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棋惟
摘要:本文對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的兩個譯本——楊憲益、戴乃迭譯本和朱純深譯本,進行了對比分析。從用詞到句式結構再到修辭手法,欣賞了兩篇譯文的語言特色和翻譯的獨到之處,不僅忠實原文內容和情感的表達,更能讓讀者以另一種語言再一次體會了《荷塘月色》之美。最后筆者總結了漢譯英的翻譯技巧,欲作此次翻譯賞析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荷塘月色》;楊憲益、戴乃迭譯本;朱純深譯本;翻譯賞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廣為人知的抒情散文,語言優(yōu)美,多用修辭和平行結構,讓讀者身臨其境,腦海浮現月色荷塘之景。名篇佳作自有不少人為其做譯:王椒升先生,朱純深先生、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張培基先生,李明先生等。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選取朱純深先生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譯本作為藍本進行賞析比較。文章將從部分到整體,從微觀到宏觀的視角做梳理和總結。
朱純深先生的譯文(以下簡稱為朱譯)從整體上看與原文契合度更高,即從整體描寫、句式結構和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都與原文更相近。從一方面可以看出,在朱譯本中更能體現異化的翻譯策略。楊憲益、戴乃迭夫婦(以下簡稱楊譯)的譯文則更能體現歸化策略,在不失原文語言風格和藝術表現的同時,更貼合譯入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和閱讀方式,譯文同樣流暢明了且具有美學享受。下面筆者從兩方面對兩篇譯文進行不同程度的賞析和對比。
一、詞匯層面
從整體來看,兩篇譯文用詞各有特色,難分伯仲。詞是句、段、文的基礎,翻譯用詞的選擇,一方面顯現出譯者基本功的扎實程度,另一方面則是對特定背景文化了解程度的反映。漢譯英的過程中,由于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譯者在遣詞造句時不僅需要考慮到詞語的外延義,內涵義更能將原文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氣氛渲染和寫作特色突出出來。以兩篇譯文選詞為例進行對比。
(一)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
楊譯:The moon was sailing higher and higher up the heavens, the sound of childish laughter had died away from the lane beyond our wall,
朱譯: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 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had died away;
月亮“升”高,一個“升”字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可以用動詞“rise”、“ascend”、“go up”等動詞或動詞短語,甚至可以用“up”這樣的介詞表達升高的狀態(tài)。但是原文并非表達狀態(tài),而是一種動態(tài)美感的展現,所以從選詞到語態(tài)的翻譯都需要考慮到。楊譯本中用“sail”一詞,有“航行,起航”等意,似乎將月亮更加擬人化,且筆者看來“sail”一詞更能將作者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針對“墻外”的譯法,兩位先生也采取了不同的用詞。楊譯本中用了“beyond our wall”,且把“馬路上”也用“l(fā)ane”一詞譯出;而朱譯本中用“outside”一詞即簡單明了地表達出來其意義。兩種譯法風格有別,都值得學習。
(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楊譯:I quietly slipped on a long gown, and walked out leaving the door on the latch.
朱譯:Shrugging on an overcoat, quietly, I made my way out, closing the door behind me.
“slip on”有“穿上、戴上”之意;“shrug”本有“聳肩”的含義,但用在這兒卻更形象生動地為目標語讀者把穿上的動作描繪出來。“大衫”是具有文化特色的詞語,在歐美國家,像民國時期的大衫是他們無法想象的。所以針對這樣的文化負載詞,譯者究竟該采取哪一種策略:究竟是歸化還是異化呢?筆者認為,針對一些有意傳播源語文化的文本,采用歸化策略更為恰當。因為以傳播文化為目的就需要文本具有鮮明的源語文化色彩,例如《圣經》這樣的文本,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將其專有名詞、術語等譯為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文本。因此,從“大衫”一詞,便大致可以推斷楊在此可能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而朱可能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雖然本篇散文并不是以文化宣傳傳播為目的,但在翻譯時筆者會更多的保留源語文化特點,采用歸化策略。后半句“帶上門出去”的表達方式也不同。楊先生采取了較為通俗的譯法“walk out”,但似乎并不能表現出作者深夜欲出門但又怕驚醒妻兒的躡手躡腳的心態(tài)和動作。朱先生譯本在此處的譯法較好,而且整句中把“quietly”用逗號和主句隔開,更突顯出原作中“悄悄地”這一疊詞。此外,從本句的形式和音樂效果來說,朱先生的譯文不僅對稱且更具美學效果:前有“shrugging”后有“closing”。
