翹翹的,圓圓的眼睛,圓圓的臉蛋,一笑起來兩顆大門牙閃閃發(fā)亮?!睂W生屏息凝神,瞪大了眼睛對講臺上的兩位同學仔細觀察比較?!八矚g表演,喜歡用瞪眼睛的方式演驚訝、害怕、高興等各種心情,他演的土地公公像剛從地里鉆出來的,活靈活現(xiàn)……”同學們笑起來,七嘴八舌地喊著:“劉家豪!劉家豪!”
同學們一個個躍躍欲試,也想給別人“畫像”,老師要求互相保密,不要告訴別人你畫的是誰?!督o同學“畫像”》寫好后,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讀自己的習作,讓伙伴猜自己描寫的同學到底是誰?被同學們猜出,文章作者可以獲得習作“大拇指”獎章。
幾周后的又一篇習作《給春游的建議》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完成的:“學校一個月后要讓大家春游,今年去哪里,需要聽聽同學們的建議?!崩蠋熥寣W生用文字提出可行建議,學生們朗讀、投票,選出班級建議代表,公開給學校提出正式建議。
這樣的“假戲真做”,其實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解決“為什么寫”的問題,因需而作,讓習作為生活服務,充滿生活情趣。習作,其實就是讓兒童學會用“筆”傾訴和交際,是童心的自由傾訴。這樣的習作,有了真實的情境,喚出學生的讀者意識,進而喚起學生的表達動機。
課外,還是這位老師,設計了“每周新聞播報”班級習作活動?;顒臃绞绞亲寣W生說說班級里一周內(nèi)發(fā)生的新聞,然后組織學生各寫一條班級一周內(nèi)的新聞。團隊內(nèi)分工編輯、導演、主持,每個小組為一個電視臺,進行合作播報,班級眾“評委”打分,評選出“王牌電視臺”。長期堅持,鍥而不舍,以此搭建平臺,讓學生關注身邊生活,傾訴真情實感。他鼓勵學生自己“寫書”。從二年級開始,讓學生創(chuàng)作自己的繪本,表演自己的繪本,評選“繪本創(chuàng)作獎”“繪本表演獎”。到三年級時,讓學生創(chuàng)作自己的第二本“書”,鼓勵學生打印成集,向全班同學簽名贈“書”?!俺蓵奔睿鋵嵤茄哉Z學習的成功教育,它給人以“高峰體驗”,習作教學變成“兒童生活”的一種方式,改變了學生對習作的價值認識。
面對小學生害怕習作的問題,我們該怎么辦?從這位老師的做法中,我們可以領悟:回歸原點探究寫作緣由,我們應該想想作文“為什么而作”這個最初始的問題。古代有“言為心聲”“情動而辭發(fā)”的說法。著名心理學家列昂捷夫提出了“從動機走向目的”的活動心理學理論。習作教學的關鍵是滿足學生言語發(fā)展的需要,調(diào)動學生的表達欲望,這是處于其他習作教學策略之上的策略。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用習作吐露心聲,讓思想自主揮灑,就可以把學生原本犯愁、畏懼的習作變成“喜作”。
(陳林靜,南京市學科帶頭人,南京市百家湖小學教科室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