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那次教研活動,特別是教研員的點評,讓在場的幾位男老師,包括我深深地垂下了頭。
那是我工作的第二個年頭,區(qū)上搞一次大型的教學觀摩活動,年輕的我十分好學,踴躍報名參加了活動,并且習慣性地早早來到會場,坐在了第一排。
兩位上課的老師都是市區(qū)級的教學能手,課上得很好。兩節(jié)課結束后,一位老教師走上了主席臺,準備評課。聽身邊的老師說,這位年長的男老師是區(qū)上的教研員,非常權威。
我充滿了期待,認真地聆聽著教研員所說的每一句話,并飛速地做著記錄,生怕漏掉了任何一個要點。老教研員果然厲害,他不僅指出了兩節(jié)課的亮點,有理有據(jù),還點出了不足之處,并提出了極具操作性的建議。聽到這里,我對他充滿了敬佩之情,他所講的任何一句話,我這個渴求上進的新教師都奉為“圣旨”。
老教研員的發(fā)言臨近尾聲,他總結道:“大家看看今天為我們上課的兩位女老師,左邊的這位身材高挑,聲音甜美;右邊的這位嬌小活潑,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做律動,你們說學生能不喜歡嗎?”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趕緊垂下了頭,是的,雖然教一年級,可是作為一名男老師,我實在沒法甜美溫柔,也實在活潑不起來,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做律動,那多別扭??!
會場上的男老師很少,此刻,女老師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我們,我們將頭垂得更深了。是啊,現(xiàn)在還年輕,豁出去了,可是等到自己四五十歲了,那時候怎么辦呀?
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深感自卑,非常郁悶。難道小學低年級是男老師的禁地?男老師是不是就不適合低年級呢?不行,不能一蹶不振,我想,辦法總是有的,雖然自己所在的學校還沒有其他男老師教低年級,但別的學校也許有,別的區(qū)也許有,我要好好研究研究,教低年級男老師到底該怎樣和孩子說話,怎樣和孩子打交道。
我找來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的課例進行研究,把那些經(jīng)典課例中于老師說的話摘錄出來,用不同的語氣來讀,一遍一遍地讀,一遍一遍地對比體會。在反復研讀的基礎上,我又“百度”到于老師上課的視頻,去細細品味。我發(fā)現(xiàn),在于老師的課堂上,他說的話都那么自然,如同聊天一般,比如他表揚一個孩子時說的這段話:“陸曉榮聽得最投入。我發(fā)現(xiàn)他在邊看邊聽的過程中,使勁咽過兩次口水。課文中描寫的事物,肯定在他的頭腦中變成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我斷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紅得幾乎發(fā)黑的楊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楊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誘人的楊梅果正搖搖擺擺地朝他走來,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這段話用有些年輕女教師特有的語氣語調來讀會顯得特別別扭,甚至有些滑稽,而像于老師這樣聊天一般的表達才顯得更親切,更自然。我想,男老師在課堂上說話,完全不必拿腔拿調,真誠自然地表達就可以了。
研讀了于永正老師的課例,我找到了一些門道,但還是不太放心,畢竟于老師是著名的特級教師,是老前輩,他的做法適合我們嗎?于是我又找到了支玉恒、賈志敏等老一輩特級教師的其他課例,找到了薛法根、管建剛等中青年特級教師的課例進行研讀。這些男老師在課堂上的說話方式很值得學習,自然,親切,如同聊天一般,可他們都是特級教師啊,我們這些青年教師適用嗎?越研究,我越謹慎,我的課例研究需要繼續(xù)走向深入,我得找到與我同樣工作在一線的男老師進行研究。繼續(xù)“百度”,我找到了參加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和全國小學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的男選手的課例。
就這樣,我一邊觀摩這些男老師的上課視頻,一邊記錄他們的課堂語言;一邊對比他們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一邊分析他們語言表達的特點;一邊研讀他們的課堂語言,一邊走進自己的課堂進行模仿嘗試。反復的課例研讀一次次證實了男老師完全可以上好小學語文課,包括低段的語文課。課堂上,男老師不必扮溫柔,也不必裝可愛,真誠自然地表達,如同聊天一般地對話,同樣能夠贏得學生的喜愛。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課例研究并不神秘,不就是從自己深感困惑的問題出發(fā),不斷探尋答案嗎?
課例研究的道路沒有盡頭,一個問題剛剛解決,另一個問題可能就出現(xiàn)了。2004年前后,我有幸接觸到了不少名師,那時候在西安市舉行的名師教學觀摩活動常常會用到我們學校的學生,我所帶的班級承擔了不少上課任務。那次竇桂梅老師用我們班學生上課,竇老師的課上得非常精彩,掌聲不斷。讓我極為驚詫的是,班里那幾個調皮搗蛋的男孩,那幾個在我的課堂上幾乎從不發(fā)言的男孩在竇老師的課堂上變得極其活躍,不僅發(fā)言積極,而且常常語出驚人,贏得掌聲一片。這究竟是為什么?為什么與學生并不熟悉的竇老師能夠點燃學生的熱情,而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我卻不能激活學生?課堂上,到底該如何讓學生迸發(fā)出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我決定就這一個問題展開研究。
我找來竇桂梅老師的其他課例,找來于永正、趙志祥、孫雙金、虞大明等老師的課例反復觀摩,對于課堂上的關鍵點更是詳細記錄,深入分析。
于永正老師在一位學生朗讀結束后,他這樣評價:“這位同學最大的優(yōu)點:第一,聲音很好聽。第二,讀得很有感情。第三,朗讀速度適中,很適合朗讀。至于‘地的讀音,你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習慣,平時要多練習,慢慢改過來?!?/p>
一位同學朗讀得不錯,趙志祥老師這樣評價:“你讀得不但流利,還很有感情!可以得A++!要是那個‘早字不讀成翹舌音就可以得‘A+++!來,跟老師讀?!?/p>
……
經(jīng)過一番細致的對比,深入的分析,我發(fā)現(xiàn)了這些特級教師激活課堂的秘訣:走進課堂,他們帶了很多頂“高帽子”,在恰當?shù)臅r候會不斷發(fā)放給孩子,因為不斷獲取成就感,因此孩子們興致高漲。的確,勁頭是鼓勵出來的,教學藝術的本質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說得沒錯。
就這樣,我從自己遇到的實際問題出發(fā),從一個個看似很小,但卻阻礙了自己成長的問題出發(fā),借助于一節(jié)節(jié)課例,進行深入的研讀、分析、對比,并嘗試著歸納、總結、提升,不少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很多教學策略也得到了優(yōu)化,甚至,我都感覺到了自己的成長變化。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很多年過去了,我所做的課例研究記錄也已經(jīng)積攢了滿滿一個書柜,當然了,我的研究視野還在不斷拓寬:課堂上,如何對學生說不?如何從窘境中成功突圍?如何煥發(fā)語文課的魅力?這些都成為了我課例研究的目標。
在不懈的研究中探尋方法,在不斷的實踐尋求出路,努力著,我也收獲著。2008年,我拿到了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的一等獎和最佳教學設計獎;2013年,我獲得了全國第五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的特等獎;同年,我的第一本教學專著《上好小學語文課——在思考與行動中潤澤課堂》也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夏書系出版;2017年,我榮獲了全國小學語文十大青年名師的稱號。
不要忽視了研究,面對絆腳石,不要退縮,行動起來,去研究它,才有可能跨越它。讓我們用課例研究促進專業(yè)成長,用行動助力夢想。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