疊詞的使用可謂是本文美感極強所功不可沒的。針對疊詞的翻譯方法,可大致分為三類:意譯,押韻(押頭韻或押尾韻),轉換法(即改變修辭手法,用成語或俗語代替)。大部分情況下,因簡單、快捷,采用意譯的幾率較高。不過若想將原文疊詞的美感、形象感翻譯出來,押韻的方式較其他兩種是比較好的選擇。以原文為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楊譯:As far as eye could see, the pool with its winding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trim leaves, which rose high out of the water like the flared skirts of dancing girls.endprint
朱譯: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一句話中出現三個疊詞,這樣的使用恐怕在其他作品中很少見了。“曲曲折折”生動的描繪了荷塘的模樣,葉子密而接連無窮用“田田的”修飾,舞動的裙子用“亭亭的”展現,先不看譯文,單是漢語的語言功底就值得我們深刻的研究和借鑒?!皐inding margin”和“winding stretch”這兩種表達方式都可積累起來為我們所用,其中“stretch”有延伸之意,在視覺效果上更好的把荷塘的模樣描繪出來,而且作者本是夜晚在皎潔的月光下于荷塘邊散步,月光再亮也無法完全清楚地看到荷塘的邊際,所以從此層面來講筆者認為“stretch”一詞相比更好一些;但“winding”和“margin”在讀音和形態(tài)上又有押韻之感,因此從不同層面出發(fā),美感的表達是不同的。楊譯本中“trim”有“整齊的”含義,朱譯本中的“silken field”則從質感和視覺雙管齊下,不僅有緊湊之感,還有月光下荷葉的絲滑感,也與下文“亭亭”二字相呼應?!巴ねさ摹币辉~在翻譯處理上,楊朱兩位譯者不同:楊先生用前置定語“flared”,朱先生用“in all their grace”這樣的后置定語來修飾。
疊詞在本文中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這樣的英文表達“fear and near”“high and low”是可為我們所用的,而且“fear and near”用了押尾韻的方法,也是值得學習之處。
二、句式特點
漢語是意合語言,這也就給翻譯人員在進行漢譯英時帶來難題:無主句、兼語的處理、虛擬語氣、句子的整合等。在用詞確定后,如何能把句意高度還原,這是譯者需要進行的又一大難題。下面從兩篇譯文中選取一些例句加以分析和鑒賞。
(一)平行結構
例: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楊譯:I like both excitement and stillness,
朱譯: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in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
從原文的句式結構來看,可以算作簡單的平行結構,而且在用詞上也是前后對仗工整,前與后都是相反之意。此時作者表達的是內心活動,用這樣的方式很能讓讀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從外部環(huán)境到內心世界,引起讀者的共鳴。因此在翻譯本句時,若能采用相近方式,則可更貼合原文,把原作者的內心情感更好地帶給目標語讀者。朱先生的譯文采用了平行結構的方法,而且用詞對仗工整:“serene”和“busy”,“peaceful”和“active”,“in solitude”和“in company”。無論整體或是部分,都與原文相貼合;無論形式或是意義,都與原文表達之意相呼應。
(二)修辭手法
例: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楊譯:like glimmering pearls, stars in an azure sky, or beauties fresh from the bath.The breeze carried past gusts of fragrance, like the strains of a song faintly heard from a far-off tower.
朱譯: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u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本句是作者用來形容荷花形美、味美的名句。前半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和美人。兩位譯者也同樣用了明喻的“l(fā)ike”將翻譯進行下去,只是在修飾喻體時用了不同的形容詞。句號之后的句子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借用嗅覺和聽覺,把荷花的香味轉移為渺茫的歌聲,可見香氣宜人,悠然而至。在翻譯時,兩位譯者都用了“l(fā)ike”做通感手法的轉移橋梁,這也為我們做此類翻譯時提供了藍本。
從總體的句式來看,朱先生的譯文不僅在形式上與原文更相似,翻譯的過程中更把原文的情感、描繪的美景一一向目標語讀者最大限度的還原出來,可謂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做到了“隱形”。楊先生的譯本則更多的符合目標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在很多遣詞造句方面都用了很地道的英語表達,比如文中的“眠歌”譯為“l(fā)ullaby”,“輕輕地推門進去”中用了“tiptoe in”這樣形象生動的小詞來描述作者小心翼翼地從外面進屋的情景,這與其生活環(huán)境和夫人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這從一方面可以提醒廣大譯者,想要真正做好翻譯,只有好的語言功底是不牢靠的,最關鍵的還要了解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在扎實的語言做基礎下,再做好文化的積淀,翻譯這項工作才有可能被完成好。
參考文獻:
[1]黃麗花,張承平.散文翻譯中的美學視野——淺評第十七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英譯漢部分[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8):170~172.
[2]楊憲益,戴乃迭.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J].英語學習,1990(5).
[3]鄭德虎.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上海翻譯,2016(2):53~56.
[4]朱純深,朱自清.從文體學和話語分析看《荷塘月色》的美學意義[J].名作欣賞,1994(4):77~84.endprint
北方文學·上旬2017年26期